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班]20100529內洞兩爬踏查

Filed Under (eci環境行動班) by eco on 13-06-2010

dsc00294.JPG

文/攝影 邱鴻麟

 

dsc00248.JPGdsc00265.JPGdsc00267.JPGdsc00327.JPG

這趟踏查在豪大雨特報的清晨醒來,彷彿拉著我的憂慮一起祈禱。鎮文和儀璇先後來關心天候的壞心情,心想著:老天爺如果夠疼你們,就會讓你們好好做研究觀察。下午到了師大分部,看到生科展豐富多樣的內容,對這些解說大學生哥哥姐姐的熱情有種感動,人要發現讓自己一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目標,的確不是每個人都有。到了內洞的入口,雨還在飄,卻被研究踏查的熱情逐漸煮熟,蒸散的只剩下水氣的影子,黑天暗地的棲地,許多美好的精靈就溜出來了!本次大夥可要好好感謝杜銘章教授陪著你們探索這個夜精靈世界,當然卓老、陳老和支援車輛的爸爸,都是你們本次活動最好的翼下之風。

dsc00298.JPGdsc00306.JPGdsc00310.JPGdsc00324.JPG

烏來內洞兩爬夜間觀察 忠孝國中吳仲升

焦躁的蟬漸漸停止了熱情的合唱,疲累的鳥兒們也躲回了安穩的枝頭。就在傍晚,我們這群不速之客闖入了森林。準備在雨後的烏來信賢、內洞步道和兩棲、爬蟲類來一場精采的會晤!

踏進步道,杜老師立刻在步道一旁的植物葉背發現了一個小胡蜂窩。老師於是分享了他在野外被胡蜂攻擊的小插曲。有一回,老師和一位夥伴到野外處理水管問題,沒想到踏進了中華大胡蜂的領地,被狠狠地刺了幾針。老師起先用火攻蜂巢,卻未能趕盡殺絕;隔天換用水攻,仍被倖存胡蜂騷擾。最後狂奔數小時逃出山林,在回到原處時,剩下的胡蜂早已棄巢另尋落腳之處。老師提醒大家,今後若自己真實面臨處理胡蜂巢之時,記得先用黑色塑膠袋緩緩由下往上罩住,再用剪刀剪下蜂窩,使其落入袋中,進一步綁緊袋口丟將之丟棄,才能安全地摘除蜂窩。

我們在陰溼的步道上緩緩步行,一路上大家集中焦距於路旁的石牆、石塊,使勁搜尋著青蛙的身影。林中步道常用堆砌的石塊做為各種建築的媒材,這些石塊之間的縫隙,常是青蛙藏身歇息的處所。都市郊區有些地區不乏水源及食物來源,唯獨缺少了這些石縫,才會始終不見青蛙的蹤跡。步道在甘霖澆灌過後,青蛙特別容易露面。只要睜大眼睛,短短十公尺的山路就可以發現十來隻斯文豪式赤蛙。我除了將其長相和鳴聲深印心底外,也盡情享受了自己找動物的成就感。

又走了好一段路,同學們突然不約而同地聚集至前方的一棵樹下,好奇心驅使我向前一探究竟。原來樹的枝頭正停棲著一隻不知名的鳥,觀其外表頗似鳩科,但夜晚又缺乏判斷種類的毛色。在一陣熱烈的討論之後,仍因缺乏判斷依據而繼續往前進行觀察。沒想到幾步之外,居然又分別在木板下和石縫中發現相同的個體,讓我們簡直是看得瞠目結舌。一群生態迷往石縫拚命拍鳥的畫面,也讓旁觀的我暗呼:「怪哉、怪哉!」。

在溼漉漉的森林步道,只見大家地毯式地搜尋石縫,唯有杜老師抬高著頭,仔細地注意著枝葉間的風吹草動。我起先抱著疑惑,直到前方傳來了老師發現青蛇的消息,才了解老師的用意。待相機族取完景,留完影,老師便嘗試將蛇勾下樹供大家做近距離的觀察。青蛇是無毒的蛇種,因此老師能夠在安全的確保下進行抓蛇。平時在外進行休閒時,仍不建議自己捕捉不確定的品種,畢竟誰也不能保證什麼樣的地方不會出現毒蛇。樹上的青蛇在一陣手忙腳亂後被帶到了地面,大家最感興趣的仍是牠那「青」地發亮的碧綠身軀。然而青蛇的翠綠色可不是綠色素造成的,而是皮下的黃色素搭配外皮特殊構造反射出的藍光所致。因此所謂「蛇死後會變成藍色」的說法就是在黃色素揮發殆盡後,剩餘的外皮反射出的藍光所顯現出來的色澤。

走完一段山路後,大家掉頭走回入口,在老師的帶領下,轉而進行路旁水溝的生態觀察。令人驚豔的是,這些山路旁常見的水泥溝渠,居然擁有比步道更多的蛙類,只要一蹲下,視線內立刻可以找到兩隻赤蛙。四周充斥著熱鬧的蛙鳴,大家在老師ㄧ一的解說下,不但熟記了各種蛙類的外型特徵,連鳴聲也一塊兒全學了。

眾蛙中,最常見的以拉都西式赤蛙為最。褐色、且有明顯的背側摺是牠們最大的特色,搭配上如摩擦皮革發出的嘎嘎聲,不容易和其它蛙類混淆。其次是兩種外表頗為神似的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這兩種蛙在早期被誤認為同種,其實雖然外表及鳴聲相似,仔細比對下,也可以發現一些些微的差異。艾式和面天雖然背部的顏色及花紋幾乎相同,腹部黑斑的多寡卻有明顯差異,而且兩者的叫聲也有緩、急之分,卵的出現處也不相同。只要針對以上幾點差異進行判別,就能輕易分辨這兩種蛙類。古氏赤蛙也很常見,「大頭」的特徵和比目魚般的眼睛,也總是很快的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一路上,也見了交配中的澤蛙和少見的褐樹蛙,讓大家眼界大開。

再往前走幾步,路旁的水溝居然直接上演「蛇吃蛙」的食物鏈關係戲劇——一條蛇緊緊地勒著一隻蛙,主角為常見的紅斑蛇和盤古蟾蜍。在手電筒的照射下,紅斑蛇紅黑相間的紋路真的很難和劇毒的雨傘節作區分,可見其擬態毒蛇的成功。這一種台灣最常見的蛇並沒有毒,然而食性廣,從常見的蛋到各種毒蛇、蟾蜍都是牠的家常菜。牠的體內也在常期服用毒物後,產生了免疫,因此無毒的牠即使是面對青竹絲,也能照吃不誤!

就在短短的一夜晚,短短的一步道、短短的一水溝,我們見識到近十種兩棲類和不少蛇類。豐富的物種,也讓我們一窺大自然夜世界的精采和熱鬧。只要避免太多的人為干擾,大自然的多彩多姿將永遠帶給我們驚奇。我也期待能再一次和這些森林中的精靈們,有更令人難忘的會晤!

烏來內洞夜觀
爬蟲介紹!

要到烏來內洞找兩爬,當然也得先認識兩爬!通常在野外找尋兩爬蛙會較多,蛇則比較少,在野外要找到牠們,就必須有好眼力,像昆蟲眼,而這堂課也讓我學到許多新知,如拉都希氏赤蛙也會分泌有毒物質,這點讓我很訝異,沒想到赤蛙也有毒,只是不知道對人有引響嗎?還有紅斑蛇是雜食的,也會吃蛇,而我也認識了守宮和蝎虎的區分,就由皮瓣區分,只有一排的是守宮,二排的是蝎虎,還有蝎虎在南部才會叫,北部不會叫。還有許多人都想要知道壁虎是如何爬牆?答案是他那很細的剛毛。如果須要,要在野外採集蜥蜴,那活套結是一個很好的陷阱,會讓蜥蜴越纏越緊,逃不走,非常有效。這些就是我得到的新知,接下來就是實際的夜觀。

蛇與蛙的天堂!

一到達烏來內洞,就開始興到許多蛙鳴聲,有狗蛙、鳥蛙等叫聲,當更深入烏來內洞時,就已經有許多蛙在石壁上擺姿勢給我們拍,其中斯文毫氏赤蛙最多,而且蛙鳴聲也加進了許多難而一「聽」樹蛙叫聲,只可惜都找不到,但是老師那如鷹眼般的眼睛,竟然再那高高的樹葉上發現一隻艾氏樹蛙,走著走著,連蟾蜍也來湊熱鬧,而老師也一直的找蛇,突然老師的手電筒一往樹上照,就發現一條青蛇盤在樹枝上睡覺,後來經過千辛萬苦,才把青蛇抓下來,也發現他還蠻乖巧的,近看時很可愛,之後我們便往道路走,在水溝中看到許多古氏赤蛙和澤蛙,而且古氏赤蛙還有打架受傷的,陸蟹也在水中覓食,依照食物鍊有青蛙的地方大多數會有蛇,就讓我們發現一條赤尾青竹絲,是條母的,大家趕緊拿起相機猛拍,但不能太近拍,到時候被咬到可就慘了!而中途則看到許多樹蛙,如面天樹蛙、褐樹蛙和艾氏樹蛙,也有聽到翡翠樹蛙在叫,可惜沒看到,而我們又發現一隻赤尾青竹絲,尾巴紅通通,可見這隻是公的,比上一隻短了一些,後來我也拍到了日本樹蛙,想多拍幾張時竟跳走了,而在樹上,就看到了「樹上一隻蛙」,非常可愛,很小隻,只可惜樹枝往下時就跳走了,無法鑑定是什麼蛙?一路我都介紹完了,但最精采的仍在最後。

真是不怕毒?!

據說紅斑蛇對其它蛇毒和蟾蜍毒都對牠無效,而我們今天就證明了是真的。就在我查看水溝中是否有蛙類時,就看到了一條紅斑蛇在吃一隻盤古蟾蜍,立刻喊起了「有蛇」,大家就飛奔而來,找起好角度猛拍,而我也早就蹲下猛拍,就算很近的拍,牠仍然在享受牠的美食,都不理我們的閃光燈,反正這樣也好,可以讓我們拍到漂亮的照片,也不會因為晃到而拍的不清楚,非常的好,只是那隻蟾蜍看起來真很可憐,但是這是食物鏈的一部分,我們不能破壞。但是我們回來經過時,蟾蜍已經完全被吞下去了,而且再紅斑蛇的肚子中間還可以看到鼓鼓的一球,那就是蟾蜍未經消化在蛇表面上所呈現的狀態,而且鼓的很大,所以我也多拍了幾張作回憶。

好棒的環境!

這次的夜觀讓我非常的充實,我從來也沒有看到有這麼多蛙類的地方,而且種類複雜,時常可以看到不同種的蛙類,還有這裡的蛇類數量也很多,水溝旁就有赤尾青竹絲在等獵物上門,連日行性的青蛇也會選擇在這睡覺,也讓我第一次看到野生蛇類覓食的樣子,這裡的環境真的很棒,只是真不希望人為的破壞會波級到這裡,使這裡成為「黑山綠水」,而我們就要讓這片寶地永遠生生不息。

990529 烏來內洞夜觀
轟隆轟隆轟隆……
嘩啦
嘩啦
嘩啦啦……
天剛濛濛亮,窗外大雨滂沱,以一種失控的感覺,下著雨。
心想「糟了!會不會今天的行程就去不了了呢?」還好隨著時針分針慢慢指向12,天氣越來越暖,雨勢也漸漸小,小到心上一塊大石總算「碰」的一聲落了下來。
在生科展中,好多高手在會場中熱情的為我們介紹各式各樣的生物生長機制。首先食肉植物是在植物展中重要的一環,我最欣賞的就是捕蠅草,如同夾子一般的開合設計是如此的巧妙!我一直覺得捕食器兩側一根一根的好似睫毛一般,然而那上面的消化液和黏液可能會讓被夾入陷阱的蟲子十分不好受呢!豬籠草也是捕蟲專家,利用開口邊緣的甜液引誘蟲靠近,一旦踏入甜蜜的陷阱就難以再逃出,內壁有很多滑滑的液體讓蟲子掉入消化液中就爬不上來,如此豬籠草就可以享用到一頓蛋白質大餐了!這些都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必須善用高竿的工具才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取得優勢,而這就是大自然給予每種生物最特別的禮物。
今天的最大重點就是—兩爬類。大大小小的兩爬類在觀察箱裡,以自己的方式面對眼睛中懷著好奇神色的人們。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兩爬類很可怕,但是只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也會發現他們的可愛之處。會場展出海蛇的顏色都是藍黑交錯,不仔細觀察也難以分辨出他們其實不是同一種海蛇,相較於陸蛇,海蛇為了便於在海水的蕩漾中掌控好方向而有扁平的尾巴,就像是船舵一樣。
跟著兩爬類的專家杜銘章教授,我們前往師大裡的「動物宿舍」,前腳一踏入建築內,一股怪異的氣味就撲鼻而來,又乾又悶的空氣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好像是被勒住脖子一般的不舒服,這時候我才終於了解到研究的辛苦,當我進入實驗室,面對著一盒又一盒的動物,那些具有編號性的生命體,令我覺得自己也像是被鎖在小空間中一樣,可能還有個像是編號057或編號089這樣子的條碼。我真心感謝所有願意花費時間、心血為人類謀福利的研究者!
壁虎,真是一個迷樣的動物。藉由每個匙突的凡得瓦力就可以飛簷走壁於不同表面上,而腳上的剛毛陣列卻不會因為有吸附力的關係而使塵埃黏於腳掌上,畢竟接觸面之於灰塵的吸附力往往大於剛毛之於灰塵的吸附力,人類的壁虎膠帶可能還要再加把勁努力,才可以解決灰塵和雜質太多的困擾,使得變成「蜘蛛人」的願望可以早日實現。
一行人沿著彎曲的山路緩緩而上,天空的顏色化成藍紫色,冰冷的顏色,不久又變得有些灰灰陰陰的,不知道這是因為快下雨了還只是在告訴萬物,夜來了。在八點多接近九點的時刻,在鳥來內洞看兩爬。走在車道上,望前看去,烏漆一片,藉由手電筒微弱得有些發抖的光線,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一來是怕會被蛇類攻擊,二來是不想踩到過街的青蛙。
看到教授現場捕蛇的過程,真是讓我心驚膽戰,蛇勾伸長到快要頂到天了,還得花費腦力,才可以把盤在樹上的那隻青蛇勾下來,好怕老師在勾蛇的時候,他會嚇得蛇整隻從樹上掉下來(那就是天上掉下的驚喜了),雖然蛇的主要結構只有脊椎骨支撐著,但他們運動起來卻十分有力且迅速。見那隻青蛇緊張的在地上滑來滑去,看來他好像知道我們早就發現他不是青竹絲(所以他跟本無毒)而害怕的不停扭動著,在我們的腳間穿梭,而我們也非得要看個過癮才肯讓他離開。不久,終於見到真正的「赤尾青竹絲」,呈現S形的攻擊姿態,想必是被閃光燈惹火了。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身體兩側沒有紅線的母蛇,青竹絲那種美好明亮的青草綠在枯枝落葉中顯得格外亮眼!在小水溝巧遇紅斑蛇,看來我們好像打擾到他吃宵夜了!他把一隻盤古蟾蜍硬生生的咬住,給蟾蜍一個死亡的擁抱,而當我們回程再次看到「他們」時,蟾蜍已經祭了紅斑蛇的五臟廟了。
光一個晚上的時間,我們就看到了三種蛇–青蛇、青竹絲和俗稱垃圾蛇的紅斑蛇。青蛙也看到了很多,我覺得其中最辛苦的就是蹲在路旁邊,聲音一直不停的從濃密的草叢中不客氣的穿出來,但是順著叫聲看過去,卻完全找不到!那種聽得到聲音卻看不見物體的感覺可真是難過,一直聽到艾氏樹蛙的叫聲,而且感覺像是兩隻在用聲音溝通一樣,東一聲,西一聲,然後又東一聲,西一聲,後來才終於被邱老找到一隻蹲在竹筒上的艾氏樹蛙。
當山林中的夜來臨,人類根本就不是大自然的對手,蛇類有蛇信探察各方動靜,部分哺乳類的眼睛就像夜視鏡,當然還有其他更奇特的動物有牠自己的夜行生存之道,那人類呢?這樣反向思考之後,我才猛然驚覺人類的生理機制先天上就對於野外求生有明顯的不足,所以才需要靠頭腦發明各種不同的工具囉!

內洞踏察和生科週探訪
是怎麼樣的森林?在迷濛的雨絲中,能不斷發現一次又一次的驚喜?是怎麼樣的原野,在森森的夏夜中,展現出爭奇鬥艷的生命力?
上午,大雨無情地宣洩,我忐忑不安的盼望,盼望今天的踏查和參訪展覽不要跟著雨水一起泡湯。
下午,天空依舊灰濛,慶幸的是雨勢稍歇,我們在師大分部中山樓,參觀大學生所舉辦的生態展覽,偌大的活動中心,是台灣生態的縮影。對於食蟲植物,這些高材生們介紹了葉片特化成黏蠅板的小毛氈苔,常見的豬籠草,富有活動能力,以改變水壓吸取水中浮游生物的貍藻等等。這種特殊的演化方式,讓這些食蟲植物可以在貧瘠的土地獲得許多稀有和重要的養分,不過也因葉片的大都特化成千奇百怪的捕蟲器,導致光合作用效率變差,無奈地使其只能在空曠貧瘠的土地上苟延殘喘,無法拓展族群。
接下來更讓人驚艷的是關於開花植物吸引昆蟲授粉的絕招!有些植物的花上面會有奇怪的花紋,那便是所謂的蜜源記號,以視覺刺激吸引昆蟲取蜜授粉。有的蘭花沒有花蜜,卻居心不良的在花托上繪上了蜜源記號,許多昆蟲便傻傻的鑽入花中,一路擠進了窄小的花室中,替植物完成終身大事。
不管是互利共生及片利共生,植物真是用盡奇招,努力於生物的核心價值─生存。
離開展示場,杜銘章教授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多年蓽路藍縷的研究經歷,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實地踏察的經驗,努力總有收穫,我們這些菜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據說他在多年前和幾位大學同學在一次調查中發現了橙腹樹蛙,不過當時他的教授卻來不及搶先發表,就被其他生物學家將發現者的頭銜奪去,所以,在那位教授出版的蛙類圖鑑中,總會標上那個自己所珍視,卻不被國際承認的學名。不論何處總有明爭暗鬥,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位教授後來發現了呂氏攀蜥,讓世界永遠記住他的名字。
除了兩生類,我覺得,杜教授更專注於爬蟲類的研究,對於蝎虎和守宮在分類學上的分類依據,可能在於趾上皮瓣的排數,如守宮僅有一排,蝎虎則為兩排,不知道是不是生存環境造成的差異,對於剛毛的吸力有沒有影響?我興奮的想著,或許我找到不錯的科展題目。
介紹完內洞常見蛙類的聲音和生存環境,我們隨著杜銘章老師動身深入山林,找尋寂靜黑夜中的熱鬧生物盛會。
隨著山路蜿蜒而上,雨勢漸歇,踏出車外,空氣清新陰涼,我卻才剛和胃打完一場硬戰。
踏著爛泥,迷濛的雨絲沁入心坎,這裡是常見的台灣低海拔闊葉林,我們隨著狹窄的柏油路向上走,沿途的山壁被泉水浸透,一場奇特的仲夏夜之夢,於焉揭幕。
叫聲有如鳥鳴的斯文豪氏赤蛙攀附在岩壁上,有綠色、褐色、土黃,各種體色。這種同種基因差異頗大的赤蛙,是內洞最常見蛙類。側腹有凸塊,背摺線條優美的褐色赤蛙,是拉都希氏赤蛙,是少種具有微量毒性的赤蛙。這時,我們發現岩縫底下,有一隻紅鳩,這隻磚紅色的,酷似鴿子的鳥類,似乎也被這場雨打的無所適從,怏怏不樂等著陽光露臉。呱呱……嘰嘰……都都都……許多的蛙類都出來了,灌木叢堆中我發現一種趴在葉子上,褐色的體擁有收褐色的縱條紋,叫聲緩慢,原來是面天樹蛙。據說牠的親戚,也就是蝌蚪生活在竹筒中的艾氏樹蛙,和他極為相似,不過腹部黑斑較多,叫聲更為急促,而體色也分為褐色和粉綠色兩種。接著我們在水溝內發現許多的古氏赤蛙,眾多到令人敬畏,牠們的頭部比身體大,眼睛是暗紅色的,這種褐色的叉舌蛙令人大開眼見。山上的水溝真不是蓋的,在積滿落葉的活水環境中,拉氏清溪蟹來回竄動,許多小蛙在水池中跳來跳去。一條綠色,約莫八十公分長的蛇,肥大的頭部及令人不寒而慄的白紅邊條,洩漏了他的身分,牠就是台灣最常見的毒蛇─赤尾青竹絲!好在牠的毒性會讓傷口紅腫疼痛,卻不太會喪命。但台灣五大毒蛇中的雨傘節,則是傷口不明顯,不疼痛,卻能讓人在恍惚中喪命的「安樂死」!杜教授也和我們分享了他從前朋友被咬,大家徹夜看護的經驗。至於毒性更強的海蛇,好在牠的攻擊性弱,攻擊速度緩慢,除非自己不長眼到使牠的生命迫在眉睫,不然牠不會隨便發動攻擊。
就在一陣唏噓之中,邱老師發現了另一種綠色的蛇類,牠蜷伏在枝條間,原來是無毒的青蛇。杜老師拿出專門對付毒蛇的蛇勾,費了好長的工夫才讓我們一睹青蛇的面貌。
接著,我們發現了紅斑蛇大啖盤古蟾蜍,儘管毒液都毫不留情的流入紅斑蛇嘴中,但這種足以造成多人死亡的毒性卻對紅斑蛇起不了任何作用。
這場夜觀慢慢進入尾聲,我們步入偏僻的住宅區,昏暗的路燈下,不時可以見到許多具有鞭毛的大蝸牛和盤古蟾蜍,我不禁想到,平地是黑框蟾蜍的天下,甚至校園中的數量更是多的令人害怕,為什麼一到低中高海拔山區,換成盤古蟾蜍獨當一面,究竟是何種差異讓這兩種蟾蜍如此壁壘分明?或許是氣候……或許是身體構造……
這次夜觀,我讚嘆內洞真是兩生纇的天堂,每個轉彎都是一個驚喜,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生命力。豐富的生態系,交織在涼爽的仲夏夜山林中,或許幾百年前的台灣,只要溪水淙淙,都能看到如此勝景,都能遇見這些夜行性的小生物們,在這塊純淨的土地上,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龍爭虎鬥,一起在漫漫長夜中奮鬥,讓命脈生生不息。

在那天上午,我一個人寧靜的坐在書房內閱讀,心中卻相當忐忑不安,因為外頭正下著雨,接著又聽到爸爸說這雨可能要下到下午,讓我更加的緊張,深怕下午的內洞之行無法進行,但一到中午就看到天邊露之一絲陽光,讓我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和爸爸一起前往師大分部中山樓,揭開了這趟旅行的序幕。
一進入展覽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堆活體標本,我感到莫名興奮,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麼多的蛇類,接著杜教授和我們分享他認動物的秘訣:多摸、多看就是成為昆蟲眼的不二法門,我也知道守宮和蝎虎要由吸盤來辨認,並且是利用鋼毛密集排列所產生的凡得瓦力吸附於物體上,而且還可支撐比他自己多上好幾倍的重量,這真是破除我以前對守宮是利用大氣壓力當吸盤,並可以輕易拔下來的印象!!接著最讓我興奮的夜間觀察即將來臨……
由於杜教授帶我們抄近路,所以我們比較早到,我一邊吃晚餐,一邊望著遠方的山峰,在雲霧的壟罩下,更增添了他幾分神祕,讓我更想快一點進入林區,拜訪我最愛的兩爬,天色漸漸暗下,大家紛紛拿起手電筒展開一連串夜觀,此時由蛙鳴取代原本的蟬鳴,走進漆黑的步道後。突然在一棵樹上看見一隻鳥,但因天色昏暗,無法由羽毛的顏色辨認,只能大概猜測是紅鳩,更驚奇的是在走不久卻又發現同樣的鳥,只是他躲在涼亭底下,使得大家通通蹲下猛往下瞧,真是少見。接著又傳出老師發現青蛇的消息,在大家讚嘆青蛇的美麗時,老師說到:「青蛇之所以為綠色,是因為皮下的黃色素和外皮所反射的藍光所造成。」所以有句話就是「蛇死後會變藍色」就是因為這條小青呀!!
接著又發現一隻母的赤尾青竹絲,當大家拿起相機猛拍的時候,我只能在那旁觀,因為我忘了將相機充電,是我這次最大的遺憾,不過山上豐富的物種彌補了這項缺失,再往另一條步道走就發現紅斑蛇再享用他的蟾蜍大餐,由於他有特化,所以盤古蟾蜍的毒液對他毫無作用,而且他身上的環紋和雨傘節很難區分,讓其他蛇誤以為他是毒蛇而不敢靠近,真是成功的擬態,充分展現大自然一物剋一物的奧妙。
因為剛下完雨,所以許多蛙類都會因濕氣而跑出來,走在水泥溝渠旁觀察,不仿會發現許多種蛙類,像大頭的古氏赤蛙,體態多變的斯文豪氏樹蛙,顏色和樹葉相似的艾氏樹蛙,我們甚至發現一隻溪蟹!! 我們的旅途也在夜晚結束了,走回停車場的同時,我們發現那隻紅斑蛇已吃完他的蟾蜍,正在那休息呢!!這次旅途我又多認識了十幾種兩爬生物,在一條毫不起眼的水渠裡,竟然藏著那麼多種野生動物,真是令我大開眼界,但是在多方面威脅下,台灣的森林正慢慢被破壞,我希望能夠好好保育這塊土地,讓台灣的子子孫孫都能欣賞到萬物之美。

抱歉!
小弟一時糊塗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關於面天樹蛙和艾氏樹蛙的差異
腹部黑斑較多的是面天樹蛙。

烏來內洞
你是否對於任何濕濕滑滑的東西感到害怕和厭惡?蛇和青蛙曾否讓你想到故事中奸笑的老巫婆攪拌著那鍋「營養豐富」的毒湯……。
在兩棲爬蟲類之中,蛇是令最多人都害怕的動物;但在我眼中,牠們是一種神秘而美麗的東西。修長的身子,在行進間又靜又巧;冷冷、滑滑的鱗片,有著令人欣羨的漂亮顏色。自從高階班接觸杜銘章教授的蛇類課程以後,我似乎中了毒似的對這樣的兩棲類產生無法自拔的迷戀。除此之外,蛇也算是一種難得一見的動物。在野外要見到牠的影子就已經是難上加難了,更別說是要實際抓到一隻來研究!就是因為蒙上這樣令人摸不透的面紗,才能使牠們將自己的行蹤化為隱形……。

來到了師範大學,我草草的瀏覽著展覽,不時觀望著時間,心想著:「奇怪,為什麼我們還不集合開始聽室內課程?」就這樣逛著、聊著、等著,終於要去參觀專屬師大生命科系研究生的地盤──研究大樓。繁複的進門手續讓人不免對這樣的「保全」感到一絲敬佩;我想,裡頭的研究人員除了怕工具、器具等被偷之外,更擔心大樓內的生物破門而「出」!抱著興奮的心情,我們這群人一窩蜂的擠進門內。但是當我真正踏入房內時,〈老實說〉原先的新奇感卻降低了一半。悶熱的空間中,並沒有什麼空氣在流通;而整個樓內,也摻雜了一些「味道」,不免讓原本就不是很舒服的胃,再次絞疼一番。和自己的肚子折騰了老半天,終於來到了杜大教授自己的研究室。兩道門在加上密不透風的門檻,就是為了防止任何一次的「萬一」和蛇「外出」的意外發生。當我真正踏入研究室時,馬上領悟到「台北寸土寸金」的道理。狹小的空間內,充滿著比我還高的櫃子;各式各樣的觀察箱堆疊在一起,裡頭放著一條條五花八門的蛇,不免讓我眼花撩亂。有些眼神透露出慵懶,有些則是寫著迷惘或呆滯狀態,有些甚至帶有一點警告和殺氣的意味……等等。也許是被這麼多的蛇「震住」了,身上的雞皮疙瘩因驚訝和欣喜而不斷浮起。第一次看見那麼多蛇「同聚一堂」,可讓我這個蛇迷大飽眼福了!但對於這些天天吹冷氣的蛇們來說,這真的是一種幸福嗎?或無疑是象徵一種被無情束搏的自由靈魂?同時,我也體會到一件事──當研究生真是辛苦!

當外頭的滂沱大雨化為詩情畫意的毛毛雨時,我們便啟程。夜幕漸漸低垂,大夥兒也已在停車場上飽餐一頓了。我們悄悄被黑暗團團包圍時,一盞盞燈光接二連三的亮起,將原本黑漆漆的空間瞬間亮起。我們像是一群探索兵隊,慢慢的向前邁進。幸運的我們,才剛踏入門內時,就瞧見一隻休息中的胡蜂。平常看見蜜蜂,人們總是畏懼三分、退避三舍,躲得老遠,甚至聽見蜜蜂二字就嚇得全身發抖!但其實,牠們並非真的那麼恐怖。以胡蜂來說,假設牠在你身旁嗡嗡嗡叫個不停時別害怕,因為牠不是要攻擊你;假設牠「筆直」向你衝來時,就最好以三十六計逃為上策!別猶豫,這次牠真的要攻擊。杜老師也再次強調一件事,就是不要打死正朝你飛來的胡蜂,因為牠們在臨死前會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氣味,通知夥伴和兄弟姊妹們:「這裡有危險!在我死後,快幫我復仇,將威脅趕離此地。」所以當你正因為打死眼前一隻小小的胡蜂而感到得意洋洋時,小心你身後將引起炸彈般的「蜂」波!

而當我們繼續「近距離」觀察胡蜂時,前方領先的人突然傳來一陣騷動。大家大概沒想過在黑鴉鴉的夜觀過程中「賞鳥」吧?的確,我們一群人竟然站在樹下,仰天望著那隻白胖的鳥,並以強烈的亮光迫使牠和周公道別。而透過邱老的望遠鏡一瞧,才發現這隻鳥長得極為像鴿子;白白胖胖的身子配上那特別小的頭顱顯得臃腫了些。我想這隻可憐的鳥〈目前為止還不知道牠的名稱〉大概認為一定是自己做錯事遭天譴,因為牠才剛與太陽公公揮手道別,便又得面對一堆比日光還要亮的燈光,不得一刻休懈的時間!然而,精彩的還在後頭;我們陸陸續續的又看見幾隻鳥兒,正躲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躲雨,而那些縫隙、石洞似乎是為牠們量身訂造的頂級套房。處於亢奮中的我們更是沒閒著,不停得拿著相機猛按快門;那刺眼的閃光燈害得連我都快睜不開眼睛了,更是把香甜酣睡中的動物們吵醒。譬如說樹上的一條小青,正捲曲成一個漂亮的陀螺形,像是為樹梢增添一個不太明顯的髮飾。當我們正努力拉長早已經很痠的脖子來欣賞小青的睡姿時,杜老師便說起「蛇死後會變成藍色」的原理。縱使小青有一身翠綠、美麗「皮衣」的原因,可不是像植物一樣有綠色素造成的,而是皮下一種叫「黃色素」的特殊東西,搭配外皮特殊構造反射出的藍光所致。所以當青蛇駕鶴西歸後,黃色素將揮發殆盡,而剩餘的外皮就會反射出藍光,顯現出不同於原先的綠色澤。接下來的事情使我不得不佩服杜老師和某位爸爸的勇氣。他拿著蛇鉤不停的逗弄著熟睡中的青蛇;驚嚇後的小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逃離現場;牠的動作雖然迅敏但卻仍是那麼的優雅。眼看開溜的青蛇的逃脫計畫將要得成,杜老師更是不可能輕易放棄這教育我們的大好機會。鉤了老半天沒成功,變換另外一個爸爸上去試試。也許是因為真的被我們這群「好學」的人給惹毛了,平日最溫馴害羞的小青蛇也翻臉,豎立起身子,決定和眼前這支蛇鉤拚個你死我活。就這樣僵持了一陣子,小青最終還是被帶了下來。在閃光燈拚命閃爍的時候,青蛇不斷不安的扭動。為了增加拍照的良好效果,我們將小青放到濕滑的地上,沒想到牠也不是省油的燈,一著地就開始拚命往前衝;我們急急忙忙睹了一座人牆,然而牠卻掉頭換爬另外一邊。最後牠那可憐兮兮的模樣終於觸動我們的惻隱之心,在極度依依不捨之下,我們送走了牠。

沒想到驚奇的事情還在後頭。我們連續看到了幾隻動作俐落矯捷的青竹絲〈母的赤尾和小青〉,甚至還欣賞了了蛇吞蛙模樣。平日看到蛇時,基本上都是牠在休息或睡覺,瞧見這不一樣的奇景,誰都隱藏不住興奮的心情,拿著相機直拍。一條紅斑蛇捲曲的身子,張大的嘴巴裡露出了一隻盤古蟾蜍的上半身。說蟾蜍是非常笨的動物似乎也沒有錯;即使遇見死神不斷的催眠、將牠愛摟在懷中,好像也不以為意,大大的蛙眼裡只充滿了令人看了就同情的迷惑……。

夜裡的大自然,是一個讓人摸不透的世界,卻也因為處處充滿著驚喜而使我們更加好奇,忍不住想再更進一步的接觸。小小的螢火蟲在我們頭上飛舞著、不知躲在哪兒的艾氏樹蛙,不時發出「騙人」的蛙聲,使我們永遠都找不到牠……。還記得當時我們蹲在水溝旁,以刺眼的手電筒搜索著;一條不起眼的水溝,是路過的人不曾停下腳步來細細觀察的遺落角落。也許就是因為它在人類眼中是如此渺小,才使它能夠蘊含著如今豐富的生態。驚嘆的聲響,環繞在這昏暗的山林間。為了不打擾到山中真正的主人翁,我們悄悄離去。

烏來內洞
在師範大學的校園裡,有一個為動物所建造的宿舍,我們進入這間宿舍時,一股氣味撲鼻而來,雖然這氣味十分乾燥,而且像被悶在這做宿舍幾十年似的。但是一進去到杜老師的實驗室,看著一個個被編號的塑膠盒中小小的身軀,我發現到,研究員們在這裡待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口鼻不斷的呼吸著這又悶又乾的氣味,就是為了做研究,為了人類研究!當下我真心感謝著這些努力不懈的研究員們。
杜老師在會議室為我們講解幾種兩爬動物。首先,簡報是守宮以及蝎虎的舞台,杜老師告訴我們,守宮腳趾上只有一列皮瓣,而蝎虎有兩列。那他們到底為什麼能飛簷走壁,而不會落下呢?難道牠們有抗地心引力的方法?在經過許許多多的假設以及實驗後,科學家發現到,其實壁虎的皮瓣上有非常微小的匙突,會跟旁邊的東西產生一翁叫做「凡得瓦力」的吸附力,雖然一個匙瓣的吸附地不夠強,但是上萬個匙瓣的吸附力就足以將壁虎給「黏」在牆上了。而蜘蛛、蒼蠅等坤衝也是李用這個方法吸附的。
離開師大校園,前往烏來內洞,我坐在卓老的車上,看這路旁熟悉的景色,過了幾個月仍沒有巨大改變的景色。傍晚,我們已經到達內洞了,當我們穿好雨鞋、雨衣,走近步道上時,天色已經暗下來了,手電筒的燈光照在山壁及道路上,杜老師看到了一隻胡蜂,老師回憶起當年在山上做研究時,先是被大中華胡蜂叮咬,後來將蜂窩完全燒毀的故事,大家這時才知道,原來胡蜂的攻擊力這麼驚人。
一路上,斯文豪式赤蛙頻頻出現,大家正愁著沒找到蛇時,手電筒的光照到樹上,疑條青蛇正盤在枝頭上,大家趕緊湊過去拍照,我當然也不例外。後來,邱老又發現了一隻看起來與斑鳩十分相似的一隻鳥,但是飛羽又是紅棕色的,不僅在樹上發現牠,後來在山邊,凹洞裡也找到牠的蹤跡,至今仍未查清楚牠到底是什麼鳥。
走到另一邊,我看到脫隊的邱老正在看著什麼東西,走近一看,原來是一隻翡翠樹蛙,邱老好不容易捕下牠的鏡頭,我也趕緊去追前面的隊伍。今天的烏來內洞之旅,不僅讓我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也令我十分讚嘆,夜晚的大自然,是多麼美麗。

「出了伊甸園/再直的路/也走得曲折蜿蜒/偶爾也會停下來/昂首/對著無止無盡救贖之路/吐幾下舌頭」–靈機一動的就想到了這首趣味的新詩,可想而知,如果在國文課,國文老師一定會要你在考卷上劃下幾個關鍵詞”伊甸園”、”吐舌頭”,然後就叫你寫下謎底—蛇。但是,你看過那「充滿罪惡」的蛇在你面前吐信嗎?我想,恐怕沒有。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雨水毫不留情的落在屋簷上,內心充滿剛好和媽媽相反的喜悅,反覆的問題一直重複在耳畔「今天雨下那麼大,還有可能去嗎」,若是觀察兩棲爬蟲類,那就沒有什麼問題了。「會~會,一定會去做觀察。」終於,在濛濛細雨中,這場精采的夜探在師大分部中山樓揭開了序幕。

因為我到的比較晚,所以只有稍為瀏覽過這豐富的展覽,就隨著杜老師來到了研究大樓。一進到這座「控管嚴密」的大樓,潮濕的怪味撲鼻而來(老師說是老鼠的味道),沿著樓梯上樓,我們來到了杜銘章老師專屬的「蛇屋」。各種品種的實驗蛇在老師的研究室裡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真讓我感到十分的訝異,給人一種「各路英雄高手,齊聚一堂」的感覺。而許多道門與門檻的堅固防守之下,讓這些珍貴的樣本能夠乖乖的待在他們的房間裡。

踏入簡報室,清楚的了解蝎虎和守宮在分類學上的分類依據,在於趾上皮瓣的排數守宮只有一排,蝎虎則是兩排,更了解到,原來老師的研究範圍不只是在爬蟲類,更投身於兩生類,翡翠樹蛙的奇遇搞得大家不愉快,我不懂,為什麼在一個新物種的發現上一定要如此的搶破頭去求取那唯一的學名,為了在學界出名嗎?這一切值得我去省思,也許,我還不了解吧…

認識完內洞常見的蛙類鳴叫聲,隨著杜老師動身進入山中,找尋暗淡又飄著雨的黑夜中生物的華麗嘉年華。

驅車前往烏來信賢村的內洞森林遊樂區,汽車壓過的小水窪在路燈的光照之下像一隻又一隻的銀簇不停的發射。天色已暗,到了停車場後胡亂塞了一顆飯糰,準備開始觀察。

由於沿路上的石壁中有一個又一個的小洞,所以下雨過後,這些潮濕的洞就會成為蛙類的最佳「公寓」。藏身其中大聲鳴叫,吸引雌蛙,同時吸引天敵—蛇。斯文豪式赤蛙那似鳥的「啾啾」聲從未停過,有幾隻不曉得是不是營養太好而造成體型碩大,還是只是基因的關係,不過最大的體型也可以到6-7公分,他們的領域性非常強。第二個報到的是褐樹蛙,有些體色的變化很大,特徵是從兩眼到吻端有一塊淡黃色的三角型斑,我曾經看過褐樹蛙的抱接(假交配),上面的那一隻公蛙的體色慢慢的轉為鮮黃色呢!接踵而至的是有牙齒而且頭大的古氏赤蛙,看著他短棒狀突起的褐色皮膚上的傷口,就讓我想到剛才必定辛苦搏鬥過一番吧!澤蛙在水塘裡的抱接令這趟旅程增添了些觀察的多樣。盤在枯枝上的竹林怪客~赤尾青竹絲,正吐著藍紫色的蛇信,不過還好如果被他不小心「吻」了一下,傷口會紅種疼痛,讓你馬上知道你被蛇咬了,而六大毒蛇重最駭人的則是雨傘節,傷口小小的,而且沒有什麼感覺的神經毒佈滿全身時,就準備長睡不醒了。杜老師和大家分享以前學生被毒性強但是釋出毒液量少的海蛇攻擊後,學生們徹夜輪班看守的經驗。而在一旁吻端鈍圓的日本樹蛙,似乎並沒有感覺到任何的威脅,繼續癡癡的鳴叫著。而另一種體色相似卻無毒的青蛇,聽說在死後會變成藍色,這是因為皮膚下的黃色色素和外皮所反射的藍光所造成。

紅斑蛇的死亡之吻令我驚心動魄,平常比較常見到的「蛇樣」是停棲在樹上休息要不然就是被驚嚇後的警戒身影,但是這次竟然是一隻紅斑蛇緊咬著盤古蟾蜍不放,這個景象跟以前我爬山爬到一半突然看見一隻蛇的嘴旁多長了兩條青蛙腿一樣,這才發現蛇吞青蛙好像是某恐怖片的台詞一樣:「從頭開始」。

夜探,總是充滿了驚喜,而促使好奇人們繼續向前探索,翡翠樹蛙神秘的身影只有杜老師一人看見,而路旁岩壁上的石縫,蘊藏著無法預測的無限生機。用心用手電筒搜索,就很有可能可以容易的發現十來隻的斯文豪氏赤蛙—為有用心,才能真正看見。

抱歉,又打錯
翡翠樹蛙打成橙腹樹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細心啊~~

  過了正午,雨勢漸歇,從天而降的,只剩綿綿細絲。看來,不需要爲夜間的內洞之旅操心了。
  浩浩蕩蕩的來到杜銘章教授的研究室。在這狹小的空間裡,堆滿各式飼養容器,一條條細長黝黑的蛇,隔著透明塑膠壁,和我們四目相交。其中,我對裝在木屑中保溫的「蛇蜥蛋」情有獨鍾,真希望──能親眼觀察到他們的孵化。
  離開實驗室,教授為我們介紹他的研究經歷。透過講解,我了解分辨守宮及蠍虎的方法──守宮的腳趾皮瓣只有一排,蠍虎則有兩排。同屬壁虎科,為何走向不同的演化路線?這個問題值得探究。
  除了爬蟲類,杜教授對兩生動物也頗有研究。他一口氣介紹了數種青蛙,久未接觸兩爬的我,聽得是頭昏腦脹。現在才知道,除了蟾蜍,拉都希氏赤蛙亦具有毒性。以後抓完青蛙,可千萬記得要洗淨雙手。
  當車子彎入山間林道,已是黃昏時分,我們前往全台陰離子含量最高的地方──內洞森林遊樂區。「呱呱呱~」四處的蛙類,唱起了仲夏之歌,熱情歡迎。
  集合完畢,同學們打開手電筒,興高采烈的四下搜尋。這裡的蛙類可真多!體色龐雜的斯文豪氏赤蛙,「大頭仔」古氏赤蛙,在水溝中隨意可見;土壁上的拉都希氏赤蛙,總能帶給我們驚喜;體型碩大的磐古蟾蜍,也時常橫行過步道,引來大家的注意。
  除了兩爬生物,還發現三、四隻紅鳩,有一隻甚至躲在洞穴中!成為聚光燈的寵兒,他們一點也不感到高興,反而「咕咕~」得抱怨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同學們沿著山壁地毯式搜尋,教授卻用手電筒,迅速掃描樹林。才這樣一掃而過,他便發現了攀在枝頭的青蛇。不曉得要經歷多少年的訓練,才能有他這樣的功力。
  大家找得不亦樂乎,我卻無法一起同樂──手電筒沒電了。如果能提前準備,就不會匆匆忙忙,造成這種問題。唉!「寧未雨綢繆,勿臨渴掘井」,切記啊!
  發現一條赤尾青竹絲後,我們在水溝中,找到一條紅黑交錯的紅斑蛇──這是今天的第四條蛇了。小小一條溝渠,竟有如此豐富的生態,令我十分訝異。這條蛇纏住了磐古蟾蜍,正在享用大餐,面對蟾蜍的毒性,他卻毫不在乎,這位仁兄的「抗毒血清」實在厲害。
  這時,天色已晚,溼氣愈來愈重。在黑暗中行走已久的我們,已十分疲累。只期待不久的仲夏之夜,能再度提著手電筒,尋訪內洞──這個美麗的兩爬天堂。

上午,望著窗外,滂沱的大雨有如傾倒的水盆直瀉下來,使我不禁擔心著晚上的夜觀是否可以成行,好不容易,到了中午,雨終於停了,使我心中落下一塊大石,專心的欣賞著師大的生命科學展覽。
千百年來,各種生物為了適應環境、生存於地球之上,演化出了數以萬計的生存方式,包括掠食、防禦、繁殖等,即為此次生科展的主題「食色性也」。我認為最神奇的是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水桶蘭,他先發出濃烈香氣誘使昆蟲進入筒狀唇瓣,而唇瓣的開口正是昆蟲離開時的必經之路,昆蟲於此處沾黏花粉,在沾在下一朵花的柱頭上,完成授粉。這種奇特的授粉方式,真不知如何演化而來,只能說萬物的造化真是奇妙啊!
偽裝在大自然中處處可見,用色彩隱藏在大自然的背景裡,是躲避敵人最好的方法,利用與自然界共同的顏色,巧妙的隱身起來,躲過天敵的掠食。兩棲類中的青蛙便以綠色系及褐色系的體色在水邊的岩石、佈滿青苔的岩壁等做最好的隱蔽。青蛙為延續後代而演化的方法也很奇特,將卵產在水域上方,用卵泡來包覆著卵,使其水分不會散失,蝌蚪孵化後落入下方的水域,展開青蛙的生活史。
爬蟲類也很會利用這種以保護色來欺敵的方式,不同的顏色可以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不過用途卻與蛙類等大大不同,以某些蛇類來說,這是讓獵物不易發覺自己靠近的好方法,成為保護色的另一種利用;許多無毒的蛇類則靠鮮艷的外表,偽裝成有毒的蛇類,使天敵不敢靠近。體色的不同可以產生如此的變化,今天的生科展真讓我大開眼界。
隨著夜幕低垂,吵雜的蟬聲逐漸轉為陣陣的蛙鳴,東一聲、西一聲的挑戰我們的聽覺感受,步道因為上午的大雨而有些潮濕,短暫的綿綿細雨揭開了今天夜觀的序幕,我們踏進了步道裡面,探索這個兩爬的天堂。
踏進步道內,濃厚的濕氣伴隨著短暫的陣雨,正是青蛙最喜歡的環境,一路上左邊的岩壁不斷有青蛙被我們發現,包括綠、褐相間的斯文豪氏赤蛙、背側摺明顯的拉都西氏赤蛙、頭大扁平的古氏赤蛙等,在拿起相機猛拍之餘,我也把握機會,將各種青蛙的長相及聲音都記熟了。
在濕滑的步道上行走,忽然前方竟然發現一隻躲雨的不明鳥類,因為背向我們,無法了解牠到底是不是紅鳩,不過,在行進的過程中,倒還另外發現兩隻相同的鳥種在躲雨,成為本次夜觀的一段小插曲。後來老師也發現了一隻青蛇盤繞在樹上,等我們拍完以後,老師還用鉤子將蛇從樹上抓下來讓我們觀察,不過看來牠第一次看到那麼多人類,害怕得趕緊找地方逃回樹上。
早上的大雨,積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水窪,在一窪水塘旁,一對澤蛙正在舉行甜蜜的婚禮,但牠們卻被我們意外的到來弄得有些尷尬,慌忙的跳進水窪裡躲藏,我們也不打擾牠們繁衍後代,繼續進行我們的觀察。
悶濕的空氣裡,除了青蛙以外也引來了吃青蛙的蛇類,在路旁的水溝裡,一隻赤尾青竹絲正等著自動上們的晚餐,我們也親眼看到了紅斑蛇吞食盤古蟾蜍的景象,因為紅斑蛇對毒素有了抗體,因此不會因盤古蟾蜍從耳後腺分泌的毒素而中毒,生物間勾心鬥角的為生存而想出的克敵方法,也正好印證了下午參觀生科展的主題。生態界裡總是弱肉強食,為了生存,各種稀奇百怪的方式使其他生物為了抗衡而繼續演化,無法演化的生物則被淘汰,這就是所謂的物競天擇啊!
夏天的夜晚,在這裡,有數不盡的驚奇;在這裡,有說不完的故事;路邊轉角都是一個驚奇,只要我們不破壞它、懂得珍惜它,美麗的環境永遠等著我們來發現、探索。

我把心得貼在無名♥邱老點進去看看八~別被嚇到喔^ ^
http://www.wretch.cc/blog/nkps40735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