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班』野鳥生態攝影展心得發表

Filed Under (eci環境行動班) by eco on 21-12-2009

野鳥生態攝影展心得
98.12.19
忠孝國中吳仲升

在剎那抓住永恆,
用生命分享生命。
留住美麗的生態,
攝取最大的滿足。

曬翼窩的紫鷺,
雄赳赳的帝雉。
貓頭鷹黃鑚眼,
黑琵鷺黑湯匙。
食物傳送情愛,
水面單腳保溫。
冬候鳥往南飛,
夏候鳥繁殖羽。

眼神最傳神,
聲音能共鳴。
八色羽豔麗,
鴛鴦紋理清。
麻雀身雖小,
五臟不俱全。
托育終返親,
倦鳥要歸林。

復出─賞鳥記
資優班的生態營研究班停擺許久之後,終於有新的活動了﹝好感動>o

ㄚ阿阿
他都不能po上網
邱老
拍ㄙㄟˇ
請到部落格去看好嗎?
http://blog.xuite.com/gs1902/jacky
裡面的「復出─賞鳥記」
謝謝

壹. 筆記
一. 拍攝鳥類的要點及方法
1. 一定要照到眼睛,且焦點對準眼睛
2. 光圈縮小,中央測光
3. 使用腳架
4. 人與鳥的安全距離 小型為20公尺 大型為40公尺
5. 夜間拍攝鳥類時聲音引誘並且使用探照燈
6. 一定要用單眼相機
二. 鳥類的生態
1.候鳥
1.冬候鳥—規律性、秋天來春天回去(黑面琵鷺)
2.夏候鳥—規律性、春天來秋天回去(八色鳥)
3.過境鳥—中途短暫停留
4.迷 鳥—非規律性(氣候造成)
2.鳥類成長
雛鳥—幼鳥—亞成鳥—小型鳥快、大型鳥慢—成鳥
3.鳥巢功用
養育雛鳥
4.鳥喙
鳥喙不同,食物也不同
5.鳥類介紹
1.小鷿鵜
身長27公分,遇危險時母鳥會把雛鳥背在背上
2.黒枕王翁
成鳥會吃雛鳥的糞便
3.黑面琵鷺
退潮時在沙灘上翻動泥沙找魚蝦吃
數量少,全球僅2000多隻。棲息地位於南北韓38度線,9月份會下雪
4.猛禽類
1.日行性.-鷹、鷲、梟、鵰、鴛、鵟
1.鳳頭蒼鷹
2.澤鵟
3.蛇鵰(大冠鷲)
體型大,動作慢
4.蜂鷹(鵰頭鷹)
找虎頭蜂的窩並且吃掉蜂蛹
5.游隼
猛禽中飛速最快
2.夜行性-梟
1.草梟
5.杜鵑
成鳥會把蛋生在別的鳥的鳥巢中;杜鵑的蛋較大,受熱面大,較早孵化
6.翠鳥(魚狗)
捉到於後會先飛回原本的位置,再把魚敲昏

西湖國小生態資訊營 108 介壽國中 王懷瑄
【台灣野鳥攝影展 攝影者:郭耿光先生、黃美娥女士 解說者:陳亮錡】
由於提早到,先緩緩繞了會場半圈,一張張照片呈現出鳥類的千姿百態,閒逸的、無辜的、警戒的、凶狠的、舒服的、好吃的…….,不禁挑起了我的好奇心(隨後的介紹有聽到)。原以為大概還沒有研究班的人來吧!沒想到……繞道猛禽的地方,竟然看到葉鎮文、黃俊耀和郭宇傑!(聽他們說:他們三個小時前就來了),剛好有一個解說員在講解,也就留下來聽了一點點(偷學~)。(至於葉鎮文他們已經學完了!!)
步入正題————-
集合後,邱老安排我們先跟這些照片的作者–郭耿光先生會面、並提出問題,下列問題為我大致整理出來的:(我覺得用條例式比較清楚)
——————————-攝影——————————
(Q:問題 A:答案)
Q:拍鳥應該要取什麼角度? A:對準眼睛,照半側面。
Q:鳥飛時要如何拍出不模糊的照片? A:用追焦。(光圈要全開,焦距小)
Q:應用什麼鏡頭拍鳥? A:長鏡頭,若要拍小型鳥,要在二十公尺外拍。
Q:夜行性的鳥要怎麼找到牠? A:找叫聲。(用聲音引,或用小手電筒照,手電筒要1千5百萬燭光)
Q:拍哺乳類及拍鳥有什麼差別? A:一般來說,哺乳類的動作較緩慢,無鳥類般迅捷,且清楚(哺乳類體型較大),因此,鳥相對的比較難拍。
Q:為什麼會想拍鳥? A:想挑戰極限。(精簡)
Q:有沒有在拍鳥時遇到攻擊? A:當然有。
—————————–筆記——————————–
鳥類二三事
鳥類可分為四種型態,分別為:雛鳥、幼鳥、亞成鳥及成鳥。雛鳥是指剛出生,且無胎毛的時候,而當開始長毛時,就稱為幼鳥了。慢慢的(鳥的大小決定時間;小型鳥大概1年就可以了、大行鳥則需要3、4年),由嗷嗷待哺的小鳥,成了血氣方剛的亞成鳥,有著一身傲人的羽毛,不在依賴父母,自行覓食,卻還未有繁殖的能力。等有了繁殖能力,就可稱為成鳥了。
對於鳥窩,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是:鳥窩是育雛用的,基本上鳥媽媽鳥爸爸並不會居住在裡面,而是在樹枝、竹枝上休息,等到小鳥變成了亞成鳥,立即棄巢而去。另外,「喙」是鳥「吃飯的工具」,就像人的嘴巴,有尖有彎、有大有小,喙的不同,代表食物及棲息地的不同。
猛禽
猛禽分為日行性和夜行性,日行性的有鷹、鵰、鷲、鵟、隼、鳶等六科。臺灣的猛禽留鳥共有七種,其中有常見翱翔於晴空中的大冠鷲(正名:蛇鵰),展翅可達165公分的牠,是高階層的消費者,捕食陸地上的爬蟲類,也吃鳥類、蛙類及鼠類,不過特愛蛇類。不過也有一種是吃虎頭蜂蜂蛹的鷹類—吃虎頭蜂蜂蛹的蜂鷹(鵰頭鷹)。另外也有尾羽為白色(像包尿布,嘻~)的鳳頭蒼鷹(展翅110公分)、速度超快的松雀鷹(展翅長80公分)。這些鳥雖歸為雜食性,其實是肉食性。牠們短距離的獵捕動物,俯衝下來時迅速的縮翅,尖利的鳥爪盡量伸長,精確無比的抓住獵物,立刻猛力拍翅向上飛。
夜行性猛禽有鴞及鵂鶹(不知打的對不對?)二科,鴞就是我們常聽的貓頭鷹,如:蘋果臉草鴞(切一半的蘋果)、「耳尖」領角鴞……等。長久以來,對貓頭鷹一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貓頭鷹的頭能轉360度。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轉360度,不就等於沒轉?事實上,牠們的頭最多只能轉270度,轉到360度,頸椎早就斷了。
你相信嗎?
兇猛的大冠鷲竟然會被嬌小的大卷尾(烏鴉)欺負!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大行鳥,體型越大、行動越不靈活,想追大卷尾,追也追不上!另外,世界上最大的猛禽,禿鷹(頭上無毛,還真是「禿」),看了雖令人退避三舍(不知是因牠醜陋的外貌還是巨大的身形?),其實牠更怕呢!只敢吃腐肉的禿鷹,看到活的東西早就佯裝鎮定的逃之夭夭了,哪敢站在你旁邊?
杜鵑(又名筒鳥)會將蛋生在鶯、鶇等鳥類的窩裡,一次生一個,由於杜鵑的但較大、受熱面積大,會比其他鳥蛋先孵出來,趁著鳥媽媽出外覓食時,把其他蛋推出巢外,獨享「不是自己的鳥媽媽」的照顧,甚至體型比「媽媽」還大,繼續賴在窩裡,好不容易到了亞成鳥,拍拍屁股走「鳥」!天哪!這真是–「鳩佔鵲巢、忘恩負義」!
你知道嗎?
翠鳥(魚狗)和白鷺鷥都會抓魚來吃,但吃法都不一樣。白鷺鷥抓到魚,會從魚頭開始吞,而翠鳥再淺水裡抓到魚,則會啣著魚飛到石頭上,用力摔死魚才吃掉。真好玩阿!黑枕王鶲(不太確定怎麼打)夫妻倆會一起餵食雛鳥,自己吃東西是「邊吃邊拉」,吃的,還是雛鳥的大便!(噁~)
最後,解說員帶我們看了一張我個人也十分困惑的照片。照片中的鳥位置偏左下方,伸長本來就很長的脖子及短短的翅膀,「牠到底在做什麼?」眾人竊竊私語,有人說求偶、也有人說孵蛋,至於我,則在心裡偷偷的想:「這怎麼這麼像香菇阿?」終於,解說員為我們解惑—晾翅膀!原來,拍這張照片的前幾天好像有下雨,雨淋溼的這隻鳥保暖的羽毛,現在在做日光浴呢!
心得
這個攝影展十分的精采,數量龐大的精美照片經放大後,細節更顯得清楚,捕捉了許多鳥類的精采動作,凝視、吃蟲、抓魚、驚嚇……,好壯觀!就像邱老說的:「很shock!」感謝邱老和卓老舉辦了這次的活動,讓我對攝影、鳥類的知識又更上一層!

在12月19日晚上,我懷著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來到新光三越A9九樓,探索著一個未知的領域〜野外鳥類攝影。
一進入展場我立刻被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照片給吸引,忽然發現裡頭有一張站在榕樹上成對的鴒角鴞照片,拍攝地點好像是我爸爸服務的學校(大安國小),心中泛起一股熟悉的感覺,因為我曾經看過牠們倆可愛的身影!隨後在心裡接踵而至的便是一連串的疑問:這些照片是運用怎樣器材拍出來的?攝影者要捕捉鳥兒生動的姿態與表情得要有怎樣的努力?…然後,聆聽過郭老師的談話,才了解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相片,都是老師辛辛苦苦長期等待、用盡各種方法才拍到的成千上萬張照片中精選出來的珍貴畫面,我才曉得原來我之前因為一時拍不到好畫面而放棄、不耐煩,是多沒有耐性的呀!之後再經由帥氣的導覽叔叔爆笑的導覽講解,讓我又對台灣各種鳥類的習性、成長、育雛、求偶…等皆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其中我對杜鵑的印象最深刻,牠們因為自己不會築巢,而把自己的蛋下在別人的巢裡,害得別人的蛋都夭折,而巢中的母鳥還傻傻的為杜鵑育雛,等杜鵑鳥兒長大了,成鳥會以叫聲呼喚回自己的後代,真是奇妙的生存之道!
我現在已是國中生了,即使課業繁重,對生態的興趣仍然不減,所以,我希望在研究班的課程與活動中,堅持自己對生態的興趣、培養生態專長,更期待趁著寒假,親近大自然,練習拍下幾張美麗的生態相片。

這次的風格跟之前不太一樣
多了些個人的感覺~
至於文筆……
退步了點~(太久沒寫??)

拍鳥的技術
12/19日我們研究班到新光三越A9館參觀郭老闆的鳥類攝展,並且請一些鳥會的人來解說,也請郭老闆親自來解說拍鳥技術,雖然郭老闆只講一點點,但也讓我學習到一些拍鳥技術,有
(1)光圈要調到最大,這樣才能呈現出主體
(2)一定要用腳架,才不會晃到
(3)鳥的眼睛要拍清楚,這樣才有會神
(4)晚上拍鳥時一定需要探照燈,而且要在十秒內完成拍照工 作,鳥才不會飛走
(5)一定要用單眼相機,功能完善,能持續對焦。

美麗的照片
知道了這些技巧,又再看郭老闆的照片,真是清晰又美麗,色澤鮮美,而且又能洗這麼大張,看起來也栩栩如生,感覺就像要飛出來似的,讓我看的目瞪口呆,想必他已經把這台相機的功用發揮到了極致。

活潑生動的解說
但是這些照片我們多半看不懂,所以就要請鳥會的老師來解說,我們的解說員講話生動活潑,讓我們一聽就懂,也常常提醒我們細心觀察鳥類的眼神,是兇猛?還是溫柔?並且介紹鳥類一生的形態,讓我們知道一些較特別鳥類的習性,例如:蜂鷹會組成兩到三隻的群體,一起去攻擊虎頭蜂蜂巢、還有中杜鵑會把蛋下在別人的鳥窩,並且把其他蛋丟離鳥巢。而讓我最印象深刻就是紅頭山雀,解說員說我們以後要出去約會時,一定要向他學習,因為他出門前一定會整理好頭髮,然後打上領帶,穿著燕尾服登場,真是一個好體貼的形容。經過了老師的解說,讓我更了解鳥類攝影技巧,希望以後到大自然可以派的上用場,當然也必需感謝老師的安排,讓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個活動!

個人的經驗分享
我以前也有許多拍鳥經驗,常常不是晃到就是鳥飛走了,對焦的速度沒那麼快,而且拍出來的東西,也沒很清楚,現在我終於知道要先對焦在一點,而不是一直跟著牠跑。上次我去合歡山時也有許多可愛的山鳥,只可惜那時我還沒聽課,只有幾隻拍的漂亮,幾乎都是栗背林鴝,雖然那時起了一些霧,但還是讓我等到了一些清楚的身影,其他像紅頭山雀、茶腹鳾那些速度很快的山鳥,都拍不清楚,只能用眼睛欣賞他們美麗輕巧的身影,那時真恨不得相機可以像眼睛一樣,快速移動迅速對焦。
另外我要跟老師分享兩篇我的部落格,這是我11月中去合歡山時所拍的
(1)合歡山群蛾亂舞篇
http://stu.flps.tp.edu.tw/blog/post/10/1112
(2)合歡山山中精靈篇-可愛的栗背林鴝
http://stu.flps.tp.edu.tw/blog/post/10/992

面對睽違已久的研究班活動,內心總有一絲反璞歸真的喜悅,在冷颼颼的空氣中,望著每一個熟悉的面孔,真有說不出來的興奮。這次的地點是在新光三越九樓的鳥類攝影展,看看專業的攝影師有什麼秘訣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捕捉這一瞬間的美。
首先,郭大哥向我們介紹了他鳥類觀察的經驗和心得。對於這樣的一個企業家來說,年事已高還能專注於自己所愛的事物,並用心的鑽研,生命必定十分的精采!他說,要拍出動人的作品,首要的條件便是器材(要價不匪的單眼相機加長鏡頭),霎時,全場都笑了。但是我覺得老師說的有理,專業的相機和傻瓜相機畢竟有差啊!看看一些同學頸子上的單眼相機,這種對生態的熱忱就算砸錢也在所不惜啊!接著,對於光圈和感光度的靈活運用也不能缺少,再者,鏡頭必須對準鳥類的眼睛,才能將鳥類的神韻和流動的生機永遠的保存下來。郭大哥還說道,拍攝,是藝術,需要用心構圖,他曾為了要捕捉八色鳥躍上枝頭一景,在泥濘地中蹲了八個小時。
在分散帶開後,陳老師用詼諧的方式,向我們介紹各種台灣珍稀鳥類的小秘密。說來慚愧,我們這些羽毛未豐,翅膀未硬就想飛的幼鳥們,在專家面前自然被電的嚇嚇叫。至少,我們已經從什麼都不懂的雛鳥,蛻變成對生態一知半解的幼鳥,再進化成在野外擁有基本辨識能力的亞成鳥,接下來的羽蛻,就更需毅力和熱忱了。一般具有謀生能力的大型鳥類,想從亞成鳥變成成鳥,需要三到四年,也就是說,現在的我們還太嫩了呢!
鏡頭一轉,一橫排的猛禽映入眼簾。老師要我們比較其與一邊小小鳥的差異。奇怪?他們不都是肉食性的嗎?我在心中嘀咕,但食物:小蟲和哺乳類畢竟有差,黃腹琉璃楚楚可憐的眼光中散發出來的是弱不禁風的嬌羞,然而蛇雕佈滿血絲的凶狠目光中有一副不好惹的霸氣。愛吃虎頭蜂的東方蜂鷹、蛇類殺手蛇鵰、速度最快的游隼、澤鵟等各路英雄好漢齊聚一堂,維繫著生態界的平衡。
再怎麼厲害的高手,也有弱點,當夜幕低垂,他們再也威風不起來時,天空的主角也換了人。猴面的草鴞、都市常客領角鴞,可愛的毛球─領鵂鶹,都是憑著良好的視力成為夜空裡的小型哺乳動物殺手。
一個迷你的鳥巢裡,擠著一隻巨大的雜色鳥,牠正張大著嘴,向著身旁的藍磯鶇乞食,而這藍磯鶇相形之下體型嬌小許多。圖中非常不對稱的這一景,宣告著一個種族巧妙又狡猾的演化路線。杜鵑鳥不會築巢,只會將卵產在別人巢內,讓後代唯我獨尊的享受別人的照顧,真是高明。而羽翼漸豐的杜鵑鳥,在受盡恩惠後,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徒留身後累得半死的鳥媽媽,絲毫不知道自己一切又一切的努力,壯大別人的物種,卻斷絕了自己的子孫。
看著這些迷彩精靈,在樹林中,在水面上,在峭壁間,在枝芽四周,翻轉、凌空、俯衝、捕食、凝視、理毛、或乾脆是打禪(其實是在曬乾貼身絨毛),再看浮光、樹影、激濺的水珠、水波、氣泡,他們各個姿態萬千,各顯特色。其中最令我驚奇的不出是叼著青竹絲大冠鷲、劈腿架住兩根樹枝的褐頭鷦鶯(好厲害)、和產下金蛋的水雉,他們讓我看見了鳥類另一個活潑的面貌。
環顧四周,其實這些都不是什麼難得一見的鳥類,甚至說都有一股熟悉感,翠鳥,芝山岩見過;台灣藍鵲,陽明山見過;大冠鷲,到處都看得到。然而這些鳥類攝影家,卻能將生活週遭常見的事物,詮釋成一幅幅令人動容的流動生命力。
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在野外看到賞心悅目的動物要先快速的拍一張,有機會的話再去考慮構圖和清晰度等問題,更可見野外拍攝的困難度。動物不是親朋好友,不會乖乖在那而等你。而我,又常常因為吹毛求疵而失去機會,到頭來連一張也沒拍成。經過這一次的活動我才發現,對焦、光圈、感光度都要相互配合才能拍出令人感動的作品。一份熱忱、良好的技術加相機與長鏡頭,還有一顆不可思議的耐心,就能在快門按下的一瞬間,留住光線,留住世界的美。
這些都是現今我們極需培養的。

不愧是老黃…
  敝人實在是慚愧的無地自從。

星期六晚上我急忙趕著去新光三越A9館參觀野鳥生態攝影展。雖然沒遲到,但卻失去了先進會場參觀的機會。從門口看進去,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照片映入眼簾。人站在場外,心卻已經飛了進去。

首先,老師安排大家和鳥類拍攝大師—郭耿光老師為我們解開一些關於鳥類攝影的問題,並與我們先分享一些攝影的技巧:
 一定要拍鳥的眼睛。
 拍攝小型鳥類時,需距離20公尺以上;若是大型鳥類,則需距離40公尺以上。
 要拍出清楚的照片,一定要用單眼相機,而且要將相機架在腳架上。相機的光圈縮小,但是光圈要全開。
 找到目標後,在10秒內拍攝完畢。
 拍攝夜行性鳥類 (如:貓頭鷹) 需先使用小手電筒找;若是鳥兒不賞臉,還能用聲音將他們引出來呢!
 此外,帽子也是不可或缺的東西,否則容易遭到鳥兒們的突襲!

吸收完老師傳授的秘訣後,接著我們開始瞭解「畫中主角」的習性。
1. 五色鳥:穿著花花衣裳的它,利用枯木來育雛。啄木頭的聲音像是在敲木魚一般,因此又有「花和尚」之綽號。
2. 黑枕藍鶲;它有著一身鮮藍色的羽毛,有如藍寶石一般。此外,雄鳥的頭上帶了一頂黑帽,雌鳥則無。還有,成鳥在育雛時,還會吃掉雛鳥的排遺物呢!
3. 大冠鷲:「大冠鷲」是一個俗名,如果以DNA來分類,它的正名應該是「蛇雕」。張翅可達165公分的它是蛇的剋星。它屬於體型較大的日行性猛禽,但是體型大不一定占優勢哦!聽說有些看似凶猛的鳥禽還會被「小」鳥欺負呢!
4. 鳳頭蒼鷹:雙翼張開時可達110公分寬。只要看到在飛行時,下壓抖翅的鳥類,準是它沒錯!
5. 蜂鷹:這種鳥類會邀幾隻同伴一起進攻蜂巢,而且有些蜂鷹專挑最不好惹的虎頭蜂蜂蛹來吃呢!
6. 游隼:它的飛行速度很快,談到比速度,第一名非它莫屬!
7. 杜鵑:中國賦予這一種鳥類一個動人的傳說,但是古人可能不知道它不但懶惰,而且還是個忘恩負義的東西!杜鵑媽媽不自己築巢,而是把蛋下在別人的巢內。別的鳥在幫它孵蛋時,自己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逍遙了!更令人咬牙切齒的是,由於杜鵑的蛋受熱面積較大,因此會較早孵化;當雛鳥破殼而出後,第一件事就將旁邊的小主人踢出去。這或許是遺傳性的本能吧!
8. 白鷺鷥vs.魚狗:這兩種鳥都是吃魚為生,但吃法卻不同。捕到魚後。白鷺鷥便爽快的一口吃下獵物;魚狗呢?它們的食道不像白鷺鷥那麼長,所以它們會先把魚打昏再享用美食。
9. 紅頭山雀:很少聽說鳥類也會盛裝打扮吧!紅頭山雀就是個特例。它不但身穿燕尾服,戴了副墨鏡,甚至在喉前結了個蝴蝶結!
10. 紫鷺:那張紫鷺的相片真是特別!它伸長了脖子,享受著這幾天以來第一道陽光,原來是在做日光浴呀!說真的,我覺得這個動作讓它倒是有點像一棵百年靈芝呢!

台灣鳥類大致可分為留鳥、候鳥和迷鳥。如果留鳥是主人,那候鳥和迷鳥就是客人囉!差別只在於一個離開後會再來拜訪,另一個是誤打誤撞找到這裡來的。候鳥又可以分為冬候鳥、夏候鳥及過境鳥。它們每年都會來「拜一次年」,只是季節不同而已。

生物活著的目的有兩個:第一、維持生命;第二、繁殖下一代。一隻鳥的一生會經過雛鳥、幼鳥、亞成鳥及成鳥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皆要親鳥餵食。每一種鳥類從亞成鳥變為成鳥的時間都不一樣,體型越小,時間越短;反之,體型越大,成長的時間就越長。解說員說我們就屬於「幼鳥」的階段。有些人大學畢業後的生活費還要父母付,那他們就還是在「幼鳥」階段吧!真是有趣的比喻!

會場後方,有一區為「猛禽區」。大冠鷲用那雙黃色的眼睛瞪著你,眼神透露的滿是不歡迎。鳳頭蒼鷹傲視著樹林,爪中夾著得來不易的獵物。解說員告訴我們:猛禽可分為日行性與夜行性:日行性共有「鷹」、「雕」、「鷲」、「鵟」、「隼」、「鳶」六個大家庭;晚上,天空霸者就換成「鴞家族」和一種叫「鵂鶹」的小型鳥類。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俯衝而下捕捉獵物。說到「俯衝」這個動作,他可是有學問的。鳥類俯衝時,要先收翅膀,減少阻力,而且尾翼可以控制方向和平衡,否則飛鳥可能成為「墜雞」!

觀後有感:

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照片中,鴛鴦游水、紫鷺晾翅,它們呈現的都是台灣野鳥之美。看到這些作品,欽佩之心湧上心頭,這些成功的照片背後必有許多失敗吧!拍攝時,老師不厭其煩的等待、再等待,曾經等過8個小時,他的耐心就是其中的關鍵。真的得好好謝謝他告訴我們拍攝技巧,也要謝謝營隊老師為我們舉辦這場活動!

  新流感橫行之下,隔了近四個月,邱老決定來一次暖身活動。
  來到水泥叢林的信義區,在迷宮般的街道上打轉,好不容易,才找到攝影展會場。走出電梯間,眼睛為之一亮──眼前的景物,從冰冷的灰階建築,轉換為綠色天地,精神大為振奮!轉眼間,如同置身於青翠山水中,怡然稱快。
  我、小郭和老黃,在場內穿梭,品味每張作品。張張照片的主角無不活靈活現,睜著大眼,四下張望,隨時可能振翅飛出畫面,在展廳內飛撲嬉戲。
  距離上次的活動,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卻驚訝地發現,原本能一眼認出的鳥種,如白耳畫眉、鉛色水鶇這幾位老朋友,現在,全不認得了!只能盯著他們嬌小的倩影發呆,讓我大為震駭──天哪!我的鳥功怎麼退得如此厲害!
  面目祥和的郭大叔,站在大家跟前,分享自己攝影經驗。很難相信,已是攝影專家的他,是年近知命才接觸相機的。
  郭大叔認為,要創造一張「滿意」的鳥照片,不僅需要適當的攝影器材,有樣東西絕不能少──那便是耐性。郭大叔為了拍攝八色鳥,足足守候了八小時,換做我,大概十分鐘也待不住。
  和攝影師結束了愉快的對談,導覽員陳大哥以幽默的口吻,帶領我們探索鳥類世界。陳大哥說,鳥類是眼神的動物,大冠鷲、黑鴛等大型猛禽,總是以銳利的雙目,環顧四周,無形中,透露一股殺氣;而冠羽畫眉、黑枕王鶲這類的小小鳥,眼神無辜又楚楚可憐,惹人憐愛。
  當一團黑影,展開龐大雙翼,掠過地面,我只能抬頭大呼小叫,卻無法辨認其詳細種類,不知"閣下如何稱呼"?現在總算明白了。翼寬約165公分的大冠鷲,總將雙翅戰開成v字,翱翔天際;體型中等的鳳頭蒼鷹,腹部的白羽十分蓬鬆,有若穿蓬蓬裙,牠擅長壓翅、抖翅等特殊空中技巧;而台灣最迷你的松雀鷹,胸腹羽毛白皙。將來,在仰望天際之時,只要細心辨認,要認出這三類猛禽,應該會容易不少。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瞪著大眼、盤據枝頭的鵂鶹:它圓圓的雙眼,和我四目相交,一副「你在幹嘛?」的表情,十分憨傻逗趣。老天在鵂鶹嬌小的身軀上,鑲上那兩顆不成比例的大「目珠」,讓我聯想到眼鏡猴。他們倆,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另外,一對翠鳥夫妻耳鬢廝磨的情景,也使我著迷。小倆口站在枝頭,相互依偎,碰觸著彼此細長的喙。濃情蜜意,自然流露而出,讓人心頭暖陽陽。攝影師能捕捉到這甜蜜瞬間,實在不容易。
  月色矇矓,時間差不多到了。瀏覽了展場中所有的照片,我們互道晚安,打到回府。
  感謝小郭的爸爸,讓我能很快的回到溫暖的「鳥巢」。

野鳥生態攝影展心得
在綠意盎然的大自然中遊走,大口吸入陣陣花香以及提神的芬多精,敏銳的眼光似乎瞟到枝頭上的一個黑影,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如同是在玩一場捉迷藏遊戲一樣。這些「神秘嘉賓」體型有大有小,不僅是空中自由翱翔的威武飛行員,也是樹枝間的玲瓏精靈。但是,想用手中的一台「傻瓜相機」揭開這些黑影的真面目,似乎是件難上加難、自找苦頭吃的笨方法……至於這些動作矯捷的「幽魂」究竟是什麼呢?牠們,就是活潑好動的鳥類。

也許是因為「停不住」的原因,拍攝到一張完美的野鳥照似乎對攝影界的專家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就連提供這攝影展照片的郭叔叔,也是經歷過了一番的努力以及與漫長的時間搏鬥所換取到的「精華」;還有,沒有一臺高檔的單眼相機以及充足的耐心,是無法成功的。在拍攝野鳥的多彩世界中,「耐心」與「動人的照片」畫上了等號;郭叔叔就曾經苦蹲在泥巴中八個小時,為了就是要捕捉到夏候鳥──八色鳥在樹枝上的姿態。仔細想想看,光是動也不動的蹲在同個地方五至十分鐘,我的雙腿就快要支撐不住沉重的上半身了!更別提到讓像我這種毅力不定的人,如同一尊雕像般的「定隔」不動,且還要忍受蚊蟲的噬咬、干擾……我不得不敬佩這些「專家中的菁英」,實在是讓我們這些乳臭未乾的小毛頭們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對我來說〉還有些羞愧的無地自容!除此之外,如果想要拍出活靈活現的作品,就需要拍到鳥的半側面以及牠的那對明眸,因為這可是牠的「靈魂之窗」以及攝影作品中的「生命之處」;還有單眼相機必須要使用長鏡頭、光圈全開、焦距最小,以及使用追焦等等方式來拍出清楚、明亮的「美作」!

望著牆壁上一張張栩栩如生的照片,每一張照片主角似乎都透過了不同的姿勢以及生動的眼神,大聲的對我吶喊著「鏡頭照過來!」、「我才是最美的,快看看我吧!」,令我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從哪張看起,但幸虧救星──陳叔叔過來替我們解說,才解除我心中的矛盾。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著一個個小故事;慈祥的小鸊鷉媽媽將心肝寶貝擁入自己充滿愛的溫暖「羽毛懷抱」中,避免小寶寶受到敵人的攻擊,並也營造出一個無比溫馨的母愛場景。努力扶養孩子長大的黑枕王鶲夫婦,除了用心餵飽幼鳥以外,甚至連幼鳥的排泄物也都吞下自己肚子裡!也許你會認為這個舉動很噁心、不衛生,但是因為幼鳥身體內的構造還未完全長好,所以消化系統不如成鳥來的發達,只吸收一半營養的食物就被排放出來,對於鳥爸媽來講很浪費,所以才願意去做如此異於常「鳥」之事!校園常客──五色鳥是一種擬啄木,專挑朽木或腐木來替鳥寶寶築巢,要是牠們也像真正的啄木鳥一樣的去「啄硬木」,包準牠沒敲幾下就會嚴重「腦震盪」啦!

其實,在「眾鳥」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雄糾糾、氣昂昂的神氣猛禽類。牠們可是鳥群中稱霸的「大王」,銳利的眼神透露出冷酷無情、殺氣騰騰以及血腥般的殺戮慾望。而猛禽也主要分為鷹、鷲、雕、鵟、鳶、隼〈日行性〉以及鴞、鵂鶹〈夜行性〉。身型最大且最常見的蛇雕〈大冠鷲〉,展翅時,足足有165cm之驚人長度,但是因為身型太龐大,動作的靈敏度也相對降低,動作笨拙到會被比牠體型小好幾倍的大捲尾欺負呢!唉,可真傷牠的「大王」面子啊!「空中芭雷舞者」──鳳頭蒼鷹有著潔白蓬鬆的尾下覆羽,乍看之下就像是一件優雅美麗的蓬蓬裙,而牠展翅長度是蛇雕大哥的小一號,只有110cm長而已。除此之外,居然可以和美國F16戰鬥機比個高下的「挑戰者」,究竟是誰呢?原來是嬌小卻迅捷的松雀鷹,展翅時雖然只有短短80cm,但是牠嚇人的「快速」是蛇雕和鳳頭蒼鷹無可比較、無話可說的!由此可見,體型大的鳥飛行速度,卻不比體型小的鳥飛行速度來的快!

走過了整個大展覽區,我一一將這些鳥兒的千姿百態收入眼簾,也拿著相機猛按快門,然而還是被突來的地震逼迫離開會場。這時我才深深體會到自己享用了一場大飽耳福及眼福的饗宴。我們瞧見正在曬內羽及做日光浴的紫鷺之「隱私照片」、紅頭長尾山雀是最佳的男性打扮者之一、渾身寶藍美麗的翠鳥〈魚狗〉用嘴喙敲昏魚的方式來防止魚兒跳動且方便吞食、有著標準「蘋果剖面圖的臉」的害羞草鴞……等等,都依然浮現在我腦海中。野鳥雖然是一種很難捕捉到相機中的活躍生物,卻是一種值得好好愛護、保護的動物。假如林間少了他們優美動聽的歌聲以及可愛的身影,將會使大自然變得多麼枯燥乏味?!假如,你也向像我一樣的想要繼續欣賞、觀看野鳥們開心、快樂的樣子,就不要再破壞牠們的棲息地以及大量獵殺、捕捉牠們,只要把牠們「抓進」你的燦爛回憶及照片〈相機〉中!

野鳥生態攝影展心得

一進去,老師讓我們向郭耿光先生提出疑惑的地方。郭耿光先生正業是賣光學儀器,但是他能把鳥類拍得如此完美,想必也下過一番苦心。郭耿光先生說,有時候他為了拍到鳥類更完美的姿勢,在原處守候了好幾個小時,只為了拍到自己想要的姿勢。

另外也讓我們學到了許多拍鳥的重要地點,這時就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拍鳥的時候應該要採取什麼樣的角度,郭耿光先生回答我們:「我們拍鳥的時候一定要拍到鳥的眼睛,然後最好是拍到鳥的側面,才是一張好的鳥照片。」

在鳥飛行的時候,為了拍到鳥飛行的照片,我們要用相機裡面追焦功能,要把光圈打到全開,焦聚弄小才能拍出清楚明亮的照片,如果在拍鳥的時候,鳥都有警戒心,拍小心鳥至少要在二十公尺外拍,用長鏡頭拍才不會因為驚動了牠而錯失良機。

至於想要拍到夜行性的鳥要用聲音吸引牠,或者是用小的手電筒來吸引牠,那種小的手電筒至少要一千五百萬燭光才有功效。為了避免在拍照的時候驚動到鳥類,或遭到鳥類襲擊影響到牠的生活,一般拍小型鳥的時候安全距離為二十公尺之外,大型鳥因為體型比較大,所以範圍變拉長到四十公尺。而拍照的時候一定要用單眼相機才能拍得清楚,並使用角架,不然有時拍一隻鳥要等兩三個小時,手很容易抖動也不容易拍到好的照片。

至於拍鳥跟拍哺乳類動物的最大差別是,哺乳類動物的的行動較為遲緩,不像鳥類一般的迅速,有可能哺乳類被拍完照片之後還沒辦法像鳥類被拍完之後就,可能拍了一張照片之後就快速逃離現場。因此拍鳥類需要專注力以及耐心,一定要很有耐心,而且在找到目標之後在十秒內拍攝完畢。而且哺乳類的體型較大,鳥類的體型較小,哺乳類的體型較大較容易捕捉以及觀察到,鳥類比較小而且還有比較好的保護色,所以拍鳥相對的比較困難。

當我們想問為什麼郭耿光先生想要副業從事拍鳥這個工作,他回答我們他想要挑戰極限,這讓我更加崇拜他。沒想到郭耿光先生為了挑戰極限竟然花了這麼多的時間來學習,也希望我能對生態有這麼多的熱忱。然後解說員開始帶我們參觀會場,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猛禽,有夜行性的鳥類和日行性的鳥類。

像是大冠鷲、禿鷹、游隼,這些鳥類都是十分著名的,還有松雀鷹、雕頭鷹…等等。屬於台灣留鳥的猛禽有七種,其中體型最大的、最愛吃蛇類的大冠鷲,學名為蛇雕;或者是會吃蜜蜂、虎頭蜂蜂嬰的雕頭鷹,又稱蜂鷹;也有展翅一百一十公分的鳳頭蒼鷹,以及飛行速度超快的松雀鸚,雖然牠們都是肉食性,但是速度不同、習性不同、食物也不同,牠們大部份都吃肉食性,偶爾才吃樟果、果實。

什麼?體型巨大的大冠鷲竟然懼怕體型瘦小的松雀鷹!?原因並不是大冠鷲膽小,是因為大冠鷲的生活領域範圍在樹灌層頂部,因為牠的體型較大在晴空中靠熱氣流傲翔,因此比起在樹叢中鑽來鑽去速度極快的松雀鷹一定較為不敏捷,因此如果不小心降落到或侵犯到松雀鷹的領域,松雀鷹就會開始發動攻擊將大冠鷲或是其他鳥類驅逐出境。

還有我們上了這次課也讓我改正了原本我對貓頭鷹的錯誤觀念,貓頭鷹的頭可以轉三百六十度其實只是個無稽之談,因為如果牠轉三百六十度牠的頭跟身體早就分離了,事實上貓頭鷹最多最多只能轉到二百七十度。像是蘭嶼角鴞、草鴞、凌角鴞…等可愛的鳥類們也都是夜行性猛禽。

還有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隻體型龐大的杜鵑雛鳥坐在藍磯鶇的窩裡面,張大嘴巴讓比自己身子小許多的鳥媽媽餵食,這就是鳩佔雀巢成語的由來。杜鵑鳥或者說是筒鳥,將蛋產在鶯或鶇科的鳥裡面,因為蛋很大所以受熱面積較大,會較快孵化,雛鳥一孵出來就會有一種觀念,就是把巢中其他的障礙物踢出巢外,因此所有其他鳥媽媽辛苦生下來的蛋都被牠推出巢外,也因此能得到鳥媽媽全心全意的照顧。等到杜鵑變成亞成鳥牠竟然拍拍屁股就飛走了,這就是杜鵑「奇妙的」生存之道。其實,這也怨不得牠,因為他們天生具有「本能行為」,就像小寶寶一出生就會吸允奶嘴一樣,是不能以人類社會的道德標準來看待牠們的!

解說老師告訴我們,許多鳥類都會抓魚來吃,但是吃法不同,像翠鳥跟白鷺絲的吃法就差了許多,翠鳥在抓到魚之後會飛到自己認為安全的枯枝或隱蔽的地方將魚摔昏,才會開始一口一口的吃掉,而白鷺絲卻是在一抓到的時候就會開始從魚頭開始吞。為什麼從魚頭開始吞呢?因為魚鱗是從魚頭順到魚尾順著生長,如果沒有順著生長,白鷺絲如果從魚尾開始吞,白鷺絲的喉嚨很容易被魚磷刮傷,大自然真是無奇不有。

另外大冠鷲正視的名稱應該是蛇雕,當時的動物學家分類是以牠的體型分類,但是依現在DNA來分類的話牠應該是屬於雕科,牠張翅可達一百六十五公分,主食是蛇和其他小哺乳類動物,牠體型較大,屬於日行性猛禽。另外,還有其他猛禽,像張翼可達一百一十公分的松頭蒼鷹,還有速度飛行很快,堪稱全動物界第一的游隼,都是我們常見的猛禽之一,看了這麼多照片之後,其中另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瞪大的眼睛,不友善的瞪視著來者的大冠鷲,牠們的目光讓所有的獵物都無所遁行。

到了活動尾聲,導覽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張紫鷺的照片,畫面中的紫鷺撐開了翅膀像是伸懶腰的樣子,大大方方的將內羽攤出來曬太陽,這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謝謝老師幫我們舉辦這場活動,讓我了解了更多鳥類攝影,以及更多鳥類方面的知識。看到這些照片讓我十分崇拜也十分敬佩,這些照片的背後必有許多難以解釋的故事,但也造究了如此美好的照片。謝謝老師給我這次的機會,讓我來參加鳥類攝影展,讓我可以體會到更多、了解更多的知識還有秘訣。

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除了照片什麼都不取,這就是我們愛護大自然、尊敬大自然的不二法門,大自然的奧妙及功勞並不可被忽略,然而我們想繼續看到想要看到這些鳥類,還有潺潺流水、重重青山,我們就必須愛護大自然、尊重大自然。

2009.12.19【野鳥生態攝影展】
……………………………………………………………………………………………………………

因為新流感的關係,自從拉拉山之行結束後,研究班的活動就這樣暫停了好幾個月。終於,我們又有了新的活動,這次是要去野鳥攝影展增廣見聞。

一開始我們要與鳥類攝影專家郭耿光先生見面,好學得我們馬上提出了一大堆問題,甚至還可以看到有人一邊問問題,一邊做筆記;看來過了這幾個月,大家對生態的熱情依然沒有減少!

關於拍鳥的問題,郭老師給了我們解答。首先,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拍鳥最好使用單眼相機,否則傻瓜相機並沒有辦法像單眼相機一樣拍到樹上的鳥類,就算拍到效果也不好。原來拍鳥,是一個那麼深奧的學問,不但要觀察鳥的移動路線,對於飛行的鳥還要開自動追焦才能拍的清楚。

第二個就是要將光圈調到最大,凸顯主體,避免背景太過雜亂。還有,鳥是極有活力的動物,有時候目標物動個不停,就必須與牠耗上個大半天,甚至還有可能得和具攻擊性的鳥類周旋,才有可能拍出一個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所以「耐心」是很重要的。因此,要讓照片充滿活力,就務必要把牠們充滿活力的眼神拍出來,整張照片才可以算是佳作。除此之外,鳥類攝影必須要兼顧到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要素,也就是運氣要很好。

接著我們進入下一主題,開始認識鳥類,幫我們講解的是陳亮錡老師(老師要我們叫他陳大帥哥…XD)。台灣鳥類依遷徙的習性,分為留鳥、候鳥、過境鳥、迷鳥。留鳥,就是終其一生都住在台灣,包括其後代也是。

候鳥:細分為冬候鳥(秋來春去)、夏候鳥(春來秋去)。
冬候鳥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黑面琵鷺」,會在每年九月時從朝鮮半島南下,到曾文溪口的七股潟湖渡冬,台灣是牠們重要的渡冬據點,世界上約有半數的黑面琵鷺會來台灣渡冬,所以台灣這個地方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人為的破壞往往會對黑面琵鷺造成不少的影響,所以潟湖溼地的保育為重要的工作。

夏候鳥
來台的夏候鳥種類,不似冬候鳥那麼稀少,如保育類的八色鳥,就是夏候鳥一個典型的例子。

過境鳥:只在台灣做短期停留,不會像候鳥一樣一待就是好幾個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國慶鳥」--灰面鵟鷹,和赤腹鷹。

迷鳥:
迷鳥主要是因為不可抗力因素而飛到台灣,往往是因為自然災害,而偏離遷徙路線,大部分不久後就會離開迫降的地方。

再簡短介紹完鳥類之後,老師帶我們去看所有鳥類裡面最兇猛的一群,這一類鳥類統稱為猛禽,當我們直視牠們的眼睛時,好像在說「不要惹我」的感覺。牠們能吃的食物也包羅萬象,像是被稱為「蛇雕」的大冠鷲就專門獵殺兩爬生物。還有一種叫蜂鷹的猛禽,最愛吃的就是蜂巢裡的蜂蛹和幼蜂。另外猛禽裡面還有一些夜行者,牠們就是我們常說的貓頭鷹,也就是所謂的「鴞」、「鵂鶹」;牠們的特性主要就是視野寬、夜間視力佳,主要獵物是老鼠等小型哺乳類動物。這些猛禽雖然凶猛,但再怎麼樣小型鳥類的靈敏度比牠們高多了,所以小型鳥類有時會故意攻擊猛禽,尤其是烏秋和大冠鷲這兩個死對頭,更看的出此現象,但往往是大冠鷲落荒而逃。

以上的課程,每一張生動的照片,張張背後都有著一串串精彩有趣的故事,藉由影像傳達給我們!這些照片往往都得來不易,像一隻八色鳥的照片,是郭耿光老師耗上大半天才拍到的。照片傳遞了攝影者所要表達的一切,而這令人身歷其境的技術,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只是圖像,而是一隻隻活靈活現的生命。

台灣的鳥種密度算是世界第一,也因此造就了台灣賞鳥趨勢,而藉由這個賞鳥的活動人們可以去欣賞鳥的美麗,並進而的重視這些美麗的鳥種,鳥兒們是使整個大自然美麗的重要一環,試著想想看當森林裡沒有鳥兒們飛翔,森林還會美麗嗎?再想想,城市裡連鳥類都消失時城市還會有趣嗎?

因為家住植物園附近,所以每次去植物園時,只要有甚麼特殊的鳥種出現,往往就會聚集一大票愛賞鳥的前輩,這些前輩的熱情,實在讓人永生難忘,他們願意在大太陽下等個好幾小時,遇到好奇的路人還會相當熱心的解說他們現在觀察的鳥種,或許這就是賞鳥人可愛的地方吧!

心得與感想
看著這一張張堪稱為「藝術」的作品,心理有很多的感觸。如果以後要拍鳥的話,我想真的要有心理準備,因為一幅幅佳作,往往是要花上很多時間在大太陽底下等待的心血。但是當拍下一張張動人的照片,並且與別人分享時的喜悅卻是無可取代的,這或許就是賞鳥人在大太陽底下等待,所得到的最大收穫吧!

野鳥攝影展
新光三越中總算有適合何我胃口的地方了,這的地方就是郭耿光先生的野鳥生態攝影展,很高興今天還能和郭老闆座談,向郭老闆學習攝影技巧,並且能深入的欣賞郭老闆鉅細靡遺的創作。
郭老闆說拍攝也鳥最需要注意的地就是眼睛,因為野鳥的眼睛能表達出那隻野鳥的神情,但是要保留它原有的神情,而不出現人干擾所引起的畏懼感,所以大型的鳥要保持40公尺距離而小型鳥則要保持20公尺距離,而且拍攝時要調整拍攝模式至「光圈優先模式」,使背景模糊,突顯出主題,而且拍攝期間要盡量抓住那一瞬間,才能表達出他的有趣之地及那種生動的感覺,而且影像失真了也會造成無法表達的一大障礙,但是這就決定於光線,光線非常重要,因為光線過量可能會曝光過度,而光線過暗則會有高ISO雜訊過量的問題,這些寫問題只是郭老闆頃囊相授的一小部份,希望自己能夠多去克服困難,向前輩請教,汲取前輩經驗,在加上自己的用功,一定可以做的很好,但是要自我要求,否則一項也做不到,謝謝老師位我們請的這位好老闆位我們上一堂有趣的生態攝影課程。

野鳥攝影展
研究班終於有新的課程了!我們來到了新光三越,咦?新光三越?在新光三越上購物課嗎?不是。是看野鳥攝影

展!
老師先讓我們向郭耿光郭叔叔請教有關野鳥拍攝的問題,郭叔叔也回答後,我學到了:
1.拍鳥時要對準眼睛,拍鳥的半側面。
2.拍小型鳥大約要距離二十公尺;拍大型鳥大約要距離四十公尺。
3.夜行性的鳥要找他的叫聲(用叫聲或用手電筒把牠引出來,手電筒要1千5百萬燭光才行)。
4.拍鳥最需要的是耐心,可能一等就要好幾個小時。
5.想拍出清晰的照片要用追焦(光圈要全開)。
接下來我們就跟著幽默風趣的陳叔叔一起欣賞這些作品,並聆聽解說。
鳥類的四種狀態
鳥類大約可以分成四種狀態:雛鳥、幼鳥、亞成鳥、成鳥。雛鳥是指剛出生的小鳥,還沒有胎毛;有了胎毛

後,就是幼鳥了;經過一段時間,長了一身漂亮的羽毛,但還沒有繁殖能力時,就是亞成鳥;有了繁殖能力

後,才能算是成鳥喔!
留鳥、候鳥、過境鳥和迷鳥
留鳥:就是一直都住在某地的鳥。
候鳥:分成冬候鳥和夏候鳥,指隨季節遷徙的鳥。
過境鳥:在遷徙途中經過某地的鳥。
迷鳥:就是指因不可抗力因素,像是被暴風吹過來的鳥。
猛禽
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鳥就是猛禽。猛禽可以分成日行性和夜行性,日行性的有:鷹、鵰、鷲、鵟、隼、鳶等六種;而夜行性的就是鴞,也就是大家所俗稱的貓頭鷹啦!
這次來參加野鳥攝影展,知道了很多有關鳥的知識,和拍攝鳥的要訣。謝謝老師們安排了這次活動。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