[高階班]ecih20210306全球氣候變遷-許晃雄老師課程心得

Filed Under (eci高階班) by 邱鴻麟 on 06-03-2021

[全球環境變遷/許晃雄教授]

授課中⋯⋯

看到溫度、冰河、颱風、野火、海平面、降水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彷彿希區考克的電影,明知道是恐怖片,人類執意要看卻又加速快轉到恐怖畫面。

老師目前專職於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的人為氣候變遷專題研究中心執行長,課程中提到人口超過5,000,000的國家裡,台灣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是全球第六的「強國」,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真能達成?還是把最後的0.4度用完,直接讓全球溫度上升1.5度。

孩子們~家長們~我們到底要為自己的未來留下一片淨土,還是留下一片靜土。

你上完這堂課,又有甚麼想法與行動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每年夏季都會來報到的颱風今年突然都消失了,這看似美好的現象其實也會讓我們產生許多的問題,像是台灣中南部非常仰賴夏季颱風帶來的強降雨,但因為都沒有颱風,所以今年中南部從冬天開始水就不夠用了,各個水庫淤積的淤積,限水的限水,導致許多農民無法耕種,這些問題都是-全球暖化 造成的。

全球暖化顧名思義就是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影響非常大,那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原來是各國一直排放二氧化碳等等的溫室氣體,所以大氣內的溫度就一直上升,造成這種現象。影響非常的大,輕則颱風威力變強、颱風持續時間便場等等,重則南北極的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還有原本只流行於赤道附近的傳染病可能因為整個地球溫度的上升,造成全世界都開始受各種疾病影響,所以可見全球暖化的影響非常之大喔!

當然全世界的國家也想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所以有簽訂巴黎協定,目標是希望可以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溫度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限制在工業化前溫度以上1.5℃之內,最終的目標就是希望可以達到碳中和,意思就是一個國家排放出多少的溫室氣體,要透過種植樹木節省能源等等的方式達到平衡。那我們日常生活又可以怎麼幫助減少地球暖化的現象呢?可以透過減少自己開車的頻率改搭大眾運輸交松工具、隨手關燈、少用塑膠製品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也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地球只有一個,根據統計,我們去年居然使用了1.6個地球,這樣不僅會加速資源的浩劫,也會讓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愛護地球、珍惜資源!

「天氣」,指的是在一個空間內短時間的氣象變化。「氣候」,則是指一個地區長時間內的天氣平均狀態。台灣從2018年到2020年只有一個颱風影響到台灣。2018年只有一個颱風 ,2019年有三個颱風但都沒有登入台灣,而2020年直到11月才有一個小颱風。這些都是全球暖化 造成的反聖嬰現象,使得比較容易沒有水,雨變更少。我爺爺在中壢老家的農田,就因為降雨量變少,農業用水縮減,所以已經連續兩年都休耕,不能種植稻米 ,現在回到中壢的四合院老厝,看到的到處都是滿滿的一片雛菊海。

什麼是氣候變遷呢?氣候變遷就是指在一段時間內,氣候的改變。而且原因通常都是由人類的活動所導致的氣候變化。氣候變遷中地球溫度增加的現象,就是全球暖化。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製造的二氧化碳,除了會留在空氣中也會儲存在陸地和海洋中,使海水的溫度上升。台灣的全年氣溫在這100年中上升了1.3度C,但是以台灣現在的碳排放量來看,在未來的十年會有快速增溫的趨勢。台灣現在的氣候已經不像以前一樣,能夠感受出四季的不同。慢慢沒有春天和秋天的氣息,反而夏天變得非常炎熱,冬天則有時會出現像夏天一樣的氣溫,而寒流來時卻是極端的冷。梅雨季的時期變短,颱風的數量也變少,整個台灣的降雨量因此被影響,全台的水庫則是年年見底,這些都是台灣近年來因全球暖化而帶來明顯的改變。

班網上,老師提到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竟然是全球的第六名。不過依「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 指出,台灣已從排名第六名「進步」到第三名, 這真的是一個不太光榮晉升。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幾年都是佔據前兩名的國家。這個評比分別是以溫室氣體排放量、再生能源、能源使用、氣候政策四個方向來評分。臺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有50%都是來自於工業,而且我們的能源政策80%都是依賴火力發電。再加上我們的再生能源並沒有發展的很好,也沒有明確的氣候政策,這些都是我們分數那麼低的原因。

現在,全世界的各個國家為了減緩暖化趨勢,都在努力的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目標,希望可以在未來的十年減少40%到60%的碳排放量,甚至在未來30年後,可以達到零排放。去年一年,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人類減少了許多活動,竟然意外的讓地球的碳排放量驟然降低。除了國家可以提出配合的政策,民眾也應該作出具體的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隨手袋餐具餐盒減少容器的使用。做好垃圾分類,盡量再回收利用各種物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廣泛地使用太陽能發電,讓危機轉變成契機。

我在想,市政府如果能夠在Ubike上安裝 小型腳踏車發電機,並連接USB孔,讓使用的民眾在騎腳踏車時,可以替自己的手機充電,這會是一件便利民眾又節省能源的方法。也可以規劃出完整的二手物品流動平台,讓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交換或是買賣彼此不要的物品或是二手衣物。只要我們重複使用物品,購買物品的次數就會降低,工廠就不會大量生產物品,因此就可以減少碳排放量。像我奶奶就囤積了一大堆新的鍋碗瓢盆,這些已經放了20年的物品都沒有使用過,如果可以有效的在市場上交流,那麼就可以減少相對量的碳排放。 我們可以像許老師說過的,用自己的創意,解決未來的危機,創造更棒的世界。

2021-03-06全球氣候變遷-許晃雄老師
2018年到2020年只有一個颱風侵襲台灣
北極海體積少了3/4
永凍層溫度,1960年代後快速上升
全球海平面持續上升中
冬季高溫少雨
高雄玉荷包開花率僅兩到三成
少了落山風,恆春洋蔥長不大
大湖,泰安紅肉李不開花
茶,龍眼,荔枝缺水災損
農損高達數億

替代能源
1.風能
2.太陽能
3.氣能
4.生質能

今天很高興邀請到了許教授,原以為這是節枯燥乏味的地理課,結果是一堂有趣無比的環保議題課程,環保議題是目前台灣人最重視也是最想要將它做到最好的議題,很多人因為不懂得去珍惜資源,而導致資源大量的流失,也因為這樣導致全球暖化提升。

說到了關於溫室氣體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甲烷,甲烷是一種動物會排放出的氣體,牛便是其中的一種,則人類也是,牛每天可以排放500公升的甲烷人則是2公升,因此現在的環保單位積極的呼籲大家少吃紅肉,以避免排放不必要的甲烷。因為現在全球氣候大暖化,導致北極從1977年的16855立方公分變成完2020年4058立方公分,其實這裡就暗藏了一個重點,說明了地球並不是在進步,而是在退步,身為平民的我,更應該落實的做好生活上我們可做到的一份力我覺得只要我們肯努力就會有收穫。

世界上擁有我們完全不知的一面,哪怕是過去或是未來,都可能更好或更不好,早在大概100年前,其實世界著名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一個多水地區,原來也是因為全球大暖化的原因,全球的溫度平均值也是一直在攀升當中,還有那些我們所稱為的大石礫,也以為原本就在高山上形成的,可能是因為推積的,其實不是,是因為全球氣候暖化,從這邊可以知道我們的舉動,將會在未來的時候慢慢呈現出來,所以那些大石礫就是因為海平面在A點,但是因為海平面下降到B點,原本在A點的大石礫就會留在那裡了,我們要知道古代的事情,在現代的世界都改變太多了,只要我們好好保護現在的生態,未來會更好。

老師覺得我們可以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冰層融化後的水去哪裡了?NASA太空總署做了幾個大膽的假設
假設1那些水流至冰層裡面,導致冰層滑動
假設2因為全球暖化溫度提升,冰層融化的水從格陵蘭海峽流入北大西洋,導致海平面上升
不只是提出假設而已,學校有交實驗就是要去動手操作以及想出有用的辦法,NASA太空總署想出了方法
方法1是將黃色小鴨上面貼上太空總署的電話,就讓它順著水流前進,當有人撿到它時,就可以播電話給太空總署,告訴他們準確的位置,但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人撿到(失敗)
方法2在黃色小鴨上裝著定位系統,但是黃色小鴨飄太遠了,到達世界某以處就停止回送位置了(失敗)
我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很有意義的實驗,我覺得那些冰層融化的水應該是去冰層裡面,導致冰層滑動吧……。我只能說這些實驗就給專業人員去做專業的處裡。這些不同的邊畫都是要教我們要改變,現今的生活,我們假如可以利用人力發電當作辦法,那將來應蓋是會有大大的改變,我覺得我們不只有想出作法還要想出,應該如何做出更有效的物品,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這次我們邀請到了許晃雄教授,他是位聰明謙虛的人,他這次要為我們上一堂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的一堂課,這跟我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關聯,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首先,說到全球氣候變遷就一定要提到全球暖化,颱風變少、天氣變熱、海平面上升,這都是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地球已經存在四十六億年了,氣候已經變了很多了,天氣也愈來愈熱了。

  天氣變熱就是因為溫室效應以及生物所排放出來的溫室氣體,甲烷、臭氧、氧化亞氮和人造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都是溫室氣體,老師說一個人一天平均排放兩公升的甲烷,牛一天平均排放五百公升的甲烷,這個差異十分驚人,所以我們還是少吃牛肉比較好。

  今天我知道了全球的氣候原來已經逐漸在越來越糟了,不過,現在很多國家都承諾說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節約能源,也有許多國家開始做環保行動,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更加珍惜這個地球,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家園。

今天有關地球暖化的課是我最喜歡的課,地球暖化使北極熊減少大家都知道,今天我要講得或許有些人不會知道,是否有人曾經想過撒哈拉沙漠曾經是一個地下水庫呢?而現在它沒有任何一滴水是如何形成的呢?
撒哈拉沙漠會變成沒有任何一滴水是因為現在地球暖化使沙漠的水全部蒸發,不然以前撒哈拉沙漠是有水的,但是有太陽不完全是壞事,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因此太陽能板不僅能把熱轉為電力,還能讓車子開在上面,但是開久還是會壞掉,日本甚至在人行道上鋪太陽能板。
每個人的努力加上科技的進步,一定能把北極熊救回來。

20210306全球氣候變遷 -許晃雄老師
天氣是什麼?氣候是什麼?一樣嗎?天氣是什麼?天氣是短期的,而且會變,很像房子,雖然每天天氣都不同,但基本架構還是差不多。氣候是什麼
?氣候是長期的,如果天氣是房子,那麼氣候就是城市。
天氣和氣候一樣嗎?
時間比較 時間 是否改變 比喻的東西
天氣 短期 一天 一直改變 房子
氣候 長期 三十年(十年更換一次) 有時改變 城市

明顯不同!
一開始,人們都派比較不好的員工去擔任氣候的調查,為什麼呢,因為以前人們認為氣候根本就不會變,但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對這件事改觀呢,原來,他們在阿爾卑斯山上看到了巨大的石頭-漂礫,不過為什麼會有巨石在高山上呢?起初,他們認為是聖經裡的諾亞方舟,不過後來覺得不可能,因為水沖不動巨石,經過研究後才發現,竟然是因為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到這時,他們才發現氣候會改變,才開始重視氣候,研究氣候,到現在,我們面臨了氣候的危機,僅僅一兩百年。
現在與以前的氣候非常相似,都是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上升快,下降慢
,但是現在和以前也有不同,例如撒哈拉沙漠以前很潮濕,並不是現在的撒哈拉沙漠,而近代的台灣也有一段時間非常冷,台北曾經達到攝氏-0.2度,雖然有一段時間很冷,但是過完那段時間馬上就變得很熱,繼續全球暖化,而且還讓落羽松減少,雲杉、冷杉增加,因為雲杉、冷杉阻隔地免,所以地表溫度變熱,而落雨松因為會掉葉子,所以地表溫度變冷,這種惡性循環也是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
不但熱的地方更熱,連冷的地方也變熱,永凍層不再永凍了,西伯利亞高溫達38度,加州2012年野火……等,全球變熱造成了減碳活動的盛行,其中有一位女孩,名叫葛莉塔為了減碳起了罷課活動,在歐美起了一翻風潮,許多人都深受他的感動而開始參加減碳活動、罷課活動,不但2019年被提名為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甚至還在聯合國、歐洲議會…等重要場合演講,想法也很獨特,他認為看完海洋污染的影片怎麼吃的下飯?
上完這堂課,我很好奇,到底全球暖化會造成什麼影響?全球暖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老師所講的極地融化,極地融化就會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了有一些島嶼會被淹沒,海底動物不適應、死亡,食物鏈就會被破壞,這樣的情況維持下去,到了2050年,台灣六都有四都會被淹沒,到了2070年
,台灣會被整個淹沒,除了海平面上升,還有另一方面更嚴重,那就是溫度升高,動、植物會不適應、死亡,直接造成食物鏈的斷裂。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全球暖化跟我們沒有關係,其實全球暖化太嚴重我們也會受到傷害,因此我們要節能減碳,環保再利用。
我們能為阻止全球暖化做的事情其實並不少,例如:1.帶環保杯或水壺,不要帶紙杯或塑膠杯,尤其是塑膠杯,很難分解。2.使用環保餐具,不使用免洗筷,雖然使用免洗筷不用洗,但會造成環境汙染。3.搭乘汽車和機車,會排放廢氣,所以可以搭乘公共運輸、腳踏車、電動機車和電動汽車。4.不用的時候要把冷氣、電風扇等關掉,不關掉會使得廢氣增多。5.不要亂丟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要撿起來,除了環境整潔,也可以避免動物吃錯食物。我們可以很有貢獻,因此要做一些能讓全球暖化減緩的事。

Climate Change

weather v.s. climate

氣候(climate)是一段長時間(WMO採30年平均一次,10年統計一次),所有的氣象平均

而氣象(weather)就是短時間的天氣現象

而氣候不是永遠不變的,例如:

漂礫(Erratic Boulder):該礫石成分與其所在地之岩石成分是完全不同的,為冰川造成之冰蝕地形成

冰芯(Ice Core):因為冰芯可以保留當時的大氣成分,故分析冰芯中的氧同位素 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就可以得到當時的氣溫資訊。

在大氣中,氧的同位素有三種:O16,O17,O18。 含有 O18的水分子比較不容易蒸發,在溫度溫暖的時期,O18水分子的蒸發率才會增加, 故使得大氣中的 O18變多。遇冷降溫的時候,大氣中的 O18也會率先凝結, 落在冰面上使得冰面的 O18/O16比值高。如果某段冰芯的 O18/O16比值很高,就知道當時氣溫很溫暖。 再測量現今大氣的溫度以及冰面上 O18/16O的比值,就可以清楚知道古代的氣溫。

南極大陸因為天氣極為寒冷,所以積雪不會融化。每年的積雪會一層層的覆蓋在冰面上, 年復一年,越上層年代越新。冬季因為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 就像年輪一樣,具有週年的變化,大約 50釐米就代表了 1年。

(以上資料取自https://resource.learnmode.net/upload/flip/book/ea/ea71446d888489d8/f7efe7f515f1.pdf)

查德湖(Lake Chad):在薩哈拉沙漠中。查德湖的水質非常好,適合各種魚類生存。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到湖邊,當了漁民。湖邊的人除了捕魚,還會種地。種地就需要大面積的澆灌,是取查德湖的水。

有大湖的地方往往都會有森林,樹木資源多,當地人需要用木材建造房屋,生火做飯,那就必須不停的伐木頭。樹被砍光了,查德湖的保護層就消失了。

還有的人在注入查德湖的河流上游取水,水還沒流進查德湖,就被截走了,再加上每年的旱季蒸發,你想查德湖能不變小嗎?

現在的查德湖有大多呢?只有2500平方公里了。以前的查德湖被四個國家瓜分,因為面積縮小,現在的查德湖只分屬查德和喀麥隆兩個國家了。

(以上資料來自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p85zng.html)

基隆積雪:在清領時期,有官員紀錄:雞籠下雪為台灣八大美景之一。但現在,基隆已經不會下雪了

global warming 全球暖化:

Arctic Sea Ice Is Decreasing by Morris(Myself)

The melt seasons have been starting earlier and earlier, and that means that there must be more ice are melted during the year, and that causes the thin ice disappearing, and the thick ice gets thinner. As we know, the ice can reflect the light that comes from the sun, and that also reflects the heat that comes from the sun. As the ice decrease, the heat that has been reflected also decrease, and the heat get into seawater. So the sea gets warmer, and that causes a vicious cycle.

The ice lake also melts and that also causes the phenomenon.

(References: https://climate.nasa.gov/news/3023/2020-arctic-sea-ice-minimum-at-second-lowest-on-record/)

在藏北高原的永凍層(Permafrost)在最近幾年漸漸融去,不但造成原本在其上面的基本建設受到破壞,還使其中的有機物加速氧化生成甲烷CH4,釋出原本冰封的CO2

而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多,若再不實施政策,使CO2繼續排放,我們世紀末平均溫度會比21世紀初增加4度。而且光這4度,便可使這整個世界崩潰。

但是,朋友們,在太陽系,有一個靜謐的地方正適合我們生存。火星,正在以她熱情的雙手,招呼著我們!

A 56MILLION SQUARE MILES

WITH INCREDIBLE VIEWS

AND MORE GOOD THINGS:

NO WAR

NO CRIMINALITY

NO PANDEMICS

NO POLLUTION

A NEW WORLD WHICH OFFERS ULTIMATE FREEDOM

AN UNTAINTED PLANET WHERE WE CAN BEGIN AGAI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MARS

DO YOU WANT TO BE THE PIONEER

OR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ON THE EARTH?

A HOPEFUL PLANET WITCH ATTRACT US

AND MAKE ITSELF BECOME ANOTHER VICTIM

WE SHOULD DO SOMETHING WITH OUR EARTH

WE HAD BETTER FIX THE PROBLEMS OF CLIMATE

OR EVERYTHING IS NOTHING

Climate Change

weather v.s. climate

氣候(climate)是一段長時間(WMO採30年平均一次,10年統計一次),所有的氣象平均

而氣象(weather)就是短時間的天氣現象

而氣候不是永遠不變的,例如:

漂礫(Erratic Boulder):該礫石成分與其所在地之岩石成分是完全不同的,為冰川造成之冰蝕地形成

冰芯(Ice Core):因為冰芯可以保留當時的大氣成分,故分析冰芯中的氧同位素 以及二氧化碳濃度就可以得到當時的氣溫資訊。

在大氣中,氧的同位素有三種:O16,O17,O18。 含有 O18的水分子比較不容易蒸發,在溫度溫暖的時期,O18水分子的蒸發率才會增加, 故使得大氣中的 O18變多。遇冷降溫的時候,大氣中的 O18也會率先凝結, 落在冰面上使得冰面的 O18/O16比值高。如果某段冰芯的 O18/O16比值很高,就知道當時氣溫很溫暖。 再測量現今大氣的溫度以及冰面上 O18/16O的比值,就可以清楚知道古代的氣溫。

南極大陸因為天氣極為寒冷,所以積雪不會融化。每年的積雪會一層層的覆蓋在冰面上, 年復一年,越上層年代越新。冬季因為氣溫低,雪粒細而緊密;夏季氣溫高,雪粒粗而疏鬆, 就像年輪一樣,具有週年的變化,大約 50釐米就代表了 1年。

(以上資料取自https://resource.learnmode.net/upload/flip/book/ea/ea71446d888489d8/f7efe7f515f1.pdf)

查德湖(Lake Chad):在薩哈拉沙漠中。查德湖的水質非常好,適合各種魚類生存。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到湖邊,當了漁民。湖邊的人除了捕魚,還會種地。種地就需要大面積的澆灌,是取查德湖的水。

有大湖的地方往往都會有森林,樹木資源多,當地人需要用木材建造房屋,生火做飯,那就必須不停的伐木頭。樹被砍光了,查德湖的保護層就消失了。

還有的人在注入查德湖的河流上游取水,水還沒流進查德湖,就被截走了,再加上每年的旱季蒸發,你想查德湖能不變小嗎?

現在的查德湖有大多呢?只有2500平方公里了。以前的查德湖被四個國家瓜分,因為面積縮小,現在的查德湖只分屬查德和喀麥隆兩個國家了。

(以上資料來自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p85zng.html)

基隆積雪:在清領時期,有官員紀錄:雞籠下雪為台灣八大美景之一。但現在,基隆已經不會下雪了

global warming 全球暖化:

Arctic Sea Ice Is Decreasing by Morris(Myself)

The melt seasons have been starting earlier and earlier, and that means that there must be more ice are melted during the year, and that causes the thin ice disappearing, and the thick ice gets thinner. As we know, the ice can reflect the light that comes from the sun, and that also reflects the heat that comes from the sun. As the ice decrease, the heat that has been reflected also decrease, and the heat get into seawater. So the sea gets warmer, and that causes a vicious cycle.

The ice lake also melts and that also causes the phenomenon.

(References: https://climate.nasa.gov/news/3023/2020-arctic-sea-ice-minimum-at-second-lowest-on-record/)

在藏北高原的永凍層(Permafrost)在最近幾年漸漸融去,不但造成原本在其上面的基本建設受到破壞,還使其中的有機物加速氧化生成甲烷CH4,釋出原本冰封的CO2

而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來越多,若再不實施政策,使CO2繼續排放,我們世紀末平均溫度會比21世紀初增加4度。而且光這4度,便可使這整個世界崩潰。

但是,朋友們,在太陽系,有一個靜謐的地方正適合我們生存。火星,正在以她熱情的雙手,招呼著我們!

A 56MILLION SQUARE MILES

WITH INCREDIBLE VIEWS

AND MORE GOOD THINGS:

NO WAR

NO CRIMINALITY

NO PANDEMICS

NO POLLUTION

A NEW WORLD WHICH OFFERS ULTIMATE FREEDOM

AN UNTAINTED PLANET WHERE WE CAN BEGIN AGAIN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MARS

DO YOU WANT TO BE THE PIONEER

OR SPE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ON THE EARTH?

A HOPEFUL PLANET WITCH ATTRACT US

AND MAKE ITSELF BECOME ANOTHER VICTIM

WE SHOULD DO SOMETHING WITH OUR EARTH

WE HAD BETTER FIX THE PROBLEMS OF CLIMATE

OR EVERYTHING IS NOTHING

這次邀請到許晃雄教授來教我們溫室效應。
我本來以為這一次的心得會很難寫(因為我擅長生物),但還好老師介紹很多東西,告訴了我很多知識。

氣候是會改變的,古代(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地球海平面是很低的,比現在低一百多公尺,所以臺灣的原生種動物大部分都是從大陸走過來的。而現在海平面變高是因為在冰河期過後,大量的冰溶化,海平面才變高的。
科學家有在冰層鑽冰柱,取出古代的冰,是為了要研究古代發生了什麼事。而在(古代)冰柱裡面有一些小氣泡,那可是古代的空氣喔!有一些冰柱有火山灰,代表在那時火山有爆發過。老師說他的前輩有一次開會休息,而飲料所夾的冰塊,主持人說那個冰塊是南極的冰柱敲碎的,我就在想:「1.真豪邁。2.無聊,明明用普通的冰塊就好了,難道那會比較好喝嗎?3.這樣會不會有其他東西(像火山灰)殘留在裡面啊?」等等想法。

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氣溫也會增加,但是增加得比較快,下降得比較慢,所以現在的氣溫會上升,也是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
在大約1550年到1770年有一段小冰期,本來中國不下雪的地方都開始下雪;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運河也是結冰的;在臺灣的基隆也會下雪,但在1880年以後,因為中世紀中的暖期,全球平均溫度一直上升,在那時的荷蘭人要穿高筒靴,寒冷的地方也越來越能種植農作物。但現在的全球平均溫度已經到達到+1度,北極跟南極的冰大量融化,北極海的冰減少3/4,造成海水上漲,有很多國家都快被淹沒了。

在格陵蘭冰層的水會流到哪裡去呢?美國太空總署做了一個大膽的假設,覺得它會流到大西洋,所以他們用了黃色小鴨,在上面寫了電話和e-mail,想要撿到的人能回報給他們,結果根本沒有,他們再用追蹤器來找,結果音信全無,實驗失敗。

冰可以反射太陽光,但是沒有冰的話就會被海水吸收,海水就會變暖,海冰就會變薄、破碎,造成惡性循環(叫做正回饋),而永凍層的冰塊要融化了,土壤中的碳就會排出來,排出二氧化碳和甲烷,造成全球暖化。

因為氣候異常,造成了很多災害,像最近的德州酷寒,造成幾億元的損失。還有火災、水災、太熱、太冷、乾旱等等問題發生,我們也常常因為颱風不來(或太少),造成嚴重缺水。

因為車子排放廢氣、牛排放甲烷、工廠排放廢氣等等因素,空氣越來越差,而大氣層也會被破壞,讓更多的紅、紫外線照進來,這樣之後連太陽都不能曬了,而且空氣會越來越熱,如果溫度上升2.5度,就沒有挽救的機會了,而且上升5~6度人類會滅亡,我們現在正在想辦法控制在1.5度左右,但是要降下來還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要多用再生能源來發電,可以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質能發電等,還有用踩的、膝蓋發電、太陽能夾克等等東西,盡量避免使用火力發電(因為火力發電占了八十多%)。最後,老師說:「想想看,面對全球暖化的未來,如何將危機化為轉機?危機=轉機,創造無限未來。」

我覺得這次的課讓我印象深刻,希望之後還能聽到老師的演講。

天氣跟氣候的差別在於,天氣是短時間的也就是weather,氣候是長時間的叫climate。全球暖化是工廠排放出有害氣體,產生出二氧化碳,會造成酸雨和夏天變得很熱,冬天變得不冷。
查德湖是非洲附近的唯一一個水源,很多國家一直為了爭奪水源打仗,查德湖也因為人類的過度利用查德湖,所以它已經快要沒水了。
全球平均溫度從1880年至2020年溫度都在逐漸上升,冰層融化、北極熊的家被破壞、海平線上升,所以很多比較矮的島嶼就被淹沒了,老師後來跟我們介紹了一個瑞典的環境保育女生: Greta Thunberg,她才18歲但卻很關心環境議題,我們也應該好好保護環境,因為地球只有一個!

這次是許晃雄老師的課程,一開始老師問我們「天氣」「氣候」的定義,在問題的最後基本上大家都答出來了,剛剛我到維基百科一查發現:
「天氣」是指大氣在某個特定時間和空間的狀態,反映大氣是冷還是熱、是乾還是濕、是平靜還是狂暴、是晴朗還是多雲等等。絕大多數天氣現象發生在平流層之下的對流層。天氣具有5個要素:氣溫、降水、風、濕度和氣壓,其中最重要的是溫度和降水。天氣通常是描述每日的各要素情況。
「氣候」是指一段長時間內的平均大氣狀況,基本均以儀器測量的數值和基於數值的分類方式(如高溫、小雨、風級等)來描述。如果沒有特別指明,「天氣」一般指的是地球上的天氣。
以上是我查到的。
老師接著說了一樣東西,它叫漂礫(註:它在阿爾卑斯山上有),老師和大家討論它是怎麼來的,我認為當初海水暴漲到當地,不過即使是老師後來說的答案,還是我在維基百科上查的結果(註:阿爾卑斯山的海拔是4810m,雖然當初我也覺得不可能)
都告訴我不是答案,老師在題目的最後說是由冰河帶來的,當時我還聽不懂,不過老師馬上就解答了,因為在18000年前,當時的的海平面比現在低很多,生物可以走來臺灣,這下我懂了。
老師又說了一樣東西,叫冰芯,冰芯它可以靠訴我們一百、一千、一萬甚至是到好幾百萬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關於氣候的事,都一清二楚,藉由內部的物質,更加了解之前的氣候,科學家就可以研究當地氣候,了解數據。
臺灣其實也下過雪,於康熙二十二年、三十五年,都下過一次雪。
老師又和我們說「海冰」,「海冰」顧名思義是海上的冰塊,而就在之前到現在,海冰日益減少,我看廣告也有說關於海冰的事,也有說海冰日益減少。
由於時間有限,接下來我就說最後一個「永凍層」,「永凍層」顧名思義是永遠結凍的冰層。
我的彙整到此為止。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XX電視台的天氣預報…」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類似的開場白吧?但是你真的瞭解天氣、氣候和全球暖化的關係嗎?今天,就讓我來教教你吧!

首先,天氣指的是一個地區短時間內的氣象變化,而氣候指的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的天氣平均狀態。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變化,一段時間也可能是指幾十年或幾百萬年,範圍可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最近大家那個聽到不要聽得不要聽的全球暖化也是氣候變遷的一種。那既然大家都在討論全球暖化,他到底是影響了我們甚麼? 當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時,海水體積就會膨脹,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也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而著名的撒哈拉沙漠在一百年前可是一個綠意軮然的度假(?)聖地,會變成如此適合玩沙也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暖化喔!
說了那麼多,你可能會驚恐的說:啥?全球暖化這麼恐怖,那我們可愛的地球不就完蛋了? 別擔心,我們有3個方法:
1. 能源轉型: 若能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降低碳排放量,就是能夠達到雙贏且更永續的選擇。(小科普:再生能源就是像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那類比較沒有碳排放的能源)
2. 守護森林與海洋: 海洋除了提供或調節地球上大部分的雨水、飲用水、食物和天氣系統之外,海洋更從地球大氣中吸收 20%至 30% 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海洋中。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生長,是天然的「碳儲庫」,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於2011年估計,全球森林儲藏著近 6,520 億噸的碳因此保護珍貴森林和海洋是減緩氣候變遷不可忽視的一環
3. 減少肉食、聰明消費、無塑生活: 如果一位臺灣人民一天不吃肉,能減少 2.4 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若所有臺灣人民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 56,510 公噸二氧化碳!除了飲食之外,平時消費盡量選擇當季、在地產品,減少運輸及存放時所需的碳足跡。而購買的物品,以可多次使用為原則,例如以可重複使用的容器取代一次性塑膠包裝。
最後,我想要邀請各位,一起守護我們的美麗家園。

氣候變遷是一個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課題,而且也影響到食物鏈。來做一個假設,如果冰山融化、溫度上升,北極熊都滅絕了,海豹就少了一種天敵,所以海豹會一直增加,企鵝會被海豹吃掉,而海豹變多,企鵝就變少了,海裡魚類的一種天敵減少了。一直循環下來,不管生物鏈還是食物鏈,都受到嚴重的破壞,那就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
從1880年到現在的2021年全球的氣溫逐年升高,而且環繞整個北極圈的古老海冰已經融化了,這也代表著海平面也一直在升高,說不定在十年後,海拔高度只有二公尺的馬爾地夫和許多島國,甚至是台灣,都可能完全消失在滾滾海洋裡。但是許多人仍以金錢為第一,看準了北極下方的石油、天然氣,這種貪婪的想法卻被認同。
人類貪婪地吸取大自然的利益,犧牲了自然環境,到底是為何?大自然會不會反撲?像是土石流淹沒家園等,大概只有真正碰到才會覺悟到大自然的反撲力量何其大!

全球氣候變遷 (講師:許晃雄老師)
氣候的平均值定義為每三十年為一個週期,氣溫的平均值為十年為一個週期。所以,氣溫,氣候是不一樣的。另外為什麼台灣有些物種和中國大陸很像呢?因為幾千萬年前海平面沒有上升這麼嚴重,所以台灣和中國大陸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中國大陸的很多動物都走來台灣繁殖下一代,幾千萬年之後,自然就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了。
北極雖然是海,但是因為很冷,所以還是會有浮冰群,但應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海冰不斷的流失。美國太空總署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玩具小鴨放在北極,並且在它們的背上貼美國太空總署的電話,如果撈到它們,應該會打電話給美國太空總署,但是一隻都沒撈到,那些玩具小鴨應該在永凍層裡面。
氣候科學家為了要研究幾千萬年前的氣候,特地來到南極提煉冰芯。一根冰芯差不多有一百多公尺長,又把它們切成每根長一公尺長的冰芯,最後切片用顯微鏡觀察,發現冰芯裡有很多氣泡,形成原因應該是那時候正在下雪,忽然一陣冷風吹過來,冷風裡面的空氣就被凍在裡面了冰芯裡面的氣泡大多是甲烷。科學家在提煉冰芯的地方點火,熊熊烈火就燒起來了,因為甲烷是助燃物,一碰到火就會發生劇烈反應。
新發電能源有很多種,大家聽到這個詞應該都會想到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不過還有很多種發電方式哦!像是波浪發電,利用海洋的波瀾來使發電機發電。日本有一位工程師清水淳,他發明了颱風發電機,非常堅固,跟風力發電機的原理相同,還有法國街道上的「發電地磚」,只要輕輕踏上去就能發電,如果地面上都是這種地磚,多麼好呀!只可惜這種地磚,成本太貴了。另外法律已經規定不能再用六氟化硫(即氟氯碳化物),所以情況有改善。
這堂課我了解了很多關於天氣的知識,也了解到環保的重要,希望大家以後要重視環保,如果大家再不重視全球氣候變遷或環保的話,那麼地球的暖化永遠不會降溫。

今天我們邀請到了許晃雄老師來為我們介紹現在很多人都非常重視的議題-全球暖化。
天氣與氣候
相信很多人在睡前或出門會查詢明天或是現在的氣溫、氣候和天氣,但是你常聽到的天氣和氣候到底是指什麼?天氣:是指短時間的變化、氣候:是指長時間變化的天氣平均狀態。

溫室氣體
講道全球暖化,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溫室氣體,溫室氣體的氣體成分有水氣、二氧化碳、臭氣、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含氯氟烴和六氟化硫。生活中你常聽到排放溫室氣體的就是化石燃料或交通運輸,但是蓄牧業也是元凶之一,像是牛一天就可以排放500公升,而我們人類一天的排放量則是2公升,牛一天的排放的量就是我們人類的250倍,所以現在有一些環保團體會呼籲少吃肉,多吃素,減少溫室氣體放。

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
聽到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北極熊,你可能想說不是氣溫上升,變越來越熱嗎?
怎麼會引響到北極熊呢?全球暖化讓北極從原本(1977)的16855立方公分,到現在只剩4058立方公分,因為糧食不足,導致北極熊媽媽吃自己的孩子來充飢,要是持續讓冰越來越少,那北極熊以後居住的地方可能就是一塊沒有冰的陸地。

最後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破壞完就沒了。你想要有怎麼樣的未來,你想要用完最後的0.4,讓氣溫直接上升1.4,還是做好自己能做的,減緩速度呢?只能看自己的選擇。

在三月六日上午,我去上了許晃雄老師的全球氣候變遷課程,看到老師給我們看的影片後真是讓我深感悲哀,現在我要來介紹氣候的歷史和從古至今發生的事情。
一、 氣候的歷史:在幾千年前就有氣象局,可是在氣象局裡工作的人通常是有生病或已經很年邁的人,因為當時的人們覺得天氣根本不會變,就是照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運行的,直到有一次氣象局在不同的地方發現了一樣特性的石礫,這些石礫都比人高三十幾倍,風和水都帶不走它們,而石礫的特性又和它在的地方的不一樣,所以氣象局的人們推測那是冰河時期從中國來的石頭,這個推測令當時的人們驚訝不已,但後來經過再三的考察,確定了它的來歷,慢慢的,氣象局開始被世人尊重,也打破了當時愚蠢的觀念。
二、 從古至今發生的事情:後來的人們發現氣候也可以推測出這個地方在幾年前的面目,比如說:有人在格陵蘭鑽冰芯,而發現裡面有小氣泡和火山灰,由此可見那裡以前有火山。
永凍層:永凍層是一個一年四季都結冰的地方,可是從一九六零年代後,永凍層的溫度開始快速上升,到達一定的溫度後,永凍層開始融化,有氧的環境產生二氧化碳,無氧的環境產生甲烷,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
樹木也會影響全球暖化,美國的落羽松林越來越少,Spruce雲杉和Fir冷杉越來越多,在冬天時,落羽松會落光葉子,這樣可以減少地表的溫升幅度,然而Spruce雲杉和Fir冷杉在冬天不會掉葉子,大部分的地表被葉子擋住,讓地表的溫升幅度無法減少,進而加速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已造成不同的影響,德州的停電和溫度的失控導致很多人因為無法取暖而冷死、中國的大洪水淹沒了許多古蹟、澳州的森林大火差點讓無尾熊滅絕、臺灣的水果無法開花結果,導致農民沒有收成,這些都是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
但老師有提到一個瑞典女孩讓我感動不已,她為了響應全球暖化而罷課,每天坐在街頭上舉著全球暖化的牌子,後來她就去學校到處演講,最後甚至演講給總統聽,還是2019年度青年代表和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聽完老師的課程後,我彷彿覺得又更了解到我們的家園了,以後,我一定會告訴別人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希望我們可以把我們生活的美麗家園原封不動的傳給下一代。

在舊金山,正中午天空竟然滿天血紅,就像戰爭一樣,讓人誤以為世界末日即將到來,不見天日,據調查發現,這並不是戰爭所引起,而是極度嚴重的空氣污染所造成的。

天氣是個短期的氣象變化,而氣候是指長期的天氣溫度等等的變化,但是每個國家的氣候不同,溫室效應也會干擾到氣候的轉變,地球的能量大多都是來自太陽,而太陽的能量,一部分會被反彈回外太空,一部分則會被地球吸收,這會讓地球氣溫升高,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

在南北極的永凍層,雖名為永凍,但是若溫度長期在零度以上的話,多多少少會造成影響,所謂永凍層則不再永凍,在這狀況之下,被封在冰層底下的病毒及細菌,也會被釋放出來,人類也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促進埋藏在永凍層中的病毒釋放出來的,也非我人類莫屬。我們人類造成全球暖化更加嚴重,實為地球的殺手。

全球暖化會讓許多動植物無法生活成長,因為有些生物需要在低溫的條件下生長,2018年的極端氣候,竟然已成為常態,怎能不讓人憂心呢?全球暖化的未來,你的機會在哪裡?如何將危機轉換為機會?人類是否能早些覺悟,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北極海濱面積已在快速減少,人類是否能在海濱面消失前拯救這個世界呢?武漢肺炎,不過是個開端,未來將會出現數以萬計病菌,伺機傾巢而出⋯⋯。

110年3月6日今天一早出門走到半路卻下起了雨,我想到今天要上許晃雄教授的「全球氣候變遷」的課程,我帶著不受天氣影響的愉快心情走進教室。許晃雄教授問同學們:「天氣是什麼?而氣候又是什麼?」當時我心裡猜想著天氣會不會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天空雲層的變化和氣溫的冷熱,濕度的高低以及風的大小和降雨的機率呢?此時許晃雄教授告訴同學們:「『氣候』是指一個地區30年溫度的平均值,每10年往後挪一次。每一個地區的氣候都不一樣。而氣候會影響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氣候會因為全球暖化而改變。」…… ,我認真地聆聽努力的紀錄著教授說的課程內容。
晚上睡覺前我上網查看「地球」的相關資料,躺在床上想著發生在地球上的事,就睡著了……,我被一陣嘆息的聲音吸引,我問:「是誰在嘆氣呢?」聲音的來源回覆著我:「是我!你們人類幫我取名叫做『地球』。」我問:「妳為什麼一直在嘆氣呢?」地球帶著悲傷的語氣說:「因為我生了很嚴重的病,不容易治療,就讓我慢慢地說說我經歷的故事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還沒有人類的歲月裡,我身上的萬物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度過漫長的歲月,雖然我經歷過被外太空的大隕石擊中而昏睡陷入冰河時期,距今大約一萬八千年以前我甦醒了,當時我身上的海平面很低,陸地大部分被冰河覆蓋著,冰河切割出峽灣、礫石……等,當我身上的溫度逐漸升高,冰河退去海平面上升,就形成現在陸地上出現的由冰川造成的特殊地貌像是「漂礫」(冰川漂礫是由冰川搬運到很遠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磧礫石。) …… 等。
自從有了人類之後,你們人類開始製造非自然的東西,開始濫墾濫伐,開始種植可供利用的淺根性植物,然後在我身上就開始快速的發生自然環境的變化,像土石流、地層下陷、……,因為以飼養的方式大量飼養可食性的動物例如:牛 (反芻動物的瘤胃含有大量微生物,食物進入瘤胃後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與發酵,這時候就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反芻動物只要打嗝或放屁,就會排出暖化能力比二氧化碳高 21 倍的甲烷,不過現在科學家已找到解決方法,只要餵牛吃「紅海藻」,就能降低 99% 以上的甲烷排放。(牛與甲烷,資料參考: https://technews.tw/2019/08/24/asparagopsis-taxiformis/)
你們人類喜歡研究我過去的歷史演變,你們的地質學家會到各地的冰山鑽取 “冰芯” (冰芯就是大塊冰的內部) 。科研團隊在位於南極西南極的艾倫山附近鑽出「270萬年前的冰芯」,冰芯的研究發現,當時的二氧化碳水平還不到300ppm(百萬分之一),比現今的405ppm要低不少。資料顯示不同地區的冰芯還可以記錄地球沙漠化、火山活動、大氣溫度變化、地震、海嘯、降水、地磁場變化、宇宙射線強度、太陽活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冰芯資料參考https://kknews.cc/science/nqb62eg.html)
從你們人類為了所謂的滿足需求而發展工業、加工業、商業、服務業 ……等,製造了大量的廢水、廢氣、垃圾 ……汙染了陸、海、空,我就一直生病了,而妳們人類這幾百年來終於發現一些發生在我身上的現象:
1、海冰融化 : 冰可以反射太陽光,但是沒有冰的話太陽光的熱就會被海水吸收,海水就會變暖,海冰就會變薄、破碎,從1980年~2010年30年之內北極海冰體積少了3/4,2012年海冰的體積創下歷年最少的紀錄。永凍層的冰塊已經逐漸的融化,永凍土層一旦融化,會釋出大量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等,從而加劇全球暖化。極地冰融化就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島嶼會被淹沒,海底動物不適應的就會死亡,生態平衡就被破壞了。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過去20年 台灣海平面以每年3.4公釐的速度上升,如果不積極減碳到了2050年台灣將有2120平方公里受到海水淹沒的影響,如果仍然不積極減碳到了2070年台灣會被海水整個淹沒。

2、雨量變少 : 台灣從2018年到2020年只有一個颱風影響到台灣。2018年只有一個颱風沒有登入台灣 ,2019年有三個颱風但都沒有登入台灣,而2020年直到11月才有一個小颱風影響到台灣。颱風的數量變少,梅雨季的時期變短,年雨量變得更少,2018~2019年冬天台灣氣溫高溫少雨農作物損失慘重,氣候變化加劇了極端天氣並影響了水循環。這些都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反聖嬰現象。

3、反聖嬰現象 : 反聖嬰現象的氣溫和降雨水平都出現巨大的波動,冬季東部和中部太平洋的海水溫度低於平均水平,紐芬蘭、拉布拉多、加拿大北部的天氣極冷。夏季高溫熱浪(2020年9月加州破紀錄高溫)、野火(乾燥植被、炎熱多風的天氣助力下,北加州2018年、2020年的野火規模屢破歷史紀錄)、乾旱、豪雨(2020年中國洪水)等極端天氣已成常態。

4、二氧化碳排放量 : 從1880年~2020年的溫度上升統計圖表中發現,全球平均溫度一直在上升,探究原因發現每年的二氧化碳濃度也一直在增加。僅僅一兩百年地球的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上升快,下降慢,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你們人類面臨了生態的危機。以目前的趨勢,2040年前後就會升溫至1.5℃。在人口超過五百萬的國家裡,台灣人平均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已從原本的排名第六名「前進」到第三名 ( 這真是不光彩的名次啊!) 目前許多國家相繼宣布「2050年淨零碳排」,這樣的目標你們人類真能達成嗎? 如果全球溫度上升2.5℃,地球上的生態危機就沒有挽救的機會了!溫度上升5~6℃人類就會滅亡。 去年一年,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你們人類減少了許多活動,卻意外的讓地球上的碳排放量驟然降低。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生長,是天然的「碳儲庫」,海洋藉由植物體進行碳封存,穩定的減緩與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所以森林和海洋可以減緩氣候變遷,因此你們人類要好好的保護森林和海洋。
全球環境的變遷,包括氣候變遷,陸地及海洋生物生產力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大氣化學成份的變化、水資源變化及生態系統的變遷。而什麼是造成全球環境變遷的主因呢?相信你們人類心中都有答案了,你們人類要一起設法改善全球暖化的現況。一起節約能源,多用再生能源來發電,例如:可以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質能發電、氫能發電、水力發電、垃圾沼氣發電……等,盡量避免使用火力發電(目前火力發電占了80%以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食衣住行上你們人類要多用一些巧思來減少垃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運用綠能發電。以下我提供一些建議:
1、食物和清潔用品 : 海洋被塑膠製品污染,造成了很多生物浩劫,塑膠微粒也對人體健康有所影響,所以你們人類要減少塑膠製品。環保回收再利用,使用環保餐具。
2、衣和物品 : 使用「太陽能紗線」製作可發電的衣服。規劃出完整的二手物品分類流動平台,讓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交換物品或是買賣彼此不使用的物品或是二手衣物。
3、住 : 建造綠能建築物,減少使用冷氣。
4、行 : 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騎腳踏車、騎電動車,多走路。希望你們人類能發明使用太陽能的車和安裝在鞋子上靠走動或跑步就能發電並儲存電能的發電器,就像腳踏車用踩的就能發電。
5、育 : 教育你們人類如何節能減碳,增設獎金鼓勵發明解決全球暖化危機的人。
6、樂 : 使用再生資源製作物品,多到戶外踏青運動省電又環保。

希望你們人類一起動手和動腦,一起發揮創意,設法解決全球暖化的危機,還有我希望妳們知道這不是人類拯救地球的問題,而是人類在拯救妳們自己,創造生物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未來。
天亮了!我醒了,回想地球在我夢境中的話,再想想瑞典16歲環保少女葛麗塔桑柏格在瑞典國會外拿著自製標語「為氣候罷課」的言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樣一直在生活中做環保,更希望結合所有人類的力量一起節能減碳,讓地球能永遠的健康、長壽。

此篇為修改後的作業:

110年3月6日今天一早出門走到半路卻下起了雨,我想到今天要上許晃雄教授的「全球氣候變遷」的課程,我帶著不受天氣影響的愉快心情走進教室。許晃雄教授問同學們:「天氣是什麼?而氣候又是什麼?」當時我心裡猜想著天氣會不會指的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天空雲層的變化和氣溫的冷熱,濕度的高低以及風的大小和降雨的機率呢?此時許晃雄教授告訴同學們:「『氣候』是指一個地區30年溫度的平均值,每10年往後挪一次。每一個地區的氣候都不一樣。而氣候會影響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氣候會因為全球暖化而改變。」…… ,我認真地聆聽努力的紀錄著教授說的課程內容。
晚上睡覺前我上網查看「地球」的相關資料,躺在床上想著發生在地球上的事,就睡著了……,我被一陣嘆息的聲音吸引,我問:「是誰在嘆氣呢?」聲音的來源回覆著我:「是我!你們人類幫我取名叫做『地球』。」我問:「妳為什麼一直在嘆氣呢?」地球帶著悲傷的語氣說:「因為我生了很嚴重的病,不容易治療,就讓我慢慢地說說我經歷的故事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還沒有人類的歲月裡,我身上的萬物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度過漫長的歲月,雖然我經歷過被外太空的大隕石擊中而昏睡陷入冰河時期,距今大約一萬八千年以前我甦醒了,當時我身上的海平面很低,陸地大部分被冰河覆蓋著,冰河切割出峽灣、礫石……等,當我身上的溫度逐漸升高,冰河退去海平面上升,地殼變動後,就形成現在陸地上出現的由冰川造成的特殊地貌像是「漂礫」(冰川漂礫是由冰川搬運到很遠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磧礫石。) …… 等。
自從有了人類之後,你們人類開始製造非自然的東西,開始濫墾濫伐,開始種植可供利用的淺根性植物,然後在我身上就開始快速的發生自然環境的變化,像土石流、地層下陷、……,因為以飼養的方式大量飼養可食性的動物例如:牛 (反芻動物的瘤胃含有大量微生物,食物進入瘤胃後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與發酵,這時候就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反芻動物只要打嗝或放屁,就會排出暖化能力比二氧化碳高 21 倍的甲烷,不過現在科學家已找到解決方法,只要餵牛吃「紅海藻」,就能降低 99% 以上的甲烷排放。(牛與甲烷,資料參考: https://technews.tw/2019/08/24/asparagopsis-taxiformis/)
你們人類喜歡研究我過去的歷史演變,你們的地質學家會到各地的冰山鑽取 “冰芯” (冰芯就是大塊冰的內部) 。科研團隊在位於南極西南方的艾倫山附近鑽出「270萬年前的冰芯」,冰芯的研究發現,當時的二氧化碳水平還不到300ppm(百萬分之一),比現今的405ppm要低不少。資料顯示不同地區的冰芯還可以記錄地球沙漠化、火山活動、大氣溫度變化、地震、海嘯、降水、地磁場變化、宇宙射線強度、太陽活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冰芯資料參考https://kknews.cc/science/nqb62eg.html)
從你們人類為了所謂的滿足需求而發展工業、加工業、商業、服務業 ……等,製造了大量的廢水、廢氣、垃圾 ……汙染了陸、海、空,我就一直生病了,而妳們人類在這幾百年內,終於發現一些發生在我身上的現象:
1、海冰融化 : 冰可以反射太陽光,但是沒有冰的話太陽光的熱就會被海水吸收,海水就會變暖,海冰就會變薄、破碎,從1980年~2010年30年之內北極海冰體積少了3/4,2012年海冰的體積創下歷年最少的紀錄。永凍層的冰塊已經逐漸的融化,永凍土層一旦融化,會釋出大量溫室氣體,包含二氧化碳、甲烷、氫氟碳化物……等,從而加劇全球暖化。極地冰融化就會造成海平面上升,島嶼會被淹沒,海底動物不適應的就會死亡,生態平衡就被破壞了。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過去20年 台灣海平面以每年3.4公釐的速度上升,如果不積極減碳到了2050年台灣將有2120平方公里受到海水淹沒的影響,如果仍然不積極減碳到了2070年台灣會被海水整個淹沒。

2、雨量變少 : 台灣從2018年到2020年只有一個颱風影響到台灣。2018年只有一個颱風,但是沒有登入台灣 ,2019年有三個颱風但都沒有登入台灣,而2020年直到11月才有一個小颱風影響到台灣。颱風的數量變少,梅雨季的時期變短,年雨量變得更少,2018~2019年冬天台灣氣溫高溫少雨農作物損失慘重,氣候變化加劇了極端天氣並影響了水循環。這些都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反聖嬰現象。

3、反聖嬰現象 : 反聖嬰現象的氣溫和降雨水平都出現巨大的波動,東部和中部太平洋的海水溫度低於平均水平,冬季的紐芬蘭、拉布拉多、加拿大北部的天氣極冷。夏季高溫熱浪(2020年9月加州破紀錄高溫)、野火(乾燥植被、炎熱多風的天氣助力下,北加州2018年、2020年的野火規模屢破歷史紀錄)、乾旱、豪雨(2020年中國洪水)等極端天氣已成常態。

4、二氧化碳排放量 : 從1880年~2020年的溫度上升統計圖表中發現,全球平均溫度一直在上升,探究原因發現每年的二氧化碳濃度也一直在增加。僅僅一兩百年地球的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上升快,下降慢,產生的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你們人類面臨了生態的危機。以目前的趨勢,2040年前後就會升溫1.5℃。在人口超過五百萬的國家裡,台灣人平均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已從原本的排名第六名「前進」到第三名 ( 這真是不光彩的名次啊!) 目前許多國家相繼宣布「2050年淨零碳排」,這樣的目標你們人類真能達成嗎? 如果全球溫度上升2.5℃,地球上的生態危機就沒有挽救的機會了!溫度上升5~6℃人類就會滅亡。 去年一年,全球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你們人類減少了許多活動,卻意外的讓地球上的碳排放量驟然降低。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生長,是天然的「碳儲庫」,海洋藉由植物體進行碳封存,穩定的減緩與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所以森林和海洋可以減緩氣候變遷,因此你們人類要好好的保護森林和海洋。
全球環境的變遷,包括氣候變遷,陸地及海洋生物生產力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大氣化學成份的變化、水資源變化及生態系統的變遷。而什麼是造成全球環境變遷的主因呢?相信你們人類心中都有答案了,你們人類要一起設法改善全球暖化的現況。一起節約能源,多用再生能源來發電,例如:可以用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生質能發電、氫能發電、水力發電、垃圾沼氣發電……等,盡量避免使用火力發電(目前火力發電占了80%以上),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食衣住行上你們人類要多用一些巧思來減少垃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運用綠能發電。以下我提供一些建議:
1、食物和清潔用品 : 海洋被塑膠製品污染,造成了很多生物浩劫,塑膠微粒也對人體健康有所影響,所以你們人類要減少塑膠製品。環保回收再利用,使用環保餐具。
2、衣服和物品 : 使用「太陽能紗線」製作可發電的衣服。規劃出完整的二手物品分類流動平台,讓人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交換物品或是買賣彼此不使用的物品或是二手衣物。
3、住 : 建造綠能建築物,減少使用冷氣。
4、行 : 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騎腳踏車、騎電動車,多走路。希望你們人類能發明使用太陽能的車和安裝在鞋子上靠走動或跑步就能發電並儲存電能的發電器,就像腳踏車用踩的就能發電。
5、育 : 教育你們人類如何節能減碳,增設獎金鼓勵發明解決全球暖化危機的人。
6、樂 : 使用再生資源製作物品,多到戶外踏青運動省電又環保。

希望你們人類一起動手和動腦,一起發揮創意,設法解決全球暖化的危機,還有我希望妳們知道,這不是人類拯救地球的問題,而是人類在設法拯救妳們自己,創造生物在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未來。
天亮了!我醒了,回想地球在我夢境中的話,再想想瑞典16歲環保少女葛麗塔桑柏格在瑞典國會外拿著自製標語「為氣候罷課」的言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樣一直在生活中做環保,更希望結合所有人類的力量一起節能減碳,讓地球能永遠的健康、長壽。

氣候
30年為一個平均值
每十年更新一次
氣候會改變
氣候包括大氣層、海、冰層。

中世紀暖期持續約一千年,
中世紀暖期結束後進入小冰期直到十九世紀才結束。
康熙22年(1683)於今日嘉義結霜,
於今日的新竹大雪連下三日
這二件事證明了氣候是會改變的。

北極冰層從1979~2019,
冰的數量減少了3/4,
這證明了全球暖化已經比以前快很多了。
而且海水會吸收90%的陽光而且還會膨脹,
只是膨脹很少,
而冰則會將部分的陽光反射回去。

有些含碳的土,
因為超高溫燒起來了,
導致森林大火。

冬天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多,
因為葉子掉光了所以沒有樹葉吸收二氧化碳。
夏天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少,
因為有樹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9世紀~今日溫室氣體增加了40%。

總結全球暖化已經成為重要的議題,
是我們和後代子孫需要面對的問題,
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是:
1多走路少開車
2多吃蔬菜少吃肉
3買碳足跡少的物品
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全球溫暖化造成的影響包括: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衝擊低地國及多數國家沿海精華區,並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不正常暴雨、乾旱現象以及沙漠化現象擴大,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而地球暖化的原因地球原本會在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吸收約49%的太陽輻射,但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產生二氧化碳的諸多溫室氣體, 吸收長波長輻射,大幅增加地球所吸收的太陽輻射,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也就是地球暖化的原因。

 畜產養殖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產業之一。飼養的牛、羊等反芻牲畜,在消化纖維素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氣,排放到大氣的甲烷將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組成,並進而加速全球暖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畜牧產業占全球溫室氣體 14% 排放量,其中三分之二來自牛隻。說道溫室氣體一定會想到甲烷,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狀態下,無論地底、海底或大氣都能找到它。然而,甲烷濃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樣,都會造成地球暖化。科學家以 100 年為基準,分析溫室氣體對暖化的影響後發現,甲烷作用比二氧化碳還高 28 倍。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其人為排放來源中,有97%乃是源自化石性燃料的燃燒。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原來的280ppm增加至1990年的354ppm,由於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型態,短期內不易轉變,以我國為例,在民國八十六年的能源供給結構中,有87%乃依賴煤炭、石油及液化天然氣的化石能源,至於屬於非化石能源的水力及核能,則或囿於開發潛力、或在經濟性、安全性上備受質疑與爭議,未來繼續擴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觀諸國內經濟成長型態,未來仍將採高度成長路線,若能源需求行為無法朝向高效率、低耗能的生產與消費方式調整,則未來的能源供給規劃,勢必仍將以高成長率增加供應,但是此一經濟與能源發展型態,將為環境部門,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標的擬定與落實執行,帶來極沈重的壓力。

傳統的能源的消耗,對地球暖化造成巨大影響,世界80%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40年之將面臨枯竭,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再者全球溫室效應變化、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人們對於能源依賴性增加,使得能源界必須尋找另一項具有乾淨環保又永不耗盡的新能源,以供應人們的迫切需求。目前開發的替代性能源有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生質能源等,其中燃料電池可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故具相當高的能量轉換效率。

近年來,全球暖化之現象日趨明顯,各地氣候出現異常,包含兩. 極冰川溶解、海上升等現象,尋求新的替代能源,以維護地球的永續,成了重要議題,所以,尋找另外的替代能源變的十分重要,地球只有一個,因此大家要憶起保護地球。

全球溫暖化造成的影響包括: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衝擊低地國及多數國家沿海精華區,並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導致不正常暴雨、乾旱現象以及沙漠化現象擴大,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社經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而地球暖化的原因地球原本會在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吸收約49%的太陽輻射,但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產生二氧化碳的諸多溫室氣體, 吸收長波長輻射,大幅增加地球所吸收的太陽輻射,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也就是地球暖化的原因。

 畜產養殖業是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產業之一。飼養的牛、羊等反芻牲畜,在消化纖維素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甲烷氣,排放到大氣的甲烷將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組成,並進而加速全球暖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畜牧產業占全球溫室氣體 14% 排放量,其中三分之二來自牛隻。說道溫室氣體一定會想到甲烷,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狀態下,無論地底、海底或大氣都能找到它。然而,甲烷濃度上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樣,都會造成地球暖化。科學家以 100 年為基準,分析溫室氣體對暖化的影響後發現,甲烷作用比二氧化碳還高 28 倍。

 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溫室氣體之一,其人為排放來源中,有97%乃是源自化石性燃料的燃燒。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原來的280ppm增加至1990年的354ppm,由於人類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型態,短期內不易轉變,以我國為例,在民國八十六年的能源供給結構中,有87%乃依賴煤炭、石油及液化天然氣的化石能源,至於屬於非化石能源的水力及核能,則或囿於開發潛力、或在經濟性、安全性上備受質疑與爭議,未來繼續擴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觀諸國內經濟成長型態,未來仍將採高度成長路線,若能源需求行為無法朝向高效率、低耗能的生產與消費方式調整,則未來的能源供給規劃,勢必仍將以高成長率增加供應,但是此一經濟與能源發展型態,將為環境部門,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目標的擬定與落實執行,帶來極沈重的壓力。

傳統的能源的消耗,對地球暖化造成巨大影響,世界80%的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40年之將面臨枯竭,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再者全球溫室效應變化、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人們對於能源依賴性增加,使得能源界必須尋找另一項具有乾淨環保又永不耗盡的新能源,以供應人們的迫切需求。目前開發的替代性能源有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生質能源等,其中燃料電池可將化學能轉化成電能,故具相當高的能量轉換效率。

近年來,全球暖化之現象日趨明顯,各地氣候出現異常,包含兩. 極冰川溶解、海上升等現象,尋求新的替代能源,以維護地球的永續,成了重要議題,所以,尋找另外的替代能源變的十分重要,地球只有一個,因此大家要一起保護地球。

《M小隊與驚人的溫室效應》
【人物介紹】
006:是個很會照顧旁人,對於生態環境獨有熱衷的女孩。
017:喜歡當隱形人,總是默不吭聲,大家都叫他隱形男孩。
042:做事老是莽莽撞撞,講話也很直白,總是需要006提醒。
058和069:新來的調查員,是很好的寫作拍檔,也是M小隊的總編輯。
M小隊:成員是006、017、042、058、069
組長:上個月才剛來到調查局上任,總是讓探員寫報告。
【前言】
「廣播,廣播,請間諜調查組到會議室集合。」006、017、042三個探員一聽到廣播,便急急忙忙的趕到會議室,仔細瞧瞧,會議室裡其他探員老早就來了,等全員到齊後,組長開始一一分配起這個禮拜的任務,
042低聲對006說:「不知道我們這次會分配到什麼任務?」
006:「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啊!」
006罵道:「話說回來,聽A組033探員說,這次的任務與地球暖化有關!」
042:「呃……喔……哇!」
組長:「M小隊,我必須提醒你們請勿交談,專心聽我說話,你們這次的調查項目與地球溫室效應有關,而在你們開始進行任務之前得先交一篇相關報告給我,報告對你們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困難的事吧?」
M小組:「糟糕~~~」
「報、報、報告組長!」秘書長匆匆忙忙的跑進會議廳,身後跟著兩個新的探員,「這兩個是剛加入的新調查員,麻煩請你幫他們分配隊伍,我還有事先走了。」
組長:「好哦,那他們加入M小隊好了!」
【第一部】
[事情發生的3天後]
042:「實在是氣死我了,要做報告就算了,居然還多了兩個拖油瓶!」
017:「呃,習慣就好。」
006:「喂!你們安靜點,那兩個新生來了!」
058、069:「學長,學姐,我們兩個已經把報告都做好了!」
042:「却,還搶盡風頭!」(結果被006瞪了一眼)
006:「讓我瞧瞧,報告做得怎麼樣了?」
【報告】
第一段──地球的溫室效應
地球大氣的能量其實主要來自太陽,太陽的短波輻射進度大氣層後,雲和大氣會吸收其中的19%,而30%被雲、大氣及地表反射回天空,有51%被陸地及海洋吸收,地表吸收的能量有30%以潛熱及可感熱的方式進入大氣中,其餘21%的能量與地表輻射方式送回太空,不過其中有15%會被大氣吸收。在地球的輻射達到平衡的情況下,地球的平均溫度約為-18°c,你可能會想,這麼冷的溫度下,我可能早就死了吧?不過現在不就活的好好的嗎? 那麼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溫室效應,地球原始大氣內含少量的溫室氣體,像是水氣、二氧化碳及甲烷, 他們會吸收地表上外的長波輻射,攔截的地表向外的輻射能,可以說像擋土牆,讓東西反彈,也就是會讓進入地球的淨輻射能量增加,地表大氣吸收這些額外的輻射後,自然而然就會使氣溫升高,簡單來說就像是你把麵包放進烤箱裡,烤箱慢慢加熱,熱輻射在烤箱裡流竄,不到一會兒,叮咚! 你就有熱騰騰的烤麵包可以吃啦!
006:「不錯!不錯!你們兩個學妹挺有兩把刷子的嘛!喂!學長們,你們起碼表達一下意見啊。」
042:「呃……烤麵包,呃……好吃?」
017:「不錯,但我覺得我還要再補充一些補充些。」
058、069:「確實啊!我們都還沒說完呢!」
【報告】
[第二段]── 溫室
如果不知道溫室是什麼,那麼前面對於溫室效應的知識,你一定也有聽沒有懂,那我們現在就好好的說說溫室到底是什麼,溫室是一種用來栽培植物的特殊建築物,這種建築物並不難見,可以在校園和實驗區都可以看得到,他的材質是透光性佳的玻璃或塑化製品,它的原理是藉由太陽的短波,直接穿透溫室屋頂與外牆,再進入溫室內,溫室的地面及裡面的植物吸收,由外頭穿透進來的短波後,向外輻射的長波被溫室的透明屋頂及圍牆所攔截,長波輻射就被保留在溫室內,暖化溫室內的空氣,所以總結論就是,溫室內的氣溫會比溫室外面還要高,植物因此可以生長得比較快,也比較好,因此如果沒有大氣的溫室效應,地球表面的溫度會降到冰點以下,我想沒有人想要住在冰天雪地的環境裡吧?
[第三段]──如何拯救地球
適度的溫室氣體可以幫助地球,以及帶給人們生活上的便利,不過,過度排放溫室氣體,不僅會造成生態上的危害,同時也會發生許多極端的天氣, 而且一旦地球暖化的速度加快,
1.南極和北極的冰層就會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上升。
2.氣溫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出現破紀錄的史上高溫。
3.目前陸地暖化程度高於海洋,而熱浪發生的頻率提高了許多。
4.炎熱的天數增加;冬天結霜的時候減少。
5.豪雨發生頻率增加;中緯度地區乾旱的發生率可能性升高。
6.高熱帶氣旋的風速增強;且極端天氣出現頻率增加。
7. 這樣一來未來的氣候變遷將更難預測。
1~7的總結:人類持續增加排放溫室氣體,那是個很糟的選擇, 因為那很糟的選擇,而導致逐部威脅全球氣候,如果我們想要減緩人類所造成的全球暖化,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現在舉出幾個實例,可以在生活中實作,來幫助地球減緩溫室效應喔!
1.多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建議共乘,減少汽機車排放的二氧化碳。
2.多多種樹,也多多參加環境保育等活動,減輕地球的負擔。
3.多吃點蔬菜代替肉類,因為肉類的原產來自畜牲,而在養殖這些畜生時會排放出比蔬菜多二氧化碳。
以上這3點只是其中的幾項而已,老實講,現在地球面臨的情況,要挽回已經沒有那麼容易了,那我們沒有把這些基本的事情做好,那麼地球的將來,將沒有希望,希望大家可以舉手之勞,重新再現乾淨的地球!
【報告完畢】
006:「寫得真有道理啊!這篇文章真是給我大大的啟發。」
042(難得安靜不說話,似乎在沉思什麼)
017:「原來你們也挺有才華的嘛~」
058、069:「謝謝學長姐的誇獎!」
006走上前拍拍兩位學妹的肩,「看來你們已經成功加入我們M小隊的一份子了!咱們新來的組長很愛出報告作業,因此我們之後要多多努力喔!」
M小隊的成員肩並肩,一起喊:「為了地球!加油!加油!加油!」
《故事結束》

大家好,這裡是怪怪博士的信箱,這週的主題是「氣候變遷」,或許你可能覺得這個詞很陌生,其實就是大家常說的「地球暖化」啦。關於氣候變遷,有什麼問題想問的嗎?蛤?你不知道什麼是氣候變遷嗎?別急別急,先來看看關於氣候變遷的精選問題吧!

1.要了解氣候變遷,要先知道什麼是「氣候」,氣候的定義是什麼呢?
A:氣候指的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的天氣狀況,台灣是以前30年的天氣狀況作為當年氣候的參考,每十年往後推一次。例如:2020年的氣候狀況會使用1981年~2010年的氣候做參考,但到了2021年,因為距離2010年又過了十年,所以氣候參考的區間會往後推十年,變成1991年~2020年。

2.地球在開始全球暖化之前,經歷了什麼變化呢?
A:約10世紀時,地球經歷了中世紀暖期,各個地方變得非常溫暖。中世紀暖期過後,進入了小冰河時期,溫度逐漸下降,當時以為全球溫度會持續下降,但是小冰河時期過後,溫度反而上升,進入全球暖化的時代。

3.有哪些證據證明地球正在暖化呢?
A:除了溫度上升、二氧化碳增加外,海冰也在逐漸減少,尤其是年紀大的海冰減少的最快。雖然面積變化不大,但從1977年到現在,北極的海冰體積已經減少了3/4,永凍層從1960年開始也漸漸融化。除了以上幾點,各地的極端天氣現象也越來越頻繁,例如:2018年夏天全球熱浪來襲,許多測站都測得近幾年的最高溫;2020年6月,西伯利亞測得破紀錄高溫38°C;同年9月,加州測得破紀錄高溫,還造成野火。而在台灣也可以感受到全球暖化的現象,2020年台灣超過35°C的天數達到87天、沒有颱風登陸造成部分地區缺水、嘉南平原因缺水,稻米休耕1.9萬公頃等。這些都證明了地球正在不斷暖化。

4.明明是地球「暖」化,為什麼還是會有異常寒冷的天氣?
A:地球暖化並不代表不會有寒冷的天氣,像2012年的歐洲酷寒,和最近的德州暴風雪(最低溫度-18.89°C),都是地球暖化帶來冷天氣的例子。

5.為什麼地球暖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
A:有聽過熱漲冷縮嗎?因為溫度上升,海水會因為熱漲冷縮而膨脹,體積變大後,海水就會上升。另一個原因是天氣太熱,原本的冰都融化成水,所以海水的量增加,海平面就上升。

6.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一樣嗎?有沒有什麼時間特別多?
A:一年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不太一樣,春天、秋天因為氣溫不會太熱或太冷,人們常出來活動,會製造較多的二氧化碳。夏天雖然會需要開冷氣、電風扇等,比較容易製造二氧化碳,但春天播種的植物這時也長出葉子了,可以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因此抵銷排放量。而冬天因為天氣寒冷,許多人選擇待在家裡,排放量也比較少。

7.討論地球暖化時,常聽到「溫室氣體」這個詞,什麼是溫室氣體?
A:溫室氣體有很多種:常見的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笑氣(N2O))以及氫氟碳化物等。因為溫室氣體吸收紅外線,熱量會保存在大氣中,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8.要讓地球溫度上升<1.5°C,要達成哪些目標?
A:如果要達到溫度上升<1.5°C,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前一年減少7.6%,而且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少40~60%,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碳中和代表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零(排放量被吸收量抵銷了)。這樣就有可能讓溫度上升<1.5°C。

好啦,希望你大概了解什麼是氣候變遷了,記得隨時寫信來問問題喔!

課後感想:地球只有一個,如果想讓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安逸的生活,那麼現在就應該盡全力好好的愛護地球。不要以為一個人的力量影響不大,如果大家都一起節能減碳,積沙成塔,最後可以省下很多的能源。如果真的來不及停止暖化,就要學會和新的地球相處,例如:荷蘭為了適應海平面上升的情況,積極發展海上房屋等建築。我們都應該有環保意識,不要只顧一時的利益,不顧地球的未來。

氣候是甚麼呢?氣候是30年溫度的平均值,氣候會因為全球暖化而溫度有些許差異;天氣又是甚麼呢?天氣是一天中有放晴或下雨的時候,天氣是天天都在改變的。
海平面一直在升高,因為北極冰層融化而導致海平面升高,當西元二零七零年時,台灣這個小島就會淹沒了,但在台灣淹沒前,荷蘭一定已經不存在了,畢竟荷蘭的地勢比較低,現在要使用風車來阻擋海水流進島內,希望不要有這一天。
剛剛說到北極的冰層,北極冰層有多深呢?北極的冰層最深高達三十公里,是研究小隊花了好幾天才挖開的,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看到一些微小的氣泡 ,那些氣泡不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因為它只有零點零一毫米而已。北極的冰層是一層一層慢慢疊出來的,所以冰層的底部一定是在很久以前就有的,如果北極冰層在台灣的話,一定會被列為台灣歷史古蹟的!
使北極冰層融化的是溫室效應,溫室是一個裡面充滿暖空氣的地方,那裏可以快速地生產植物,如果大公司需要很快地種出某某品種的植物,溫室一定會賺大錢(如果要收錢的話)!
老師還有說到,最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動物,其實是畜生,尤其是牛,當他們吃得太飽時,它們就會排放所謂的二氧化碳,我覺得他們的屁哪麼臭,應該就是因為裡面充滿了飽滿的二氧化碳吧!
希望我們能繼續守護地球,留給後代好的生活環境。

重點:
天氣:一天的溫度變化
氣候:長期的溫度變化,每30年為一個平均值。如果天氣是房子,那氣候就是一個城市了。
漂礫:比人還高,在冰河時期被冰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冰芯:裡面有氣泡和火山灰。
小冰河期:19世紀末結束,指天氣比現在還要低零點多度或一點多度
1979年北極海冰體積1979年到2019年,從16855立方公里到4058立方公里,體積總共少了3/4。
格陵蘭的冰層突然有很多水池和河流出現。其中有一個湖,裡面有一個洞,水會從洞裡流下去,為了知道水往哪裡流,所以有人在黃色小鴨身上放GPS定位器,但是一下去就沒了訊號。
永凍層溫度1960年後開始快速上升。
永凍層和冰層融化,土壤中的有機物家數氧化,變成二氧化碳,水下的甲烷釋放出來,溫室效應增強。
落雨松減少,雲杉、冷杉增加。
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
全球暖化失控,溫度快速上升。
2020年,加州破紀錄高溫,北加州野火常現。
2020年6月西伯利亞維科揚斯克破高溫,溫度高達36度。
野火悶燒造成空氣汙染。
颱風不來,冬春雨量不樂觀。

全球氣候變遷
天氣的定義:天氣像一棟房子,有的的大,有的小有的新,有的舊……,但都大同小異,當房子聚集在一起時,就會形成城市,但城市不只有房子還有小溪、山林、遊樂園、酒店……,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氣候。
氣候的定義:通常是在說為30年內的天氣狀況,每隔十年重新計算。
天有不測風雲-天氣會變!
氣候會變嗎?
氣候會變的證據:
1.漂礫(Erratic Boulder):比一個房子還大,而且跟那邊的地質不同,為什麼會搬來呢?原本來是冰河融化時把它帶下來的,可是冰河融化掉岩石就留在這裡了。
2.冰芯:從冰芯可以看到一些物質,例如:氣泡、火山灰……,如果仔細的觀察可以二氧化碳或溫度其中的一個發生的變化,另一個也會跟著變動。

提到氣候變遷,你想到的會是什麼?極端氣候?北極融冰?森林野火?海底世界生態危機?那氣候變遷又是如何造成的? 近幾十年來,人類不斷地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加上大幅度開墾林地、拓展農業和工業發展,致使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經過時間的累積下,大氣中溫室氣體過量,引致全球暖化。當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導致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加速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進而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

之前新聞報導美國丹佛出現極端氣溫現象,從當地時間中午 12 點的 33 度,突然降至隔日早上 6 點的 0 度。但是寒冷的冬天不是可不是代表所謂的全球暖化逆轉了,這可是真真實實暖化的危機之一。「氣候」與「天氣」是兩種不同概念,天氣指的是每天不同的溫度、降雨、風速等等;氣候則是長期時間下的平均天氣狀況。全球暖化是指地球平均氣溫逐漸升高,而原因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有關,這些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和臭氧。氣候變遷是指長期以來地球天氣型態的改變,這些改變原本是自然的,然而化石燃料的燃燒、土地使用、森林砍伐、農業活動等等都會讓改變加劇,像是有些地方出現比以往過度寒冷或炙熱的天氣,這都是受到北極暖化的影響,所以人類活動造成不正常氣溫上升,影響到氣流造成天氣變冷或變熱的主因,然而極端天氣的現象到了未來只會逐漸增加。

氣溫變化劇烈,緊接而來也會影響到雨量的多寡,比起氣溫的忽冷忽熱,降雨型態的變化更是劇烈,伴隨著颱風、季風等因素共伴效應下,造成地區淹水等等的災害。不只陸地上人類受到影響,在海洋下的生態也是岌岌可危。全球暖化的速度和酸度讓珊瑚白化,科學家更指出到2100年時,珊瑚白化的情況會讓幾乎所有的珊瑚棲息地消失。

人類社會越趨發達,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只會上升不會減少,地球氣溫增加,所帶來不只上述所提到的生態問題,除此之外,降水模式改變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化,助長極端天氣包括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各種天災襲擊將在全球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氣候變遷不是一種都市傳說,而是我們要共同戰勝的危機。

(註: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溫室氣體與全球暖化)

(註: GREENPEACE綠色和平)

全球氣候變遷-許晃雄老師2021/3/6
老師在上課剛開始就問我們:天氣會變,那氣候呢?
如果天氣像一棟房子,代表的是短時間,如一天的降雨量、溫度等;
那氣候就像一座城市、代表的是長時間,如1年、10年、100年等,世界氣象組織(WMO)則把氣候平均值定義為30年,並且每10年更換一次,例如2011年-2020年就使用1981-2010年的氣候平均值,2021-2030年則會使用1991-2020年的氣候平均值。
要如何看出氣候會變化呢?以前清代的文獻可說是不錯的例子,清康熙22年,諸羅—也就是現在的嘉義—記載到冰堅厚寸於,一寸大約2.4公分;清康熙35年,紀載基隆山積雪為台灣八景之一;清光緒十八年,新竹竹東平地記載雪高一丈,約是240公分。
另外,宋代時也有文獻記載到
1.廣東有發現鱷魚的紀錄
2.長江以北的地方有大象吃掉農民的稻子,代表現在不能種稻的長江以北,當時是可以種稻的
還有,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以前其實是有覆蓋植坡,也是氣候的變化導致撒哈拉沙漠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科學家為了要找到以後氣候可能會變成怎樣,所以跑到冰層厚5公里的南極大陸和冰層厚3公里的格陵蘭島鑽冰芯,冰芯可以讓我們知道以前發生什麼事,例如有火山灰,代表當時可能有火山爆發;測同位素則可以讓我們知道當時的氣溫和二氧化碳濃度,經過研究發現,二氧化碳每10萬年就會大變化一次,會很快速上升,很緩慢的下降,而氣溫的高低會和二氧化碳濃度成正比,會互相影響。
北極海冰的體積從1979年的16855立方公里,到了2019年只剩下4058平方公尺,少了大約4分之3,而且北極海冰整體變薄了,凍結10年以上的冰也變少了,這樣會導致地球加速暖化。
極區也有一個惡性循環:
{極區變熱➝
導致需要生長在較低溫環境的落羽松變少,雲杉、冷杉變多了➝
因為落羽松會掉葉子,地面會散熱,但雲杉、冷杉不會掉葉子,地面不會散熱,冰就會融化➝
極區繼續變熱}
地球溫度升高,導致只能在高緯度陸地地區的永凍層融化,導致土地坍方,而永凍層中的空氣,含有氧氣的變成二氧化碳,不含氧氣的則變成甲烷。
今年2月16日,美國紀錄到了-18℃的低溫;西伯利亞則在去年6月破了當地的高溫紀錄,紀錄到38℃的高溫;去年,台北高溫超過35℃的天數也破了紀錄,達到87天。

溫室氣體
1.二氧化碳(CO₂)
2.甲烷(CH₄)
3.氧化亞氮,俗稱笑氣(N₂O)
4.氟氯碳化物(CFCs)

一隻牛每天排放500公升溫室氣體;一個人每天則會排放2公升溫室氣體,約250倍。

為了減少地球暖化,我們可以使用一些永續能源來發電,如:
1.水能
2.風能
3.太陽能
4.潮汐能
5.地熱能
另外,還可以使用這些能源啟動車子:
6.生質能
7.氫能

今天上完課後,讓我知道地球的很多地方都因為暖化而造成很多威脅,這堂課讓我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希望自己以後不要再活在夢裡面了。

這次的生態營,是許晃雄老師幫我們上全球氣候變遷課,對於氣候變遷,我觀察到幾個狀況:
1.颱風:近幾年都沒有颱風侵襲台灣,表面上感覺很好,因為不會有因颱風造成的農業損失或水災,但事實上,台灣中、南部目前很缺水,寒假時我和家人到日月潭,就發現水位非常低,碼頭邊已經出現泥灘。而近日的新聞中更是說到九蛙疊像已經整個裸露,潭底裸露的淤泥已龜裂,甚至長出10多公分高的雜草,水位是16年來最低,已達遊船的警戒水位,四個碼頭已有部分碼頭暫時關閉,照片雖美但實際狀況卻令人非常擔心。
2 .極端氣候:2020~2021的冬天,來了兩個超級大寒流,就連大屯山也下雪了,剛好下雪日是我們原定的七星山校外教學的日子,原本很期待上山玩雪的美夢,因交通管制加上安全考量,只能延到這個學期,非常可惜。不過我們的遺憾並不算什麼,因為寒流造成的蔬菜凍傷、蓮霧落果、虱目魚凍死… 等災情,寒害導致全台農損破億元,讓人十分遺憾。國外也有很多極端氣候的案例,像是暴風雪襲擊美國南部的德州,創下30年來低溫,導致全州停電數日,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3.全球暖化:上學期我的期末報告是做北極熊,查了很多資料,發現北極熊是在海冰周遭等待獵捕海豹,可是現在每十年就會有13%的海冰消失,北極熊要花更多力氣來獵捕海豹。現在北極熊正面臨缺乏糧食的挑戰,有人發現牠門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甚至還有人拍到北極熊捕食幼熊的照片。研究人員推測,如果溫室氣體排放保持目前程度,無法改善,到 21 世紀末,北極熊將會瀕臨滅絕。

我上完許教授的課,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上網查了資料:

空氣污染是最近各國的目標,英國在1956年發出《清潔空氣法案》;德國在1974年發出《聯邦污染防治法》;美國在1970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日本在2003年法律規定新風系統成為房屋室內標配(新風系統是由新風換氣機及管道附件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能夠將室外新鮮氣體經過過濾、凈化,通過管道輸送到室內。 它能夠全天24小時持續不斷地將室內污濁空氣及時排出,同時引入室外新鮮空氣,並有效控制風量大小、增加能量回收的室內通風換氣產品。);2018年1月12日,西班牙20世紀70年代西班牙9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裝了新風系統;俄羅斯在2010年傳出巨大面積森林火災,因此國家開始加強了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控制力度,居民對空氣污染的意識也隨之提高;韓國採取了一系列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中國頒布《住宅新風系統技術規程》⋯⋯等,由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各國對空氣污染非常重視。

什麼是空氣汙染?這要先從「天氣」與「氣候」開始講。「天氣」是指在一個空間之內短時間的氣象變化,「氣候」是指一個地區長時間天氣平均狀態。所謂的「空氣污染」是指不良的空氣品質狀態。

空氣污染是由於過多的溫室氣體而造成的,在此介紹幾種溫室氣體。
1. 硫氧化物(SOx)
2. 氮氧化物(NOx)
3. 一氧化碳(CO)
4. 揮發性有機物
5. 有毒金屬
6. 氯氟烴(CFCs)
7. 自由基
8. 氨氣(NH3)
9. 臭氣
10. 放射性廢料
11. 地面臭氧層(O3)

介紹完溫室氣體,我們來介紹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成因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
「反聖嬰現象」成因是:反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公分,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這兩個現象對於空氣污染有極大的關係。在此介紹淺根性植物與深根性植物對地球的傷害。

深根性植物有:松樹、樟樹⋯⋯等
淺根性植物有:檳榔樹、棕櫚樹⋯⋯等
通常深根性植物對地球傷害沒有影響,但是人類把深根性植物全部砍掉,改種成淺根性植物,只是為了做生意,卻沒有想到,對於地球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把山上的山根性植物改種成淺根性植物,會造成土石流、地層下陷⋯⋯等。

這邊介紹幾種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是由哪裡排放的?

矽、鋁、鈣、錳、鐵(來源:泥土、地殼和建築活動)
釩、鎳(來源:以油作為燃料的燃燒工序)
鎘、碳氫化合物(來源:焚化)
碳、鉛、溴、碳氫化合物(來源:汽車廢氣)
鈉、氯、鎂、鉀(來源:海洋)
硝酸鹽、硫酸鹽、銨(來源:次生污染形成物)

以上這些化學元素,對於空氣污染有很大的威脅,這一些化學元素多部分都是由人類所排放,所以上幾種人類能夠減少的就要盡量減少。

接下來要講冰芯,冰芯可以記錄地球沙漠化、火山活動、大氣溫度變化、地震、海嘯、降水、地磁場變化、宇宙射線強度、太陽活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
到目前為止,挖掘到最古老的冰芯是270萬年前的冰芯,在取出這一塊冰芯的氣體之後,發現在270萬年前二氧化碳水平不到300ppm(萬分之一)。

可見現代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

地球只有一個,如果想讓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看到現在所看到的,那麼現在就應該盡全力好好的愛護地球。不要以為一個人的力量影響不大,如果大家都一起節能減碳,積沙成塔、日積月累,最後可以省下很多的能源。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空氣污染
https://kknews.cc/science/nqb62eg.html
https://kknews.cc/zh-tw/world/53elyj3.html

夏天怎麼這麼熱,明明台灣沒有很接近赤道啊!冬天突然不到10度,有時卻快30度了,到底為甚麼天候如此詭異?原來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暖化,天氣才會這樣。就來看看到底是誰讓地球生病了!
從前從前,工業革命開始了,原本健康的地球逐漸發燒了。根據數據顯示,迪球的海平面不斷上升,全球均溫自西元1880年至2020年有顯著提升,而且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已減少了四分之三,重要的永凍層溫度也在跟著上升。冰層的融化會使土壤中的有機物加速氧化,大量排放例如: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笑氣)和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
氣候變遷實在非常嚴重,氣候異常在各地都造成了不少災情!像是美國德州的暴風雪,原本德州根本不該有雪,因此讓許多當地居民難以應變,不只商店的架上物品被搶購一空,有些美國人甚至沒有食物,還無法取暖!美國的西岸——加州也出了大事,野火肆虐,森林被燒光,整座金門大橋壟罩在火光與濃煙中,已經看不見天空,附近皆是一片火紅。除了美洲,亞州的狀況也不堪設想,中國大洪水,車輛都泡在水中,隨波逐流,飄來飄去,城市成了一座泥水池,慘不忍睹。台灣在冬季時,高溫又少雨,異常的天氣讓農損十分龐大!全年破35度的高溫日數破紀錄,夏天一年比一年熱。另外,接近北極的西伯利亞,竟達到攝氏38度高溫,實在不合理。
說了那麼多,到底什麼是「溫室效應」?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來到了地球表面時,多餘的熱能以紅外線散出,朝太空前進,但是穿越大氣層時,卻被溫室氣體阻擋,熱能就一直蓄積在地球,所以才會越來越熱,像溫室一樣!人類一方面在破壞地球,另一面卻有像葛瑞塔一樣的人努力守護地球。葛瑞塔是一名瑞典少女,他用罷課的手段來抗議眾人面對全球暖化的態度!並且到聯合國與各國元首演講,強調保護地球的重要!現在,有更多企業都承諾100%綠電,希望能救地球一命。
那有沒有什麼不會傷害地球的替代能源呢?如:風能、太陽能、氫能、生質能等都有發展的空間,也各有優點。有些國家規劃在高速公路上方架設太陽能板,或是太陽能道路。綠能應用非常多,而且很有創意,像比利時風力火車、日本颱風發電機、台灣車掀風能發電、生質柴油車、澳洲電動公車(充電一次可繞台灣一圈)、印度空氣汽車、發電地磚、發電鞋、膝蓋發電器、太陽能夾克等等。綠能想必是未來趨勢,是現在必須研究的一項重要技術。
「無法改變,就去適應。」這句話反映著,人們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是我們應該適應一切,而不是讓生態環境受罪,人們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彌補!

錯字更新:
夏天怎麼這麼熱,明明台灣沒有很接近赤道啊!冬天突然不到10度,有時卻快30度了,到底為甚麼天候如此詭異?原來是因為「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暖化,天氣才會這樣。就來看看到底是誰讓地球生病了!
從前從前,工業革命開始了,原本健康的地球逐漸發燒了。根據數據顯示,地球的海平面不斷上升,全球均溫自西元1880年至2020年有顯著提升,而且從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已減少了四分之三,重要的永凍層溫度也在跟著上升。冰層的融化會使土壤中的有機物加速氧化,大量排放例如:甲烷、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笑氣)和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
氣候變遷實在非常嚴重,氣候異常在各地都造成了不少災情!像是美國德州的暴風雪,原本德州根本不該有雪,因此讓許多當地居民難以應變,不只商店的架上物品被搶購一空,有些美國人甚至沒有食物,還無法取暖!美國的西岸——加州也出了大事,野火肆虐,森林被燒光,整座金門大橋壟罩在火光與濃煙中,已經看不見天空,附近皆是一片火紅。除了美洲,亞州的狀況也不堪設想,中國大洪水,車輛都泡在水中,隨波逐流,飄來飄去,城市成了一座泥水池,慘不忍睹。台灣在冬季時,高溫又少雨,異常的天氣讓農損十分龐大!全年破35度的高溫日數破紀錄,夏天一年比一年熱。另外,接近北極的西伯利亞,竟達到攝氏38度高溫,實在不合理。
說了那麼多,到底什麼是「溫室效應」?太陽輻射穿越大氣層,來到了地球表面時,多餘的熱能以紅外線散出,朝太空前進,但是穿越大氣層時,卻被溫室氣體阻擋,熱能就一直蓄積在地球,所以才會越來越熱,像溫室一樣!人類一方面在破壞地球,另一面卻有像葛瑞塔一樣的人努力守護地球。葛瑞塔是一名瑞典少女,他用罷課的手段來抗議眾人面對全球暖化的態度!並且到聯合國與各國元首演講,強調保護地球的重要!現在,有更多企業都承諾100%綠電,希望能救地球一命。
那有沒有什麼不會傷害地球的替代能源呢?如:風能、太陽能、氫能、生質能等都有發展的空間,也各有優點。有些國家規劃在高速公路上方架設太陽能板,或是太陽能道路。綠能應用非常多,而且很有創意,像比利時風力火車、日本颱風發電機、台灣車掀風能發電、生質柴油車、澳洲電動公車(充電一次可繞台灣一圈)、印度空氣汽車、發電地磚、發電鞋、膝蓋發電器、太陽能夾克等等。綠能想必是未來趨勢,是現在必須研究的一項重要技術。
「無法改變,就去適應。」這句話反映著,人們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是我們應該適應一切,而不是讓生態環境受罪,人們自己犯下的錯,要自己彌補!

氣候變遷是一個大家都滿熟悉的一個詞,但是提到氣候變遷逆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還是南極冰層融化呢?今天我們邀請到了許晃雄教授來為我們講解現在全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氣候變遷。
首先,我們要先認識氣象和氣候是什麼,再來談談什麼是氣候變遷,氣象指的是短期的天氣現象,氣候指的則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的天氣平均變化,世界氣象組織(WMO)是採每30年一輪,10年統計一次,以前的人認為氣候是不會改變的,但是現在的我們知道原來氣候是會改變,在遠古時期,地球曾經經過冰河時期,那時候的海平面非常低,比現在還要低大約一百多公尺,而這也讓中國大陸的生物能夠走來台灣,在冰河期過後,原本的冰都融化成了海水,才會造成現在海平面的高度,海平面上升後,從大陸來到台灣的動物都回不去了,才會演化成現在的特有種生物,也有科學家為了研究古代的天氣型態,而到南極冰層來鑽冰柱,那個冰柱就叫冰芯,而科學家們會研究冰芯裡面被冰封的小氣泡來看看氣泡被冰封的年代的天氣狀況,如果氣泡裡面有火山灰,那就代表那個年代南極曾經有火山爆發。
說了這麼多,氣候變遷到底是甚麼呢?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的氣候改變,主要是由於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隨著二氧化碳的增加全球氣溫也隨之升高,氣溫升高以後極地的冰層融化,而且南極大陸冰的體積從1977年到現在更是減少了四分之三的體積,大量的冰層融化也讓海平面增加,又漸間影響到海拔低的國家,導致許多國家的土地被淹沒,而且冰層融化的影響可不只是海平面升高的問題,原本海冰可以反射大約50%〜70%的熱能,海水大約只能反射5%的熱能,但是當冰層融化以後,海水會吸收那些熱能,導致海水溫度升高,海水溫度升高以後海冰也會變薄,變得更容易碎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我們這邊稱正回饋),而且原本南極大陸的永凍層是不會融化的,但是近年來全球暖化非常嚴重,導致永凍層融化,而永凍層裡面原本有大量的碳,但是永凍層融化後那些碳就都被排了出來讓全球暖化更嚴重,除此之外,近年來科學家也在格陵蘭發現一件特別的事那就是他們發現格陵蘭的冰溶化後會形成一個水溝,最後會流到一個洞裏面去,很多科學家就在推測這些水最後到底跑到哪裡,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說流到大西洋去了,第二種則是說跑到格陵蘭冰層的下面去了,可惜都沒辦法證實,所以美國太空總署想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方法,就是拿黃色小鴨上面裝了太空總署的名片,如果那些水都跑到大西洋那麼那些黃色小鴨也會跑到大西洋,而大西洋有很多人在捕魚,所以一定會有人撿到,到時後再打給太空總署就好了,但是很久都沒有人找到,所以第一個計劃失敗了,第二個計畫則是在黃色小鴨上裝發射器,但是發射器到了某一個地方就沒訊號了,所以第二個計劃也失敗,但是後來他們發現原來洞裡面有一個很像大峽谷的空間,所以水應該是跑到格陵蘭冰層的下面。
傳統能源的消耗對地球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負擔,而且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能源的消耗,世界上有80%的能源是由石油、煤、天然氣等,但是這些能源總有一天會枯竭,有科學家預估如果照現在的消耗量的話,石油將在40年後被消耗殆盡,所以能源界必須尋找更多的新能源來代替這些傳統能源,像是生質能源、太陽能電池等,現在全球暖化日漸嚴重,如果再不重視全球暖化、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異常、森林大火等議題的話,那麼人類總有一天會嘗到苦果的,而且我們的地球就只有一個,大家要好好愛護這個我們生存的地球。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相信大家都常常聽到這些話,但你們真的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真的有去關注它嗎?氣候就像我們的朋友,我們與它息息相關,只是你願不願意去親近它、認識它。

你們認為天氣和氣候有什麼不一樣?天氣其實就是指短時間的氣溫,所以天氣預報主播不會說明天的「氣候」,而會說明天的「天氣」。氣候則是指長時間的,世界氣候組織(WMO)以30年為平均值。

二氧化碳和氣候上升的很迅速,只是下降的都很緩慢,它們就像跟屁蟲,只要一個上升了另一個也會上升,下降時也一樣。

再來到了提到全球暖會時不可不談的南、北極,北極海冰在短短幾十年體積就少了3/4,逐年都在慢慢減少。從18000年前到現在海平面上升了100公尺。永凍層在陸地、高緯度的地方,就是接近南、北極的地方,永凍層0度,就不再是永凍層。

溫室效應是什麼?其實就是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過多而使地球增加吸收太陽的輻射。然而溫室氣體又有哪些呢?「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笑氣)」等,關於未來專家提出了幾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路徑,1.高排放路徑:顧名思義就是不管地球會變怎樣繼續排放溫室氣體污染地球。2.穩定路徑:跟現在一樣,維持不變。3.減量路徑:了解到地球暖化的警覺性,開始減少排放溫室氣體。所以我們研發了一些可以替代溫室氣體的能源:太陽能、風能、生質能。

關於全球暖化還有一件事件,有一名女生叫「葛莉塔」,因為不滿瑞典政府不減少碳排放量而每天坐在瑞典議會外面為氣候罷課,發起了氣候革命。

全球暖化是現在式,不是未來式,不要等到未來才在尋找解決方法,我們沒有第二個地球,你的每一個小舉動都可以幫助地球。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方便,但同時使用能源的過程也會造成全球暖化,希望大家能更去關心這個議題。

這次的主題是全球氣候變遷,老師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段影片,展示從1979年起北極海冰體積的變化,基本上幾乎都是在逐年減少。後來我去查了一下,發現在1979年的時候北極海冰的體積是16,855km3,但是到了2019年時,就只剩下4,030km3了。也就是說在這四十年期間,北極海冰總共減少了12,825km3,這雖然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不過聽起來卻好像沒有什麼感覺。但是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我們臺灣在2019年全國自來水生活用水量是2.3km3,換算下來這四十年來北極減少的海冰量,足夠我們全臺灣使用5,576年,這樣就很能夠感受到減少的量是如此的巨大。

其實從地球的歷史來看,北極的海冰量在更早以前,應該比1979年時候的量還要多很多。因為這些環境的改變,過去存在的很多物種後來因為無法適應或者沒有適合居往的環境,逐漸的滅絕了。我個人認為北極的海冰量應該是不會到完全消失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發生這種事,到時候可能也沒有人類了,因為到那時候,全地球的環境變化應該會非常大,我們人類大概已經無法生存了吧。

這一堂課中老師有講到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老師說他有一次去開會,休息時間在喝會場提供的飲料時,工作人員說冰塊是用南極冰芯的碎片。老師說這是真的,但我懷疑的是冰塊的衛生程度。

我上完許教授的課,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上網查了資料:

空氣污染是最近各國的目標,英國在1956年發出《清潔空氣法案》;德國在1974年發出《聯邦污染防治法》;美國在1970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日本在2003年法律規定新風系統成為房屋室內標配(新風系統是由新風換氣機及管道附件組成的一套獨立空氣處理系統,能夠將室外新鮮氣體經過過濾、凈化,通過管道輸送到室內。 它能夠全天24小時持續不斷地將室內污濁空氣及時排出,同時引入室外新鮮空氣,並有效控制風量大小、增加能量回收的室內通風換氣產品。);2018年1月12日,西班牙20世紀70年代西班牙90%以上的新建住宅安裝了新風系統;俄羅斯在2010年傳出巨大面積森林火災,因此國家開始加強了對室內空氣品質的控制力度,居民對空氣污染的意識也隨之提高;韓國採取了一系列改善空氣品質的措施;中國頒布《住宅新風系統技術規程》⋯⋯等,由以上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各國對空氣污染非常重視。

什麼是空氣汙染?這要先從「天氣」與「氣候」開始講。「天氣」是指在一個空間之內短時間的氣象變化,「氣候」是指一個地區長時間天氣平均狀態。所謂的「空氣污染」是指不良的空氣品質狀態。

空氣污染是由於過多的溫室氣體而造成的,在此介紹幾種溫室氣體。
1. 硫氧化物(SOx)
2. 氮氧化物(NOx)
3. 一氧化碳(CO)
4. 揮發性有機物
5. 有毒金屬
6. 氯氟烴(CFCs)
7. 自由基
8. 氨氣(NH3)
9. 臭氣
10. 放射性廢料
11. 地面臭氧層(O3)

介紹完溫室氣體,我們來介紹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成因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
「反聖嬰現象」成因是:反聖嬰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公分,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這兩個現象對於空氣污染有極大的關係。在此介紹淺根性植物與深根性植物對地球的傷害。

深根性植物有:松樹、樟樹⋯⋯等
淺根性植物有:檳榔樹、棕櫚樹⋯⋯等
通常深根性植物對地球傷害沒有影響,但是人類把深根性植物全部砍掉,改種成淺根性植物,只是為了做生意,卻沒有想到,對於地球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把山上的山根性植物改種成淺根性植物,會造成土石流、地層下陷⋯⋯等。

這邊介紹幾種元素週期表中的元素是由哪裡排放的?

矽、鋁、鈣、錳、鐵(來源:泥土、地殼和建築活動)
釩、鎳(來源:以油作為燃料的燃燒工序)
鎘、碳氫化合物(來源:焚化)
碳、鉛、溴、碳氫化合物(來源:汽車廢氣)
鈉、氯、鎂、鉀(來源:海洋)
硝酸鹽、硫酸鹽、銨(來源:次生污染形成物)

以上這些化學元素,對於空氣污染有很大的威脅,這一些化學元素多部分都是由人類所排放,所以上幾種人類能夠減少的就要盡量減少。

接下來要講冰芯,冰芯可以記錄地球沙漠化、火山活動、大氣溫度變化、地震、海嘯、降水、地磁場變化、宇宙射線強度、太陽活動、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
到目前為止,挖掘到最古老的冰芯是270萬年前的冰芯,在取出這一塊冰芯的氣體之後,發現在270萬年前二氧化碳水平不到300ppm(萬分之一)。

可見現代的空氣污染有多嚴重。

地球只有一個,如果想讓後代的子子孫孫都能看到現在所看到的,那麼現在就應該盡全力好好的愛護地球。不要以為一個人的力量影響不大,如果大家都一起節能減碳,積沙成塔、日積月累,最後可以省下很多的能源。

參考資料:

Wikipedia/空氣污染
kkcnews/science

「天氣」是一個每天都會碰到的東西,看新聞、查手機、放廣播等等都是可已知道今天天氣如何、該穿什麼衣服啊、冷不冷、會不會有高溫啊!
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即將面對的「氣候災難」也源源不絕的出現,全球年度均溫一直上升造成地球暖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這些很多都是人類破壞自然環境所造成的。
在全世界排放二氧化碳的排名中,我們這個國土面積小小的科技島-台灣也排放量竟然排第六名,在保護地球上這樣落後的表現,真是令人不敢置信!
瑞典女孩-葛莉塔,是掀起全球減碳訴求草根力量的傳奇人物,2019年3月28日,僅16歲的她做出了驚人的舉動,就是為氣候罷課,她被稱為「瑞典環保少女」,2019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是聯合國氣候行動的高峰會青年代表。
瑞典女孩葛莉塔真令人欽佩,因為她傾盡所能為了引起全世界對保護全球氣候環境的重視!

人類對多一絲的珍惜,會讓世界更美好!

上完了許晃雄老師-全球氣候變遷這堂課,讓人更加憂心忡忡!「地球暖化」已成為全球共識的灰犀牛,一步一步朝向我們逼近,如何解決此問題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氣候變遷改變了環境,影響了生物的生活方式;其中人造氣候變遷,又稱地球暖化,是最主要因素。地球暖化會造成什麼問題?當地球溫度不新升高,冰山與冰川的溶化會使得海平面上升,除了威脅到人類生活空間,更會造成生態浩劫。氣候變遷也使得各地的極端氣候愈來愈嚴重,過熱的溫度旱災、洪水頻發的情況之下,農作物生產大量減少,更會引發糧食和經濟危機。可見氣候議題
絕不僅止於道德、環保,或是政冶議題,更是攸關人類生死存亡的關鍵。
溫室氣體或稱溫室效應氣體,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氣體的成分。溫室氣體包涵自然溫室氣體與人造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皆屬之;「碳」是通稱所有導致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人造氣候變遷,即全球暖化,是某些特定氣體釋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目前主要的人造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但其它如甲烷、一氧化碳、冷媒等,亦不可輕忽,因其每公斤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多出數倍。
節能減碳是我們要努力執行的任務, 讓能源轉型,使用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水力能源及生質能等;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亦須身體力行,能節約、惜福,珍愛萬物、珍愛資源。
人類不斷的製造出許多碳元素,使環境中充斥著碳危機,讓我們不僅是過著「碳生活」,更要「嘆生活」了,如此的悲據,不但存於眼前,更是後代子子孫孫的惡夢。要減緩地球暖化的惡化程度,「減少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成為重要核心,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是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加油吧!

資料來源要記得註明~

這次的講師許晃雄老師,說明到了現在很多人在關心的議題–全球氣候變遷,還用了很多資料去和以前的氣候做對比,容易了解。
18000年前的還平面比現在低100公尺,全球平均海平面也一直在上升
二氧化碳變動很大,增加非常快,用非人為的方式減少須要花近10萬年
如果冰層沒有受到大影響的話,越底層越古老
只要一個因素變動就會使另一個一起變化
中國廣東以前有紀載到鱷魚出沒吃人
唐朝以前冬天都不會下雪
以前荷蘭運河會結冰,現在不會
以前基隆常在冬天積雪,現在都不會
1683年嘉義縣下雪
雲林下大雪,動物死掉
海冰一直在減少
海水越溫暖,海冰越不易形成,量減少
落雨松減少,被雲山、冷杉取代
並不是全球暖化就不會有地方冷
2020年9月加州破紀錄高溫
北加州野火
2020年6月西伯利亞38度
在台灣影響了很多較低溫的農作物
臺灣的碳排放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溫室氣體
1.甲烷(CH₄)
2.氧化亞氮(俗稱笑氣,N₂O)
3.二氧化碳(CO₂)
4.氟氯碳化物(CFCs)
一頭牛每天會排出500公升的溫室氣體,一人一天會排放2公升溫室氣體,牛大概是人的250倍
為了要減少地球暖化,大家會用一些永續能源來發電
1.風能
2.水能
3.太陽能
4.地熱能
5.潮汐能
6.生質能
7.氫能
而一名瑞典女孩葛麗塔,才16歲就「為氣候罷課」

在開始之前,先給大家個觀念澄清,天氣是指一個地區短時間氣象,氣候則是一個地區長時間的氣象平均,近幾年來
,不論是全世界任何地方,都遭到影響,像是北極的冰層日益減少,北極熊沒有冰層可跟隨海豹遷移,就會造成一連
串的事件發生,北極熊就沒食物吃,或是東部地區沒有落山風,導致洋蔥長不大,農業損失高達億位數字,慘不忍睹。

這幾年來,海冰減少了四分之三,也代表全球正在暖化,永凍層的溫度也在快速上升,以前的空氣被冰在冰裡的氣泡
會加速全球暖化,並不會漸入佳境,有毒物質持續進入空氣中,也會有暖冬,冬季高溫少雨,夏季極端氣候已成常態,
漫天的高溫會釀成森林大火,排放溫室氣體,土壤中的冰融化,地層下陷。

那要怎麼防止像這樣的悲劇發生呢?我們可以把汽車換成電動車,不要用塑膠袋,使用可以重複利用的環保袋,吸管改成
可再次利用的,盡量不要用免洗餐具,自備吸管。

不論是在颱風、冰層、溫度、永凍層的減少、二氧化碳量、空汙、野火悶燒,都有息息相關的關聯,也和以前有相當大的
差異,如果人類不在重視這個議題,倒楣的總是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了,這不是一個未來的問題,我覺得繼續拖下去只會
讓這情況繼續惡化,現代的人不覺得資源的可貴,也不珍惜,應保持感謝的使用這些資源,記得飲水思源,這些問題也讓有
些人有想移民去火星的打算,但在這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保護我們居住的星球,這不是一個人所造成的,也不是一個人所
能解決的,不能再坐以待斃,繼續拖下去只會使情況惡化!

有一部電影叫「明天過後」,在講經過全球暖化後的世界,可是全球暖化已經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科學家預測在下一個世紀內,全球升溫可能達到攝氏1度至5度,如果不趕快防止,像中國的洪水、澳洲野火等,早晚都後再重蹈覆轍,幸好在2015年時,聯合國通過《巴黎氣候協議》,各國同意要在21世紀末以前,必須控制地球升溫於攝氏2度以內」。有個團體更指出2030年的碳排放量必須減少 45%,2050年達到碳中和。

當你覺得天氣好熱,想開冷氣時,請想想這些事:
1979年至今,北極海冰已減少了四分之三
西伯利亞在2020年6月創下38度的高溫
18000年前的海平面比現在低100多公尺,全球平均海平面也一直在上升
加州野火、中國洪水、澳洲野火

想要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也可以使用替代能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水力發電:捕捉來自下落的水的能量。
核能:利用核分裂來釋放能量儲存起來。
風能:利用風力發電。
太陽能:將陽光轉化成熱能和電能。
地熱能:利用地球內部的熱量來燒水,為建築供熱以及發電。
生質能:回收廢食用油轉化為生質柴油、利用廢水養殖微藻並生產各式燃料。
氫:從許多技術中生產出來作為能量傳遞的介質。

在人類的開發下,很多環境都開始有了改變,保護環境再也不能是紙上談兵,而這次老師講得測就更氣候變遷有密切相關。

聊到氣候變遷,就得先聊解天氣與氣候的差別,天氣是指一段不長的時間,大概一兩天,氣候是指長時間的觀測,而資料統計時間至少要三十年,這個辭源次古希臘文的Klima,意旨趨勢。

而氣候變遷,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他們可能覺得熱一兩度沒關西,但其實引響屬實巨大,例如像是漁業,例如以前再來台灣南部的魚類,現在已經逐漸往北部移動,以及烏魚與黑鯧,他們的捕捉率都下降了九成,這絕對不是冷氣調低一兩度能解決的事了。

老師有提到台灣的二氧化碳高居全世界第六名,這排名的標準為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發展(20%)、 能源使用(20%)和氣候政策(20%),其中很大原因在於我們有80%的店來自火力發電,而基本知識,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進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且台灣的政策也沒辦法快速改善現況。

對於改善,我們並不是真的無從下手,我們如果少吃牛肉,養牛的畜牧業者也會改行,全台一天不吃肉可減少161,000,000公斤二氧化碳,而若能的近一步做到幾乎吃全素,大約一年可以減少2.5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氣候異常也以金引響了人類生活,今年美國的大雪,去年的澳洲大火,還有各種水災風災等等的影響,這已經不是單純加金費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地球已經拉警報,必須竟快改善,否則狀況會越演越烈!!

今天的講師是許晃雄老師,講課的內容是-全球氣候變遷
這個議題一直都是熱門的話題,可是身為人類的我們卻是好像事不關已一樣地忽略它.認為升個1-2度有什麼關係?老師用很多的數據來告訢我們,這件事是很嚴重地,再不認真面對的話,我們的地球就完蛋了.

這讓我想來分享我前二個月在做藻礁連署的事情,街頭說明時我都會告知大家

一.藻礁是什麼?
藻礁與珊瑚礁都是生物造礁,不同於珊瑚礁是「動物」造礁,藻礁是「植物」造礁;藻礁屬海岸多孔隙環境,不只水質佳能生存,在惡劣環境也可自成一片和珊瑚礁媲美,不過藻類造礁過程緩慢,以桃園海岸造礁主體的無節珊瑚藻為例,20年還成長不到1公分,比珊瑚礁平均年成長1公分有明顯差距,根據學者研究,桃園大潭藻礁已有7600年歷史。

二.為何要保護它?
桃園藻礁是全球最獨特的大型藻礁地景及生態系,桃園環保人士於2012年組成「珍愛桃園藻礁聯盟」,聯盟主張,藻礁有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其固碳功能可減緩地球暖化危機,大潭藻礁是精華中的精華,且是一級保育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最大棲地。因此,該聯盟主張中油應重新選址。

我很認同這件事情,就像許晃雄老師的解說一樣,如果我們一直任由人為的建設來破壞這生態環境,那生態也不會來保護我們人頪,這明明是很容易理解的問題,可是大人卻是為了很多我不知道的私利再操作,真的令我很難過,

課堂上老師說明很多國家在致力其它的替代能源,像風力.太限能,氫能.生質能.核能,但是為什麼沒有生態能?是不是我們不要過度開發及過度使用,好好保護地球所有的生態,讓它逹到平衡,是不是一切問題就不以解決了,也不用再想那麼多東西出來.

建議你還是要養成習慣,如果有引用最好要有出處來源喔!

這次許晃雄教授來到生態營,為我們解說氣候變遷。我們因為氣候變遷的關係這兩年來只有一個颱風,覺得不用防颱、少點風雨讓我們可以出去玩很好,你就錯了!我們因為沒有颱風,所以降雨量大幅下降,我們南部已經乾旱、缺水,為了改善問題也只能想方設法,讓氣候變遷的大問題解決。氣候變遷是甚麼?氣候變遷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長時間下來的天氣總平均變化,我們現在面臨的氣候變遷是氣溫一直逐漸飆高,也就是所謂全球暖化。從以前到現在的數據來看,冰層一年一年在減少,如果再這樣下去南北極的冰川融完了,整個海平面上升,全球的陸地真的有可能會被淹沒。為了改善我們找出許多替代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氣能、生質能,我希望能夠讓地球(our home)變得更好、更美麗、更健康、更長壽,一起守護我們的家園,珍惜關懷他。

這次上課主題是氣候,近年來氣候變化大又奇怪,像夏季沒有颱風、冬季很熱、春季和秋季慢慢消失等氣候變遷,而說到氣候變遷會想到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照這樣下來環保變成了重要議題。如果全球暖化持續下去會再也看不到北極熊這種可愛的生物,因此咬做好環保。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