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階班]ecoi20160305臺灣低海拔生物資源之探索-林玉琴老師[心得繳交區]

Filed Under (eci初階班) by 邱鴻麟 on 05-03-2016

今天是生態資訊營隊的第一堂課,你用了甚麼方式做筆記呢?你給了自己甚麼樣的態度學習呢?生態資訊營隊是一個強調自學成長的地方,請用自己的認真、創意、生態素養的知識與公民素養的態度來獲得需要評分的每一次機緣,然後讓自己演化到不須評分的作品分享境界。

這裡就將自己的筆記轉化成創意的想法、重點、故事、科學案例、民俗軼事等技巧,呈現你的心的吧!

臺灣低海拔生物資源之探索 (心得報告)

今天的課程非常的有趣,林玉琴老師教了我們很多動植物的習性與特色,平地的動植物、山區的動植物、海邊的動植物等……。

我很喜歡觀察昆蟲,也看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媽媽告訴我,這種類似的課程在外面上課,還找不到這麼物超所值的,真是太難得了呢!所以我很認真的聽課,希望可以認識更多台灣本土本地的動植物。比方說:豔紫荊其實是羊蹄甲和羊萌藤交配出來的品種,大王椰子樹可以用掉落的葉片來計算它幾歲,山裡的樹木有分兩種,一種是人工林,一種是天然林,人工林有竹林和相思木林兩種,天然林則是天然植被。

平野環境分成都市地帶與外圍的田野地帶兩種,植物:木棉花為外來種,稻子插在水田裡,還是幼苗的時候很綠,成熟後為金黃色,空心菜的花是白色的很大,莖的中心是空的,金背鳩除了在空中飛,也會在地上活動,石牆碟為常見的生物,幼蟲的顏色與托葉相似,鱔魚大多躲在沙洞裡,水蠆為蜻蜓的幼蟲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白鷺有小、中
、大和蒼鷺等四個品種,食性很廣,例如:魚蝦、螃蟹、蜥蜴、老鼠等……。澤蛙為常見的蛙類,居住在荷花池裡,臺北赤蛙是非常罕見的蛙類,因為人們破壞臺北赤蛙的居住環境,因而導致非常稀有。

非常的感謝老師們能給我這個機會來參與營隊課程,讓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台灣的生態。

這次上課時林玉琴老師教了我們許多動植物的特色,平地、山區、海邊的動植物等……
老師教了很多,植物有:
豔紫荊是羊蹄甲和羊紫荊交配出來的品種。大王椰子樹為外來種,被引進是因為他樹形特別,也可以用掉落的樹葉判斷他的年齡。
山裡的樹木有分兩種,一種是人工林,一種是天然林,人工林有竹林、相思樹林和油桐林,天然林則是天然植被。平野環境分成都市地帶與外圍的田野地帶兩種。
木棉花為外來種。相思樹的莖很適合拿來做木炭。空心菜的莖的中心是空的。我們有很多食物都是水生植物。
動物有:
水蛭為蜻蜓的幼蟲,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白鷺有小、中、大和蒼鷺等四個品種,食性很廣。迷鳥是本來不應出現卻因為迷路而出現的鳥。
澤蛙為常見的蛙類,居住在荷花池裡,臺北赤蛙是非常罕見的蛙類,因為人們破壞臺北赤蛙的居住環境,因而導致非常稀有。
謝謝老師能給我這個機會來參與生態營,讓我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台灣的生態。
~By Sophia

我在生態資訊營中我學到
* 海芒果:有毒長在海邊。
* 空心菜:根中間是中空的因為這樣才能浮在水上。
* 木棉:樹幹上可以看到五色鳥,白頭翁和綠繡眼。
* 絞白筍:最早在中國大陸叫做菇。
* 台北赤蛙:這種青蛙是稀有種只有在台北看得到。
* 荷花:也叫蓮花,可以吃也有裝飾的效果。
* 大王椰子樹:葉子掉下來的時候可以看它的歲數。
* 澤蛙:是一種常見的蛙類在池塘邊看的到。

臺灣低海拔區域包括:濱海、平原、山林等三大區域。
一、海濱區植物可以定義為:「能適應生長於海邊,位於海水與陸地交界處,即由海平面算起至寬度數百公尺左右的陸地範圍內;偶爾或常常受到海水浸泡,並受海風及海鹽吹拂影響,而能存活且適應的植物。」由於氣候環境嚴苛,海濱植物發展出各種特殊的形態構造及生理機制來適應環境。常見草本類:1.世界性的馬鞍藤(莖匍匐地面、葉互生、厚革質、狀如馬鞍),2.淺灘地的海馬齒(葉片厚實、儲存水分、匍匐莖、紫紅色小花呈星狀),3.濱刺麥定砂能力強(葉片剛硬、末端針刺、果實球狀、全株滾動),4.鹽濕地的石蓯蓉(直根系、根生葉、穗狀花序、花萼漏斗狀),5.岩岸的蔓荊(匍匐莖、抗旱、耐風、耐鹽),6.石板菜(葉片倒卵形、莖直立叢生、二叉分支生長)。常見灌木類:1.草海桐灌叢(常綠灌木、莖粗光滑、葉叢生枝、白色花序),2.防風定砂的林投(常綠灌木、莖粗光滑、葉叢生枝、白色花序),3.冬青菊(葉厚紙質、互生鋸齒、花序卵形),4.海茄苳(成灌叢狀、橫狀長根、垂直的呼吸根),5.金武扇仙人掌(肉質莖扁,節狀老木,白刺黃花)。常見喬木類:1.防風定砂木麻黃(鞘狀齒裂、輪生小枝上、果實為狀似小鳳梨之毬果),2.苦楝(羽狀複葉、對生針形、淡紫花序),3.台灣海桐(互生革質、長橢圓形、花序圓錐、蒴果球形),4.防風防潮黃槿(葉子心形、長柄花黃、花冠鐘形),5.銀合歡(頭狀花白、莢果扁平、革質舌狀)。6.穗花棋盤腳。
二、海濱區動物常見有:1.鯖魚、鰹魚、鰆魚、旗魚、鮪魚、高身鏟頷魚、何氏棘(魚入)、菊池氏細鯽、招潮蟹、沙蟹、和尚蟹,2.大白鷺、小白鷺、蒼鷺、高翹鴴、金斑、灰斑、東方環頸、黑腹濱鷸、青足鷸、紅胸濱鷸、尖尾鷸,3.野豬、野兔、白鼻心。
三、平原區植物常見有:1.台灣西部平原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在乾旱與強風的作用下,只能生長耐旱的禾本科雜草,如狗牙根、五節芒、狗尾草、水生植物、農作物等2.原生灌木有雞冠刺桐、樹蘭、臺灣海棗、蘇鐵、圓果秋海棠,3.喬木次生林(如白匏仔、血桐、山黃麻等植物)與人工林(相思樹、油桐、綠竹)及原始林(榕樹、大葉楠、香楠)。
四、平原動物常見有:1.台灣獼猴、松鼠、蝙蝠,2.麻雀、白頭翁蜻蜓蜜蜂,3.蛇、蜥蜴、馬陸、蜈蚣,4.青蛙、烏龜,5.鍬形蟲、獨角仙、金龜子、蝗蟲、螳螂、蚱蜢、蟋蟀、蟬。
五、山林植物常見有:香楠、紅楠、厚殼桂、大葉楠、香桂、樟樹、牛樟、肉桂、狹葉高山櫟、青剛櫟、栓皮櫟、川上氏石櫟、短尾葉石櫟、三斗石櫟、苦扁桃葉石櫟、長尾栲、烏心石、厚皮香、木荷、大頭茶、楊桐、黃杞、白匏子、野桐、黃連木、石楠類、狗骨仔、胡桃、赤楊、阿里山榆、樟葉槭、台灣櫸、山櫻、楓香、光臘樹、台灣欒樹、台灣水青岡、
威氏粗榧、穗花杉、百日青、南港竹柏、台灣油杉、威氏帝
杉、台灣肖楠、馬尾松及五葉松等。
六、山林動物常見有:深山竹雞、白耳畫眉、山雀、赤腹松鼠、台灣獼猴、山羌、野豬、石虎、大冠鷲、 草鴞、黃鶯、狐狸、台灣黑熊、台灣水鹿、梅花鹿、山羌長鬃山羊、藍鵲、曙鳳蝶、台北樹蛙、櫻花鉤吻鮭等。
我覺得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非常豐富,能夠豐富我們的生活態度,培養生態保育及環境倫理的生命價值。非常感謝生態營隊師長及教課老師豐富的知識和經驗,讓我覺得上課真有趣也非常吸引人。

3月5號的生態營裡,我學到了:
強勁的季風和海濱的海風。
強勁的季風來時,浪高可達5-6呎,真嚇人!
強勁的海風帶著它那有著鹽分的空氣,讓榕樹迫不及待的張開雙手想擁抱它(由下面開始即分岔) ,它把榕樹那不修邊幅的門面修理了一番,幫它剃了鬍子(氣生根變少) ,也修剪了頭髮(樹頂變平,稱為【風剪樹】現象) ,讓它擁有與都市的榕樹不一樣的新造型。
林投的聚合果像戰士,它有著像鳳梨的外觀和像石頭一樣硬身體,還有穿上皮革的葉子,隨時準備對付強勁海風的侵襲。
為了適應海濱的生活,當地的植物都發展出一些特色,如:
1:低矮群生
2:葉根莖肥厚
3:葉片退化
4:節處生根
5:花朵艷麗
6:花朵碩大
7:靠海傳播種子
8:靠風傳播種子
9:深入沙層
10:頭尖或尾尖(水筆仔)

都市常見小鸊鷉,而海濱則有很多【迷鳥】,就是本來沒有要飛來臺灣,卻因為天氣、季節或某種原因而偏離路線,來到臺灣的鳥,如日本歌鴝、地啄木、西伯利亞小白鶴和北極紅喉潛鳥等。
除此之外,這裡不見都市常有的石牆蝶(網絲蛺蝶) ,反而有一堆大白斑蝶. 它們住在海濱是因為牠的主食,爬森藤,長在那裏。
海濱的林相分:
1:人工林 2:相思林 3:油桐林 4:竹林

天然林分: 1:人工植被 2:先驅植被

先驅植物有: 1:白匏子 2:山黃麻 3:江某

五色鳥愛找先驅植物產卵
海芒果有毒
筊白筍以前在中國大陸被叫做【菇】
空心菜的花又大又白,而莖卻是中空的
雖然還有很多要分享,功課做不完,只好先到此為止。

生態營心得 1
今天是去上生態營的第一天,我的姊姊之前也有來過,所以他有跟我分享很多東西,但這次是自己直接走到營隊的上課地點,心裡有一種新鮮而且踏實的感覺。
今天的上課主題是「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之探索」,我對「風剪樹現象」很有興趣,因為風可以把樹「理平頭」實在是有點神奇,真想親眼看看。
「迷鳥」的出現,也讓我想一探究竟,我不禁想—世界上有多少稀有鳥類會來到台灣?又有幾隻漂亮的鳥會來到我們的身邊?我對林玉琴老師講的每一隻迷鳥都特別有印象,因為他們都很漂亮,讓人難以忘記。
「木頭變木炭」的神奇現象,讓我馬上去google相關的資訊,我知道為什麼要先燒成木炭,因為直接燒木頭,煙會很大而且容易熄滅,下次在野外也能嘗試一下。
謝謝林玉琴老師教我那麼多東西,我一定會好好加油的,GoGoGo!!!

早上九點時,媽媽的手機開始響了起來,是邱老,邱老問我要不要去生態營,說剛好有一位小朋友不參加了,我可以補他的位置,我就答應了,接著我馬上換完衣服出發。
我去時已經開始上課,卓老給我了一本手冊,我翻了翻手冊,發現裡面不但有介紹台灣的生物和昆蟲,也有學姊做的專題研究。你知道大自然中有運動王、迷鳥小白胖、人氣王、和各式各樣的生物和植物嗎?那我們帶大家一起去看大自然畢業紀念冊。人運動王則是翠鳥也稱魚狗,看牠小小隻其實飛行的速度也很快,擅長抓魚,吃魚時總是先從頭再吃到尾;迷鳥就是因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關係導致小鳥迷失自己回家的方向,地啄木、西伯利亞小白鷺也是,地啄木是啄木鳥的親戚,喜歡在地面上活動,吃陸地上的小昆蟲;西伯利亞小白鷺聽名字就知道牠是從西伯利亞來的,過冬時常遷徙到印度、中國,時間的過去,現在牠們只剩下3500~4500隻了;小白胖是種水生植物,其實是叫筊白筍,古時候的人都稱它為「菰」,農夫都是從五月種苗,中秋節時收成,筊白筍必須要有充分的水分才能生存,而筊白筍指的地方是它白色可以吃的地方;人氣王就是木棉樹,木棉樹根櫻花一樣,先開花後長葉,花中充滿了豐富的蜜,所以開花時常吸引五色鳥、紅嘴黑鵯、白頭翁上來飽餐一頓。沿路走著,可以看到路兩旁都種著大王椰子,我們可以看它葉子掉下來的圈數來判斷它的年齡。走了不久我們來到了一個賣木屐的商店,老闆就說這些是用檜木做的木屐,檜木要長到15公分需要150年的時間,這讓大家目瞪口呆完全說不出話來,天色也漸漸暗了,準備結束這次的旅程。
想不到第一天上課就可以收集到這麼多豐富的生態知識,一堂課好像等於上了一學期的自然課,老師講的內容豐富又有趣,文字少,直接用圖片解說,不會讓們看得眼花撩亂,從中我學習到其實觀察和探索大自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不但可以認識許多植物和動物,也可以跟大自然結交為朋友,原來來上課是有意義的。

我要先感謝西湖國小團隊和林玉琴老師給我們良好的上課環境和豐富的課程,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雖然沒有同伴,但是我想我之後就會有朋友了。
今天這堂課我學到非常多跟動植物有關的知識,例如我以前不知道先驅植物和普通植物的差別,另外我對風剪樹的印象很深刻,以下是我特別有印象的心得介紹:
先驅植物: 在一個荒廢或被破壞的土地,首先生長出來的植物,例如江某,山黃麻,白孢子等等。
風剪樹: 可以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過來。
林投: 老師特別介紹這種植物可以防風防沙,只因為葉子有尖刺,容易受傷,所以政府要大量剷除,這一點老師不是很贊同。
而水生植物的四大類: 漂浮性植物,沉水型植物,浮葉型植物,挺水型植物,這些剛好是四年級上學期自然課才學過的,所以我覺得不難。
林老師是從濱海,平原,山野的角度來介紹植物和動物,讓我學習到許多學校課堂沒教的知識。
我很期待下一次的上課。

這次是我第一次上生態資訊營隊的課,老師介紹了低海拔(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動物和植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例如:海邊的植物適應「海濱」這個惡劣環境的方法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迷鳥」這個詞我從來沒有聽過甚麼叫迷鳥,原來它是指受季風影響偏移遷徙路線的鳥,像是有著漂亮橘毛的日本歌鴝、不會啄木的地啄木等。
城市裡的植物則多是觀賞用的,而且有許多外來種,例如木棉、大王椰子等。田野則有種植筊白筍、水稻等水生植物,我還學到空心菜是靠裡面的空氣在水上漂浮的。田野裡也有很多蜻蜓,牠們交配時尾巴會弄成愛心的圖案,我覺得很奇特。
山區林相則分為人工林和自然林,有一種用途眾多的植物—江某,不但可以做木屐、冰棒棍,甚至可以做便當盒。這一次的課程讓我學到很多我從不知道的知識,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學習的。

星期六的課堂中,讓我印象最生刻的是蕨類植物。因為只有蕨類植物是用孢子囊繁殖下一代。所以我想多多了解,可惜課程講到一半就下課了。但,很高興至少有聽到一些,蕨類植物例如:山蘇、筆筒樹等等。都是用孢子囊群繁生下一代,十分特別。還有海濱類的植物,因為它們在海邊,會被海風修剪頭髮,剪的平平的;還可以用看的看出海岸在哪裡呢!

在3月5號的生態資訊營,謝謝林玉琴老師精彩的授課,教導低海拔生物的奧秘,從帶刺的林投果揭開序幕~堅硬的外殼保護其中幼小的種子,而澳洲來的木麻黃造就了海岸旁的一片樹林;匍匐生長的馬鞍藤開出美麗的紫色花朵;劇毒的海濛果也來當景觀植物。碩果僅存三千多隻的迷鳥~西伯利亞小白鶴、北極圈的水鳥~紅喉潛鳥以及高腳鴴和地啄木也一一登場。外來種的木棉花及大王椰子變成路邊的行道樹;筊白筍、水稻與空心菜也都是田裡的農作物;沉水、挺水、飄浮和浮葉植物,小鷿鷈、紅娘華、水蠆和鱔魚,蜻蜓、小白鷺還有台北赤蛙通通都是平野的生物。油桐、桂竹與相思樹都是山上的人工林木,相思樹在日治時代具有經濟價值,有著白花的油桐種子可榨油,白匏子和江某皆是先驅植物,長得快木材軟壽命也很短;可提煉樟腦的樟樹、纏勒植物的雀榕絞殺了原本的植物,還有五色鳥、台灣藍鵲、紅嘴黑鶇和大冠鷲都是山上常見的鳥類。經過老師一番的解說,豐富了我更多生態知識、大開眼界真是一堂精彩的課外課!!!

蜜蜂猴遊記之西方取蜜

「大家好! 我們是蜜蜂猴!是一種愛吃花蜜的猴子,今天要找的是聖木棉花蜜。」猴二和猴三說。「你們別鬧了,今天我們要殺進木棉島的首都哇啦嘎古,偷走能源聖木棉花蜜,它不只好吃,練出來的酒也好呵。」猴大說。

他們游到島上,就發現海邊有好多海鳥偵察機,他們為了偽裝成濱海植物學習了濱海植物們的生存方式。「原來濱海植物的生存方式是1.『花開碩大艷麗』:黃花醊醬草 2.『低矮群生、葉片肥厚』:石板草 3.『深根性』:濱刺麥 4.『隱藏根莖』:濱剪刀股 5.『節畜生根』:馬鞍藤 6.『特殊的傳播方式』:海芒果、蒲公英 7.『風剪樹現象』:榕樹、朴樹。」猴大說。

他們裝成大椰子躲開了偵察機的追擊,後來猴二在岩岸發現了一隻大白斑蝶。「這一隻蝴蝶是我曾曾曾祖父德古拉的寵物。」猴三說。再加上他們也喜歡蝴蝶,所以他們決定跟著蝴蝶走,到了他們的第二站─山野。

他們看到了好多的青蛙和更多的蝴蝶,還看到了一樣是生為猴子的台灣獼猴,他們一路上到了油桐林、竹林及燒木炭的窯,他們很好奇所以去參觀了一下,「原來木炭製作流程的製作不是直接用火燒相思木,而是把土窯加溫逼出相思木的水氣,使它脫水、炭化,這個過程火要日夜不斷的燒差不多兩個星期左右。(溫度約在攝氏三百五十度至一千零五十度間)經過上述約二個星期的「陽火」加溫後,須將窯門,排煙口及添材加溫門封閉,用窯內的「陰火」將木材再悶上五十天左右才可以開窯出炭。,此時窯內的溫度會自然降溫,經過這些流程後木材方得變成可利用的木炭。」猴大說。

走了一小時,猴三:「這一帶的山都是先驅植物像:江某、構樹、山黃麻、白匏子、血桐…,好像是開墾過的。」 「沒有錯,這就是當年廢棄的赫卡爾要塞。」猴大說。「看來離哇啦嘎古不遠了。」猴二說。

他們一走到都市,看到護城河不禁下了一大跳,不過近看下之下好像也不怎麼樣,他們跳過荷花、睡蓮、萍蓬草和大萍等水生植物,還看到了羊紫荊和羊蹄甲的雜交艷紫荊,及馬達加斯加來的大王椰子,剎然眼前棉絮瀰漫,還看到一隻猴子的背影,沒有錯他就是棉花大王的傳人光之子 聖甲‧孫小猴,猴猴幫的三人看到了北方出現叫做金背鳩的巨鳥,他們知道有人要和自己搶食物,於是他們使用合體技”憤怒爆裂拳”, 金背鳩立刻變成喪家之犬,棉花大王為了賞賜猴猴幫三人,將聖木棉花蜜送給了它們,木棉島變成和平的國度,而然猴猴幫的三人卻繼續旅行。
─END─

第一次上課,我發現老師教學很認真,備課充足,讓我受益良多。
這次我習得的基本知識在動物方面印象深刻的有:地啄木、大冠鷲、蜻蜓、白鷺鷥。
經由網路搜尋相關資料,地啄木習性:棲息於陸地,以螞蟻為主食。
大冠鷲外表特徵:成鳥背面和後頸為黑褐色,胸部、腹部和下翼為淡褐色,胸部有白色斑點,停留棲息時可見明顯冠羽。
蜻蜓外表特徵:碩大的複眼、兩對強而有力的翅膀與修長的腹部。
白鷺鷥外表特徵:全身羽毛白色、黑腿、黃腳掌。
植物方面我學會辨別荷花與睡蓮的差異:荷花是挺水性植物,葉柄突出於水面;睡蓮是浮葉性植物,經資料搜尋根、莖或是塊莖固定在土裡,葉片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就是浮葉性植物。
這節課我學會透過網路資料查詢來證明老師所說的知識,同時也開始學會主動學習。希望透過生態營的學習,能在自然領域裡獲得更多的動植物的知識。

2016/3/5 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
第一天,老師教了許多關於低海拔的知識:

濱海環境:
1.林投的葉子上有很多刺,是為了保護自己
2.林投的果實很硬
3.木麻黃適合種在海邊
4.啄木鳥吃枯木裡的蟲
5.地啄木吃螞蟻

平野環境:
1.艷紫荊不會結果
2.都市裡的樹很多都是外來種,如艷紫荊,大王椰子
3.很久以前,筊白筍是生長在中國的北方
4.空心菜的莖是空心的
5.空心菜是水生植物

低海拔山區:
1.相思樹的花是黃色的
2.金面山有很多江某
3.江某長的很快
4.江某最多只能活100歲

這次的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課程,讓我收穫很多,因為了解
了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識. 另外原來在我們校園裡常見的台灣藍鵲是低海拔山野動物,而我居然可以在台北市區的校園裡看到
真是太幸運了!!

為了這堂機會難得的生態資訊營隊課程,我很早就起了床,準備出發到西湖國小。原本很擔心自己對於自然研究方面的程度不足,會落後其他的同學,但是當我抵達目的地後,我回頭一撇,竟發現以前和我一同參加美術課程的幾位同學也都報名了這個活動!興奮之餘,我除了期待這次的營隊訊練,也重拾了信心。
剎那間,為我們授課的林老師已經在講台前滔滔不絕的講解課程內容。今天主要學習的內容是有關於海濱環境、平野環境以及低海拔山區環境的部分。
海濱環境位於地形開闊的地區,除了太陽炎熱之外,海風、季風都非常強勁,空氣中經常含帶著高鹽分,更是土壤貧癠且保水力不佳的地帶。適合種植在此的植物有:榕樹、朴樹、林投、木麻黃、石板菜、馬鞍藤、海檬果、爬森藤、水鼻仔、蒲公英等。其中最令我感到佩服的莫非就是林投了。它不但能運用葉片上那些刺來抵禦強風,更可以利用那些外型長得很像鳳梨的林投果來傳播種子,重點是它非常的硬,裡面滿是纖維,必須要榨成汁後才能讓人食用,我在蘭嶼時就有喝過,味道真的很不錯。此外,風剪樹現象也是海濱環境的一大特色。海邊常見的動物有:迷鳥、日本歌鴝、地啄木、小白鶴、紅喉潛鳥、高蹺鴴、紅脈熊蟬以及大白斑蝶等。我認為最值得一提的鳥是地啄木,牠其實是啄木鳥的一種,但和一般的啄木鳥的生活方式卻截然不同。顧名思義,這種鳥主要棲息的地點就是在地面,真是讓我萬萬沒想到,還真是第一次聽說呢!
平野環境,主要是位於都市和鄉村的田野外圍。種植在這裡的植物大都是可食用的。例如:稻米、茭白筍、荷花(又稱蓮花)、空心菜等,我阿公家就有一片田,所以我對平野環境也比較熟悉。除了生活在陸地的植物外,長期生活在水中的植物有分為四種: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以及漂浮植物。舉例來說,馬藻是沉水植物,荷花是挺水植物;臺灣萍蓬草是浮葉植物,大萍、浮萍是漂浮植物等。荷花的花、蓮藕、蓮子都是常見的食物,應該是這之中最常被人類拿來食用的植物。因為這裡土壤肥沃,種出來的植物種類應有盡有,所以自然而然就會有許多動物居住在這裡。例如:白鷺鷥、蜻蜓、紅娘華、麻雀、臺北赤蛙、紫嘯鶇、翠鳥(俗稱魚狗)、紅鳩以及紅冠水雞等。平常悠游自在的漫步在公園中時,常會發現魚狗正虎視眈眈的盯著水面尋找著魚群,是都市常見的鳥類之一。
最後要介紹的是低海拔山區環境。又分為人工林以及天然林。人工林主要是相思樹林、油桐樹林、竹林,而天然林則分為先驅植被和天然植被。種植在這種環境的植物主要是樟樹、榕樹、相思樹、油桐、竹子、江某、白匏子、山黃麻和蕨類等。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所以蕨類有七百種左右。常見的蕨類有筆筒樹和山蘇,也是阿美族的特色美食之一。居住在這裡的動物有:五色鳥、台灣藍雀、紅嘴黑鵯和大冠鹫等。每每走進這些森林中,處處都聞得到芬多精所散發出來的氣息,令人心曠神怡,也暫時拋卻了煩惱。
謝謝這次辛苦教導我們的林老師,這一堂課我上得非常充實,也為我們的下一堂課拭目以待喔!

沒想到第一堂課就如此精彩,林玉琴老師真不是蓋的,一個上午就讓我對臺灣低海拔的生物資源有清楚概念。

假日,我經常跟著我父母親到處趴趴走,所以當老師介紹到海濱環境的動植物時,浮現我腦海的畫面便是鼻頭角步道,地處新北市瑞芳鎮的這條步道,沿途可見:林投、馬鞍藤等適應海邊強風的植物,當然還有不時飛過來打招呼的大白斑蝶;而介紹平原環境的動植物時,我的思緒就飄到台北市立植物園、福山植物園及八煙部落等地方,彷彿看到赤腹松鼠在大樹枝條間跳躍,白鷺鷥就站在我眼前不遠處,低頭吃著水稻田裡的蝌蚪及福壽螺;也讓我想起彰化八卦山、藤山步道、宜蘭的林美石磐步道,想著當時雙腳踩踏在白色的油桐花地毯,空氣中瀰漫淡淡花香,還有到處可見的構樹,偶爾聽到五色鳥敲木魚的叫聲,隨著鳥叫聲搜尋站立在枯木上的美麗身影,幸運時會看到一對的臺灣藍鵲飛過,走累了坐下來休息時,還可以看到椿象、鍬形蟲……以前走過這些地方只能拿相機捕捉它們的美麗,現在我對它們有更深的瞭解及認識!

201/龍安國小/詹詠富 Says…
林投
濱海植物
可以防風
抓住土壤
葉子很厚不容易斷
果實像鳳梨但很硬只有皮可以吃

木麻黃
是外來種 澳洲
適合長在海邊
可以防風
葉片退化用枝條行光合作用

石板菜
根莖肥厚是為了儲存水分

海芒果
有劇毒
是一種景觀植物

動物—海濱

地啄木
在地面上活動,六年前來過台灣,稀有迷你鳥,吃螞蟻。

西伯利亞小白鶴
一年前到台灣,通常飛到伊朗、中國。

紅喉潛鳥
生活在北極圈,吃魚蝦。

高蹻鴴
怕驚嚇

平野環境
分成都市和郊區
都市
行道樹
通常種
1景觀植物
2花很大
3花很香
例如:
木棉
花開才長葉子
是外來種

艷紫荊
是羊蹄甲和羊紫荊的雜交種
是外來種

大王椰子
是外來種-馬達加斯加

水生植物
皎白筍
五月插秧到秋天收成
中間不能缺水

臺灣萍蓬草
花心是紅色的,如果不是,就是外來種。

先驅植物
江某
喜歡陽光直射的地方
生長速度很快

白匏子
葉被是白色的

鳥—築巢
五色鳥
會選不較不堅硬的樹幹來築巢

心得
這次是我第一次上生態資訊營,我抱著開心和期待的心情來上課,走出捷運站我迫不急待的想趕快看看新同學和老師是什麼樣子。
走進教室發現我已經遲到了,簽到後,我趕緊加快腳步走到座位上,準備上課。
我的第一堂課是「低海拔生物資源」,是林玉琴老師幫我上課,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投的種子」,一顆長得很像鳳梨的果實,盡然連菜刀都切不斷,讓我非常的訝異一顆長得毫不起眼的果實盡然可以這麼的硬實在讓我很驚訝。
這次的課程我學到了很豐富的知識,希望下次的課程會更有趣。

今天是第一天上課,林玉琴老師教了我們許多有關動、植物的一些習性與特色,其中有許多植物居然是我連看都沒看過的呢!
植物:
艷紫荊 羊蹄甲和羊紫荊的雜交種
海芒果 一種像芒果且有劇毒的植物
空心菜 裡面是空心的所以能飄起來
皎白筍 五月插秧秋天收成不能缺水
江某 直徑十五公分才十五年就長好
蓮(荷)花 地下莖就是我們吃的蓮藕
動物:
澤蛙 常見的蛙類
臺北赤蛙 罕見種只有臺北有
五色鳥 小小花和尚
地啄木 迷你稀有地上啄木鳥
白鷺鷥 分為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蒼鷺
昆蟲 :
蜻蜓 水蛭的成蟲,是完全變態
【心得】
我覺得上林玉琴老師的課可以學到很多特別的植物,其中林投令我印象最深刻。它的果實很像鳳梨且很特別,一個大果實裡面有很多個小果實,而一個小果實裡面又有無數的迷你果實,但是它真正能吃的部位卻只有皮而已,其他部位都是硬的!。生態營可以讓我們認識更多動、植物,更可以增進這方面的智慧。所以,我很期待也很希望以後的每一次上課都可以學到很多新的知識。

今天第一次上課真好玩,我發現,在這一堂課中
,雖然有一半的內容我已經知道了,但我還是覺得很特別,
也學到了一些新的東西。例如:先驅植物和海濱的特別迷鳥-地啄木。但是,我想要補充一件事情-海邊的防風林,尤其是墾丁和綠島的林投,它的葉子間的溝槽裡有時會有津田氏大頭竹節蟲。白天竹節蟲會躲在溝槽裡,避免被天敵攻擊。晚上在吃葉子時遇到頭號敵人-蜘蛛時,會分泌出特別的化學物質來攻擊敵人。非常有趣。
我好期待下一堂課喔。

這次上課林玉琴老師教了很多東西,我也學了很多知識。
例如:在海濱有幾種生活方式:花開大碩大艷麗、低矮群生……等,
而長在海濱的植物有:林投、木麻黃……等,而動物有西伯利亞小白鶴,、紅喉潛鳥……等。在平原環境的植物有:大王椰子、ˋ艷紫荊…等。而動
物則有:石牆蝶、鱔魚、紅娘華……等常見動物。在山野環
境的植物種類比較多,如野桐、山黃麻……等,而
山野環境中,動物則以鍬形蟲、蝴蝶為
最常見動物。謝謝林玉琴老師
教我那麼多東西,我一定好好學習及吸
收,努力升上進階班的,。

今天是由國家公園專業講師林玉琴老師所講解的「低海拔生態生物資源之探索」課程。
老師將低海拔的生物依生長環境分為「海濱(濱海)」、「平原」和「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等三大類。
※濱海
濱海地區因為終年強風侵襲、空氣中有鹽分、太陽直射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植物會發展出特殊構造或和平常長在地上的同一品種的植物產生差異。如:榕樹在濱海會因為風大有風剪現象、因為濕度的關係而會有比都市、學校的榕樹的氣生根還要少、冬天時葉片會掉光、會在低處分岔;林投發展出不僅厚、布滿刺又是革質的葉片,還利用海飄的方式將堅硬的果實傳播到各地;原產澳洲的木麻黃將葉片退化,並用枝條進行光合作用;馬鞍藤將自己的根深入沙中,以達到固定的目的;…。濱海地區也會有許多的候鳥,如:黑面琵鷺、八色鳥,也會有許多迷鳥,如:西伯利亞小白鶴。
濱海的沼澤地有許多紅樹林,裡面可能會有胎生植物─水筆仔。
※平原(平地)
平地上有許多人工栽植的植物,如木棉、豔紫荊…也有許多生長在水裡的植物,如:筊白筍、空心菜、荷花…等植物。
平地上的生物有:以榕樹為食草的石牆蝶、葷食的水蠆(蜻蜓幼蟲)、吃魚的翠鳥、鄉下池塘裡的鱔魚…等生物。
※低海拔山區
低海拔山區的山林可分為人工林和天然林兩種。人工林裡的樹種大多以經濟作物為主,如:可做成木炭的相思樹、種子可榨油的油桐…等經濟作物。而天然林的樹種大多以樟樹、雀榕、蕨類為主,人為的開發也比較少。
先驅植物是只在森林的崩塌地、被大火焚毀的森林、自然災害造成的荒漠中,由地衣、苔蘚、禾科草本、灌木植物,先行侵入。常見的有江某、白匏子、芒草、山黃麻、構樹等植物。先驅植物雖然生長快速,但最多活不過一百歲。
各種植物都有自己適應環境的方法,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也應該想辦法適應它。謝謝這次辛苦教導我們的林老師,希望如果有機會能夠再一次聆聽林老師豐富的演講。

這次老師教了很多動物和植物,我也學了很多知識,台灣低海拔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許多不同的特殊的生物資源.台灣四面環海,屬於熱帶與亞熱帶交界,地形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擠壓而形成的島嶼,有豐富的氣候環境,使得台灣有明顯的地形變化.在一千五百公尺低海拔的生物裡,我最喜歡紅喉潛鳥’地啄木,這些動物都是迷鳥,但是聽完老師的解說我就更喜歡了,在一千五百公尺低海拔的植物裡,我最喜歡海芒果,因為他有劇毒,所以我很喜歡,這次的課程我學到了很豐富的知識,希望下次的課程會更有趣。

今天我們教的課程是林玉琴老師所講解的低海拔生態生物資源探索課程。今天老師教了我們許多知識,
例如:
1:海濱環境
海風強勁
空氣中含有鹽分
地形開闊太陽直射炎熱乾燥
2:低矮群生
3:匍匐

我喜歡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因為有很多我喜歡的動植物,例如:台赤蛙,它是稀有的蛙類,還有很常在水面上看到的蜻蜓等,再來是植物,我最喜歡大王椰子樹,因為它們的長的很特別,下面是直直的一直長到最頂端才有葉子,我第二喜歡的是天然林裡生長快速的白匏子,因為它的葉子一面是綠色,一面是白色,很特別!
接著要說海邊的生物,我覺得生長在海邊的植物都很強,因為要適應日曬和風吹的環境。我最喜歡的是海茫果,因為它的長像很像果,還有它內部的構造和棷子殼一樣,因為要繁殖時要漂浮在海面上,而且還不能讓水跑進去,所以才要用又輕又硬的殼來保護種子。
上完這次的課,讓我學到許多以前沒學過的新東西,讓我很開心,希望下次可以再上一些有趣的課程。

作業No.1

今天,老師教了我們低海拔的動、植物

林頭:果實像鳳梨,柴刀才切得開
江某:先驅植物迷鳥:迷失方向而來台灣鳥
風剪樹:被海風剪平頭髮的樹

作業2

心得

我覺得林老師的演說非常的精彩也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

這次生態營的第一堂課,是由林玉琴老師所講解的「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課程,內容分為1.海濱環境2.濕地環境3.低海拔山林。透過老師的專業講解,我發現要生活在不同環境的植物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適應方式來生存。舉例來說:生活在海濱環境的馬鞍藤會在節處生根,根會深入沙底,從潮濕的沙層吸收水份;石板菜會有肥厚的根莖,用來儲存水份;利用海水傳播的植物,例如:海檬果的果實會有很硬和厚的外殼,用來保護種子,讓它泡在海水時不會腐爛。而生長在濕地環境的植物如馬藻(沈水植物)因生活在流動的溪水裡所以他的葉子是細長型,根也變細,才不會被流動的溪水給沖走。挺水植物如荷花的葉子長滿細毛讓葉子有防水效果。

從課程中我也了解了濕地環境分為了兩種: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濕地植物也提供我們許多食物譬如,水稻、空心菜、芋頭、茭白筍,還有蓮藕等等。低海拔山林區裡也分為人工林,天然林和先驅植物。人工林主要目的是種植經濟用的樹木,如:油桐樹和樟樹,油桐樹用來榨油而樟樹則用來提煉樟腦油。低海拔山林也孕育了許多動物和昆蟲,讓台灣的生態更加豐富。

我在開課之前的連假才剛去台南四草的台江國家公園搭船參觀了紅樹林,看到了水筆仔,也幸運的看到了高蹺鴴和黑面琵鷺等鳥類。這次上課林老師又深入講解到濕地環境,更能加深我的記憶。我覺得這堂課讓我收穫滿滿,期待下一次的課程能帶給我更豐富的知識。

sorry,還沒完成就發出去了。

303/民生國小/宋宥霆
 從前,有個生物營隊要學園去觀察三個台灣低海拔的地方調查生態,牠們的對名分別叫濱海、平原和丘陵,老師說:「最快完成的有獎品。」
濱海隊負責調查海邊,發現海邊的植物有著獨特的生存方式,例如林投,有著厚厚的革質葉片,可以抵抗強風的吹襲,濱海到了海濱地區,以為它的果實是鳳梨,迫不及待的摘來吃,卻咬不動,他們問附近的鄰居這可以吃嗎?鄰居說可以,但是只能吃皮,因為這種植物以水力傳播種子,因而會以較輕的先為保護種子,濱海一問之下,才知道這是林投。走啊走,看到一株木麻黃,發現他們沒葉子,隊長說:「這就是海邊最常見的人工造林植物木麻黃,它將葉片退化,可以避免水分蒸發、強風摧殘,以綠色的枝條代替葉片行光合作用。這時,濱海組的一個學員因在地上踢到東西而被絆倒,低頭一看,原來是馬鞍藤,濱海原以為一直向下挖可以將馬鞍藤連根拔出,但是他錯了,馬鞍藤的生長方式是橫向,並且在莖上長出不定根,這樣可以使其抓地力增加。地上有一朵大黃花,,誰也沒想到,這就是平常在公園看到的黃花酢醬草,因為在海邊的植物花期通常較短,因而花會開得特別大,使蜜蜂不但聞得到花香,還看得到花朵,因此它傳播花粉的機率相對公園較高。濱海只剩下兩種植物就可以換調查動物了,這兩種植物分別名叫濱排草和濱刺麥。濱排草有著肥厚的莖葉,這些莖葉可以處存水分,以此度過乾旱期(夏天),濱刺麥得跟會盡量向沙灘處生長,因威不但可以增加固著性,還能向下吸收深處的水分。另外,榕樹經常有風剪樹的現象,風剪樹是指在海邊的數分岔,如榕樹,本在數十公尺高的地方才分岔,但在海邊的榕樹通常在兩公尺以下就分岔了。
濱海隊調查完植物,可以調查動物了。此階段分為幾個部分
候鳥
迷鳥
昆蟲
留鳥
候鳥部分,溼地、濱海地帶變成了某地生物繁殖或過冬(夏),此類分為冬候鳥和夏候鳥;有些候鳥則是以濕地作為食物補給站,則稱為過境鳥;還有另一種候鳥,遷徙於一定廣域範圍,或是夏居山林,冬居平原處的漂鳥。
迷鳥是由於一些因素而來到臺灣,如天氣惡劣,最常見的有地啄木、西伯利亞小白鶴、紅喉潛鳥等,迷鳥的出現,增加了臺灣的生態多樣行,但是如果危害到本土的生態或臺灣原生種,則稱「入侵鳥種」。
濱海隊接著調查海邊的昆蟲,主要有紅脈熊蟬和大白斑蝶,紅脈熊蟬分布於印度北方、臺灣西部平地之苦楝、構樹、柳樹、樟樹及菩提樹等,每年6至9月出沒,公蟬體長約37~40公釐,母蟬約在36~39公釐,舊名「脈赤熊蟬」。大白斑蝶又稱大笨蝶,翅展120~140毫米。雌雄色彩斑紋近似,體翅白色,翅脈紋全部黑色,前後翅外緣在黑邊中有1列白斑,各脈室中均勻地散布著黑色大斑點。大白斑蝶飛行緩慢,常在空中乘氣流滑翔旋轉。主食是爬森藤,爬森藤主要分布於東北角、宜蘭海岸、龜山島,綠島等地,因而大白斑蝶也分布於其地了!
至於留鳥部分,最常見的鳥類是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蒼鷺等「鷺」喔!
就在濱海隊正在開心時,平原隊長打電話說他們完成了,平原隊也分為植物和動物,都市的植物通常有三個特色
數型優美
花朵艷麗
花香溫暖
常見的行道植物經常出現桂花、大王椰子、羊蹄甲、洋紫荊、榕、樟、豔紫荊(羊蹄甲+洋紫荊),但外來種植物還是偏多。田間最具代表的植物就是我們的食物水稻。在埤塘、水圳也有一些植物,老師要他們各帶一株回去,於是,會潛水的人撿時完全沉在水裡的沉水性植物,不會游泳的人撿漂浮性植物,挺水性植物(僅根部或根經生長在水中)則要兩人合作,一人拔,一人取,浮葉型植物則以葉子做為支撐,尤其餘人採摘,他門採了水蘊草、布袋蓮、荷花、臺灣萍蓬草(花蕊紅)也完成了植物的任務。
平原隊觀察一陣子後,發現都是最多生態的地方是公園,最常見的哺乳動物,楚了人類,就是赤班松鼠,它們喜歡在大樹枝條間跳躍。
至於丘陵隊的狀況,下集待續(下周補交)
參考資料:
候鳥與迷鳥
紅脈熊蟬
大白斑蝶

一.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
(一)海邊風很大,所以植物在海邊(冬天)會把葉子落光,例如:榕樹.和不在海邊的榕樹不一樣,樹幹很早就分岔,因為風的關係,所以風往哪邊吹,樹的哪邊就會像被剪掉一樣,由下到上,分別為短到長. 林投的葉子很厚,旁邊有刺,為了不讓風把自己的葉子吹掉,所以葉子才會很厚.它的果實是聚合果也就是一顆果實還有很多小的果實,而且果實很硬,連用美工刀也很難切開,皮可以吃但果肉不能吃,果實很輕,種子靠海水傳播,因為怕被海水蝕掉,所筆種子外有很多層.另外,木麻黃是最適合生長在海邊,要造人造林,通常會選木麻黃,它的葉子小小的,長在結上,葉子已退化,用枝條取代葉子的光合作用,風來的話,葉子就不會受損,而且長很快, 海檬果也是用海水傳播,他是有毒植物,有些人會誤食,不過千萬不可以想說:有毒植物就該全部砍光,這是錯誤的觀念,當它果實成熟後就會掉在海水附近,讓它被海浪捲走,還有,因為海邊風真的很大,所以草本植物都要聚集在一起不會被吹走,馬鞍藤在結的地方有很多不定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地底,叫馬鞍藤,是因為葉子的形狀很想馬鞍,水筆仔是熱帶型植物,長在沼澤地¸開白花,其他職務可能是用落地生根的方式傳播,但水筆仔事先在母體上長,等到夠大了以後,才會掉下來,插在泥土中

(二)在海邊可以看到很多候鳥,也會看到一些迷鳥,就是迷失路徑的鳥,受到自然因素引想而來到台,有可能10年才會見到一次:其中一種叫地啄木,他吃螞蟻,他舌頭很長,不太會跑到樹上,總會在地上跳來跳去,還有剩3500-4500隻西伯利亞小白鶴也是非常稀有的鳥,另外還有一些鳥…像:紅喉潛鳥,他吃魚,是北極圈的的鳥,也很稀有.高蹺鴴工的鳥翅膀的較為黑亮,母鳥較為灰暗

(三)大白斑蝶很大型,又溫和,又非很慢,所以大家很愛養,從東北角到北海岸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的幼蟲吃爬森藤,索比才會出沒在海邊,大白斑蝶又叫大笨蝶,牠的幼蟲小時候會怕爬森藤的毒,所以會先把毒液弄掉,在吃它的葉子

二.平野環境
(一)平地較難看到的生物.植物,最多也就是行道樹而已,或是的花草.小昆蟲, 大部分的人工種的,主要功能是美觀,要不是外觀很美,不然就是他開的話很香,而且很多都是外來種,如:木棉樹,他和櫻花一樣是先開花後結果,羊蹄甲和羊紫荊的雜交種就是豔紫荊, 大王椰子樹也是外來種,因為外型特殊,所以才會引進台灣,而且沒有年輪.

(二)筊白筍也是水生植物,從種子到長成筊白筍,是一種很典型的水生植物,他原本長在中國大陸北方,原本會開花結果,但後來他不結果了,反長出白白胖胖的筊白筍長在莖那裏,因為受到真菌的影響,所以才會這樣, 而且荷花=蓮花,果實叫蓮蓬,種子叫蓮子,莖是蓮藕, 空心菜莖裡面都是空的,索比才叫空心菜,而空的莖裡面都是空氣,讓自己浮在水上在平地也可以長,只是在水裡會長得比平地更好

三.濕地植物的生態環境
(一)沉水植物都很柔軟,因為要飄在水中,挺水植物是水中植物最多的一種,他的葉子和花都要浮在水上,浮葉植物,花長在葉子上,漂浮植物,它的根不會長到泥土去,就自在的在水中漂浮常常因為水流的關係而一大群聚在一起,長一株,會長三株,三株再長成九株…..依此類推

(二)石牆蝶(往斯蛺蝶)也很常見,數量很多,圓翅紫斑蝶,吃榕樹,也很常見
一般羽化過程都在晚上,蜻蜓再小的時候和長大都是吃肉的,蜻蜓每一階段的顏色都不一樣,蜻蜓產卵產在植物的葉片或經上,所以水菜孵出來後就直接生活在水裡,紅冠水雞平常都生活在水裡,遇到危險才會躲到草堆裡面,翠鳥(魚狗)不能吃太大的魚吃魚會先吃頭才部會卡到魚鱗

四.低海拔山區環境
(一)人工林:相思林.油桐林.竹林
天然林:天然植被.先驅植被
相思樹是 一種很好的木炭,所以大家很愛種,他的花是黃色的,因為是人工種的,所以有一大片,開花時間和桐花開花時間差不多,相思樹也不長相思豆,別搞錯了

(二)如果一塊地,放著不理他,就會先長出芒草,接下來就長出先驅植物,因為種發芽很快速,如果整個山林都是先驅植物,就是20年前這都是光凸一片了,先驅植物都長很快速,這種植物可以應付我們人類的快速砍伐,例如:江某就是其中之一,木材很輕,木質鬆軟,使用率非常高,另一種先驅植物叫白袍子,葉背是銀白色,風一吹,他整身就會變成銀白色,樟樹在清朝時期是一樣很有用的植物,他可以製作樟腦,樟腦丸,樟樹可以活很就,很長壽,先驅植物基本上活步道超過100歲,木質越硬,越長壽,木質越軟,活越短,例如:山黃麻就差不多活50歲上下差不多, 而檜木可以活上千歲,雀榕有一種很殘忍的現象,叫做纏勒現象,上面的樹葉蓋住原本樹的陽光,根部去和搶養分,作後再把她活活勒死

我覺得上這堂低海拔生態生物資源探索課程,最令我感興趣的是老師講解筊白筍,筊白筍原本叫做[菰],像稻穀一樣長出[菰米],有人覺得很好吃,就把它拿回故鄉種,結果發現既然沒有長出[菰米]還在莖部長出白白大大的部位,後來發現原來是一種真菌寄生而產生膨大,後人稱為[筊白筍]。
今天林玉琴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關於低海拔生態生物資源探知識,我真要謝謝國家公園的專業講師林玉琴老師講師。

在林老師的這堂介紹台灣低海拔生物的課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關蜻蜓的解說,因為我喜歡觀察動物,尤其是昆蟲.我現在是四年級的學生,以前的自然課沒有有關昆蟲的課程,但是這學期,很快在下一單元課程就會有關昆蟲的介紹,今天的學習內容,可以恨快的讓我學以致用.我對課程的建議是希望能有多一些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例如Q&A益智答題,小獎品大放送,…能使課堂學習更多元,更有趣.

三月五日,我去西湖國小,參加了這次所舉辦的生態營隊。
一開始,我在門口的時候,就拿了一本講義,裡面的內容五花八門,讓我覺得以後的課程應該很精彩。接著,我們進行了這次的課程說明,經過了老師的介紹,讓我更期待這個營隊的課程。然後,我們開始上課了!我們這次課程的主題叫台灣低海拔生態資源(1500公尺以下),是在講我們台灣的多樣化的生態,這次讓我知道濱海植物要面對海風的吹襲、土地貧瘠、烈日當頭等種種的情況,讓這些植物會生長出不同的生長方式,例如:深入地底超深的根,才可以吸收到地底的水分、肥厚的葉子,儲存許多的水、群體生活,逐擋強勁的風勢等,也因為這些的因素,因此這些植物才能生存在這個嚴苛的環境。
海濱的生態雖然嚴苛,但是對候鳥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棲息地或中途停的休息站。有時候,會有一些候鳥,台灣原本不是他們的遷移的路線,但是因為天氣惡劣,或是因為其他的自然的自然因素,所以被迫停靠在台灣,這些鳥稱為「迷鳥」,這些鳥很稀有,如:2014年12月13日飛來台灣的西伯利亞小白鶴等。由於這個名詞我從來沒聽過,所以感覺很有新鮮感
接著我要介紹平原的植物。因為平原地帶有大量人口的聚集地,所以形成了都市,也因此所種的植物通常都是因為個人喜好而栽種的,如大王椰子、豔紫荊等樹型或花朵優美的植物首選。但是平坦的田野地,就不會以個人喜好的植物為主,而是種一些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例如:雜糧植物、樹菜水果等,其中,也因為需要水源灌溉,所以孕育出特的濕地環境,如下:
1. 漂浮性植物,又稱浮水性植物,根沒有固定在土中,這樣的植物有:水萍、大萍、布袋蓮等植物。
2. 沉水性植物:整個植物沉在水裡,但是根固定在土中,這樣的植物有:水蘊草、金魚藻。
3. 浮葉性植物:葉子由葉柄保持漂浮在水面上,但根部在土哩,這樣的植物有:睡蓮、台灣萍蓬草等。
4. 挺水性植物:極少部分生長在水中,精業挺生在水上,這樣的植物有:荷花、水道、筊白筍。
然後我們要介紹平原的動物,其中我們常常在公園裡看到赤腹松鼠,牠喜歡吃美味的野果或鮮嫩的幼芽。在溼地中,也常常看到水鳥,其中有白鷺鷥、紅冠水雞等。
低海拔的山區,有很多種森林,其中分為兩類:
1. 自然林,是自然生成,常見的植物有血桐、野桐、山黃麻等。
2. 人工林,通常是為經濟利益而設的,有相思木、竹林等。
低海拔的生態資源豐富,鳥類有台灣藍鵲,哺乳類動物有赤腹松鼠和台灣獼猴,昆蟲有蝗蟲、椿象、蝴蝶等多種昆蟲。這堂課,讓我受益良多,也讓我更期待下一堂課。

上星期六,我去參加了在西湖國小的生態營。老師介紹了許多低海拔的生物,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林投這種植物。老師原本認為林投的果實是沒辦法吃的,因為林投的果實很硬,但是老師有一個朋友,他住在海邊,他說林投是可以吃的,於是,老師想要知道林投是否真的可以吃,老師費盡千辛萬苦,才將林投切開,但是卻不行吃,老師馬上打給他的朋友,沒想到,他的朋友竟然說:林投是可以吃的,不過應該要吃外皮才對,真是有趣。除此之外,老師還教了我們更多臺灣低海拔生物的知識,像是低海拔的植物都會低矮群生,老師還介紹了很多奇特的動物,像是瀕臨絕種的西伯利亞小白鶴,真是太好玩了。
我這次學習到了許多知識,所以下次上課我應該要更認真才對,真是期待明天的課程。

(一)

鬧鐘響了,半小時後,我出門了。
星期六是生態營隊的第一次課程。這次,林玉琴老師講的是: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老師將低海拔分成三區:河濱、平地和低海拔山區。
河濱地區海風和季風強勁,空氣中含大量鹽分,土地貧瘠,養分也不足。植物為了適應海濱生活,就會有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像花開碩大艷麗、低矮群生且葉片根莖肥厚、節處生跟深入砂層、利用海水傳播、靠風傳播等。
花開碩大艷麗:黃花醡醬草、紫花醡醬草和野百合。低矮群生且葉片肥厚:石板草。節處生根、生入砂層:馬鞍藤、濱刺麥。利用水傳播: 海芒果。靠風傳播:蒲公英。在河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風剪樹現象。風剪樹的形成就是因為海風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一直吹襲同一棵樹相同的地方,就會造成樹像被剪刀剪過一樣平整。假設你迷路了,也可以靠著風剪樹來辨別方向,風剪樹的樹枝一邊高一邊低,低的那邊就是靠近海的方向,而高的,就是朝向陸地。在河濱常見的風剪樹大部份都是:榕樹和朴樹,另外,風剪樹都有一個特徵:樹枝開岔的都很快,導致樹幹非常的短。
在河濱,迷鳥候鳥過境鳥樹數量都不多,也有些鳥因為跟不上鳥群的步調,所以就在台灣留了下來和臨時將台灣當作休息站。像:地啄木、西伯利亞小白鶴、紅喉潛鳥等
地啄木顧名思義就是在地面上活動的啄木鳥,舌頭長且有黏液,用來黏食螞蟻,跟食蟻獸非常的像。當然,主食也都是螞蟻!。之前,還當過訪客來台灣呢!
西伯利亞小白鶴在一年前到台灣,牠通常是飛到伊朗及中國。但似乎在台灣留了下來。這隻落單的小白鶴應該是途中在台灣休息,最後跟不上鳥群所以才定居下來吧。現在我們的社會課剛好教到外來種攻擊台灣原生種的事,那些留下來的鳥可能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態,但我也很好奇那些鳥會不會造成台灣生態的不平衡。

平原環境水生植物
馬藻-沉水植物
荷花-挺水植物非常多
睡蓮-浮葉植物
台灣萍蓬草-浮葉植物
浮萍-漂浮植物
大萍-漂浮植物(隨風漂移;繁殖力強)

都市
活鳩
金背鳩
石牆蝶(網絲蛺蝶)
鱔魚
紅娘華
水蠆(晚上羽化)
蜻蜓(頂脈)
豆娘(交配會成愛心型)
白痣珈蟌
紫嘯鶇
翠魚(魚狗)
台北赤蛙(稀有)
澤蛙(普遍)

林相上可分為:
1.人工林:相思樹、油桐林及竹林
2.天然林:先驅植物
江某(生長速度快、使用高且多)
用途:木屐、竹筷等
3.白匏子(葉面和葉背有2種不同的顏色,當一陣風吹過)葉面和葉背的顏色交換
4.山黃麻
5.樟樹很重要也很多壽(老師給我們看2700歲的老樟樹)

心得:很感謝國家公園專業講師林玉琴老師,來為我們介紹「臺灣低海拔生物資源之探索」,讓我學到很多生物的知識。

(二)
平地地區大約分為都市和和外圍田野地區,當然,都市就是現在人類居住的地方,那裏是個繁榮的地方,很難看到像鄉下那樣豐富的生態,在都市,最常見的就是行道樹、行道樹旁的小花小草,少量的昆蟲,大量的蚊子。
那些行道樹幾乎都是人工種的,目的就是用來美化城市,那些行道樹應該有一半以上都是外來種,像木棉樹。木棉非常的特殊,它是先開花才長葉子,有別於一般地先長葉子再開花。
豔紫荊這種花應該都有聽過,豔紫荊它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花,而是羊蹄甲和羊紫荊的雜交種。豔紫荊的花大而艷麗,但是無法結果。也被用來當作行道樹的大王椰子樹也是外來種,因為外型特殊,所以才會引進台灣。它跟一般的樹最不同的是,樟樹、榕樹都有年輪,就大王椰子樹沒有年輪。

濱海的天氣和環境都很不好,所以不會有很多的動植物居住在這裡。這裡的花草樹木都擁有著很酷的生存密計,因為它們要學會怎麼在惡劣的濱海環境生存下去。如:石板菜,擁有厚厚的葉子可儲存水份,也因為葉子很厚所以不容易被風吹斷。
夏天時,它們的根會向沙灘的深處伸長,增加固定又可以吸水,這就對它們的生存密計的看法。

心得:多謝林玉琴老師讓我們有機會知道,沙灘雖然好玩看似不會有植物生長的地方,還有有植物能在這惡劣的環境中生長。

我在2016年3月5日去西湖國小參加生態資訊營隊第一次課程,為我們上課的是林玉琴老師,主題是「台灣低海拔生物資源」老師告訴我們,自然生態環境有分三類,第一是低海拔,第二是中海拔,第三是高海拔,而我們今天介紹的主題就是第一類低海拔生態環境。
低海拔又分成三類──海濱、濕地、山林,其中海濱植物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少,除了馬鞍藤、海檬果外,還有石板菜、木麻黃、海桐、白水木等,老師介紹這些植物都有矮小、葉片很肥的共通點,老師還說那邊的植物會朝迎風面生長,這個現象叫「風剪樹」,而且老師還介紹了許多海濱動物,像是喙下方有橘色羽毛野鴝、被稱做大笨蝶的大白斑蝶,還有生活在海邊的紅脈蜻蜓,這些特別的動植物讓我印象深刻。
第二節課老師在介紹濕地的環境,水生植物通常分為沉水、挺水、浮葉和漂浮植物四種,像是大萍就是常見的漂浮植物,老師說大萍還會堵住湖面,並且會破壞環境,除此之外,老師還介紹許多濕地的動物,例如鱔魚、紅娘華、稻鐵甲蟲、小黃斑弄蝶等,其中我最深刻的是小黃斑弄蝶,牠鮮豔的顏色令我感到新奇。
最後,老師介紹山林的環境,台灣早期因為生活需要,所以種植油桐、相思木、江某,分別用來煉油、燒炭、製作器具,在台灣各地可以看見這三種植物,老師還講在山林中,能常常看到赤腹松鼠、五色鳥、台灣藍鵲,五色鳥們把家築在樹洞裡,讓我覺得很有趣。

我很高興來到這次的生態營,上課時邱老師先為大家解說這次生態營隊要做些什麼,然後就是林老師來替大家講解各地方生物的生長特色,例如:酢漿草在海邊長得就比平地上來的大,馬鞍藤的根較長,木麻黃會讓葉子退化……等
希望下次上課還能學到更多有關植物的知識。

Read~

台灣是做生態豐富的島嶼,橫跨了熱帶和亞熱帶。
台灣生物氣象萬千,卻容易受破壞,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學習保護好大自然,因此生態營像我們介紹台灣 珍貴的生態,並要我們愛惜他們,讓良好的生態環境好好地相傳下去。
我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我了解到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能體會到大自然正面臨被破壞的危機。

台灣低海拔生態環境

台灣擁有多樣化的生物及環境。從低海拔、中海拔至高海拔,都有豐富的生態活動。當然,低海拔的生態是讓我們最熟悉的。在此,讓我們來探究、認識低海拔的生態環境。

海濱環境正是低海拔環境的種類之一。海邊讓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夏天燙燙的沙灘。沒錯,因為海邊的環境很開闊,所以夏天的陽光照下來就會讓海邊的溫度相當高。但是到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著,會讓海邊的溫度比較內陸的地方低上許多,特別是北部。此外,海邊的空氣也充滿著鹽分,因為海水裡有許多鹽。因此,海邊的環境是相當惡劣的。

為了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在海邊棲息的各種生物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適應方式。有些植物就會在牠們適合開花的時候將花朵開大一些,比較容易吸引到昆蟲幫忙授粉。還有些植物會生長的比較矮小,以避免強風的吹襲。除了這些以外,馬鞍藤以及濱剪刀股都會將根埋入土壤深處,在海邊乾旱時吸取較多水分。石板菜則是利用肥厚的根莖儲存水分。木麻黃將葉片退化,減少水分的蒸發。林投的果實相當堅硬,但是牠重量輕的特點讓流水能傳播種子。蒲公英則用「小雨傘」勾著種子隨風傳播。

除了海邊的環境之外,濕地的環境也是屬於低海拔的環境之一。濕地有分人工濕地以及自然濕地。人工濕地如水田、茭白筍田等,自然濕地像是湖泊、溪流、池塘。白鷺鷥就是濕地中常常見到的生物之一。稻子、空心菜、芋頭、筊白筍、蓮子等都是濕地的食物。以茭白筍而言,我們都是實用其根部,根部之所以會肥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菇黑穗菌的寄生。蓮子則是蓮花的種子,其果實蓮藕也是一種食物。蓮藕中有孔洞的結構。蓮花和荷花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和睡蓮不同。蓮花的葉子是挺出水面的,睡蓮的葉子是貼在水面上的。

當然,也有的水生植物是沉在水底下的。例如馬藻的根、莖、葉都在水中。馬藻的葉子細長,是為了因應水的流動。還有部分的水生植物是漂浮在水中的。像是常常見到,分布廣泛的浮萍。浮萍的根在水中,莖和葉在水面上。大萍及布袋蓮也是漂浮在水中的水生植物。其中布袋蓮是一種台灣的入侵種植物。布袋蓮會造成什麼危害呢?首先,布袋蓮繁殖速度快,如果大量繁殖就會佔據大量水域空間,甚至造成阻塞。其次,大面積的布袋蓮會擋住陽光,影響水底下的生物。布袋蓮的莖部氣室膨大,使其得以飄浮於於水面之上。

從觀看教學影片吸收很多低海拔的生物資源,充實的影片內容是最好的行動老師。

一.海濱環境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所以海風和季風十分強勁,生長在濱海植物要面對海風的吹襲、土地貧瘠、烈日當頭等種種的情況,所以這些植物必須用不同的方式生長,例如:麝香百合的花,比一般在陸地上的花來的更大,吸引小蟲來幫忙傳授花粉,或是用低矮群生的方式來減少被海風吹襲的面積,還有石板菜用肥厚的葉子、根、莖來儲存許多的水,因為這樣,這些植物才能生活在這嚴苛的環境。今年過年時,我和家人到鹿港參觀玻璃博物館及玻璃媽祖廟,因為很靠近海邊,沿途路樹很多只有背風的那一側有葉子,上了課才知道這個就是所謂的「風剪樹」。

二.溼地環境
因為人口增加,所以在平原上漸漸的形成都市,為了種植作物、蔬果,所以建造了渠道,但是不久後,上面就出現了一些浮萍、大萍,一開始只有一些,但經過一段時間,整個水面都被浮萍蓋住了,讓下面的水草無法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沒了氧氣,在水下面的魚也漸漸死亡,浮萍真是一種可怕的植物。

浮萍因為根沒有固定在土中所以可以隨著風散撥到任何地方,加上它的葉片中間有氣室,所以可以漂浮在水上,但像睡蓮、台灣萍蓬草等植物,葉子由葉柄保持漂浮在水面上,但根部在土裡,所以不會漂走,除了浮萍是浮水性、睡蓮是浮葉性,還有:
1. 沉水性植物:有水蘊草、金魚藻、馬藻,特徵是整個植物沉在水裡,
但它們的根是固定在土中。
2. 挺水性植物:有荷花、水稻、茭白筍,特徵是莖、葉挺出水面。
茭白筍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菰」,又稱「美人腿」,我們是吃它的莖,
以前看到茭白筍裡有一點一點黑黑的,以為那是泥土,不敢吃,聽過林老師的講解後才知道那是一種真菌,叫做菰黑粉菌,因為它會刺激茭白筍的莖,讓它膨大,而菰黑粉菌是可以吃的,只是口感不太好。
3. 浮葉性植物:睡蓮、台灣萍蓬草,特徵是葉柄保持漂浮在水面上,但根部在土裡。
4. 浮水性植物:水萍、大萍、布袋蓮等植物特徵是根沒有固定在土中。

三.低海拔生態
我們台灣低海拔的生態資源豐富,具有非常多生物,例如:
1.小黃斑弄蝶:屬於弄蝶科,是台灣的弄蝶科中體型最小的一種弄蝶。
2.紅娘華:棲息於低海拔或平地的水田、池塘、淨水域、等等水生生物棲息地,但因水生環境汙染而數量減少。
3.鼎脈蜻蜓:蜻蜓的一種,分布於低中海拔地區之池塘、水田、山溝、沼澤 、小溪等水域,為數量最多的蜻蜓種類,世界上一共有738種蜻蜓,非常的多,牠們在產卵時,會用蜻蜓點水的方式,牠們在休息時,翅膀不能合起來,這樣久可以分辨出豆娘和蜻蜓了。
4.粗鉤春蜓:蜻蜓的一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池塘、湖泊、沼澤等水域,棲息量很多。
5.白鷺鷥:分成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多活動於湖沼岸邊、水田、河岸、沙灘、泥灘及沿海小溪流。
6.豆娘:它們棲息在河流、淡水泉及運河,尾部有一根長長的呼吸管,而豆娘不會點水,但牠們休息時,翅膀可以合起來。
7.白痣珈蟌: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的淺溪或靜水湖泊,喜歡停棲葉端或在近水面上飛行,雄蟲色澤鮮艷,體態優美,常出現在溪流旁邊的樹林,喜歡陽光。
8.紫嘯鶇:身上是紫藍色的,繁殖於中、低海拔山區,大抵棲息於溪流附近,喜歡吃小魚蝦。
9.翠鳥(魚狗):牠們通常住在有小魚小蝦的小河邊,牠們都不會自私,不吃比自己大的魚,在加上牠們的羽毛非常漂亮,讓我非常喜歡。

在這堂課中,讓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認識了我以前不知道、也叫不出名字的動、植物,還有了解牠們一些特殊的習性,真的是很豐富的一堂課,謝謝老師。

上個星期,我填寫了生態資訊營的問卷,用填寫了一些個人的資料,終於進了生態資訊營,我非常開心,隔天便興忡忡的到生態資訊報到。
今天是我第一次上生態資訊的課,我的編號310,我最好的朋友-黃奕翔,坐在我旁邊,我覺得很幸運。
今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如下:
植物
特色 名稱
風剪樹現象(斜一邊) 榕樹、朴樹
防風 林投、木麻黃
特別的繁殖方式 海檬果(類似椰子。有劇毒)、水筆仔(直插泥土就會長)
台灣原生種 台灣萍蓬草

動物
特色 名稱
迷鳥、外來種 西伯利亞小白鶴、紅喉潛鳥、高蹺鴴、地啄木、日本歌鴝、小霹鷉
昆蟲 大白斑蝶
台北原生種 台北赤蛙

不過聽說4/16(六)這天要爬金面山,下午3:00才回的來,但是我下午2:00要到教會聚會,這樣就錯過一小時了,如果有辦法,我也希望盡快下山。

read2~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