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一趟消失中的旅程 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像花仙子在樹林裡穿梭自如,數量多得驚人,但這種震撼人心的畫面卻有可能再也看不見了,你能相信嗎? 在天氣之神的眷顧下,我們順利的來到高雄的茂林,只為一探「紫蝶幽谷」的樣貌。紫斑蝶保護協會的老師仔細地介紹了紫蝶幽谷的由來──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會有大量的紫斑蝶從北部來到這兒,是全世界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谷,與墨西哥的帝王斑蝶谷齊名,而專家們將這種大量紫斑蝶越冬的「現象」稱作「紫蝶幽谷」,並不是指一個「地點」。 接著老師帶著我們去做標記,手中拿了一些奇怪的裝備。沿路看見了許多的白色小蝴蝶,老師相當喜歡這種蝴蝶,因為牠們看起來很像衛生紙在飛,很有趣。在茂密的樹林中,有時突然出現一快光禿禿的泥地,據說是為了土地開發而破壞的。在經過小鳥們的涼亭後,我們來到了一條比較陰暗的小徑,老師架起了他的器具──一個有點像傘的帳篷,然後開始揮舞捕蝶網,並說著請勿模仿之類的警語。原本的枯葉聞風起舞,暗紫色的忍者們在空中左飛右閃,數量極多,甚至可以清楚的聽見蝴蝶振翅的聲音。一陣子後,大家便又退回數量裡,老師也收穫滿滿。接著將網子裡的蝴蝶放入帳篷中,再「專業的」將蝴蝶抓出,秀出紫色翅膀內的秘密。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從心裡湧出,灌滿身體的每個隙縫,可以看見光和熱悄悄溢出,在現場的人都一樣。在陽光下,那是多麼漂亮的寶藍色,比大海還要美麗,比天空還要藍,宛如月光下的藍寶石。假如時間能暫停,那麼一切都會變得那麼完美。 不幸的是,由於八八風災的重創及人類的迫害,紫斑蝶的棲地已嚴重受干擾,牠們需要的是乾淨的水和原本的森林,而不是更高的溫度和水果園,全球暖化也使蝴蝶的數量下降極快。在所有物種中,我們能做的事最多,然而我們也是最具破壞力的。我所渴求的──只是別剝奪那種美麗的最後一絲存在。
高雄茂林及扇平生態踏查 一、 旅程開始──美濃客家文物 這趟高雄之旅的第一站是美濃客家文物館,看看美濃的客家人的生活中,有什麼不同於現代科技的文物,我發現包括農耕、服飾、美濃歷史,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都一一紀錄收藏著,保存了美濃客家的文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前客家人所使用的爐灶,是利用燒柴來加熱鍋子的,而現在已被瓦斯爐所取代,方便了許多。中午,我們也品嘗了當地的美濃小吃──客家粄條。 二、 茂林生態園區──園區生物觀察 下午,我們到了茂林生態園區進行觀察,當地的老師也為我們做了導覽。首先介紹了五大科蝴蝶的特徵,分別是: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每一科都有不同的食性、外型、生活習性等,大部分的五大科胡蝶的食物來源以訪花吸蜜為主,部分蛺蝶、小灰蝶、弄蝶還會吸食動物排遺,外型則以鳳蝶最華麗,不只外型,艷麗的顏色也讓鳳蝶因此而得名。接著我們開始觀察園區內的生物,植物包括了:高士佛澤蘭、養生植物紅藜、山黃梔、皮孫木、雙面刺、鐵刀木等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皮孫木及紅藜,皮孫木的果實黏黏的,但是碰觸以後,手不會變黏,十分有趣,而紅藜這種養生植物,經常加在食物中,像是對面的麵包店,麵包中加入了紅藜,味道比起一般的麵包多了一種香味。至於昆蟲當然也少不了,我們在一片葉子上發現了一隻黑心弄蝶的幼蟲,附近也隨時會有粉蝶及小灰蝶和我們打招呼,這讓我發現光茂林中的小小一片土地,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那如果走進整個園區,該會有多麼美妙啊! 三、 德恩谷民宿──民宿旁生態觀察 抵達民宿後,我們在週圍進行短暫的植物觀察,那裏也有許多植物,像是:果實呈圓形的島榕、環繞著樹的抱樹蕨、用來當調味料的山肉桂等,而我們看到最特別的植物是崖薑蕨,崖薑蕨的特徵是葉片的根部不像上方葉片是分裂的,底下的葉片長成一整片,經過林老師講解,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留住雨水,崖薑蕨長在樹上,我們還清楚地看到他紅褐色的走莖。真沒想到連民宿旁都可以有如此豐富的生態。 四、廖老師的演講──臺灣的紫蝶 到了夜晚,廖老師要為我們準備一個約一小時左右的演講,介紹的是紫蝶的歷史以及紫蝶幽谷的現象,從前,紫蝶的數量其實十分的龐大,用大量蝴蝶翅膀所創作出來的蝶翅貼畫就足以代表當時的盛況,如今,要想再見到這樣的創作,只能在展覽室中欣賞,紫蝶的數量已經大不如前。紫蝶幽谷其實不是一個地方,是一個紫蝶群聚越冬的現象,全世界有兩處規模最大的越冬型蝴蝶谷,一處墨西哥由帝王斑蝶群聚而成的帝王蝶谷,另一處就是台灣南部的紫蝶幽谷,可見我們的紫蝶是多麼珍貴的資產,需要我們竭盡全力的維護它。 五、 德恩谷夜觀──夜間生物探查 夜晚,是森林的舞會。一到夜晚,森林裡的生物就會出來活動,德恩谷也不例外,除了山肉桂、馬告、構樹、黃藤等植物,更少不了動物的存在。夜觀開始沒多久,就有一隻拉都希氏赤蛙來迎接我們,緊接著,讓我們驚聲尖叫的爬蟲類動物出現了──赤尾青竹絲,慵懶地掛在樹上休息,儘管自己已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也絲毫不在意,這條少說有兩公尺的毒蛇,就在我們面前,不攻擊,也不閃躲,乖乖地讓我們拍下他優雅的身子。最後,水中隨處可見的螃蟹及蝦子為這美好的夜晚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六、 茂林生態園區步道──紫斑蝶標放 今天我們將深入調查茂林生態園區,完成一個終極任務,就是要完成紫斑蝶的標放,標放紫斑蝶是為了瞭解紫斑蝶的遷徙方向及目的地,而我們今天就要來協助標放紫斑蝶,親自體驗一下當個研究者的感覺。一路上看到了不少植物,包括:九丁榕、克蘭樹、澀葉榕等,九丁榕和克蘭樹都是不常見的植物,澀葉榕則顧名思義,葉子摸起來粗粗的。接著迎接我們的是紅嘴黑背和白耳畫眉的聲音,雖然聽起來清脆悅耳,但其實那是他們的警戒聲,一發現我們這群入侵者,就會發出這種聲音。終於到了我們的目的地,老師架起了網室,帶著我們走入樹林,沒多久後,大家的讚嘆聲此起彼落,想不到樹林裡和步道的紫斑蝶數量差異那麼大,樹林裡有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充滿了整座樹林,老師揮了揮昆蟲網,放入網室中,重複了兩三次,網室內就充滿了紫斑蝶,包括了: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斑蝶等各種紫斑蝶。我們開始了標記的工作,首先,用「標記專用」的奇異筆寫上標記者代號以及標記日期,接著將其記錄下來,放走蝴蝶,就大功告成了。標記時我們看到了雄性紫斑蝶求偶及嚇人所使用的器官──毛筆器,也看到了紫斑蝶翅膀上的患澀,十分美麗。 七、 望夫崖及蛇頭山──優雅的猛禽及美麗的風景 從望夫崖往下看,可以看到許多河流,還可以看到我們剛才經過的路。那裡生長著許多稀有植物,包括:沙楠子、台灣梣,這裡還可以看到猛禽,的確,我們很快地看到了黑鳶從下方往上升起,在天空盤旋,在他從下往上飛時,還可以清楚看見他褐色的背,除了黑鳶,大冠鷲也有在這裡出沒,而我們很幸運地看見了兩種,區分方式在於前者的尾羽呈現內凹的淺V字形,而後者則圓弧形。接著我們選了一個好位置觀看蛇頭山,那顆「蛇頭」看起來栩栩如生,果然名不虛傳。 八、 多納部落──部落的文化 中午,我們到多納部落解決我們的中餐,接著去參觀整個多納部落,一整路上,看到了許多石板屋,特別的是,不只是石板屋,部分屋子門口都有掛小米串,有的還不只有一串,老師告訴我們當地若有男性想要追求女性或做朋友,就會送對方一串小米串,雖然有時候其實只是單純想要做朋友,但無論如此,家門口小米串多的也自然意味著這戶人家的女性人氣度高。走著走著,到了一個風景良好的位置,我們停下來俯視下方,放眼望去,底下種植了許多作物,而其中最顯眼的就是紅藜,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耕作區中,有一處紅色的區域特別顯眼,那就是紅藜。走過整個多納部落,我才知道,原來部落裡有著許多獨特的文化、習俗,只是我們從來不知道而已。 九、 龍頭山及多納吊橋──壯麗的風景 離開多納部落後,我們就去看和蛇頭山媲美的龍頭山,不只有龍的頭,龍的頸椎、龍的背、龍的脊椎也都可以一一辨析,看上去就像是一條龍一樣,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接著到了歷史悠久的多納吊橋,全長232公尺、高103公尺的吊橋,走在上面,的確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走到中間後,往下看,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飛一樣,底下的河流也十分壯觀,真令人捨不得離開。吊橋上的微風也輕輕拂過我的臉頰,全身舒暢,真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再加上下方壯麗的景象,讓人流連忘返。 十、 扇平自然園區夜觀──夜間動物探查 由於前往扇平園區的山路上看到了好幾隻山羌,因此我們對於今晚的夜觀滿懷期待。這裡的路崎嶇不平,園區因為八八水災所帶來的土石流而封園,所以現在的園區十分原始,很有機會看到許多動物。果然,才剛開始夜觀,就看到了許多山羌的「眼睛」,一拿手電筒照,就能看到兩個因手電筒照射眼睛而反射出的亮點,雖然只看得到兩個亮點,但一整路都看到了不少。除了山羌,也有許多白面鼯鼠,在樹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最驚奇的是,我們幸運地看見了白面鼯鼠滑翔的過程,我們在那棵樹下站了很久,只見牠不慌不忙的準備著,往上爬到最高點,突然,張開了飛膜,滑行至另一棵稍矮一些的樹,那個畫面至今還存在我的腦海裡。這一路上一直聽見黃嘴角鴞的叫聲,但卻未能實際看見他,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十一、扇平自然園區──園區生物觀察(1) 第三天上午,我們先在我們前一天抵達的扇平園區進行動植物的觀察,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中,有很多的植物,包括:台灣山茶、青楓、錫蘭橄欖、大葉金雞納樹、毛瓣蝴蝶木、青剛櫟、牛樟、台灣肖楠、烏心石、梨果竹、梅花、山芙蓉、印度栲、楊梅、台灣栲、阿拉伯咖啡。其中有幾種我覺得還蠻特別的植物,青楓有翅果,傳播種子時可以藉由它傳得很遠,葉片會隨著溫度下降而轉紅,才能減少養分的散失。印度栲的果實長滿了刺,正常人是不可能將他握在手中的,葉緣也呈鋸齒狀,和它的親戚一樣,兩者差別在於葉子的顏色、葉緣鋸齒的數目、葉子的對數等細節。阿拉伯咖啡則是一種典型的經濟作物,它的果實被我們用來製作咖啡,製作咖啡的過程十分繁雜,園區內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見這種植物。除了植物,當然也有昆蟲,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對正在交配的椿象,被公蟲拖著走的畫面,相當有趣,也看到了好幾隻毛毛蟲,有黃色,有綠色,也有黑色,不知道他們會蛻變成怎樣的蝴蝶。 十二、扇平自然園區──園區生物觀察(2) 到了下午,我們繼續觀察園區內的動植物,首先看到了小實孔雀豆,它不是紅豆,可是詩中的「紅豆生南國」中的「紅豆」,指的其實是小實孔雀豆,真是複雜,它的豆夾在樹上已經裂開,裡頭有幾顆紅色的豆子。接著還看到無患子,它的葉子轉為黃色,加上樹上的果實,使它變得很好認,無患子的果實有清潔的功用,是一種和人類很親近的植物。還有王瓜(又名師古草)、珍珠蓮、風不動等植物,最令人驚喜的是台灣鳳蝶,這種平常看不見的鳳蝶,今天居然屢次出現在我們面前,雖然只有看見一隻,但可以看見這種稀有的蝴蝶,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十三、悽慘的山羌──食蟹獴的現身 今天一早就聽說老師發現一隻山羌的屍體,經由導覽謝老師的解說,那是黃喉貂成群圍捕山羌的結果,因此接下來要前往那裡進行調查,黃喉貂會攻擊山羌的屁股,為的是要食用他的內臟及腸子,且黃喉貂有成群獵食的習慣,山羌寡不敵眾,慘死在黃喉貂的魔爪下,可想而知昨晚經歷了一場可怕的腥風血雨,到了那裡一看,果然,山羌的屁股有明顯的傷口。令人意外的是,在前往此地的途中,看見了一隻正在吃山羌屍體的食蟹獴,一看到車子,就跑掉了,很可惜沒有幾個人看到。我們在那附近進行植物和昆蟲的觀察,那裡的植物有很多種類,包括:紫色的長花九頭獅子草、藤蔓像猴子尾巴的猿尾藤、葉背白色的裡白巴豆、外來種香澤蘭、結了果實的土蜜樹、長滿細刺的咬人狗、用來包食物的甲酸漿,每一種植物都有不同的特色,十分特別。最後我們來到了美濃花田看花,五顏六色的美麗花朵讓我們剛才看見山羌屍體的難過心情逐漸平復下來,也結束了這三天的「高雄生態之旅」。 十四、美麗的茂林及扇平──環境的保育 環境,是需要被保護的,不管是怎樣的動物、怎樣的植物,都不應該去破壞、干涉,包括:環境的變遷、食物鏈的殘酷、人類的文化等,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如此,我們應該以「無痕山林」為原則,親山近水,遠觀而不褻玩,這才是營隊的宗旨。 十五、三天兩夜的畫面──永遠的回憶 這三天的旅程讓我認識到許多植物及動物,其所展見的風貌,皆使我大開眼界,雖然僅短短的三天,但我也捕捉了許多美麗的畫面,印在我的腦海中,像是:掛在樹上的赤尾青竹絲、在空中飛行的黑鳶、展翼滑行的白面鼯鼠、艷紅奪目的台灣鳳蝶、漁翁得利的食蟹獴等種種自然現象,期待改天再次拜訪茂林及扇平這兩塊孕育萬物的淨土。
與大自然共舞──南方知性之旅 如果國小六年是本可輕鬆翻閱的彩色兒書,高中三年是篇華麗堂皇的玫瑰色詩章,那麼我倒覺得國中的生活宛如冗長的無色課文。一成不變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課業壓力更只有在寒暑假期時才出現緩和的傾向。終於到了寒假時節,可以走出繁忙的生活步調,我也跟著走出城市的喧囂,隨著生態營的15人核心團隊踏上前往茂林紫蝶幽谷與扇平生態園區的旅程。 旅程的第一天,14個人的小小團隊,兩台車,就這麼駛出高雄市區的紅塵喧囂,進入了旗山的小社區。我們首先在客家文物館參觀一番後,便在附近享用美濃當地的特產板條。館中記載了美濃客家人在現代化之前的生活方式,將漸漸消失的傳統客家文化以文字與圖片的方式加以留存。美濃是個陽光普照,水源豐富的地區,在農業機械化之前,就已經是個盛產多種作物的農產重地。以前,美濃的農人們以水牛拖犁來整田翻土,並親手將力量獻給豐腴的大地。大地回饋給這些農家的,即是一株一株胖了身子的稻穗,長直了腰的甘蔗。當生活樸素的農人看到自己千辛萬苦培育的作物終於得以採收,那是什麼樣的幸福?又是什麼樣的感動?在農業機械化,種植作物成為營利工具的今天,或許是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在美濃人們的熱情招待之後,我們繼續踏上旅途,前往茂林生態園區。 我們在附近觀賞完3D蝴蝶動畫後抵達茂林生態園區時,講解的老師已經在攤位上等待著我們的到來。老師身上穿著畫的滿滿都是蝴蝶的一件衣服,熱情的與我們訴說台灣蝴蝶生態。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卻是近400種蝴蝶的棲身之地。如此龐大的蝴蝶族群,加上20世紀中後期外銷蝴蝶事業豐盛,台灣便獲得了「蝴蝶王國」之稱。如今台灣為了其他事業的發展而濫墾蝴蝶棲地,使蝴蝶數量逐年遞減,捕蝶事業也落寞許久。曾幾何時,台灣也忘了「蝴蝶王國」的美譽?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種類的蝴蝶在台灣各地翩翩飛舞,但大多是在開發還不嚴重的地區。台灣的蝴蝶大致上可分為五種:鳳蝶科、蛺蝶科、粉蝶科、小灰蝶科,與弄蝶科。鳳蝶幼蟲有五個齡期,且大多貌似鳥糞。幼時雖然並不起眼,但是鳳蝶科的成蟲卻是最漂亮的蝴蝶成蟲之一,體型大且大多翅膀烏黑,點綴著其他鮮豔的色彩。台灣記錄的鳳蝶約40種。蛺蝶科幼蟲大部分也有五齡,但是種類卻比鳳蝶來的多,在台灣已記錄140餘種。蛺蝶成蟲體型中大,翅膀上的花紋更是千變萬化,色彩豐富,從偽裝成枯葉的枯葉蝶,到俗稱「大笨蝶」的大白斑蝶都是蛺蝶家族的一員。這次旅程的主角,紫斑蝶,也包括在蛺蝶科內。也因為種類的繁多,蛺蝶之中經常可見生物擬態的現像。擬態又可分成貝氏擬態與穆氏擬態;當一種對掠食者無毒的生物演化出相似於有毒生物的外表,即稱之為貝氏擬態。如無防衛機制的金斑蛺蝶模仿有防衛機制的樺斑蝶,就是貝氏擬態在蛺蝶科中常見的例子。當兩種都對掠食者有毒的生物互相演化出相似的外貌,則稱為穆氏擬態。南美洲的帝王斑蝶與副王斑蝶就展現了穆氏擬態的演化趨勢。粉蝶科幼蟲具有五個齡期,成蟲體型則偏小,台灣記錄約40種左右。在台灣棲息,外觀大同小異的七種黃蝶也都是粉蝶科中的品種。小灰蝶科的幼蟲通常會歷經四個齡期,成蟲體型嬌小,展翅寬只有2至5公分而已,但是顏色鮮豔,是小巧玲瓏的一族。弄蝶科的幼蟲有5至6個齡期,體型小,成蟲貌似蛾類,沒有細微觀察頗容易將兩種昆蟲混淆。許多適用於分辨蛾類與其他蝶類的標準都不適用於弄蝶科;如小學教導的知識「蝶類休息時翅膀闔起,蛾類休息時雙翅展開」,弄蝶科卻有許多休息時展開翅膀的種類,如八仙山褐弄蝶。人們常常誤解「漂亮鮮豔的都是蝴蝶,黯淡無光的都是蛾」,但是其實弄蝶科的蝶種普遍色彩黯淡,常被人誤認為蛾類。老師接著帶我們觀看旁邊的一個說明圖;圖中描繪著一棵樹,在不同的枝條上標著不同的月份:10月、11月、12月,及1月。在各個月份的枝條旁都貼著大大小小的紫斑蝶印製品。仔細一看,12月跟1月的枝條旁貼的竟是貨真價實的紫斑蝶翅膀呢!原來,茂林地區是著名的紫蝶幽谷出現地,每年冬天就會有龐大的紫斑蝶族群在此越冬。紫蝶幽谷這個名詞常常令人一頭霧水;它指的並非蝴蝶大量湧現的地方,而是一種蝴蝶族群越冬的生物現象。而其他可欣賞大量蝴蝶的地方,如美濃的黃蝶翠谷,才是指地方本身。每當頑皮的秋風在大樹青翠的樹葉上留下紅紅唇印,即是紫斑蝶開始她們大遷移的時候。而再過幾個月,赭紅的秋葉敵不過嚴寒而散落一地時,孤單的大地便歡迎了成群的紫斑蝶,來到茂林一地避冬。我們在寒冷的1月來到茂林,因為那是紫斑蝶數量達到高峰之時。不過,在茂林幾乎感受不到任何一點寒意,穿著外衣還稍嫌悶熱呢!老師在講解蝴蝶食草時,我卻被一隻小巧的「蝶仙」吸引到一旁的灌木去了。牠在葉片上停留了片刻,但是時間足以讓我用相機將其輕巧美麗的身影捕捉下來。經講解老師一指認,才知道那身上點綴著碧青的小精靈是一隻淡紋青斑蝶。我們在園區附近也觀察到了許多其他生物,人面蜘蛛、蝶類幼蟲等等都納入我的相機收藏之中。我在園區內東看西看,忽然聽見對面「巴特芙萊」麵包店店員強而有力的叫賣聲。我正納悶為何店家要稱為「巴特芙萊」時,講解老師正好為大家解惑。原來,當地的魯凱族人聽聞電影「賽德克‧巴萊」聲名大噪時,自信地說:「他們有賽德克‧巴萊,我們有巴特芙萊(即英語butterfly)!」這家店便以此命名。如果全台灣都能夠秉持著以社區自然生態為榮的精神,或許重回百年前「福爾摩沙」的夢想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在附近一番探索後,發覺時間不早了,我們才趕緊前往當晚要居住的民宿。民宿位在郊區,光是在附近便有頗為豐富的生態,四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小型生物。用完當地的特色晚餐後,廖金山老師在民宿咖啡廳黯淡的燈光下與我們介紹紫斑蝶的習性與生態保育歷程。全世界最為壯觀,蝴蝶數量最多的越冬型紫蝶幽谷主要有兩個:美國南部與墨西哥地帶,與台灣南部各處,屬茂林最集中。墨西哥是帝王斑蝶在冬季避寒時的棲地,數量不計其數,大多以蝴蝶覆蓋的平方面積來計算多寡。2016年,墨西哥的帝王斑蝶總覆蓋面積等同約4公頃(40000平方公尺)的一塊地。台灣茂林則是多種紫斑蝶自北方南下避冬的集中地點,數量最高可達100萬隻左右,僅茂林一區就擁有數個紫蝶幽谷。而當老師將在數年前茂林紫蝶幽谷的影片播放出來時,我們不禁為之驚嘆。那是多麼美麗優雅的景象,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在樹林中翩翩飛舞。但是,廖老師惋惜的說近年來因為環境開發造成部分棲地的破壞,故紫斑蝶在茂林的數量正驟減當中,恐怕再也無緣見到十年前那樣繁盛的樣貌。聽完廖老師的演講,我們不浪費旅程中任何一點時間,便在德恩谷民宿附近進行夜觀。夜晚出現的生物與白天相去甚遠;飛舞的蝴蝶都休息去了,毛毛蟲在黑夜的遮蔽下也消失無蹤。但是夜晚的大地別有一番風趣,赤尾青竹絲、蟾蜍與蛾成了夜這齣戲的主角。萬物少了白天的呵護與滋潤,卻多了黑夜的籠罩與偽裝。在如一段段絲綢般飄浮於空中的雲,與如一塊黑幕降臨的夜之下,必須凝聚心思,才能夠聽見那夜晚為我們奏起的輪舞曲。我們在約晚上11:00時,帶著豐富的知識滿載而歸。 第二天一清早,我睡眼惺忪的將自己從睡墊上「挖掘」起來。這一天前往紫蝶幽谷心賞蝶群飛舞的行程,才是整個旅程的重頭戲呢!用完早餐,我們立即前往茂林「傳說級」的景點。但是在步道上走了一小段路之後,紫斑蝶還是不見蹤影。心裡一陣失望正油然而生之際,隨隊老師一腳跨入步道旁的樹叢中,這才令我大開眼界。被喚醒的紫斑蝶們紛紛自樹叢中飛起,剎那間,原本靜靜的樹林變得充滿了令人眼花撩亂的紫斑蝶。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觀賞老師拍攝的影片與親眼目睹奇景帶來的感覺還是不同的。當下的景象,宛如童話故事中成群的仙子四處飛舞的畫面。活在都市中的我,更從未見過如此迷人,令人想要目不轉睛欣賞的自然景觀。既壯麗亦不失優雅,那樣詩情畫意的美景,在灰濛濛的水泥叢林中是見不到的。在大家欣賞紫蝶幽谷的同時,廖老師便拿出捕蝶網,不是拿來將美景帶回家──而是要進行標放的工作。老師熟練的以不傷到蝴蝶的方式,將牠們移到觀察網中,再一一取出,用個人專用的編號在各個紫斑蝶的翅膀上註記,並記錄每一隻的性別、種類與狀況。步道上其他的生態也很活躍;除了紫斑蝶,也看得到小白蝶與其他數種蝶類幼蟲。將好景盡收眼底之後,我們一行人才依依不捨的離開這片蝴蝶天堂,到多納社區享用豐富的午餐。菜餚之中,有一道「吉拿夫」是多納當地原住民的特色美食;類似粽子,吉拿夫外面以不可食用的葉片綑綁著,解開後裡面包著香味十足的小米與少量的肉,是方便攜帶亦美味十足的一道佳餚。酒足飯飽之後,我們在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四處參觀。我發現原住民的村落極富藝術感;與城市高樓大廈的藝術不同,他們的藝術並不服從什麼藝術派系或風格。這些藝術品以原住民的文化為題材,並以雕刻、鑲嵌畫呈現,甚至他們的建築物中隨處可見的鮮豔顏色即是一種藝術,一種自我文化的表現。這些種種於無形中展現的,是對文化的一種尊敬與自豪,是對身分的一種認同與自信。當我們與多納部落道別的時候到來,我們驅車前往多納吊橋。多納吊橋距離村落本身有點距離,這是因為在民國早期時,多納村落才遷移到現址。多納吊橋在過去是族人極具象徵性的一座橋梁;它是早期多納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而在有人因故需離開部落前往他處時,吊橋是他與親友道別的最後地點。當道路拐進崎嶇的山麓中,那個熟悉的背影也將跟著消失,留下親友與淚潸潸的情人殷殷期盼。雖然吊橋上塗著繽紛鮮豔的顏色,但是我不禁想著,知道必須與自己所認識的一切道別時,心中應該是一片灰暗吧?我們向多納部落告別,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扇平自然科學園區。從多納至扇平的車程有大約一個小時的距離,我在車上當然得以飽睡一番。還在夢周公的我,突然被全車同伴的呼聲驚醒。原來山路旁出現了一隻食蟹獴!食蟹獴是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之一,也是這次旅程中見到的第一隻哺乳類動物。在我急忙想掏出相機時,那圓滑的灰色身影卻已經悄悄溜回牠在茂密叢林中的棲身處。此時原本濃濃的睡意瞬間煙消雲散,我睜大雙眼注視著前方的路,不願再錯過第二次驚奇的發現。沒想到最後數十分鐘的車程卻是「驚呼連連」,連續看到許多隻山羌呢!山羌近年來面臨獵捕壓力,棲地範圍急遽縮小。能在扇平看到山羌的蹤影,也代表此地的生態維護工作進行良好。兩台車子來到山路的盡頭,才看到一幢房子,但是不見管理人或接待人員。原來扇平園區是受到入園管制的生態園區,只有批准的生態參觀團體與政府人員可以入住或進入。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我們用完晚餐便開始探索這受保護的生態天堂。果然,晚上的扇平藏匿了許多稀有的生物;整夜一直感覺隔山有眼,原來是山羌,是鼯鼠,是飛鼠們在遠遠的遙望我們。在暗夜中,唯一能清楚看見的就是牠們閃耀如星光的眼睛,沒有仔細觀察清楚還會看成是懸掛在空中的繁星之一。夜觀同樣在11:00時來到結尾,讓我們得以在頗為舒適的住宿區休息一晚。 三天兩夜的南方知性之旅來到了最後一天,幾乎全天都在忙著探索廣大的扇平生態園區。除了生態之外,謝春萬老師也為我們講解當地歷史的相關知識。在日治時期期間,扇平是重要的金雞納樹產地,並被規劃為京都大學演習林。金雞納樹樹皮提煉出的物質因可製成治療瘧疾的奎寧,所以在二戰期間是頗為重要的資源。二戰之後,日本不再據有台灣,奎寧也發現化學合成的方式,扇平便成了留給大自然的一片寧靜天地。文明在扇平留下的蹤跡,僅有日治時代工作人員與高官的宿舍,與各處稀疏的房屋。我們一面四處觀察,一面聆聽謝老師的講解。園區內種植著許多殼斗科的植物,種類間也都大同小異,其中台灣栲與印度栲即是最容易令我混淆不清的。而經驗豐富的謝老師,卻能由葉脈的對數辨別兩種極其相似的植物。原來,印度栲葉片上的葉脈總是超過10對,而台灣栲通常少於10對。植被種類豐富的扇平,是許多哺乳動物,也是許多昆蟲的家。椿象、台灣鳳蝶、金三線蝶、紅嘴黑鵯、樹鵲…除了我們看到的,以扇平這片野生動物天堂為家的生物還有數十種呢!在短短一天是無法將扇平所有的美景盡收眼底的,我們因為必須預算足夠的駕車時間趕上高鐵班次,所以在約下午4點時告別蓊鬱的扇平一帶,展開這如音樂劇般精采豐富的旅程最後的樂句。在到達高鐵站前,我們停留的最後一個地點是客家文物館附近的一片花海。一望無際的花田,百花盛開,令人想起隋唐演義中描述鳳輝宮的一段話:「奼紫嫣紅,迎風弄鳥,別有一種賞心之境。」想一想,用於形容此地美景又何嘗不可?在欣賞美好的花卉之餘,我也不禁惋惜時光流逝的快速;茂林群蝶飛舞的盛景、從多納吊橋放眼望去的壯景、扇平大自然生命力旺盛的美景,竟轉瞬就成為了腦中的回憶。天下既然沒有不散的筵席,便沒有不罷的樂曲,亦無不來到結尾的旅程。那片無際的花海,也為這次南方知性之旅畫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高雄茂林及扇平生態踏查心得
這次去高雄,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紫斑蝶。茂林擁有全台灣數一數二大的「紫蝶幽谷」。什麼是紫蝶幽谷?雖然聽起來像個地名,但其實是由於紫斑蝶會在冬天往南過冬,而這種大量紫斑也迭同時遷徙的現象就被科學家稱為「紫蝶幽谷」。
為了瞭解紫斑蝶們的遷移路線,科學家決定執行一種研究方法,也就是「標放」。簡單來說,就是抓住蝴蝶,在蝴蝶的翅膀上飆上某些特定記號,例如標示捕蝶人和地點的數字等等,再藉由以別處人員抓住的形式,確認紫斑蝶的遷徙路線。
我們這次前去,就做了紫斑蝶的標放。抵達標放點之後,我們正想詢問老師紫斑跌究竟在何處,老師笑了笑,只是一指,我們便仔細看到,樹林中那些類似葉子的物體,通通都是紫斑蝶!!!我們激動不已,抓著相機便衝入樹林,然而,紫斑蝶是種容易受驚嚇的小動物,我們只好一步一步的小心往前,並盡量拉長我們的相機鏡頭,只為了得到那麼一張紫斑碟振翅而飛的照片(雖然最後還是沒有拍到,因為我的塊門太慢了。)另外,標放的過程不但有趣,還可以看到紫斑蝶的背上閃亮著耀眼的光輝。標記完放走紫斑蝶的那一瞬間真的是太美了!希望有幸在見到!
接下來,我們前往扇平自然園區。這是一個由於八八風災封閉的自然園區,只開放給申請的團體進入。我們非常幸運的能夠前往ㄑ一個幾年幾乎不見人影、通滿自然風情的空間。果不其然,這裡果然比想像中更棒。我們抵達的時候已經是傍晚,因此當天晚上便前往夜觀。我們走過因為風災而兩邊崩塌、廣闊的河床。在那裏,山羌幾乎是家裡的蟑螂一樣,只是隨處一撇,一對閃著幽光的白色眼珠便會從草叢中跳出來,下你一大跳。不只有山羌,我們回程的路上就有幸目睹了一隻飛鼠從十餘米高的樹上滑翔而下的身影。然而,因為光線過暗,我們唯有目睹著一縷白色的閃光一閃而過,只有在旁乾笑的份。
隔天早上一醒來,目睹了沐浴於明亮日光之中的扇平。白天的扇平有種壯闊的美,和夜晚那種幽靜的美絲毫不同。望著窗外中美妙的景色,我的心,為這三天的旅程,畫下了句點。
Name (required)
Mail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Website
Δ
一趟消失中的旅程
那翩翩起舞的蝴蝶,像花仙子在樹林裡穿梭自如,數量多得驚人,但這種震撼人心的畫面卻有可能再也看不見了,你能相信嗎?
在天氣之神的眷顧下,我們順利的來到高雄的茂林,只為一探「紫蝶幽谷」的樣貌。紫斑蝶保護協會的老師仔細地介紹了紫蝶幽谷的由來──在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會有大量的紫斑蝶從北部來到這兒,是全世界唯二的越冬型蝴蝶谷,與墨西哥的帝王斑蝶谷齊名,而專家們將這種大量紫斑蝶越冬的「現象」稱作「紫蝶幽谷」,並不是指一個「地點」。
接著老師帶著我們去做標記,手中拿了一些奇怪的裝備。沿路看見了許多的白色小蝴蝶,老師相當喜歡這種蝴蝶,因為牠們看起來很像衛生紙在飛,很有趣。在茂密的樹林中,有時突然出現一快光禿禿的泥地,據說是為了土地開發而破壞的。在經過小鳥們的涼亭後,我們來到了一條比較陰暗的小徑,老師架起了他的器具──一個有點像傘的帳篷,然後開始揮舞捕蝶網,並說著請勿模仿之類的警語。原本的枯葉聞風起舞,暗紫色的忍者們在空中左飛右閃,數量極多,甚至可以清楚的聽見蝴蝶振翅的聲音。一陣子後,大家便又退回數量裡,老師也收穫滿滿。接著將網子裡的蝴蝶放入帳篷中,再「專業的」將蝴蝶抓出,秀出紫色翅膀內的秘密。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從心裡湧出,灌滿身體的每個隙縫,可以看見光和熱悄悄溢出,在現場的人都一樣。在陽光下,那是多麼漂亮的寶藍色,比大海還要美麗,比天空還要藍,宛如月光下的藍寶石。假如時間能暫停,那麼一切都會變得那麼完美。
不幸的是,由於八八風災的重創及人類的迫害,紫斑蝶的棲地已嚴重受干擾,牠們需要的是乾淨的水和原本的森林,而不是更高的溫度和水果園,全球暖化也使蝴蝶的數量下降極快。在所有物種中,我們能做的事最多,然而我們也是最具破壞力的。我所渴求的──只是別剝奪那種美麗的最後一絲存在。
高雄茂林及扇平生態踏查
一、 旅程開始──美濃客家文物
這趟高雄之旅的第一站是美濃客家文物館,看看美濃的客家人的生活中,有什麼不同於現代科技的文物,我發現包括農耕、服飾、美濃歷史,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都一一紀錄收藏著,保存了美濃客家的文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以前客家人所使用的爐灶,是利用燒柴來加熱鍋子的,而現在已被瓦斯爐所取代,方便了許多。中午,我們也品嘗了當地的美濃小吃──客家粄條。
二、 茂林生態園區──園區生物觀察
下午,我們到了茂林生態園區進行觀察,當地的老師也為我們做了導覽。首先介紹了五大科蝴蝶的特徵,分別是:鳳蝶科、粉蝶科、蛺蝶科、小灰蝶科、弄蝶科,每一科都有不同的食性、外型、生活習性等,大部分的五大科胡蝶的食物來源以訪花吸蜜為主,部分蛺蝶、小灰蝶、弄蝶還會吸食動物排遺,外型則以鳳蝶最華麗,不只外型,艷麗的顏色也讓鳳蝶因此而得名。接著我們開始觀察園區內的生物,植物包括了:高士佛澤蘭、養生植物紅藜、山黃梔、皮孫木、雙面刺、鐵刀木等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皮孫木及紅藜,皮孫木的果實黏黏的,但是碰觸以後,手不會變黏,十分有趣,而紅藜這種養生植物,經常加在食物中,像是對面的麵包店,麵包中加入了紅藜,味道比起一般的麵包多了一種香味。至於昆蟲當然也少不了,我們在一片葉子上發現了一隻黑心弄蝶的幼蟲,附近也隨時會有粉蝶及小灰蝶和我們打招呼,這讓我發現光茂林中的小小一片土地,都有如此豐富的生態,那如果走進整個園區,該會有多麼美妙啊!
三、 德恩谷民宿──民宿旁生態觀察
抵達民宿後,我們在週圍進行短暫的植物觀察,那裏也有許多植物,像是:果實呈圓形的島榕、環繞著樹的抱樹蕨、用來當調味料的山肉桂等,而我們看到最特別的植物是崖薑蕨,崖薑蕨的特徵是葉片的根部不像上方葉片是分裂的,底下的葉片長成一整片,經過林老師講解,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留住雨水,崖薑蕨長在樹上,我們還清楚地看到他紅褐色的走莖。真沒想到連民宿旁都可以有如此豐富的生態。
四、廖老師的演講──臺灣的紫蝶
到了夜晚,廖老師要為我們準備一個約一小時左右的演講,介紹的是紫蝶的歷史以及紫蝶幽谷的現象,從前,紫蝶的數量其實十分的龐大,用大量蝴蝶翅膀所創作出來的蝶翅貼畫就足以代表當時的盛況,如今,要想再見到這樣的創作,只能在展覽室中欣賞,紫蝶的數量已經大不如前。紫蝶幽谷其實不是一個地方,是一個紫蝶群聚越冬的現象,全世界有兩處規模最大的越冬型蝴蝶谷,一處墨西哥由帝王斑蝶群聚而成的帝王蝶谷,另一處就是台灣南部的紫蝶幽谷,可見我們的紫蝶是多麼珍貴的資產,需要我們竭盡全力的維護它。
五、 德恩谷夜觀──夜間生物探查
夜晚,是森林的舞會。一到夜晚,森林裡的生物就會出來活動,德恩谷也不例外,除了山肉桂、馬告、構樹、黃藤等植物,更少不了動物的存在。夜觀開始沒多久,就有一隻拉都希氏赤蛙來迎接我們,緊接著,讓我們驚聲尖叫的爬蟲類動物出現了──赤尾青竹絲,慵懶地掛在樹上休息,儘管自己已成為鎂光燈的焦點,也絲毫不在意,這條少說有兩公尺的毒蛇,就在我們面前,不攻擊,也不閃躲,乖乖地讓我們拍下他優雅的身子。最後,水中隨處可見的螃蟹及蝦子為這美好的夜晚畫下了完美的句點。
六、 茂林生態園區步道──紫斑蝶標放
今天我們將深入調查茂林生態園區,完成一個終極任務,就是要完成紫斑蝶的標放,標放紫斑蝶是為了瞭解紫斑蝶的遷徙方向及目的地,而我們今天就要來協助標放紫斑蝶,親自體驗一下當個研究者的感覺。一路上看到了不少植物,包括:九丁榕、克蘭樹、澀葉榕等,九丁榕和克蘭樹都是不常見的植物,澀葉榕則顧名思義,葉子摸起來粗粗的。接著迎接我們的是紅嘴黑背和白耳畫眉的聲音,雖然聽起來清脆悅耳,但其實那是他們的警戒聲,一發現我們這群入侵者,就會發出這種聲音。終於到了我們的目的地,老師架起了網室,帶著我們走入樹林,沒多久後,大家的讚嘆聲此起彼落,想不到樹林裡和步道的紫斑蝶數量差異那麼大,樹林裡有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充滿了整座樹林,老師揮了揮昆蟲網,放入網室中,重複了兩三次,網室內就充滿了紫斑蝶,包括了:小紫斑蝶、斯氏紫斑蝶、端紫斑蝶等各種紫斑蝶。我們開始了標記的工作,首先,用「標記專用」的奇異筆寫上標記者代號以及標記日期,接著將其記錄下來,放走蝴蝶,就大功告成了。標記時我們看到了雄性紫斑蝶求偶及嚇人所使用的器官──毛筆器,也看到了紫斑蝶翅膀上的患澀,十分美麗。
七、 望夫崖及蛇頭山──優雅的猛禽及美麗的風景
從望夫崖往下看,可以看到許多河流,還可以看到我們剛才經過的路。那裡生長著許多稀有植物,包括:沙楠子、台灣梣,這裡還可以看到猛禽,的確,我們很快地看到了黑鳶從下方往上升起,在天空盤旋,在他從下往上飛時,還可以清楚看見他褐色的背,除了黑鳶,大冠鷲也有在這裡出沒,而我們很幸運地看見了兩種,區分方式在於前者的尾羽呈現內凹的淺V字形,而後者則圓弧形。接著我們選了一個好位置觀看蛇頭山,那顆「蛇頭」看起來栩栩如生,果然名不虛傳。
八、 多納部落──部落的文化
中午,我們到多納部落解決我們的中餐,接著去參觀整個多納部落,一整路上,看到了許多石板屋,特別的是,不只是石板屋,部分屋子門口都有掛小米串,有的還不只有一串,老師告訴我們當地若有男性想要追求女性或做朋友,就會送對方一串小米串,雖然有時候其實只是單純想要做朋友,但無論如此,家門口小米串多的也自然意味著這戶人家的女性人氣度高。走著走著,到了一個風景良好的位置,我們停下來俯視下方,放眼望去,底下種植了許多作物,而其中最顯眼的就是紅藜,在一片綠意盎然的耕作區中,有一處紅色的區域特別顯眼,那就是紅藜。走過整個多納部落,我才知道,原來部落裡有著許多獨特的文化、習俗,只是我們從來不知道而已。
九、 龍頭山及多納吊橋──壯麗的風景
離開多納部落後,我們就去看和蛇頭山媲美的龍頭山,不只有龍的頭,龍的頸椎、龍的背、龍的脊椎也都可以一一辨析,看上去就像是一條龍一樣,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面前。接著到了歷史悠久的多納吊橋,全長232公尺、高103公尺的吊橋,走在上面,的確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走到中間後,往下看,突然覺得自己好像在飛一樣,底下的河流也十分壯觀,真令人捨不得離開。吊橋上的微風也輕輕拂過我的臉頰,全身舒暢,真令人感到心曠神怡,再加上下方壯麗的景象,讓人流連忘返。
十、 扇平自然園區夜觀──夜間動物探查
由於前往扇平園區的山路上看到了好幾隻山羌,因此我們對於今晚的夜觀滿懷期待。這裡的路崎嶇不平,園區因為八八水災所帶來的土石流而封園,所以現在的園區十分原始,很有機會看到許多動物。果然,才剛開始夜觀,就看到了許多山羌的「眼睛」,一拿手電筒照,就能看到兩個因手電筒照射眼睛而反射出的亮點,雖然只看得到兩個亮點,但一整路都看到了不少。除了山羌,也有許多白面鼯鼠,在樹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最驚奇的是,我們幸運地看見了白面鼯鼠滑翔的過程,我們在那棵樹下站了很久,只見牠不慌不忙的準備著,往上爬到最高點,突然,張開了飛膜,滑行至另一棵稍矮一些的樹,那個畫面至今還存在我的腦海裡。這一路上一直聽見黃嘴角鴞的叫聲,但卻未能實際看見他,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十一、扇平自然園區──園區生物觀察(1)
第三天上午,我們先在我們前一天抵達的扇平園區進行動植物的觀察,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中,有很多的植物,包括:台灣山茶、青楓、錫蘭橄欖、大葉金雞納樹、毛瓣蝴蝶木、青剛櫟、牛樟、台灣肖楠、烏心石、梨果竹、梅花、山芙蓉、印度栲、楊梅、台灣栲、阿拉伯咖啡。其中有幾種我覺得還蠻特別的植物,青楓有翅果,傳播種子時可以藉由它傳得很遠,葉片會隨著溫度下降而轉紅,才能減少養分的散失。印度栲的果實長滿了刺,正常人是不可能將他握在手中的,葉緣也呈鋸齒狀,和它的親戚一樣,兩者差別在於葉子的顏色、葉緣鋸齒的數目、葉子的對數等細節。阿拉伯咖啡則是一種典型的經濟作物,它的果實被我們用來製作咖啡,製作咖啡的過程十分繁雜,園區內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見這種植物。除了植物,當然也有昆蟲,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對正在交配的椿象,被公蟲拖著走的畫面,相當有趣,也看到了好幾隻毛毛蟲,有黃色,有綠色,也有黑色,不知道他們會蛻變成怎樣的蝴蝶。
十二、扇平自然園區──園區生物觀察(2)
到了下午,我們繼續觀察園區內的動植物,首先看到了小實孔雀豆,它不是紅豆,可是詩中的「紅豆生南國」中的「紅豆」,指的其實是小實孔雀豆,真是複雜,它的豆夾在樹上已經裂開,裡頭有幾顆紅色的豆子。接著還看到無患子,它的葉子轉為黃色,加上樹上的果實,使它變得很好認,無患子的果實有清潔的功用,是一種和人類很親近的植物。還有王瓜(又名師古草)、珍珠蓮、風不動等植物,最令人驚喜的是台灣鳳蝶,這種平常看不見的鳳蝶,今天居然屢次出現在我們面前,雖然只有看見一隻,但可以看見這種稀有的蝴蝶,也算是值回票價了。
十三、悽慘的山羌──食蟹獴的現身
今天一早就聽說老師發現一隻山羌的屍體,經由導覽謝老師的解說,那是黃喉貂成群圍捕山羌的結果,因此接下來要前往那裡進行調查,黃喉貂會攻擊山羌的屁股,為的是要食用他的內臟及腸子,且黃喉貂有成群獵食的習慣,山羌寡不敵眾,慘死在黃喉貂的魔爪下,可想而知昨晚經歷了一場可怕的腥風血雨,到了那裡一看,果然,山羌的屁股有明顯的傷口。令人意外的是,在前往此地的途中,看見了一隻正在吃山羌屍體的食蟹獴,一看到車子,就跑掉了,很可惜沒有幾個人看到。我們在那附近進行植物和昆蟲的觀察,那裡的植物有很多種類,包括:紫色的長花九頭獅子草、藤蔓像猴子尾巴的猿尾藤、葉背白色的裡白巴豆、外來種香澤蘭、結了果實的土蜜樹、長滿細刺的咬人狗、用來包食物的甲酸漿,每一種植物都有不同的特色,十分特別。最後我們來到了美濃花田看花,五顏六色的美麗花朵讓我們剛才看見山羌屍體的難過心情逐漸平復下來,也結束了這三天的「高雄生態之旅」。
十四、美麗的茂林及扇平──環境的保育
環境,是需要被保護的,不管是怎樣的動物、怎樣的植物,都不應該去破壞、干涉,包括:環境的變遷、食物鏈的殘酷、人類的文化等,大自然的法則就是如此,我們應該以「無痕山林」為原則,親山近水,遠觀而不褻玩,這才是營隊的宗旨。
十五、三天兩夜的畫面──永遠的回憶
這三天的旅程讓我認識到許多植物及動物,其所展見的風貌,皆使我大開眼界,雖然僅短短的三天,但我也捕捉了許多美麗的畫面,印在我的腦海中,像是:掛在樹上的赤尾青竹絲、在空中飛行的黑鳶、展翼滑行的白面鼯鼠、艷紅奪目的台灣鳳蝶、漁翁得利的食蟹獴等種種自然現象,期待改天再次拜訪茂林及扇平這兩塊孕育萬物的淨土。
與大自然共舞──南方知性之旅
如果國小六年是本可輕鬆翻閱的彩色兒書,高中三年是篇華麗堂皇的玫瑰色詩章,那麼我倒覺得國中的生活宛如冗長的無色課文。一成不變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課業壓力更只有在寒暑假期時才出現緩和的傾向。終於到了寒假時節,可以走出繁忙的生活步調,我也跟著走出城市的喧囂,隨著生態營的15人核心團隊踏上前往茂林紫蝶幽谷與扇平生態園區的旅程。
旅程的第一天,14個人的小小團隊,兩台車,就這麼駛出高雄市區的紅塵喧囂,進入了旗山的小社區。我們首先在客家文物館參觀一番後,便在附近享用美濃當地的特產板條。館中記載了美濃客家人在現代化之前的生活方式,將漸漸消失的傳統客家文化以文字與圖片的方式加以留存。美濃是個陽光普照,水源豐富的地區,在農業機械化之前,就已經是個盛產多種作物的農產重地。以前,美濃的農人們以水牛拖犁來整田翻土,並親手將力量獻給豐腴的大地。大地回饋給這些農家的,即是一株一株胖了身子的稻穗,長直了腰的甘蔗。當生活樸素的農人看到自己千辛萬苦培育的作物終於得以採收,那是什麼樣的幸福?又是什麼樣的感動?在農業機械化,種植作物成為營利工具的今天,或許是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在美濃人們的熱情招待之後,我們繼續踏上旅途,前往茂林生態園區。
我們在附近觀賞完3D蝴蝶動畫後抵達茂林生態園區時,講解的老師已經在攤位上等待著我們的到來。老師身上穿著畫的滿滿都是蝴蝶的一件衣服,熱情的與我們訴說台灣蝴蝶生態。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卻是近400種蝴蝶的棲身之地。如此龐大的蝴蝶族群,加上20世紀中後期外銷蝴蝶事業豐盛,台灣便獲得了「蝴蝶王國」之稱。如今台灣為了其他事業的發展而濫墾蝴蝶棲地,使蝴蝶數量逐年遞減,捕蝶事業也落寞許久。曾幾何時,台灣也忘了「蝴蝶王國」的美譽?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種類的蝴蝶在台灣各地翩翩飛舞,但大多是在開發還不嚴重的地區。台灣的蝴蝶大致上可分為五種:鳳蝶科、蛺蝶科、粉蝶科、小灰蝶科,與弄蝶科。鳳蝶幼蟲有五個齡期,且大多貌似鳥糞。幼時雖然並不起眼,但是鳳蝶科的成蟲卻是最漂亮的蝴蝶成蟲之一,體型大且大多翅膀烏黑,點綴著其他鮮豔的色彩。台灣記錄的鳳蝶約40種。蛺蝶科幼蟲大部分也有五齡,但是種類卻比鳳蝶來的多,在台灣已記錄140餘種。蛺蝶成蟲體型中大,翅膀上的花紋更是千變萬化,色彩豐富,從偽裝成枯葉的枯葉蝶,到俗稱「大笨蝶」的大白斑蝶都是蛺蝶家族的一員。這次旅程的主角,紫斑蝶,也包括在蛺蝶科內。也因為種類的繁多,蛺蝶之中經常可見生物擬態的現像。擬態又可分成貝氏擬態與穆氏擬態;當一種對掠食者無毒的生物演化出相似於有毒生物的外表,即稱之為貝氏擬態。如無防衛機制的金斑蛺蝶模仿有防衛機制的樺斑蝶,就是貝氏擬態在蛺蝶科中常見的例子。當兩種都對掠食者有毒的生物互相演化出相似的外貌,則稱為穆氏擬態。南美洲的帝王斑蝶與副王斑蝶就展現了穆氏擬態的演化趨勢。粉蝶科幼蟲具有五個齡期,成蟲體型則偏小,台灣記錄約40種左右。在台灣棲息,外觀大同小異的七種黃蝶也都是粉蝶科中的品種。小灰蝶科的幼蟲通常會歷經四個齡期,成蟲體型嬌小,展翅寬只有2至5公分而已,但是顏色鮮豔,是小巧玲瓏的一族。弄蝶科的幼蟲有5至6個齡期,體型小,成蟲貌似蛾類,沒有細微觀察頗容易將兩種昆蟲混淆。許多適用於分辨蛾類與其他蝶類的標準都不適用於弄蝶科;如小學教導的知識「蝶類休息時翅膀闔起,蛾類休息時雙翅展開」,弄蝶科卻有許多休息時展開翅膀的種類,如八仙山褐弄蝶。人們常常誤解「漂亮鮮豔的都是蝴蝶,黯淡無光的都是蛾」,但是其實弄蝶科的蝶種普遍色彩黯淡,常被人誤認為蛾類。老師接著帶我們觀看旁邊的一個說明圖;圖中描繪著一棵樹,在不同的枝條上標著不同的月份:10月、11月、12月,及1月。在各個月份的枝條旁都貼著大大小小的紫斑蝶印製品。仔細一看,12月跟1月的枝條旁貼的竟是貨真價實的紫斑蝶翅膀呢!原來,茂林地區是著名的紫蝶幽谷出現地,每年冬天就會有龐大的紫斑蝶族群在此越冬。紫蝶幽谷這個名詞常常令人一頭霧水;它指的並非蝴蝶大量湧現的地方,而是一種蝴蝶族群越冬的生物現象。而其他可欣賞大量蝴蝶的地方,如美濃的黃蝶翠谷,才是指地方本身。每當頑皮的秋風在大樹青翠的樹葉上留下紅紅唇印,即是紫斑蝶開始她們大遷移的時候。而再過幾個月,赭紅的秋葉敵不過嚴寒而散落一地時,孤單的大地便歡迎了成群的紫斑蝶,來到茂林一地避冬。我們在寒冷的1月來到茂林,因為那是紫斑蝶數量達到高峰之時。不過,在茂林幾乎感受不到任何一點寒意,穿著外衣還稍嫌悶熱呢!老師在講解蝴蝶食草時,我卻被一隻小巧的「蝶仙」吸引到一旁的灌木去了。牠在葉片上停留了片刻,但是時間足以讓我用相機將其輕巧美麗的身影捕捉下來。經講解老師一指認,才知道那身上點綴著碧青的小精靈是一隻淡紋青斑蝶。我們在園區附近也觀察到了許多其他生物,人面蜘蛛、蝶類幼蟲等等都納入我的相機收藏之中。我在園區內東看西看,忽然聽見對面「巴特芙萊」麵包店店員強而有力的叫賣聲。我正納悶為何店家要稱為「巴特芙萊」時,講解老師正好為大家解惑。原來,當地的魯凱族人聽聞電影「賽德克‧巴萊」聲名大噪時,自信地說:「他們有賽德克‧巴萊,我們有巴特芙萊(即英語butterfly)!」這家店便以此命名。如果全台灣都能夠秉持著以社區自然生態為榮的精神,或許重回百年前「福爾摩沙」的夢想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在附近一番探索後,發覺時間不早了,我們才趕緊前往當晚要居住的民宿。民宿位在郊區,光是在附近便有頗為豐富的生態,四處可見各式各樣的小型生物。用完當地的特色晚餐後,廖金山老師在民宿咖啡廳黯淡的燈光下與我們介紹紫斑蝶的習性與生態保育歷程。全世界最為壯觀,蝴蝶數量最多的越冬型紫蝶幽谷主要有兩個:美國南部與墨西哥地帶,與台灣南部各處,屬茂林最集中。墨西哥是帝王斑蝶在冬季避寒時的棲地,數量不計其數,大多以蝴蝶覆蓋的平方面積來計算多寡。2016年,墨西哥的帝王斑蝶總覆蓋面積等同約4公頃(40000平方公尺)的一塊地。台灣茂林則是多種紫斑蝶自北方南下避冬的集中地點,數量最高可達100萬隻左右,僅茂林一區就擁有數個紫蝶幽谷。而當老師將在數年前茂林紫蝶幽谷的影片播放出來時,我們不禁為之驚嘆。那是多麼美麗優雅的景象,成千上萬的紫斑蝶在樹林中翩翩飛舞。但是,廖老師惋惜的說近年來因為環境開發造成部分棲地的破壞,故紫斑蝶在茂林的數量正驟減當中,恐怕再也無緣見到十年前那樣繁盛的樣貌。聽完廖老師的演講,我們不浪費旅程中任何一點時間,便在德恩谷民宿附近進行夜觀。夜晚出現的生物與白天相去甚遠;飛舞的蝴蝶都休息去了,毛毛蟲在黑夜的遮蔽下也消失無蹤。但是夜晚的大地別有一番風趣,赤尾青竹絲、蟾蜍與蛾成了夜這齣戲的主角。萬物少了白天的呵護與滋潤,卻多了黑夜的籠罩與偽裝。在如一段段絲綢般飄浮於空中的雲,與如一塊黑幕降臨的夜之下,必須凝聚心思,才能夠聽見那夜晚為我們奏起的輪舞曲。我們在約晚上11:00時,帶著豐富的知識滿載而歸。
第二天一清早,我睡眼惺忪的將自己從睡墊上「挖掘」起來。這一天前往紫蝶幽谷心賞蝶群飛舞的行程,才是整個旅程的重頭戲呢!用完早餐,我們立即前往茂林「傳說級」的景點。但是在步道上走了一小段路之後,紫斑蝶還是不見蹤影。心裡一陣失望正油然而生之際,隨隊老師一腳跨入步道旁的樹叢中,這才令我大開眼界。被喚醒的紫斑蝶們紛紛自樹叢中飛起,剎那間,原本靜靜的樹林變得充滿了令人眼花撩亂的紫斑蝶。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觀賞老師拍攝的影片與親眼目睹奇景帶來的感覺還是不同的。當下的景象,宛如童話故事中成群的仙子四處飛舞的畫面。活在都市中的我,更從未見過如此迷人,令人想要目不轉睛欣賞的自然景觀。既壯麗亦不失優雅,那樣詩情畫意的美景,在灰濛濛的水泥叢林中是見不到的。在大家欣賞紫蝶幽谷的同時,廖老師便拿出捕蝶網,不是拿來將美景帶回家──而是要進行標放的工作。老師熟練的以不傷到蝴蝶的方式,將牠們移到觀察網中,再一一取出,用個人專用的編號在各個紫斑蝶的翅膀上註記,並記錄每一隻的性別、種類與狀況。步道上其他的生態也很活躍;除了紫斑蝶,也看得到小白蝶與其他數種蝶類幼蟲。將好景盡收眼底之後,我們一行人才依依不捨的離開這片蝴蝶天堂,到多納社區享用豐富的午餐。菜餚之中,有一道「吉拿夫」是多納當地原住民的特色美食;類似粽子,吉拿夫外面以不可食用的葉片綑綁著,解開後裡面包著香味十足的小米與少量的肉,是方便攜帶亦美味十足的一道佳餚。酒足飯飽之後,我們在當地的原住民部落四處參觀。我發現原住民的村落極富藝術感;與城市高樓大廈的藝術不同,他們的藝術並不服從什麼藝術派系或風格。這些藝術品以原住民的文化為題材,並以雕刻、鑲嵌畫呈現,甚至他們的建築物中隨處可見的鮮豔顏色即是一種藝術,一種自我文化的表現。這些種種於無形中展現的,是對文化的一種尊敬與自豪,是對身分的一種認同與自信。當我們與多納部落道別的時候到來,我們驅車前往多納吊橋。多納吊橋距離村落本身有點距離,這是因為在民國早期時,多納村落才遷移到現址。多納吊橋在過去是族人極具象徵性的一座橋梁;它是早期多納連接外界的唯一通道,而在有人因故需離開部落前往他處時,吊橋是他與親友道別的最後地點。當道路拐進崎嶇的山麓中,那個熟悉的背影也將跟著消失,留下親友與淚潸潸的情人殷殷期盼。雖然吊橋上塗著繽紛鮮豔的顏色,但是我不禁想著,知道必須與自己所認識的一切道別時,心中應該是一片灰暗吧?我們向多納部落告別,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扇平自然科學園區。從多納至扇平的車程有大約一個小時的距離,我在車上當然得以飽睡一番。還在夢周公的我,突然被全車同伴的呼聲驚醒。原來山路旁出現了一隻食蟹獴!食蟹獴是台灣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之一,也是這次旅程中見到的第一隻哺乳類動物。在我急忙想掏出相機時,那圓滑的灰色身影卻已經悄悄溜回牠在茂密叢林中的棲身處。此時原本濃濃的睡意瞬間煙消雲散,我睜大雙眼注視著前方的路,不願再錯過第二次驚奇的發現。沒想到最後數十分鐘的車程卻是「驚呼連連」,連續看到許多隻山羌呢!山羌近年來面臨獵捕壓力,棲地範圍急遽縮小。能在扇平看到山羌的蹤影,也代表此地的生態維護工作進行良好。兩台車子來到山路的盡頭,才看到一幢房子,但是不見管理人或接待人員。原來扇平園區是受到入園管制的生態園區,只有批准的生態參觀團體與政府人員可以入住或進入。到達時已是傍晚時分,我們用完晚餐便開始探索這受保護的生態天堂。果然,晚上的扇平藏匿了許多稀有的生物;整夜一直感覺隔山有眼,原來是山羌,是鼯鼠,是飛鼠們在遠遠的遙望我們。在暗夜中,唯一能清楚看見的就是牠們閃耀如星光的眼睛,沒有仔細觀察清楚還會看成是懸掛在空中的繁星之一。夜觀同樣在11:00時來到結尾,讓我們得以在頗為舒適的住宿區休息一晚。
三天兩夜的南方知性之旅來到了最後一天,幾乎全天都在忙著探索廣大的扇平生態園區。除了生態之外,謝春萬老師也為我們講解當地歷史的相關知識。在日治時期期間,扇平是重要的金雞納樹產地,並被規劃為京都大學演習林。金雞納樹樹皮提煉出的物質因可製成治療瘧疾的奎寧,所以在二戰期間是頗為重要的資源。二戰之後,日本不再據有台灣,奎寧也發現化學合成的方式,扇平便成了留給大自然的一片寧靜天地。文明在扇平留下的蹤跡,僅有日治時代工作人員與高官的宿舍,與各處稀疏的房屋。我們一面四處觀察,一面聆聽謝老師的講解。園區內種植著許多殼斗科的植物,種類間也都大同小異,其中台灣栲與印度栲即是最容易令我混淆不清的。而經驗豐富的謝老師,卻能由葉脈的對數辨別兩種極其相似的植物。原來,印度栲葉片上的葉脈總是超過10對,而台灣栲通常少於10對。植被種類豐富的扇平,是許多哺乳動物,也是許多昆蟲的家。椿象、台灣鳳蝶、金三線蝶、紅嘴黑鵯、樹鵲…除了我們看到的,以扇平這片野生動物天堂為家的生物還有數十種呢!在短短一天是無法將扇平所有的美景盡收眼底的,我們因為必須預算足夠的駕車時間趕上高鐵班次,所以在約下午4點時告別蓊鬱的扇平一帶,展開這如音樂劇般精采豐富的旅程最後的樂句。在到達高鐵站前,我們停留的最後一個地點是客家文物館附近的一片花海。一望無際的花田,百花盛開,令人想起隋唐演義中描述鳳輝宮的一段話:「奼紫嫣紅,迎風弄鳥,別有一種賞心之境。」想一想,用於形容此地美景又何嘗不可?在欣賞美好的花卉之餘,我也不禁惋惜時光流逝的快速;茂林群蝶飛舞的盛景、從多納吊橋放眼望去的壯景、扇平大自然生命力旺盛的美景,竟轉瞬就成為了腦中的回憶。天下既然沒有不散的筵席,便沒有不罷的樂曲,亦無不來到結尾的旅程。那片無際的花海,也為這次南方知性之旅畫上了完美的休止符。
高雄茂林及扇平生態踏查心得
這次去高雄,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紫斑蝶。茂林擁有全台灣數一數二大的「紫蝶幽谷」。什麼是紫蝶幽谷?雖然聽起來像個地名,但其實是由於紫斑蝶會在冬天往南過冬,而這種大量紫斑也迭同時遷徙的現象就被科學家稱為「紫蝶幽谷」。
為了瞭解紫斑蝶們的遷移路線,科學家決定執行一種研究方法,也就是「標放」。簡單來說,就是抓住蝴蝶,在蝴蝶的翅膀上飆上某些特定記號,例如標示捕蝶人和地點的數字等等,再藉由以別處人員抓住的形式,確認紫斑蝶的遷徙路線。
我們這次前去,就做了紫斑蝶的標放。抵達標放點之後,我們正想詢問老師紫斑跌究竟在何處,老師笑了笑,只是一指,我們便仔細看到,樹林中那些類似葉子的物體,通通都是紫斑蝶!!!我們激動不已,抓著相機便衝入樹林,然而,紫斑蝶是種容易受驚嚇的小動物,我們只好一步一步的小心往前,並盡量拉長我們的相機鏡頭,只為了得到那麼一張紫斑碟振翅而飛的照片(雖然最後還是沒有拍到,因為我的塊門太慢了。)另外,標放的過程不但有趣,還可以看到紫斑蝶的背上閃亮著耀眼的光輝。標記完放走紫斑蝶的那一瞬間真的是太美了!希望有幸在見到!
接下來,我們前往扇平自然園區。這是一個由於八八風災封閉的自然園區,只開放給申請的團體進入。我們非常幸運的能夠前往ㄑ一個幾年幾乎不見人影、通滿自然風情的空間。果不其然,這裡果然比想像中更棒。我們抵達的時候已經是傍晚,因此當天晚上便前往夜觀。我們走過因為風災而兩邊崩塌、廣闊的河床。在那裏,山羌幾乎是家裡的蟑螂一樣,只是隨處一撇,一對閃著幽光的白色眼珠便會從草叢中跳出來,下你一大跳。不只有山羌,我們回程的路上就有幸目睹了一隻飛鼠從十餘米高的樹上滑翔而下的身影。然而,因為光線過暗,我們唯有目睹著一縷白色的閃光一閃而過,只有在旁乾笑的份。
隔天早上一醒來,目睹了沐浴於明亮日光之中的扇平。白天的扇平有種壯闊的美,和夜晚那種幽靜的美絲毫不同。望著窗外中美妙的景色,我的心,為這三天的旅程,畫下了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