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203特生中心心得分享區

Filed Under (eci高階班) by eco on 07-09-2009

文:卓麗容 

這次兩天一夜的集集特有生物中心的研習,相信同學們有滿滿的收穫。請你從下列主題中挑選兩個主題來分享你的想法。

期限為5月13日前完成。

1.『蕈類的生態觀察』

2.『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

3.『台灣地區哺乳類動物研究經驗』

4.『外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

5.『台灣的蛙類』

6.『保育教育館展場與戶外園區觀察』

詹芳澤老師上課的簡報完整下載

咦!
老師這次沒有用簡報嗎?

絕對不行用啦
那有些特有生態保育中心的資料
但是也有些是參考別人的阿!
(那是聽到真稀奇(鄭錫奇)老師講的^^)


原來如此~
上課時有點累
沒聽到啦!
(嘗到苦頭了,哈哈)

在台灣目前有180萬種的動物已被發現,但是在預測中台灣有500萬種的動物,
其中脊椎動物就有900多種,有200多種特有種,台灣真是ㄧ個美麗之島。
在過去人們的眼中,野生動物的利用,就只有當做寵物或拿來當山產之用,
造成許多的動物被獵殺,到了近代,學者才開始詳細研究臺灣的哺乳類,
ㄧ、食肉目
1.雲豹:
為台灣最大的貓科動物,不過經過3年的調查,雲豹在台灣已銷聲匿跡了。
2.台灣黑熊:
胸口有大型v字白斑,屬於雜食性,不常主動攻擊人,屬於保育類動物。
3.白鼻心:
又稱果子狸,喜歡去果園偷吃水果,為特有亞種。
4.黃鼠狼:
分為黃鼠狼和台灣小黃鼠狼兩種,主要食物是屬類。
5.鼬獾:
6.黃喉貂:
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
7.麝香貓:
它的麝香線是製作麝香貓咖啡最好的材料,一公斤要價四萬元。
8.棕簑貓
9.石虎:
為凶猛的貓科動物,體型較小,是珍貴稀有保育動物。
10.水獺:
以魚類為食,台灣本島的水獺已絕種,僅存於金門,牠是瀕臨種的保育類動物。
二、獼猴科:
1.台灣獼猴
食性為雜食性,台灣特有種
三、穿山甲科:
1.穿山甲
全身都有角質化的鱗片,專吃螞蟻,是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四、偶蹄目
1.台灣山羊
又稱長鬃山羊,台灣特有種
2.山羌
小型的鹿科動物,是特有亞種
3.水鹿
臺灣最大型的偶蹄動物,是特有亞種
4.梅花鹿
在墾丁國家公園積極復育,是特有亞種
5.台灣野豬
繁殖力強,雖被嚴重捕殺,仍有不少族群,是特有亞種
五、齧齒目
[1]松鼠科
1.赤腹松鼠
腹部為紅色,為常見的松鼠
2.長吻松鼠
腹部為黃色,不常見
3.條紋松鼠
外表類似花栗鼠,是特有亞種
4.小鼯鼠
5.大赤鼯鼠
全身為紅色,是特有亞種
6.台灣白面鼯鼠
臉部為白色,台灣特有種
[2]鼠科
台灣有13種老鼠,較有名的是臺灣森鼠和高山白腹鼠
六、翼手目
台灣有30種蝙蝠,較有名的有
1.台灣狐蝠
2.台灣大蹄鼻蝠[臺灣特有種]
3.台灣小蹄鼻蝠[臺灣特有種]
4.台灣葉鼻蝠[臺灣特有種]
5.摺翅蝠
6.台灣管鼻蝠[臺灣特有種]
7.台灣鼠耳蝠[臺灣特有種]
8.金黃鼠耳蝠[臺灣特有種]
9.寬吻鼠耳蝠[臺灣特有種]
10.東亞家蝠
11.台灣長耳蝠[臺灣特有種]
12.霜毛蝠
13.皺鼻蝠
是不是所有的蝙蝠都吸血??
全球有1000多種蝙蝠,但只有3種會吸血,而且都沒有分布在台灣,
蝙蝠未何要倒掛??
1.躲避天敵
2.減少失溫
3.擅用有限的棲所
4.以位能引發飛行動能
熊什麼時候會主動攻擊人??
1.熊媽媽帶著小熊
2.肚子餓
3.受傷
4.之前傷害過牠
哪些野生動物可以開放合法養殖與販賣??
1.白鼻心
2.水鹿
3.環頸雉
4.眼鏡蛇
心得:
雖然台灣大部分的野生哺乳類屬於保育類,在山林中遇到哺乳類的機率十分渺茫,
但是野生哺乳類的保育工作刻不容緩,
我不希望任何動物步入雲豹的後塵,走上滅絕的路,
我們應該具備野生哺乳類的知識,
並且投入更多精力來研究、保育野生哺乳類,並向民眾宣導正確的保育觀念,
人類和所有動物才能和平共存於地球上!
參考資料:
http://www.tesri.gov.tw/species.asp

臺灣的蛙類
臺灣的兩棲類分為山椒魚科、樹蟾科、樹蛙科、狹口蛙科、赤蛙科和蟾蜍科,
有5種山椒魚
分為
〈1〉阿里山山椒魚
〈2〉南湖山椒魚
〈3〉楚南氏山椒魚
〈4〉臺灣山椒魚
〈5〉觀霧山椒魚
都屬於保育類動物
台灣有32種蛙類
[1]樹蛙科
1.日本樹蛙/全世界只有出現在台灣和琉球群島,在台灣樹蛙中,唯一不在樹上生活。
2.褐樹蛙 /保育類,特有種。
3.艾氏樹蛙/雄蛙和雌蛙會守候在樹洞前保護。
4.面天樹蛙/特有種,體型2到4公分。
5.白含樹蛙/雄蛙聲音響亮,有如射擊打靶聲音。
6.諸羅樹蛙/特有種,喜歡在春夏的午後鳴叫。
7.橙腹樹蛙/特有種,數量稀少,急需保育。
8.莫氏樹蛙/保育類特有種,適應力強。
9.翡翠樹蛙/保育類特有種,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水溝。
10.台北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在冬天繁殖。
[2]赤蛙
1.腹班蛙/喜歡淨水域,中型蛙類。
2.牛蛙 /外來種,性情兇猛,會捕食其他蛙類。
3.貢德氏赤蛙/保育類,叫聲如狗吠。
4.古氏赤蛙/下顎有兩枚齒狀骨突。
5.拉督稀氏赤蛙/中型蛙類,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水域。
6.澤蛙/常見廣泛分布。
7.金線蛙/中大型蛙類,保育類。
8.豎琴蛙/數量稀少,急需保育。
9.虎皮蛙/最大可到12公分,保育類。
10.梭德氏赤蛙/生活於森林底層,中型蛙類。
11.斯文豪氏樹蛙/生活於溪流附近,被稱為鳥蛙。
12.台北赤蛙/保育類,小型蛙類。
13.長腳赤蛙/腳長是牠的特徵,中型蛙類。
[3]蟾蜍科
1.盤古蟾蜍/大型蛙類,特有種,耳後腺會分泌毒汁,常見全島各地。
2.黑框蟾蜍/中大型,耳後腺會分泌毒汁。
[4]樹蟾
1.中國樹蟾/會分泌刺激性黏液,台灣樹蟾科僅此一種。
[5]狹口蛙科
1.花狹口蛙/外來種,中大型蛙類,四肢短小。
2.巴氏小雨蛙/保育類,小型蛙類。
3.黑蒙西氏小雨蛙/保育類,身體呈等腰三角形。
4.小雨蛙/台灣分佈最廣的雨蛙。
5.史丹吉氏小雨蛙/保育類,小型蛙類,體型瘦長。
※卵
〈1〉卵泡─樹蛙
〈2〉鏈子狀─蟾蜍
〈3〉漂浮於水上─漂浮在水面上
〈4〉黑白分明,黑色向上吸收陽光,白色向下,含有卵黃成分,中國樹蟾。
〈5〉純黑色,蟾蜍。
〈6〉白色,斯文豪氏赤蛙。
※蝌蚪
〈1〉在水中用腮呼吸
〈2〉以角質齒刮食藻類
〈3〉會先長出後肢,在長出前肢
兩棲類的定義是什麼??
幼年在水中生活,成年上到陸地的脊椎動物。
心得:
蛙類在現代受到嚴重的生存威脅,牠們的棲地與人類生活空間重疊,
在生活上,又常遇到外來種的入侵,因此數量急速減少,常常聽長輩說:
「蛙聲滿田野」,如今,這些景象已不復存在,現在的田野,只剩下農藥和福壽螺,
看看保育上蛙類的名單,就有10種保育類和珍稀動物,令人不聲唏噓,
為了重現蛙類迷人的丰采,做好保育工作是應該的,也是理所當然的,
希望大家一起來做保育蛙類的工作。
參考資料:
http://www.tesri.gov.tw/species.asp

0502如何幫忙受傷生病的野生動物 芳澤老師
今天老師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他幫助動物的經驗。雖然俗話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動物多少還是會受傷。所以我們必須保護牠,因為牠們的傷害大多是人為的,像捕鳥網、獸夾等。
動物生病有許多原因,最常發生的是緊迫和休克。發生休克有許多原因,像我們的噪音污染以及對動物來說很刺耳的一些聲音。老師跟我們說,雖然獸夾是用來抓大型動物的,但為什麼很多鳥的翅膀是被獸夾夾斷的呢?因為很多獵人為了捕捉大型動物,在許地方放很多獸夾,因此即使鳥走過去,也會被夾,所以常常聽到有鳥的翅膀被獸夾夾斷等悲劇。還有,很多人都會在家裡放老鼠要,以防老鼠亂吃家裡的東西,但是以老鼠為食的一些動物,就因此吃下中毒的老鼠,活活的被毒死了。台灣保育類的台灣黑熊,老師說他們也有收到,有的是手被夾斷的,有的是手被陷阱的繩索勒的的快斷了,他們看到了就趕緊幫牠縫一縫。
當他們收的動物已經痊癒了的話,中心就會進行野放的訓練,讓動物習慣野外的生活。但如果動物有殘話就不能野放,因為要不然是抓不到食物餓死,就是被天敵捕捉而死。而這些無法野放的動物就會把牠養在中心內,變成動物大使,用來教學。那死掉的動物中心會怎麼處理呢?中心為把牠做成標本,或是解剖研究。
人類在動物界裡,算是高尚的消費者。不用有害的藥劑殺害動物,因為那些中毒的動物也有可能回到人類的嘴裡,豈不是自相殘殺嗎?人類就是要跟大自然和平相處,才不會常常有絶種的悲劇發生。

好可惜~
不能下載簡報>.

壹. 筆記
一.台灣的兩生類
一.有尾目—山椒魚科—5種
1.阿里山山椒魚
2.南湖山椒魚
3.楚南氏山椒魚
4.臺灣山椒魚
5.觀霧山椒魚
二.無尾目
1.蟾蜍科— 2種
1.磐古蟾蜍–(台灣特有種)、耳後腺會分泌毒汁
2.黑框蟾蜍–耳後腺會分泌毒汁
2.樹蟾科—1種
1.中國樹蟾–台灣樹蟾科僅此一種
3..狹口哇科—5種
1.花狹口哇–(外來種)、中大型蛙類
2.小雨蛙–分佈最廣的雨蛙
3.黑蒙西式小雨蛙–(保育類)、身體似三角形
4.巴氏小雨蛙–(保育類)、小型蛙類
5.史丹吉氏小雨蛙–(保育類)、小型蛙類、體型長
4.赤蛙科—14種
1.貢德氏赤蛙–(保育類)、叫聲如狗吠 “阿吠”!!
2.斯文豪氏赤蛙–生活在有溪流區域
3.金線蛙–中型蛙類
4.長腳赤蛙–腳長是牠的特徵、與梭德氏赤蛙十分相似
5.腹斑蛙–中型蛙類
6.拉都西氏赤蛙–生活於流速緩慢的水域
7.梭德氏赤蛙–背部有八字型黑斑
8.豎琴蛙–數量極為稀少
9.台北赤蛙–(保育類)、小型蛙類
10.牛蛙–(外來種)、大型蛙類
11.虎皮蛙–(保育類)、大型蛙類
12.海蛙–(鑑定中)、2005年林邊仁和國小老師發現
13.古氏赤蛙–下顎有兩枚齒狀骨突出
14.澤蛙–廣泛分布
5.樹蛙科—10種
1.褐樹蛙–(保育類、台灣特有種)、兩眼到吻端有塊淡黃色三角斑
2.白含樹蛙–雄蛙聲音有如射擊打靶的聲音
3.艾氏樹蛙–有護卵行為
4.面天樹蛙–(台灣特有種)、體型2~4公分
5.日本樹蛙–(台灣特有種)、只出現在台灣、琉球群島,在台灣樹蛙中,唯一不在樹上生活
6.翡翠樹蛙–(保育類、台灣特有種)、眼鼻線呈金黃色
7.橙腹樹蛙–(台灣特有種)、數量稀少
8.諸羅樹蛙–(台灣特有種)、腹部無斑點
9.莫氏樹蛙–(保育類、台灣特有種)、適應力強
10.台北樹蛙–大腿內側有黑色斑點
※部分資料來源:http://www.tesri.gov.tw/species.asp集集特有生物中心
台灣兩棲動物 楊懿如 編著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出版
二.卵、蝌蚪
一.卵的類型、顏色
1.長條卵串—盤古蟾蜍、黒框蟾蜍
2.卵粒分散在水中—日北樹蛙、古氏赤蛙
3.一粒粒有黏性—艾氏樹蛙、褐樹蛙
4.漂浮在水面上—小雨蛙
5.聚成團狀—長腳赤蛙
6.陸地上的卵泡—翡翠樹蛙、面天樹蛙
二.蝌蚪
1在水中用腮呼吸
2以角質齒刮食藻類
3先長出後肢,在長出前肢
貳.心得
保育上蛙類的名單,有10種保育類和珍稀動物,令人感到有些悲傷,
人類為了自己,卻破壞了青蛙的棲息地,是許多蛙類瀕臨絕種所以做好保育工作是應該的,也是理所當然的!希望大家一起來做保育蛙類的工作,讓我們的子孫能在見到這些可愛的青蛙類!

阿!~~快來不及了!!

拍手得小蛙蛙!!

西湖國小生態營 野菇生態觀察 黃秀雯主講

多細胞生物群除了大夥兒熟知的動物界和植物界以外,有種奇特的生物群,一般人或許認為他們屬於植物,其實他們和動物有著相同的祖先呢!他們是生活中常見食材—菌類。

什麼是菌類?菌類最大的特徵可分為五種,分別為菌絲構成、以孢子繁殖、沒有葉綠素、細胞壁有幾丁質、從環境或生物吸取養分等特質。乍看之下,菌類外表和植物幾乎雷同,事實上,由於出自於同一種祖先—領鞭毛蟲類,菌類和動物的基因反而較為相似。所以,雖然菌類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但他們屬於相似動物的生物喔。

在外發現野菇,或許會覺得他們長得大同小異,難以分辨,這時,外觀成了分辨他們的要點,首先觀察菌蓋,是否有紋?有鱗?有龜裂?再觀察菌摺,是屬於疏?稍密?密?或孔狀?看菌柄的位置,是長於正中央的「中生」?稍歪的「偏生」?於菌蓋側邊的「側生」?或沒有菌柄,屬於「無生」?菌托的薄、厚?這些都屬於觀察菌類的重要特點。舉例,毒菇鱗柄白鵝膏有著白色、中央尖尖的菌蓋,中生的菌柄,稍密的菌摺和粉狀的菌托。記起這些小訣竅,你也能輕鬆學會辨別的技巧!

菌類沒有葉綠素,無法行光合作用,取得養分的方法分為腐生、共生、寄生和捕食四種方法。腐生型菌類獨立生長於土、木、排泄物甚至是檳榔渣等材質的「家」,木耳、珊瑚菇等都屬於腐生型菌類;共生型菌類和植物及動物共生,與植物共生的如「腐生蘭和蜜環菌」,腐生蘭替蜜環菌固定土壤,而蜜環菌則提供腐生蘭養分。與動物共生的顯著例子為「雞肉絲菇和白蟻」,兩者分別互相提供固定及照顧的服務;寄生的例子如「冬蟲夏草」,是蝙蝠蛾遭到其孢子的附著、寄生,在夏天時由蟲變為草,故名冬蟲夏草;最後為捕食型的菌類,野外的指「環菌」運用其觸手的環套住獵物,再以消化液進行分解。

每逢於郊外發現腳邊的一朵朵菌類,總因為對牠們的不了解而忽略了他們的存在。相信這回聽了黃老師的解說,一定對他們有了更深的認識,生態的視野更廣闊!

西湖國小生態營 台灣外來種與入侵種危機 鄭錫奇主講

漫步於奶奶家附近的水稻田,一株株鮮紅的「魯賓花」佇立於稻田中……相信學富五車的大家都知道,那一團團粉紅似的物體是百餘顆的福壽螺卵,這些繁殖力強,適應力高的入侵種,每年造成了台灣一點三億左右的經濟損失。牠們哪裡來?何處去?我們人到底能夠做些什麼?

全球的生物正在劇減當中,每年約有一萬到一萬四千種生物滅絕,其原因為全球氣候的變遷、生物棲地的破壞、人類濫捕動植物和外來種的入侵。何謂外來種?簡單說來出現於自己不該出現地區的物種我們稱為外來種,而這些外來種若更進一步的危害了當地的人群或物種生活,則稱為入侵種,雖然外來種不一定是入侵種,但入侵種可絕對屬於外來種喔!

外來種多是人為無意或有意的引入。譬如為了經濟而有意引進的奇異果,或為了養殖、娛樂、生物防治或研究等因素而引進外來種。當外來種侵入了不屬於自己的領土,絕大部份會因水土不和而滅絕,但若這些外來種通過了「地理環境」、「立足點」、「繁殖」、「擴散」、「競爭」五種障礙,則成為了「合格」的入侵種,將嚴重破壞本土的生態。

這些「合格」的入侵種一旦入侵本土地區,不但可能造成嚴重的生態性影響,也會造成不小的經濟損失及公共衛生的問題。台灣的多種特有種,在入侵外來種的威脅之下,將面臨絕種的危機。台北市鳥—台灣藍鵲,為台灣特有種鳥類,因為和來自印度及中國的紅嘴藍鵲雜交,出現混種鳥類,情形若持續擴大,台灣藍鵲將失去原有的獨特性,導致滅絕,從特有種名冊中除名的危機。

入侵種也在各方面和原生種進行競爭,多線南蜥捕食體型較小的本土蜥蜴,琵琶鼠魚侵占原生魚類的棲地,入侵種族群日漸壯大,不當的處理,總有一天會造成本土種的消失。然而,外來種的入侵造成的卻不只是生態危機,公共衛生的部分也因為這些不速之客的到來而產生了破洞,包括紅火蟻的咬傷事件以及之前的口蹄疫情,都是由外來種無意的帶入,造成人們的疾病痛苦與恐慌。目前台灣為了處理外來種問題,每年耗盡百餘億的經濟資源,為了口蹄疫疫情的抑止,更損失了一千七百億左右的新台幣!如此龐大的損失,相信在外來種問題減緩之前,是不會降低的。

外來種在台灣不斷肆虐、撒野,政府卻絲毫不為所動,在這不夠主動的社會,尚未將外來種的防治列入法律條文,社會人士或許並不會對外來種抱有警戒的心態。除了相關人員的努力,政府也應該重視外來種的動態、趨勢,才能有效控制外來種的生態,將牠們所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

噢~上面的插隊喔~~
壹. 筆記
一. 菇類的分界
生物界—真核類—多細胞—真菌類
二. 菇類的構造
1.菌絲索
2.菌托
3.菌柄
4.蕈環
5.菌褶
6.條紋
7.鱗片
8.菌肉
9.菌蓋
三.菌類的生態習性
一.腐生型菌類
*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1.落葉分解者
1.群生金錢菌
2.潔小菇
2.木材分解者
1.白腐型
1.靈芝
2.雲芝
2.褐腐型
1.硫色栒孔菌
二.共生型菌類
*與其他生物共利生存
1.高等植物共生
1.紅菇
2.乳菇
2.蘭科植物共生
1.密環菌(中藥中的天麻)
3.草本植物共生
4.藻類共生
1.葉狀地衣
2.枝狀地衣
5.動物共生
1.雞肉絲菇
三.寄生型菌類
1.冬蟲夏草
2.星形菌
四.捕食型菌類
1.指環菌
四.菇類與人的關係
1.食用菇—洋菇、香菇、草菇.竹蓀、金針菇、木耳、鮑魚菇、白木耳
2.藥用菇—靈芝、牛樟菇、茯苓、冬蟲夏草、桑黃、馬勃
3.毒菇——豹斑毒、鵝膏菇、毒粉褶菌、黃粘蓋牛肝菌、毛頭乳菇、毒紅菇
五.毒菇分類
*中毒類型—–發病時間————-影響
1.神經致幻型—15分鐘~2小時—-自主神經系統
2.腸胃炎型——30分鐘~2小時—-中樞神經系統
3.肝損害型——6小時~24小時—-中樞神經系統
4.溶血型———6小時~12小時—-腸胃道
5.其他1.———2小時且飲酒——–未知
2.———36小時—————腸胃道、腎
3.———4日~5日———–皮膚

20090502-03特生中心活動心得(301謝允中)

週六上午家裡的活動結束後,爸爸立即飛快的把我送到台北車站,讓我及時搭上國光號巴士到南投,舅舅的好朋友把我接駁到特生中心後,我終於和大家會合了。

第一節課老師介紹了蕈類(菇蕈類),我曾以為菇類是一種植物,而冬蟲夏草是冬天是蟲、夏天是草。經過老師的介紹,我了解冬蟲夏草其實是一種蟲草散發孢子使其他蟲感染,後來又變成蟲草,再去感染其他蟲子,老師還告訴我們許多毒菇毒性的特質。

第二節課換詹老師幫我們上課,老師說休克是動物死亡率最高的情況之一,有時候我們正為動物急救時,動物可能就休克死亡。受傷動物在運送時,我們要在箱內佈置柔軟又吸水的毛巾,而且要避免吵鬧及噪音,所以千萬不要干擾牠們,而且要儘快交給專業單位處理,例如集集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做進一步檢查。

晚上,林老師為我們講授兩棲類動物,他教我們分辨有尾目和無尾目的兩棲類動物的差別,有尾目是大家陌生的山椒魚,一共三十七種,無尾目就是我們熟知的青蛙和蟾蜍,青蛙和蟾蜍一共三十二種,最特別的是命名,我們能用當地名稱或發現者名稱來命名,有時還會用叫聲和長相等方法來命名。

隔天我們又上關於哺乳類動物的課程,哺乳類就是會分泌乳汁補乳後代,還會體內授精,他們遍布於地球上每個角落,分為八目,有食蟲目、鯨目、靈長目等八目,老師還說蝙蝠(翼手目)是唯一會飛的哺乳類,而飛鼠只是使用滑翔的技巧,飛到另一棵樹上。

外來物種的進入是一個很平凡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牠們,如果讓他們變成「外來入侵種」,那事情就會變得很可怕,但有一些並非人為引進,有些動物是偷偷搭乘交通工具入境,如家鼠、亞洲錦蛙等,他們會造成經濟損失或是奪食和雜交的情形,現在外來種已經有危害等級的制度,分為不會對生態引響、具有淺在威脅性、具有引威脅性及高度威脅性的外來種我們設立法規或撲滅、經濟防治、監測及圍堵等方法。

心得:
我們應該要有保護動物的觀念,不管去了解他、不養外來種、或把他養到終老為止,或為受傷的動物急救都能有效的保護牠們,要愛人類自己,也要愛動物,這才是一個台灣人應有的觀念。

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詹芳澤老師主講
野生動物的救傷保母-野生動物急救站,不管是落巢的小鳥、被捕獸夾夾傷的穿山甲…..等受傷的動物會備有愛心的民眾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

有些動物並不是故意要去獵捕人們飼養的魚、吃種植的水果,是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導致野生動物沒有食物吃,而去吃農作物,例如:黃魚鴞在河流中游以捕魚為食,因為上游的養鳟場把河水截斷,只好飛到上游去吃養殖廠內的鱒魚,被養殖廠的人發現時,會用石頭、彈弓打黃魚鴞,但是宣導不要打黃魚鴞的成果越來越好,因為有的養鳟場開民宿,並說只要在窗邊就可以看到黃魚鴞出現,「不打牠反而讓他來吃魚」,黃魚鴞從過街老鼠變成一棵搖錢樹,這是一個新的生態旅遊,但並不是每個漁民都贊同這個做法,因此急救站還是會收到明用彈弓恫赫,打瞎一隻眼睛的黃魚鴞,雖然瞎了一隻眼,可是在訓練籠中獨眼的黃魚鴞還是可以自如的把水池中的吳郭魚自如的抓了起來,但是看到獨眼的黃魚鴞時,心中還是覺得真是要好好的保護有生動物。

道路也是野生動物的殺手
我在山路上看過被車撞死的鼬獾、死於車輪下的蛇,在自然界中到處都是動物的道路,當人一把森林改變,做一條讓車輛來來往往的道路,而平常動物天瑱走動的道路被人截斷了,他們就要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馬路,車子越來越多,車速越來越快,當然動物動物經過被撞的機率越來越高。蛇在晚上會爬到白天曬的很溫暖的柏油路上取暖,但是晚上開車的人也不會注意到路上有蛇,一壓下去的小命就保不住了,還有一項是比較特別的,就是猛禽的亞成鳥捕捉獵物的技術沒有那麼熟練,抓不到獵物,看到道路上有被車子撞傷或壓死的也不放過,一看到有撞死、撞傷的動物,亞成鳥會先用翅膀蓋住獵物怕被其他動物搶但他看到車子衝過來的時候會以為車子要跟他搶食物,不飛走,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而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將這些動物意外事故發生最多的地點用GPS 定位的百拉卡公路和台2 甲陽金公路,設置「動物穿越涵洞」來排除車與動物的相撞事故,也在陽明山的道路上設立「領角鴞穿越告示牌」字樣,表示大家慢慢注意到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進補與金錢
在早期的社會物資缺乏,人們會在各個野生動物可能出沒的地方佈下陷阱,中了陷阱的動物後就不用說了,但是現代人現代人又不是沒東西吃,去獵捕野生動物為了賣給山產店、取皮草和自己嚐鮮進補這樣濫捕、為了金錢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在現代的社會中,野生動物的保育是每一個人都要會的事,可是要醫治受傷的野生動物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不設陷阱、不無故因為好玩而傷害野生動物…..等,不做傷害野生動物的事是一個人基本要知道的,要等到讓獸醫醫治一般已經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所以應該要感謝在世界各地幫助、醫治的有心人士!

壹、台灣的兩棲類筆記
一、台灣的兩棲類分有尾目以及無尾目,有尾目含山椒魚科,無尾目則含樹蛙科、赤蛙科、狹口蛙科、樹蟾科和樹蛙科
1.有尾目
〈1〉阿里山山椒魚
〈2〉南湖山椒魚
〈3〉楚南氏山椒魚
〈4〉臺灣山椒魚
〈5〉觀霧山椒魚
2.無尾目
〈1〉樹蛙科
a.日本樹蛙─只有出現在台灣和琉球群島,是台灣的樹蛙中,唯一極少樹上活動的。
b.艾氏樹蛙─具有護卵的行為,會下未受精的卵給小蝌蚪吃
c.面天樹蛙─特有種,體型2到4公分
d.白頷樹蛙─雄蛙的鳴聲聽起來有如射擊打靶
e.翡翠樹蛙─保育類、特有種,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水溝
f.台北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在冬天繁殖
h.諸羅樹蛙/特有種、保育類,喜歡在春夏的午後鳴叫,體長4~6公分
i.橙腹樹蛙/特有種、保育類,數量十分稀少,急待保育
j.莫氏樹蛙/特有種、保育類,適應力強,其鼠蹊部及大腿為鮮紅色
k.褐樹蛙─保育類、特有種,兩眼到吻端有塊淡黃色三角斑,雄蛙4~5公分,雌蛙7~8公分,差異極大。
l.諸羅樹蛙─特有種、保育類,腹部白色,吻端到四肢全緣均鑲有白邊
〈2〉赤蛙科
a.腹斑蛙─喜歡靜水域,公母體型雷同,中型蛙類
b.牛蛙─外來種,體型巨大,最大可達20公分,性情兇猛,會捕食其他蛙類,對本土的蛙類,造成重大危害
c.貢德氏赤蛙─保育類,大型蛙類,體背成灰綠色,叫聲如狗吠,又被戲稱「狗蛙」
d.古氏赤蛙─雄蛙下顎有二枚明顯的齒狀骨突
e.拉都希氏赤蛙─中型蛙類,棲息於流速緩慢的溪流邊或溝渠、池塘等積水處
f.澤蛙─適應力強,廣泛分布
g.長腳赤蛙─腳長為該種的特徵,身體瘦長,頭長大於頭寬,吻部尖長,中型蛙類
h.金線蛙─保育類,屬中大型蛙類,體型肥胖粗壯
i.豎琴蛙─稀有種,亟待保育,形似付班又哇
j.虎皮蛙
k.梭德氏赤蛙
l.斯文豪氏赤蛙
m.台北赤蛙

i.豎琴蛙─稀有種,亟待保育,形似腹斑幼蛙
j.虎皮蛙─保育類,大型蛙類,肥胖粗壯,最大可到12公分
k.梭德氏赤蛙─生活於森林底層,中型蛙類,體態修長,酷似長腳赤蛙,體色變化大
l.斯文豪氏赤蛙─生活於溪流附近,被稱為鳥蛙,有全綠型、全褐型、褐綠混合型
m.台北赤蛙─保育類,體態修長纖細,吻部尖長

特生中心-生態之旅
  哇~經過了2天的旅程不但有好豐收還得到了很多知識(雖然有些有小睡一下^^”),還看到好多特有種(感覺很爽///=3=///->眾:很多是照片)!如:穿山甲….等。
  
  當天一早起來,家裡就好像世界大戰一樣,很混亂(也是為了我呀^_^),呼呼~終於可以趕緊搭上車趕到西湖國小門前,原本還以為我敢不上了呢!不久,大家各自到別家長們便紛紛坐上遊覽車。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夥就來到了南投集集,各自放好行李後,我們跟著老師去演講廳。

  在世界上,目前生物分成5大類:植物.動物.菌類.原核類和真核類,而菇類則是被分類於菌類。
筆記欄:
(1.)菇類長得很迅速
(2.)每一種菇類的菌蓋不同
(3.)菌環生長在菌類的中央,而且不是每一種菇類都有
(4.)菌折也是有長短的
(5.)菇菌類的孢子約是10000分之1m
(6.)木耳的孢子長在木耳的光滑面

  接下來,接下來要上的是:有生動物急救站,這是在教我們要如何與動物相處,認識野生動物的習性,以及要如何愛護野生動物的家-大自然!
筆記欄:
(1.)台灣黑熊的力道很大
(2.)動物對人類的引想:
食&衣&住&行&娛樂(育樂

  P.s這地方的筆記比較少!
筆記欄:
(1.)台灣的野生動物約有23000000種,大約有200種為稀有動物

唉呀!
我這次的成績一定很爛的啦!
因為我有健忘症^^”
(眾:這種話妳也說得出口=3=)

前一篇作廢(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詹芳澤老師主講)

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詹芳澤老師主講
野生動物的救傷保母-野生動物急救站,不管是落巢的小鳥、被捕獸夾夾傷的穿山甲…..等受傷的動物會被有愛心的民眾送到野生動物急救站醫治。
有些動物並不是故意要去獵捕人們飼養的魚、吃種植的水果,是因為人類過度開發導致野生動物沒有食物吃,而去吃農作物,例如:黃魚鴞在河流中游以捕魚為食,因為上游的養鳟場把河水截斷,只好飛到上游去吃養殖廠內的鱒魚,被養殖廠的人發現時,會用石頭、彈弓打黃魚鴞,但是宣導不要打黃魚鴞的成果越來越好,因為有的養鳟場開民宿,並強調只要在窗邊就可以看到黃魚鴞出現,「不打牠反而讓他來吃魚」,黃魚鴞從過街老鼠變成一棵搖錢樹,這是一個新的生態旅遊,但並不是每個漁民都贊同這個做法,因此急救站還是會收到民眾用彈弓恫赫,打瞎一隻眼睛的黃魚鴞,雖然瞎了一隻眼,可是在訓練籠中獨眼的黃魚鴞還是可以自如的把水池中的吳郭魚自抓了起來,但是看到獨眼的黃魚鴞時,心中還是覺得真是要好好的保護有生動物。

道路也是野生動物的殺手
我在山路上看過被車撞死的鼬獾、死於車輪下的蛇,在自然界中到處都是動物的道路,當人一把森林改變,做一條讓車輛來來往往的道路,而平常動物天天走動的道路被人截斷了,他們就要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馬路,車子越來越多,車速越來越快,當然動物動物經過被撞的機率越來越高。蛇在晚上會爬到白天曬的很溫暖的柏油路上取暖,但是晚上開車的人也不會注意到路上有蛇,一壓下去的小命就保不住了,還有一項是比較特別的,就是猛禽的亞成鳥捕捉獵物的技術沒有那麼熟練,抓不到獵物,看到道路上有被車子撞傷或壓死的也不放過,一看到有撞死、撞傷的動物,亞成鳥會先用翅膀蓋住獵物怕被其他動物搶走但他看到車子衝過來的時候,會以為車子要跟他搶食物而不飛走,後果就不堪設想了,而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將這些動物意外事故發生最多的地點用GPS 定位的百拉卡公路和台2 甲陽金公路,設置「動物穿越涵洞」來排除車與動物的相撞事故,也在陽明山的道路上設立「領角鴞穿越告示牌」字樣,表示大家慢慢注意到道路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進補與金錢
在早期的社會物資缺乏,人們會在各個野生動物可能出沒的地方佈下陷阱,中了陷阱的動物後,被捕捉的動物就會落入人們的肚子裡了,但是現代人現代人並不是缺乏食物,去獵捕野生動物是為了賣給山產店、取皮草和自己嚐鮮進補這樣的濫捕或為了金錢而殘殺動物是非常不道德的事。
在現代的社會中,野生動物的保育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事,可是要醫治受傷的野生動物並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不設陷阱、不無故因為好玩而傷害野生動物…..等,不做傷害野生動物的事是每一個人的基本知識,等到讓獸醫師醫治時一般已經是非常嚴重的事,所以應該要感謝在世界各地幫助、醫治的有心人士!

修改過了!

〈3〉狹口蛙科
a.花狹口蛙─外來種,中大型蛙類,體型大於6公分,其他四種小雨蛙體型小於3公分,相差極大
b.巴氏小雨蛙─保育類,小型蛙類,身體呈等腰三角形
c.黑蒙西氏小雨蛙─保育類,身體呈等腰三角形,體寬為台灣四種小雨蛙之首
d.小雨蛙─台灣分佈最廣的雨蛙,身體呈等腰三角形,鳴聲酷似史丹吉氏小雨蛙
e.史丹吉氏小雨蛙─保育類,體型瘦長,小型蛙類,喜棲息於闊葉林底層的落葉堆、草叢
〈4〉樹蟾科
a.中國樹蟾─台灣樹蟾科僅此一種,小型蛙類,遇到天敵時,皮膚會分泌激性黏液
〈5〉蟾蜍科
a.黑眶蟾蜍─耳後腺分泌的有毒汁液可提煉「蟾酥」,中大型蛙類,皮膚粗糙,佈滿纍粒
b.盤古蟾蜍─耳後腺分泌的有毒汁液可提煉中藥上所稱的「蟾酥」,為外用止痛劑,有麻醉的功能,亦可內服治心衰,大型蛙類

0503台灣野生哺乳類動物多樣性及保育 鄭錫奇老師
生態豐富的台灣
人稱「福爾摩沙」的台灣,雖然只是一座面積約3600平方公里的小島,但因為結合了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因此許多野生動物遷移至台灣繁衍。
什麼是野生動物的定義?
  野生動物就是在一般的狀況,生存於自然棲息環境下,非經人嗣養、繁殖之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昆蟲及其他種類之動物。
哺乳類
哺乳類是地球上動物界物種裡演化最高等的一類動物,主要的特徵有乳腺、毛髮、胎生以及內溫性等。全世界的哺乳類物種約有5100餘種。在台灣可看到的110餘種中,其中陸生物種的台灣特有種高達約49種,台灣真是一個充滿生態的島嶼。
台灣哺乳類的各目介紹
食蟲目:體型小,擁有大而有力、善於挖掘的前掌,以地底的昆蟲為食。外耳殼、眼睛退化、足側及尾側有垂出穗狀短硬毛等特徵以適於穴居或水域生活之型態。台灣目前有11種。
囓齒目:飛鼠、老鼠及松鼠等小型哺乳類動物。他們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嘴部上、下顎各具一對無根的門齒,這對門齒可終生持續生長。因此除了進食以外,必須常常啃咬東西來磨牙,保持適當的長度。台灣有19種。
翼手目:翼手目就是所謂的蝙蝠,牠是哺乳類裡唯一會飛的動物。大部分的蝙蝠都食蟲性,對農業害蟲的控制,有極大的貢獻。飛翔時以聲納系統的高頻率音波偵測障礙物與食物。翼手目是台灣哺乳類中種類數量最多的一目,有超過30種。
心得、結論
當我們深入了解生態的奧秘時,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台灣還是全世界,自然界裡蘊藏許多多采多姿的有趣生命,所以我們才要好好去愛惜牠,不要再讓世界上有生物消失,因為大自然還有許多澳秘等著我們去研究!

野菇生態觀察-黃秀雯老師主講
什麼是菇呢?
相信我和大家的直覺就是生長在野地像一把小傘一樣的東西。事實上菇不是植物,因為他沒有葉綠素,而且菇的細胞壁是由幾丁質和維生素構成的,昆蟲堅硬的外骨骼就是由一種幾丁質構成,菇大多是無性繁殖,是用孢子繁衍後代。平時用菌絲潛伏在樹幹、腐土、動物排遺、動物屍體或枯木中…..在各個環境都可能有菌絲在內,而在某個季節、下雨後或不定期的長出子實體,子實體就是平常所見到的菇,到了長出子實體後,它就達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了。

菇生長的環境
一、腐生型
在大地上扮演清道夫的角色,把枯木、落葉、動物排遺和動物屍體…..等有機腐植質分解,吸收他們的養分,像是大家最常見的腐生菇,有香菇、黑木耳和銀耳(白木耳),還有價格昂貴的牛樟芝、靈芝等。

二、共生型
常見的是與植物共生,植物行光合作用所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供給菌類生長,而菌類可以保護植物的根系,促使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養分,有一些菌類是與藻類共生,就是在野外的石頭、樹皮上經常看到的地衣,在醫學、科學研究上也有很大的用處,例如石蕊試紙就是用一種叫做石蕊地衣萃取的成分製成,而與動物共生的菌最為著名的就是雞肉絲菇,雖然很多人吃過雞肉絲菇,卻很少人知道雞肉絲菇腳下踩著一個白蟻窩,雞肉絲菇和白蟻是互利共生的關係,白蟻吃到雞肉絲菇孢子黏著的木材時,會把孢子吐出,製作蟻窩,孢子便發芽,形成菌絲,而白蟻會啃食雞肉絲菇的菌絲,補充蛋白質,到了白蟻窩快要廢棄時,它會長出子實體,傳宗接代。

寄生型
最常見也是最有價值的寄生菌就是「冬蟲夏草」,夏天、秋天時真菌開始住進昆蟲的體內,吸收昆蟲體內的養分,完全吸收完畢後,昆蟲的全身會僵硬,像在休眠,到了夏天再長出火材狀的子實體,可是在台灣的野外沒有中藥店中所販售的冬蟲夏草,台灣的蟲草主要的寄主昆蟲是椿象、螞蟻和鱗翅目昆蟲的蛹。

台灣是一個蕈(菇)類資源極度豐富的小島,我們一家人曾經和一些親朋好友一同去鞍馬山遊玩,走在林下步道,走沒有幾步就出現一顆顆的野菇,從鬼傘、粉摺菇到牛肝菌,各種常見、偶見的蕈類,一一的出現在眼前,每一種菇我都想要找出最具特色的角度來拍出美麗的照片,所以都一直沒有跟上親朋好友的腳步,這只是一條遊憩步道;卻能夠看見那麼多的菇,可見台灣的蕈類資源是相當的豐富。

台灣的兩棲類
ㄧ.筆記
什麼是兩棲類?兩棲類的定義—
1. 行兩棲生活,幼年在水中,成年在陸地,或者水陸都可以生活。
2. 脊椎動物。
3. 分成三目-有尾目、無尾目、無足目,而台灣的兩棲類動物共分成37種,分別屬於無尾目和有尾目。
4. 無足目的動物為山椒魚;有足目的動物為青蛙以及蟾蜍。
有尾目—山椒魚介紹~
山椒魚由於產量不多,因此在照顧小寶寶時也較為耐心,而他們與其他種魚類最不同的是行兩棲生活,有四隻腳,有長長的尾巴,生殖方式也是採用體外受精,在動物地理上扮演的角色,也格外引人注目!
無尾目—青蛙V.S.蟾蜍
青蛙擅長歌鳴,他們歌鳴的方法與我們人類有所不同。在歌鳴前,他們會先吸一大口氣,讓空氣在鳴囊和腹部中磨擦而出聲音,而青蛙的鳴囊又分成了單鳴囊和雙鳴囊,也就是說有些青蛙只有一個鳴囊,在高歌時只有一個鳴囊凸起,而雙鳴囊的青蛙在唱歌時有兩個鳴囊鼓起,相對的,聲音也較為大!
青蛙的卵,也有它特殊的地方喔!半面白色半面黑(有一些青蛙的卵是這樣的)!各有其功能~一剛開始下蛋時,有些白色朝上,不久,白色面就會朝下,因為白色面是專門吸收陽光,一有東西,就會變重而朝下,黑的面可避免紫外線照射,所以形成黑上白下,同時也可以騙過天敵!像是水中的魚兒從水中看會以為是天空而不以為「異」,而鳥類從上網下看會認為是地板而不會去啄食,可以保護卵又可以騙過天敵,真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嬰兒床呀!
當蝌蚪要變成青蛙時,後腳先長再長前腳,而長出前腳的位置正好於蝌蚪的出水口,因此在此時期,蝌蚪會不進食,藉由尾巴收縮來補充養分,最後才停止用腮呼吸,改用肺來吸氣。
在兩棲類中,分成了五科:蟾蜍科、樹蛙科、樹蟾科、赤蛙科、狹口蛙科,其中,樹蟾科是最特殊的,台灣只有中國樹蟾一種,因為樹蟾的骨架與蟾蜍相似,但是又不會分泌耳後腺(自我防衛的毒液),背上沒有顆粒,而且外觀又像青蛙,因此另外增新「樹蟾科」這個科別。而人人所知的小雨蛙則是容納在狹口蛙科之中。蟾蜍科,台灣有兩種,黑框蟾蜍以及盤古蟾蜍,都有耳後腺,背上的顆粒也會分泌出白色的毒液,目前數量較為稀少。不過,我曾在我們社區中庭發現過…好像是黑框蟾蜍的蹤跡唷!(那已經是去年的事了吧~)

二.心得
兩棲類動物是一種很特殊的動物,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但是我認為,一定還有未被找到的無足目!或許…已經絕種了,但是,我希望,能夠保護好我們的地球,保留住目前存在而我們仍未發現的小動物。現在越來越少可以看到未被開發的地方了,大自然的生態被破壞得「狠」厲害,開發的山坡地,棲地破壞是造成生物絕種的主要因素,在這個星球,我們利用了他,就應該還他一個乾淨的地方,我想,以後我們要好好愛護大自然,減少每日生物絕種的數量,這樣我們才能觀察到更多的生物。

老師~我分開打上網~

第二堂課~如何幫忙受傷的動物
詹芳澤老師講座
305 南港國小洪儀璇
仰頭看著天上翱翔中的鳥類,心中不禁會羨慕,但可能大家都沒想過,一旦他們落下受傷,很有可能小命不保。在此時,若我們了解如何幫助這些受傷的野生動物,就有機會讓他們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鳥,之所以能飛,是因為它的身上有許多的氣囊,ㄧ吸氣,氣囊變大,身體就變輕,也比較容易飛起來,而身上分別有頭頸氣囊、鎖骨氣囊、前胸氣囊、後胸氣囊、以及腹部氣囊五個重要的氣囊。另外,除了氣囊幫助飛行外,骨頭也是空心的,由許多骨小梁交錯形成,加上高代謝率,比較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心臟大,心腹量大,心輸出量多,較高的血壓以及較低的心跳次數。而鳥的肺臟無任何空氣,因為空氣只處於氣囊中,所以肺臟是實心的,因此當休克時容易死去,除非從嘴中傳送空氣給氣囊。由此之,緊迫中的休克是受傷動物中的頭號殺手,在一般沒有人照料的情況下,動物們是必死無疑的。
生物的傷害,簡略的分成兩大類,分別是自然傷害以及人為傷害。自然傷害中,主要的有年老、敵人捕食、落巢、颱風、豪雨等,而人為傷害則有車下喪命、棲地破壞、陷阱、彈弓、打獵等,有許多種原因是會使他們受到傷害。有時,被壓成肉餅的動物之天敵也會同時喪命!像是饑餓的…我好像忘記叫什麼,反正就是一種老鷹,看到一隻有一半身體被壓成肉餅的動物死在軌道上,飢腸轆轆之餘,興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衝下去用翅膀保護牠得來不易的「美食」,慢慢的離開軌道,卻沒料到高鐵此時來到,因此立即喪命。這也是為什麼高鐵車頭以及軌道上有一片片的紅斑,不是油漆,正是那些可憐的小動物!!
有些人會因為憐憫心或受到宗教(佛教)影響而去買那些鳥去放生,但有時放生的地方或方式不對,使得牠們不習慣或者一再被人抓,造成不是在幫助而是在造成動物們的痛苦。我想,到不如去勸勸捕鳥人以及店家別再從事此殺生行業,或許成功的話,不只救得一個生靈,或許是上百隻呢!
遇到受傷動物要如何處理?其實我也沒有正確答案,但是一般我會通知相關的保育團體前來幫忙。在處理過程中,人員安全是很重要的,因為受傷的動物仍有潛在的危險,在物理上的傷害,大概就是抓、啄、拍、咬、撞、和踢,而生物的傷害,例如病毒上的感染有:
細菌 :結核菌、沙門氏桿菌…
病毒 :禽流感、B病毒…
寄生蟲:中華吸蟲、廣東住血線蟲…
因此仍要注意自身安全!
二.心得
特生中心,是一個專們照顧受傷動物的保育團體,是一個急救動物的急救所,裡面的員工不分動物是否是凶猛(像是台灣黑熊)或者是是否常見的,一律盡心幫助,雖然只有約30%-40%的動物能救到康復,其餘的束手無策成為殘障的鳥,園區仍熱心的收留他們,他們自由的空間,或者成為大使,隨著講師去親近學童,並且告訴他們這些大使是哪裡受傷,給他們對動物有良好印象,不能任意欺負動物們,因為重返大自然的機率不到1/2,成為殘障鳥士也有可能。剩下那些受傷慘重,已經回天乏術的,特生中心也不會任意丟棄屍體,反而會抽取其致死之病毒做研究,可能對人體是否有所影響,或者做成標本,供大家參觀。
在特生中心的園區內,我看到一些的殘障動物,像是斷了翅膀骨架的
大冠鳩(大冠鳩有被連結網上找到的集集特生保育中心別人拍攝的受傷之大冠鳩)
除了受傷動物的處理是一項工程,野放放生動物時前也是要一些手續的!野放原則:羽毛完整、飛行OK、羽毛能防水、微他命D的合成。身體狀況:身體的完整性、自行進食、血液循環。一切通過檢查,動物們才能由專門的人員帶到野外進行放生。
從這堂課中我了解生命的寶貴,尊重生命—了解其他生命的存在,了解、接觸大自然,並且從自己做起,不亂破壞生態,也不亂捕捉動物,維護大自然的和平。

野菇的生態觀察
對於野菇的認識
  憶起我小時候看到的書,上面寫著:野菇最好不要亂採,因為可能有毒。從那一刻開始,我對菇類都有一種恐懼感,但是隨著時間的逝去,這種感覺漸漸的淡忘掉了,直到這一天,要上野菇的課,對我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

野菇的特色
  菇類,無論大小型態都有幾個共通點:由菌絲構成、以孢子繁衍、不具葉綠素、細胞壁有幾丁質、由環境攝取養分、不是植物界也不是動物界、DNA近似於動物。所以,吃菇,嚴格說來也是吃葷,但是,做事總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一些太過於細微的事情,實在是無法想的周到。

毒菇、可食用菇與藥用菌:
  老師講了許許多多有關菇類的知識,而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毒菇與可食用菇。「頭兒尖尖,腳踏白蟻窩」的雞肉絲菇,還蠻想吃的吔!但是,如果發現了,即使下面有白蟻窩,我還是不敢去嘗試,因為百密一疏,且那個鱗柄白鵝膏早就把我嚇得渾身發抖,雖然長得一點也不像,可是我以後可能永遠都不會吃洋菇了:)。
  另外,對於可食用菇類,我最感到嘖嘖稱奇的是野生的金針菇,看了保證誰都會昏倒,長的根本就像我們吃的香菇嘛!另外,「草菇」也是一個恐怖的對象,它只要沒煮,就有毒,多麼矛盾啊!所以,只要火鍋店不小心進了草菇,而又有人不小心沒煮熟吃下去……光想到這裡就心裡發毛了。
  接著,是藥用菇類,有牛樟芝、靈芝、冬蟲夏草等等,但是,我是絕對不會長冬蟲夏草的,光是幼蟲上的菇類,看起來就覺得怪怪的。另外,我感到可惜的是牛樟芝,很多人都以水煎服用,把如此珍貴的藥材就這麼給毀了,實在可惜!這也說明著,對一樣物品並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要擅自行動,否則,一些好的物品,就白白損失在你手裡,說來可不可惜,扼不扼腕啊?

後記

  這次的野菇的生態觀察,深深的吸引著我,令我不禁對野菇也有一層好感,可是,即使我成了菇類專家,也不敢向黃老師他們那樣,實際去吃野生的菇類,因為不怕一萬菇,只怕萬一啊!

老師,對不起啦,下一篇要晚點才發。
還有,我的個人網頁要開張了,我打算在裡面做一個專區,把我所有的心得放上去,這學期末應該就可以架設完畢。

蕈類生態觀察
我們經常可以在野外的樹下、路旁以及板凳上看到蕈類的蹤影,甚至是家中的餐盤上,也少不了它們的蹤跡。但蕈類到底是什麼,是動物?是植物?而它們又是如何構成的,它對我們又有哪些益處呢?這些疑問都在特生中心黃老師的詳細解說下得到解答。

蕈類的構造及定義
根據美國生物學家Robert Whittaker再1969年做的一份歸類表,將真菌界和動物和植物一樣都歸於多細胞生物,而在1994年,更發表出蕈類與動物界較為接近的看法。蕈類所必備的基本要素有:它要由菌絲構成,我們不稱蕈類的支撐部位為根,而是菌絲。第二,則是要由孢子來繁衍下一代,蕈類和蕨類一樣都是透過孢子繁殖。第三則是不能含有葉綠素,這就是蕈類和蕨類最大的差別之一。此外,蕈類的細胞壁中也必須含有幾丁質,且要透過週遭的環境來吸收養分。
蕈類的構造有下而上分別是位於基部,用來固定的菌絲索,以及位於菇類下方的菌托,由於氣候炎熱,大部分在台灣生長的菇類都有著碎片狀的菌托,以便散熱。再上去則有菌柄、菌環、菌折、鱗片、菌肉,以及位於最上方的菌蓋。

蕈類的分類和進食方式
可以依照許多不同的構造來進行分類,在外型方面,我們可以分成四種,它們分別是沒有菌柄的無柄種類,菌柄長在側邊的側生,菌柄沒有長在中心點的偏生,以及菌柄位於中心點的中聲菌類。除了外形,我們也可以依照進食方式來分類,有的蕈類是生長在腐敗的東西上,有助於分解的作用,有的則是寄生在動、植物的體內,中藥材中的冬蟲夏草就是由死掉的鱗翅目幼蟲以及寄生的蕈類所組成,還有一些是採取共生的方式,例如雞肉絲菇與白蟻的共生,以及菌類和植物共升所產生的地衣,少數的則是利用捕食的方式,捕捉一些土壤中的微生物。
其中,相當常見也相當有趣的是菌類的共生,除了上述的雞肉絲菇以及地衣外,還有一種就是與植物的共生。這一種菌類的菌絲與植物的根相連,植物可以提供菌類無法透過葉綠素獲取的養分,而菌類則可以提供植物礦物質以及對其他菌類的抗體。
蕈類為人類帶來的益處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見的許多食品都是蕈類,而且蕈類中含有的豐富維生素D能夠幫助身體吸受鈣質,在吃完後曬曬太陽還能夠得到更好的吸收效果,真可說是個又好吃又營養的食品。這些「食品」當中最常見的有用來煮雞湯的香菇,義大利麵裡的洋菇,和火鍋中的金針菇。在這之中,身價較高的還有松露和牛樟芝。松露是和樹木共生的一種蕈類,它不只有菌絲長在地底下,而是整株都覆蓋在地底下,這種高級的食材在法式餐點中經常可以見到,像是松露巧克力、松露白蘆筍、以及松露燻鮭魚都是使用松露的著名菜肴,由於採收上的不便使它格外昂貴。但最珍貴的莫過於是「牛樟芝」,這個可是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的,由於牛樟在過去被大量砍伐,現在已經難以找到適合牛樟芝生長的大型牛樟樹,牛樟芝有各種靈芝的功效,效果甚至好上十幾倍,實在可說是可欲不可求。
不要再混淆了
自然界中有許多長相雷同的生物,菇菌類當然也不例外,有一種與牛樟芝長相相當相似的「蜜紅多孔菌」,雖然長相類似,但療效卻是天差地遠,「蜜紅多孔菌」的價格相對低廉,療效也只有一般靈芝的效果。有些不肖商人就將「蜜紅多孔菌」利用魚目混珠的方式當成牛樟芝來賣,利用這樣的騙術來欺騙不會辨認的消費者。
另外一個例子則不會造成金錢上的損失,卻有可能危害到身體健康:在野外看到的金針菇千萬不要摘回來吃,因為白嫩又細小的金針菇在大自然中是幾乎不太可能出現的,那些長相類似金針菇的蕈類是營養不良的「簇生黃韌傘」,簇生黃韌傘有著腸胃炎毒,吃下去最嚴重還可以致命呢!
多了解蕈類不但可以免避免身體健康與金錢上的損失,更能夠成為野外求生之道,當困再山區斷水斷糧時,唯有了解它們的人能夠輕易的找到可以充饑的食物,因此,對生態有興趣的人,不妨就從蕈類開始來認識大自然吧!

野菇生態觀察
野生的菇蕈類是一種具有真正的細胞核、無葉綠素而且以吸收外界營養而生存的一種高等菌類。
當我們走進茂密的森林,常會在落葉堆中、枯木上看見許許多多的菇蕈類稱著一把小傘,樣子可愛極了。但是,你知道嗎?這些野生菇蕈大多有毒。
一般我們將菇蕈分為兩大類:
〈一〉以科學分類有
1.子囊菌門〈半肚菌〉
2.擔子菌門〈毒蠅傘〉
〈二〉以型態分類
1.摺菌類〈香菇〉
2.非摺菌類〈靈芝〉
3.腹菌類〈鬼筆〉
4.膠質菌類〈木耳〉
5.子囊菌〈冬蟲夏草〉
毒菇的中毒類型主要也可分為五類:
1. 神經致幻型
2. 腸胃炎型
3. 肚損害型
4. 溶血型
5. 其他
其中又以肝損型最為嚴重,毒素可致死。
野生的毒菇雖然非常危險,但也有許多的菇蕈類可食,且已被人們廣泛的利用,所以只要不誤食毒菇,野菇的生態觀察便是假日的好活動。
台灣的外來種與入侵種的危機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這個議題已漸漸的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世界物種的滅絕速度卻越來越快。
台灣是一個擁有相當豐富生態相的海島國家,但是也因為外來種或入侵種的生物進入台灣,造成了本土原生物種受到生存的威脅,甚至導致絕種。
外來種生物都是由人們引入的,而引入的方法可分為兩種
1. 蓄意引入〈合法和非法走私〉
2. 非蓄意引入〈輪船壓艙水、暗藏在果實或作物中的昆蟲等〉
而外來種生物「蓄意引入」的原因常為
1. 水產養殖
2. 娛樂觀賞
3. 生物防治
4. 科學研究
5. 任意放生
這些都是造成外來種生物入侵的例子。
臺灣是我們的家園,我們土生土長的環境,所以每個人都要好好保護這個美麗之島,作好防範措施,別讓外來種生物有機可乘,破壞我們的家園。

外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 鄭錫奇組長 主講
外來種的引進

  外來物種的引進,有兩種可能,一是外來種無競爭力,遭到本土生物驅逐,二是適應本土生態環境,因無約束而成為了可怕的「外來入侵種」。

外來種入侵台灣的管道

  外來種來台灣,主要是人為因素,雖然也有自然因素,但是因為是大自然起的頭,所以多半不至於破壞本土環境←個人想法。而人為因素又分為蓄意和無意,而我認為,蓄意全部的都是「錢」加上人類的喜新厭舊所造成的,舉個最明顯的例子:福壽螺,當初,也不是那個見錢眼開的商人引進的嗎?人,常常就因為自己的貪婪,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壞一些大自然的法則,令人婉惜不已。另外,巴西龜也是一樣,本式引進來觀賞,但是卻被棄養,現在呢?連許許多多小河流,都幾乎全數陣亡,可知人類棄養後的影響有多大。
(參考資料:

外來種成為入侵種的層層關卡

  老師分享了外來種成為入侵種的五層關卡,而我也有我自己所設定一的五道關卡,與大家分享……
1.突破自然障礙-此時此可以被稱為外來種
2.播到正確的位置-如果松材線蟲被送到嘉南平原,很難生存吧!(雖然有可能以其他媒介進入到松樹裡面)
3.和原生種競爭-和原生物種競爭,若勝利,則立即成為外來入侵種,若失敗,則成為犧牲者。
4.繁殖-凡生物ㄧ定要有後代,才能生長下去。
5.消滅本土物種/對本土經濟造成重大損失-其實上,過了第三步時已經是入侵種,第四部已經是中度危害,而到達這一步,已經造成重大損失了。

結語
  
  人,常常因為貪求眼前的好處,而可以放棄掉長久的利益,通常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與錢財,卻不考慮到結果,就是因為人這樣子,所以大自然才會被破壞的那麼嚴重,等到哪一天,大自然真的來反撲就慘了。

動物的天使─照護受傷的野生動物
動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在地球上的好鄰居,不論是食、衣、行、育樂都少不了牠們,但動物卻在近年來,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和利用,而面臨危機。
人類對動物造成的傷害
  擁擠的城市曾是開闊的森林,開闊的森林中,曾有無數野獸在其中奔馳。然而如今,每年被砍掉的樹木實在是難以估計,越來越多生物也因人為因素而滅絕。這種情況在台灣也是層出不窮,我們可以將這些危害生物的行為大致分成兩類。
首先是「非刻意」的傷害,這些間接傷害動物的動作,往往不是為了要造成動物受傷,或是獲取動物身上的資源。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化學藥劑的使用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個開發動物棲息地的人,或許不在乎野生動物的生死,但我相信沒有人會希望在自己的土地中看見無數的動物屍體。而化學藥劑的使用也許是為了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卻扼殺了許多野生動物的食草,有的則是在雞隻中施打抗生素,老鷹誤食後會讓生長過於快速,蛋殼變薄,使得幼雛無法孵育。
另一種則是「刻意」的傷害,許多獵人會私自在山間大量裝設鳥網或飛鼠網,甚至會有盜獵的行為,實在令人髮指。根據特生中心的估計,全台灣總共有數千張鳥網,每張鳥網都可以輕易的在一個月內捕捉到十幾隻鳥。若是如此,那全台灣在一個月內就會有一萬多隻鳥被捕捉,一年就會有超過十二萬隻!然而這還只是保守估計。
特生中心對動物保護盡的心力
特生中心設立的一大宗旨就是要保護生物,其中當然包含幫助受傷的動物。我們在特生中心的園區中看到不少無法自己求生的動物,有的是被獸夾夾到,有的是被鳥網捕到,更有的是被人棄養,看到牠們無辜的眼神以及殘缺的肢體,不禁讓人感到不忍。但牠們還算是幸運的,這些受傷的野生動物能夠被帶到特生中心來接受細心的照料,不愁吃穿。特生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會盡心盡力、儘可能的將牠們治好。
  但儘管特生中心再怎麼努力,每年可以救到的動物也只有六百隻左右。在這之中,只有40%的是能夠幸運的被救活並野放,另外則有30%是能夠救活,卻沒有求生能力,30%是連救都救不活,令人難過。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明顯看出60%的野生動物都無法再回到自然的懷抱,其中,大多數會擔任「動物大使」的職務,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野生動物,並懂得保護牠們,少數治不好的,會採取最後的手段「安樂死」,讓這些可憐的動物們不要再忍受病痛的折磨。
與自然和平共處
  然而避免動物受到傷害並不是沒有解決之道的,譬如:野生的陸上生物和海洋生物經常因為人類的過度獵捕而受到威脅,要是政府能夠限制每年的獵捕數量,在特定的情況下會是一個不錯的保護方法,然而許多人必須利用這樣的方法來維生,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往往會產生作弊或爭奪的問題。野生動物觀光就成了一個不錯的點子,結合當地居民的力量,復育野生動物,不但可以重建野生動物的族群,也可以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
  類似的成功例子就發生在一座養鱒場中,由於魚場中的魚經常成為黃魚鴞的食物,這樣的困擾,再加上養鱒場連年虧錢,使得漁場主人決定轉行,改做民宿觀光。這樣的民宿不僅可以看到稀有的黃魚鴞,也可以吃到新鮮味美的鱒魚,能夠吸引顧客一再光臨,形成人類與黃魚鴞雙贏的美好局面(可憐的鱒魚)。
  其實和動物們和平共處並沒有這麼難,要是人們願意犧牲一些自己的利益,懂得尊重自然,不但能夠讓野生動物受到傷害的機會減少,甚至還會為人們製造更多的利益。

動物≠蕈類≠植物
蕈類是屬於生物界真核類多細胞的真菌界,它的特徵是由菌絲所構成,以孢子繁衍後代、不具有葉綠素、細胞壁含有機丁質、從環境或其他生物吸收養分。一般人認為野生菇菌比較親近植物,但經DNA的研究發現,蕈類其實是比較親近動物的,所以蕈類既非植物也非動物。

野菇的構造
通常野生菇菌的型態,被分為9個部份,如:菌絲索、菌托、菌柄、菌環、菌褶、條紋、鱗片、菌肉以及菌蓋。而菌蓋的特徵可以用來分辨蕈類的種類,蕈柄則有分無柄、側生、偏生和中生等型。而菌褶的內部則有菌褶、菌肉、側囊狀體、擔孢子、擔子、線囊狀體等構造。

生態習性及類型
由於野生菇菌營養方式及生長基質需求的不同,可分成四大類型來討論。
1.腐生型菇菌:在大地上扮演清道夫以及分解者的角色,藉由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把枯木、落葉…….等有機腐植質分解,吸收其養份,通常生長在腐木上。
2.共生型菇菌:常見的是與植物共生,但是也有跟藻類.白蟻等其它生物共生,當共生型菇菌與植物共生時,菌類可以保護植物的根,促使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養分,同時生存。
3.寄生型菇菌:冬蟲夏草就是寄生型菇菌最常見的,是由菇菌散撥孢子,飄到昆蟲的氣孔裡,就會變成冬蟲夏草。(而台灣盛產椿象)
4.捕食型菇菌:通常捕食較小的生物,例如鐵線蟲就是其中之一,是以捕食環來補時獵物,

新的觀感
蕈類對我來說其實是陌生的,也因為不了解,我對蕈類的認識以前只停留在”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二分法裡,雖然也偶爾聽說蕈類具有”藥用”或是其他神奇的功用,但都是片斷不完整的,上了這堂課,也才開始建立較完整的認識。
以前常常在潮濕的腐木上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野菇,但都只敢遠觀,也曾經在天溪園裡被不知名的野菇”攻擊”哈!!哈!!哈!!因為下雨它正在噴孢子呢?!而且輕輕一碰,哇!!!就會噴出更多,還記得它有著很特殊的形狀,現在我知道它是”地星”了,我想這堂課後,我會更用心的去觀察紀錄以後我在野外所看到或發現的蕈類,而不再只是一眼看過就結束了。

動物≠蕈類≠植物
蕈類是屬於生物界真核類多細胞的真菌界,它的特徵是由菌絲所構成,以孢子繁衍後代、不具有葉綠素、細胞壁含有機丁質、從環境或其他生物吸收養分。一般人認為野生菇菌比較親近植物,但經DNA的研究發現,蕈類其實是比較親近動物的,所以蕈類既非植物也非動物。

野菇的構造
通常野生菇菌的型態,被分為9個部份,如:菌絲索、菌托、菌柄、菌環、菌褶、條紋、鱗片、菌肉以及菌蓋。而菌蓋的特徵可以用來分辨蕈類的種類,蕈柄則有分無柄、側生、偏生和中生等型。而菌褶的內部則有菌褶、菌肉、側囊狀體、擔孢子、擔子、線囊狀體等構造。

生態習性及類型
由於野生菇菌營養方式及生長基質需求的不同,可分成四大類型來討論。
1.腐生型菇菌:在大地上扮演清道夫以及分解者的角色,藉由分泌一些化學物質把枯木、落葉…….等有機腐植質分解,吸收其養份,通常生長在腐木上。
2.共生型菇菌:常見的是與植物共生,但是也有跟藻類.白蟻等其它生物共生,當共生型菇菌與植物共生時,菌類可以保護植物的根,促使植物的根系吸收水分、養分,同時生存。
3.寄生型菇菌:冬蟲夏草就是寄生型菇菌最常見的,是由菇菌散撥孢子,飄到昆蟲的氣孔裡,就會變成冬蟲夏草。(而台灣盛產椿象)
4.捕食型菇菌:通常捕食較小的生物,例如鐵線蟲就是其中之一,是以捕食環來補時獵物,分泌化學物質消化。

新的觀感
蕈類對我來說其實是陌生的,也因為不了解,我對蕈類的認識以前只停留在”可食用”與”不可食用”的二分法裡,雖然也偶爾聽說蕈類具有”藥用”或是其他神奇的功用,但都是片斷不完整的,上了這堂課,也才開始建立較完整的認識。
以前常常在潮濕的腐木上看到形形色色不同的野菇,但都只敢遠觀,也曾經在天溪園裡被不知名的野菇”攻擊”哈!!哈!!哈!!因為下雨它正在噴孢子呢?!而且輕輕一碰,哇!!!就會噴出更多,還記得它有著很特殊的形狀,現在我知道它是”地星”了,我想這堂課後,我會更用心的去觀察紀錄以後我在野外所看到或發現的蕈類,而不再只是一眼看過就結束了。

西湖國小生態資訊營 108 西松國小 王懷瑄
【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 詹芳澤老師】
痛苦的呻吟
民國91年一批黑面琵鷺口中「荷、荷」的大口喘著氣,彷彿吸不到氣一樣,被緊急送到動物急救站,經檢查後發現病因是因為吃下遭受到汙染,所產生肉毒桿菌毒素的土壤;1969年台灣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於台灣東部的海岸山脈被獵人「砰」的一聲下死了,梅花鹿從此在野外絕跡。一個個令人心痛的例子–尤其當兇手是人類時。
命運的歸宿
動物與人的關係(食、衣、住、行、育樂)其實是十分密切的,在「食」的方面,有許多鹿場專門養殖鹿,好供應市場上對鹿茸的需求;而華貴的貂皮大衣、鱷魚皮包以及蛇皮鞋,更是貴婦團的最愛;台南鄉下老厝,牆壁不是金鋼水泥,而是在牛糞,據說因為牛是吃草的,牛糞不但不會臭,還有青草的香氣呢!至於牛的另外用途,則是水牛耕田、黃牛拉車;動物園是大家一再想去的地方,但…..這算不算是利用動物的一種方式呢?這些動物生下來,是在等什麼呢?
身輕如燕
「多一分了解便多一分就活的希望」這是許多野生動物醫生所秉持的觀念。所以,像鳥類這種「會飛的動物」,是不能放過的啦!但,是什麼原因讓鳥可以飛呢?第一個會推斷的原因便是–有翅膀。比較有常識的人就會説,鳥類的骨頭較輕且空心,所以可將氣體儲存裡面,使牠們在飛的時候讓心臟足夠提供新鮮的血液流向全身。還有另外一個特點,鳥類雖然有肺臟,卻沒有肺泡(進行交換氣體的場所),取而代之的是氣囊。
「轟!」「啊!」「嘎!」
鳥類被分為留鳥、冬候鳥、夏候鳥、過境鳥、迷鳥以及逸鳥等六大類,說到候鳥,各位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與人類的距離最近的燕子吧!燕子到了每年的秋天,都會一群一群飛往較溫暖的南方過冬,若遷移路線碰到飛機航道?這一來,「人鳥兩失」,遷移中的候鳥被吸進飛機的渦輪裡,體型小的直接化成灰,但體型大的會卡在風扇裡,影響飛機飛行,甚至墜機。因此,建立飛機航道得小心了!
有趣的一面
鳥類也有些有趣的有趣的相貌、叫聲及可利用價值等,例如:草鴞就是名副其實的「蘋果臉」而且還是切一半的蘋果。老師問了我們一個有趣的問題,他說:「要怎麼樣讓草鴞變成一顆蘋果?」我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把兩隻草鴞合起來!」說完,放聲大笑一番!回到原話題–不知各位是否有到山溪旁露營,卻在寂夜裡聽到老舊腳踏車煞車聲的經驗?啊!真是不寒而慄!不過,不必多做猜疑,是紫嘯鶇的叫聲啦!你被嚇到了嗎?
如果在你苦心經營的鱒魚場看到–黃魚鴞抓起一隻鱒魚,開始大快朵頤,你作何感想?是舉起身旁物品,胡亂砸一通?還是「噓–噓–噓」將牠趕走?或者是…….開發賞鳥套房?不錯吧!(雖然我不是很贊成利用動物來謀利,但總比傷害動物好)
財迷心竅
講太多鳥的話題了,講講其他的吧!嗯,像最近紅透半邊天的台灣黑熊,胸前有個V字是眾所周知的,但…你知不知道,黑熊可以三個禮拜不吃不喝不尿尿耶!很厲害吧!這是偉大的黑熊媽媽在生小熊時常常發生的事。但黑熊的脾氣是很烈的,牠們不但爆發力超強,狩獵還是直接賞人巴掌的呢!不過也因為這樣,當牠們打下去時,獸夾就夾了起來,許多台灣特有的台灣黑熊就變成了斷腳、斷掌的黑熊。甚至有些獵人為了賺更多的錢,放了過多的捕獸夾,許多可憐無辜的小鳥或野狗也被這樣夾斷腳。
心得
說了這麼多,無非也只是想要使人類設身處地的為野生動物著想,即便一點點也好。上了這麼多課,每個老師雖然研究的研究、寫報告的寫報告,但都存著一顆保護動物、愛護地球的心。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生態課程、講座及演講,只要有個人這樣說,一傳十,十傳百,總有一天野生動物能快快樂樂,與人類和和平平的在這塊寶島上相處。

西湖國小生態資訊營 108 西松國小 王懷瑄 【台灣的兩棲類動物】
兩棲類的定義
關於這個問題,有些人會自信滿滿的回答:「兩棲類是指幼年生長在水裡,成年後便回到陸地上生存的動物。」咦….好像不太對?這麼說來,蜻蜓和豆娘不也算是兩棲類嗎?因此,可以再補充一點–為脊椎動物,這樣可就順的多了啦!符合這兩項定義的動物,只有珍貴稀有的山椒魚以及仲夏夜不停鳴叫的蛙類。而山椒魚為有尾目,蛙類則為無尾目,又分為蟾蜍科、樹蟾科、樹蛙科、狹口蛙科以及樹蛙科等五大科別。
或悅耳動聽或稀奇古怪的鳴聲
「汪汪、汪汪」咦?原來是貢德氏赤蛙宛如狗吠的叫聲,但…為什麼「牠們」要鳴叫呢?蛙類主要是雄蛙在鳴叫,其目的為求偶,鳴囊則是幕後功臣是,而鳴囊分為內鳴囊(叫的小聲些,如拉都西氏赤蛙)及外鳴囊(大聲且響亮些),並可輕易的辨出單鳴囊及雙鳴囊的差別,就跟駱駝的單峯與雙峯一樣。
珍珠奶茶=青蛙下蛋?
在大自然界裡,雌蛙的數量比雄蛙少,因此雄蛙一看到雌蛙,馬上三十六計「撲」為上策!甚至有好幾隻雄蛙爭奪一隻毫無反抗之力的雌蛙呢!更誇張的是,有些雄蛙「求雌心切」,竟然撲到別種蛙類(也不管到底是雌蛙或雄蛙)的身上!蛙類是進行體外授精的,雄蛙與雌蛙分別將精液及卵子排出,到了體外才受精成卵,並沒有性器官的接觸。所以,選擇「下蛋」的環境是很重要的,而蛙類的幼年期–蝌蚪必須在水裡生活,因此,蛙類交配總會選擇在水邊。
Q彈有勁珍珠
水窪、小湖、小池塘裡的蛙卵,為什麼要半黑(上)半白(下)的?原來白的一面在下面,使魚類不知道有美味可口的食物在那裡(陽光從水面上透過,白濛濛的),黑的一面在上面,不但可以接收陽光,使蝌蚪盡快孵出,也可以抵擋紫外線。而每種兩棲類產卵量、產出的卵及形式都不一樣。像蟾蜍產出來的卵會在水裡排列呈一條線、山椒魚一次產3-40顆卵,而樹蛙則會用卵泡來保持卵的濕潤。
破卵而出
「撲通!」「撲通!」小巧的蝌蚪一隻隻魚貫的掉進水中,自然而優美的往旁游,找尋石頭上的青苔。吃,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蛙類嘴巴都長的不一樣,如黑蒙西式小雨蛙的嘴成漏斗狀,這跟牠們食物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有適當的溫度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只要食物的來源充足以及有適當的溫度,小青蛙很快就可以變態成為青蛙。
於第一段已經說到兩棲類各科。現在,我就慢慢的一科一科介紹(有些是我看圖片觀察的)–
一. 蟾蜍科
蟾蜍科最大的特徵在於耳後線會分泌毒素,皮膚表面則有一粒一粒的凸起物。
1. 黑框蟾蜍:擦黑指甲油、黑色口紅,戴黑框眼鏡。
2. 盤古蟾蜍:耳後有一條黑線。
二. 樹蟾科
生活在樹上,且趾有發達吸盤以吸在樹上。相貌、型態與蟾蜍相似 台灣僅有一種樹蟾科的蛙類。
1. 中國樹蟾:全身青綠色,帶點透明。
三. 樹蛙科
也是生活在樹上,但徹徹底底的就像「青蛙」,趾有發達吸盤。
1. 翡翠樹蛙:腹部為白色的,在翡翠水庫發現。
2. 面天樹蛙:體型較之艾氏樹蛙小,腳有白點。
3. 艾氏樹蛙:體色會有很大的改變,腳有白點。
4. 褐樹蛙:生存在稀有的環境,是特有種。
5. 艾氏樹蛙:喜歡產卵(但沒辦法產很多卵)在竹子中間空心的地方(或水管),然後又雄蛙照顧。
四. 赤蛙科
擁有光滑的皮膚,修長的身體。
1. 梭德氏赤蛙:會將卵產在溪邊。
2. 斯文豪氏赤蛙:可在登山步道上看見,叫聲很像鳥,常會被賞鳥初學者誤認。
3. 虎皮蛙:背部有很多棒槌的凸起物。
4. 金線蛙:被列為保育類,可在筊白筍田找到。
5. 台北赤蛙:體側有黑色線條。
6. 大頭蛙:顧名思義–頭很大。
7. 古式赤蛙:唯一雄的體型較大、雌的較小,在競爭時會咬到頭破血流。
五. 狹口蛙科
「狹」字就是有「小」的意思,顧名思義,狹口蛙科的蛙類都是小巧玲瓏的。
1. 花狹口蛙:為外來種,有棕色大三角形斑紋。
2. 小雨蛙:很常在下雨天鳴叫,體型只有2-3公分。
3. 巴氏小雨蛙:身上有一粒一粒的。
心得
早期夏天時,不管在田野裡、森林裡或是花園裡,總會傳來蛙類的鳴叫,為炎熱的酷夏帶來一絲涼爽的氣息。然而,蛙類的數量慢慢的在減少,不管是外來種的侵入(例:牛蛙),造成本土蛙類生存遭威脅,或是人為的因素(砍伐森林、廢田地),人類多多少少都應該負點責任,為這群可愛的小精靈,多留些棲身之地吧!

唉~
還真難打
對了!
老師
我開了一個yahoo奇摩的部落格
在這裡
http://tw.myblog.yahoo.com/jwd.gO3gqKGQTSHK9LW_i5Nuxzig–
我也會把心得貼在這裡

呃….
好像不行用
我在試試看好了

咦!
用這個好了
http://tw.myblog.yahoo.com/jw!d.gO3gqKGQTSHK9LW_i5Nuxzig–

嗯…
再試一次
一定要成功!
熱愛生態的無名小卒

可惡~
再接再厲!
我的部落格

耶~在試試看
華麗的樺斑碟連接到我的部落格

台灣哺乳類類動物 鄭錫奇老師
台灣的哺乳類動物共分為很多種,
例如:
偶蹄目:
水鹿
山羌
山羊
山豬
松鼠類:
長吻松鼠
條紋松鼠
赤腹松鼠
飛鼠:
大赤鼯鼠
白面鼯鼠
台灣小鼯鼠
等….
其中還有許多動物很有特色如:
穿山甲
牠是無齒之徒
牠會捲曲避敵
牠善於挖掘
黃鼠狼
補抓老鼠
黃毛貂
會抓大老鼠等
攻擊
熊會攻擊人的主要原因:
母熊帶小熊
受傷了
肚子餓
記仇
絕種:
石虎
台灣狐蝠
台灣黃鼠狼
台灣黑熊等…….
特有種:
赤鼠
心得:
我覺得台灣會有許多動物絕種是因為人類不斷破壞動物的棲息地,
才會導致動物死亡的悲劇!因此想要復育地球上的動物的話,
人類不能一直破壞動物的棲息地,才能逐漸減少動物死亡的悲劇.

什麼是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是在一般狀態下,生存在其應生存之地的各種動物。野生動物分為2種,一種是保育類、另一種則是一般類,保育類還分成瀕臨絕種和珍貴稀有兩類,是非常需要保護的。

哺乳類是什麼?世界上有幾種?台灣有幾種?

哺乳類是物種中演化最高等的動物,哺乳類動物只要特徵就是有毛髮、要是胎生的,且溫血性。世界上的哺乳類約有5100種,而台灣目前所知的有110種,和台灣面積一比,真是令人驚嘆啊!

在上課時,老師還告訴我們許許多多不同的種類會發生的行為以及可能的原因。其中有一種動物,黑熊,有他的行為值得一提!大家都聽過一則寓言故事─兩個朋友碰到黑熊,一個丟下朋友爬上樹,另一個無法爬樹只好裝死,其實兩種方法都不對,但是黑熊也不會輕易傷人,他發怒的原因有四種:
1.媽媽帶小孩
2.受傷
3.很餓
4.曾被你傷害過
在這四種情況外的黑熊大部分都不會主動攻擊人的。

我們應該要好好愛護在世界上的每一種生物,不要讓他們滅絕!我們的子子孫孫才看的到如此美麗、也如此繽紛亮麗的大自然!
野菇是什麼?

聽完了黃秀雯老師的野菇介紹,相信大家都獲益良多。野菇是一種十分特別的生物,他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而是「真蕈」!菇蕈類有著幾丁質和纖維素,卻無葉綠素,以孢子繁衍後代。

菇蕈類:

1.腐生:是大地清道夫,在自然界中將枯木或樹葉等東西分解。會在落葉、枯木、裘果、檳榔堆或舊沙發椅中被找到。
2.共生:
A.與一些高等植物共生,例:紅菇、乳菇、牛肝菌、鵝膏。
  B.與蘭科植物共生,例:蜜環蕈。
  C.與草本植物共生。
  D.與澡類共生,例:葉狀地衣,枝狀地衣、粉狀地衣。
3.寄生:有蛇菇、冬蟲夏草。
4.捕食:會先分泌酵素將獵物弄成糊狀再吸收。

誤食野菇雖然會中毒,但是我們不可以就因此而討厭野菇喔!因為有些野菇可是會幫助大自然的呢!像腐生菇蕈就會幫大自然分解「天然垃圾」呢!有些菇菌還是治病的良藥呢!其實大自然中所有動物和大自然的關係都是十分親密的,對大自然有好處也有壞處!就像家人一樣也會有不同的優缺點,所以我們也要像對人一樣對待生物。

一、 台灣兩棲動物
目前台灣有37種兩棲類動物,分別屬於”有尾目”和”無尾目”

在有尾目中,有
a台灣灣山淑魚、
b阿里山山淑魚、
c楚南氏山淑魚、
d觀霧山淑魚及
e南湖山淑魚;山淑魚的特徵是具有四隻角而且有尾巴,生殖方面是 體外受精 的方式

在無尾物方面共分成五類,手、腳指端和長面具有吸盤結構而善於爬行我們稱他為 樹蛙科 ,例如:
莫氏樹蛙、
翡翠樹蛙、
諸羅樹蛙、
台北樹蛙、
澄腹樹蛙、
日本樹蛙、
褐樹蛙、
艾氏樹蛙、
面天樹蛙及
白函樹蛙
等10種樹蛙

喜歡在乾燥環境生活的蟾蜍
特徵是眼睛後面有隆起的腮腺
台灣有兩種
盤谷蟾蜍、
黑框蟾蜍

有一種構造與結構和蟾蜍很類似
不具有腮腺
善於爬樹
分為樹蟾科
中國樹蟾

赤蛙科
共有14種
腹斑蛙
牛蛙
貢德氏赤蛙
古氏赤蛙
拉都希氏赤蛙
澤蛙
長腳赤蛙
金線蛙
豎琴蛙
虎皮蛙
梭德氏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
海蛙
台北赤蛙
牛蛙再民國13年引進來食用的

挾口蛙
小雨蛙
黑蒙希氏小雨蛙

兩棲類—山椒魚&青蛙
山椒魚與青蛙都是兩棲類,山椒魚是屬於兩棲類中的有尾目,青蛙則屬於兩棲類中無尾目,青蛙和山椒魚之所以被稱為兩棲類是因為他們的幼年期都是生活在水裡成年才往路地活動所以稱為兩棲類。

繁殖
青蛙的交配是叫假交配,是體外受精,有些青蛙卵還會有具備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小雨蛙它的卵一面黑一面白,黑的那一面會進行接收陽光的動作,讓卵可以加速孵化;還有樹蛙的卵泡可以用來讓卵保溼,而且通常下面都有水灘。蟾蜍的卵通常可以達到上千顆,以增加存活的機會。山椒魚生的卵非常少,但是山椒魚很會守護卵,它通常會把卵生在河邊水的地方。

母愛真偉大
艾氏樹蛙可說是青蛙中最有母愛的了,母蛙會先把卵產在竹筒裡,然後由公蛙照顧卵,母蛙則出去覓食,等蝌蚪孵出後母蛙還會養育他們,蝌蚪餓時會咬母蛙屁股,母蛙會產出未受精的卵給蝌蚪吃呢?!等到蝌蚪長大號就會離開。

生存大不易
青蛙的天敵非常多,如蛇、青蛙、鳥和人……等。但是氣候與環境的變遷更是使他們的生存愈來愈艱困。蛇雖然常吃比自己小而有毒的蛇,但有些蛇卻無法吃蟾蜍,蟾蜍會分泌毒液來自衛,當然有一些蛇因為演化使得本身已經具有蟾蜍毒液的抗體,例如紅斑蛇和花浪蛇就是可以吃蟾蜍的蛇。青蛙吃青蛙更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像外來種的牛蛙,體型較本地的青蛙都大,適應能力強,不僅是吃本地的青蛙,還佔據了原本有限的生活空間,這些因素都影響了台灣原生青蛙的生存。

經驗與心得
以前,我們就上過青蛙的課,但這倒是第一次加入了兩棲類裡的另一個家族—山椒魚,這也讓我對兩棲類有更完整的認識。
還記得一年級時,學校因為左鄰右舍的抱怨,抱怨貢德氏赤蛙太吵而把生態池的池水抽乾,此後的每一年夏天,學校的青蛙就一年比一年少,噪音也慢慢變成了難能可貴的天籟了,只是消失的卻很難再回來了。真是難過!
這堂兩棲類的課讓我有機會再複習了一些青蛙的辨識,以及青蛙的生態習性。還讓我多認識了少見的山椒魚,真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在野外發現這些嬌貴可愛的山椒魚。更希望以後能更常看見那些可愛的小青蛙,讓我也能有機會跟我周邊的同學一起發現並且分享認識牠們。

蕈類的生態觀察心得報告 「迷你小傘」

蕈類字的來源
蕈類又稱菌類,俗稱菇類,自古以來蕈類並與人類的生活習習相關,除了食用價值之外,早期還運用在醫療和宗教活動上面。有一些故事其實就是在敘述著蕈類的生命,蕈類英文稱為MUSHIOOM,這個字的來源有多項說法。一說此字係來自兩個英文的字,MAES和IHUF,前者是原野之意,後者為凸出的東西。

蕈類是什麼
那蕈類到底是什麼呢?蕈類為一群缺乏葉綠素的單核,行有性或無性生殖,或無性的孢子生殖,身體分支成長絲狀,而且細胞壁中有幾丁質的生物,與酵母菌同屬於真菌類。由於他們沒有葉綠素無法行光合作用,更無法像動物一樣的攝取食物,必須以腐生、寄生或共生的方式依賴其他動物、或已經死的有機物體,來獲取所需的養分,因此他們可能生長在樹幹、腐木、落葉、堆肥,中藥的冬蟲夏草就是長在昆蟲幼體上的蕈類,有些則是長在其他蕈類上,形成特異的依存關係。

蕈類孢子的家
蕈類孢子一但找到合適的環境,即形成菌絲體,而且定居下來之後就必須找出繼續生長的途徑,因形態不同,真菌生存方法也不同,許多真菌都必須和活的伙伴建立互利的關係,使雙方都得已生存,有些所謂的腐生真菌可以分解死亡的物質,還有些真菌會殺死植物或動物,這則稱為死體養分。

神奇的真菌
真菌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有些物種的外觀像植物,但是它們卻要像動物一樣,攝取食物。真菌細細的菌絲,從活的或死的有機物質中吸取食物,真菌不會製造食物的綠色化合物「葉綠素」,所以沒辦法自行製造植物。真菌通常是看不見的,因為有的是顯微般的單細胞,或以團狀或隱藏在其食物中,通常只有繁殖時才能形成菌傘。

真菌散播方式
真菌繁殖的孢子形態,有的是有一層尖銳的外皮包裹住的,或有多個細胞。大型的真菌分為兩類,即孢子自然掉落的和噴射散播的,單子菌也就是孢子自然掉落的,孢子由散體狀
的隨風散播,而有些是噴射散播的,則有囊狀的子囊中噴射出來。許多真菌的菌絲是長在地下,以菌絲擴大吸收養分,當環境適當時菌絲緊密聚集形成使之遠離地表,例如蕈類,能產生幾百萬個孢子隨風傳播,並產生新的真菌。

孢子散播
真菌長出子實體,子實體可能小於身體或者比球大,每個子實體都會釋放出不少的孢子。細胞真菌等生物都會產生孢子,大多數的真菌狀都會散發在空中,由於孢子非常細,因此可飄得很高,因此散播得很遠,如果孢子散播在適當的地方就可以長成另外一株真菌。

熟知的冬蟲夏草
蘑菇是一種可食用的真菌食物。老師也有講到冬蟲夏草和牛樟芝,冬蟲夏草又名中華蟲草,是名貴的中藥藥草,那是由冬蟲夏草菌寄生在高山中的蝠蛾幼蟲,使幼蟲僵化,真正的冬蟲夏草都是野生的,都長在海拔三千公尺、五千公尺的高山上;開始利用米來繁殖冬蟲夏草,聽說價格十分昂貴。

生命中的紅寶石牛樟芝
牛樟芝是全球最昂貴的真菌植物,被譽為生命中的紅寶石,它棲息於台灣特有的牛樟樹,終年生長在陰暗的內壁,據說早期台灣原住民在無意中喝了牛樟芝熬出的湯之後,長期飲酒造成的肝病竟然神奇的痊癒了,因此牛樟芝自古以來被原住民視為最珍貴的藥材。由於牛樟芝的神奇效力現代被發現了,牛樟芝雖然為台灣國寶樹,但是也慘遭盜採,危及森林生態保育,政府及各生態機構因為牛樟芝為台灣特有的真菌植物,早於數十年以前就有投入大量的經費研究。

牛樟芝的神奇功效
牛樟芝的成份十分的複雜,經由先進的生物科技分析得知,牛樟芝含有許多生理活性成份,竟然牛樟芝的功效如此神奇,野生樟芝十分的難買到,由於牛樟樹已經列為國家管理的植物,不准栽伐,牛樟芝採集不易,野生樟芝的來源相當稀少,價位更在一斤數十萬元以上,且品質不一。

生物技術萃取牛樟芝
另外由於環境汙染,天然牛樟芝可能多少都含有重金屬物,因此有的國家補助學者設法研究出以人工培養牛樟芝的技術,經過多年的努力,用生物技術萃取出牛樟芝中珍貴的精華。也有人將其發酵乾燥當成保健品,它的強度是原本野生牛樟芝的四到六倍的功能。

令我佩服的研究精神
這次的老師十分的厲害,竟然研究的是少人研究的蕈類,令我十分的佩服。聽說老師只要一看到野外的蕈類,回到特生中心時立刻會拿好採樣的工具,跑去當時看到蕈類的地方馬上採集,令我十分佩服老師的精神,也希望我以後也能像老師一樣這麼有研究精神,這堂課令我收獲真不少。

205 永樂國小/王振庭

外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心得報告 「E.T.入侵!」

外來種入侵台灣
今天上了鄭錫奇組長的外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令我感觸很深,以前我雖然知道外來種入侵台灣,上了這堂課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外來種入侵台灣有那麼久的時間,而且傷害這麼大了,入侵外來種隨處可見,像是紫花酢醬草、非洲鳳仙花、銀合歡等,這幾種外來種植物對台灣是影響最深的幾種。

非台灣土生土長
外來種的入侵在校園裡常見,有些常見的動物並不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他們從世界各地而來,有的是為了觀賞價值、有的則是食用用途,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而讓牠們流落,造成大量繁殖的結果,反而侵害到台灣的本土動物,譬如說紅耳泥龜,俗稱巴西龜,原居地是美國,他們是雜食的,在校園的池中常見到牠們趴在地面上做日光浴,最大的特徵是眼後兩側有一塊紅斑,牠們是適應力很強的外來種物種,因為寵物飼養後不當的放生,因此遍佈台灣的湖泊,使得台灣的許多原生物種慢慢的減少了。

外來種牛蛙
再舉一個例子,牛蛙在湖畔常聽到牛叫的聲音,那就是牛蛙的傑作,牠的體長大約是十五公分,背部呈現綠褐色或紅綠色,牠們並非是台灣的原生種,而是被人放生所導致而成的。其實這種放生等於是對本土原生種青蛙的放死.因為牛蛙的繁殖力強,對本土蛙類群族的生存有很大的威脅。

外來種美國螯蝦
還有美國螯蝦也是代表性之一,美國螯蝦大小約二十公分,顏色鮮紅,原產地為北美,會挖洞鑽孔,能忍耐惡劣的水質,是雜食性,美國螯蝦及外來淡水魚已成為本土原生魚類絕種的主要因素之一。

外來種福壽螺
再舉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福壽螺,福壽螺並不是台灣的原生種,當初是為了吃而引進,後來因不受歡迎而棄之,沒想到使福壽螺的數量增加,對於農作物造成很大的威脅。而且由於福壽螺的殼是有蓋子的,所以就算遇到乾旱也拿牠沒輒。而且福壽螺不像台灣原生種田螺只能在水中,牠還可以爬到陸地上。如果水稻出現串狀粉紅色般的斑點,這不是水稻開花,而是牠們的卵塊。

外來種馬纓丹
還有馬纓丹,是一種灌木,全株都有刺激怪味,特殊的是它的葉子表面十分粗糙,西元一六四五年由荷蘭人引進台灣,尤於它們對環境的要求並不嚴苛,繁殖力強,枝條往土裡一插便能繁殖,一遇到合適的生長地便大量繁殖,現在在低海拔或海邊都可以輕易的發現它。

外來種油桐
油桐,油桐原產於長江流域,引進台灣有百年的歷史,主要是拿來造桐油,台灣有木油桐和桐油樹兩個品種,木油桐生長快速,可做傢俱、火柴棒、牙籤等,同時也是火柴和造紙工業的材料,果實可以用來提煉防水的油漆,美濃雨傘所用的防水油就是那個桐油,另外在化工不像現在那麼發達的時候,也是油漆中的原料。台灣的油桐樹大多是木油桐居多,佔百分之九十,可見外來種入侵得有多麼嚴重。

台灣的原生種滅絕
由於說外來種入侵的緣故,使台灣的原生種漸漸受到影響,使得他們瀕臨絕種或是絕種,這是台灣人不可輕忽的一件事實。就美國來看由於未來種入侵的緣故,使善後一年經費就要好幾百萬美金,可見外來種入侵是多麼的可怕。所以我們應該如果養寵物的話不要隨意放生,這樣才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

生態不平衡
未來種入侵有可能是因為,最直接危害到的是獵食當地的物種,由於外來種在台灣沒有天敵,所以有可能會導致牠們繁殖到一定的族群,也有可能是因為排擠和競爭,使原生物種和外來物種發生競爭的現象,使生態性不平衡,也有可能外來種將疾病或寄生蟲傳染給原生物種,使牠們有巨大的危害。

生態性的食物網瓦解
有可能會雜交,譬如說台灣畫眉與大陸畫眉雜交,因此我們應該避免,這種雜交現象使得台灣原生鳥種遭到極嚴重的威脅,生態系統的改變也是有可能的,徹底瓦解了整個生態性的食物鏈的構造,我覺得我們人人都應該為未來入侵種對台灣生態的影響負起責任。
今天上了鄭錫奇組長的課,令我收獲真不少,也令我印象深刻,我以後一定會將今天上的課程應用在生活中。

205 永樂國小/王振庭

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心得報告 「動物的119」

傷病野生動物何處去
上完蕈類的課之後,我們接得又上了詹方澤老師的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
老師有講傷病動物的頭號殺手就是休克,老師也有講收到傷病的野生動物,首先會先做物種鑑定,接下來檢查,然後是治療,如果復原了,而且適應了野外生活之後,會找好時間野放,如果雖然可以維持生命但不適合野外生活,可能就會留來做實驗研究或是拿去野生動物中心收容,也有可能會去當動物大使。如果不幸死亡後可能就是製作成標本,或解說教育,或者是解剖來研究。

捕獸夾下的台灣藍雀
老師舉了許多因為捕獸夾而受傷的動物例子,像鳥類有的就是被霧網補捉,而導致網子與身體纏在一塊,有的是因為被補獸夾夾到,老師給我們看一張照片,其中台灣藍雀因為偷吃農民的香瓜而被捕獸夾夾到。

誰來愛護野生動物
我覺得我們應該愛護野生動物,讓牠們繼續跟我們共同生活。想一想,如果世界上只剩我們人類那有多麼可怕,所以我們人人都應該負起愛護動物的責任,也不要使動物受傷,這是人人都應該負起的責任,

如果有機會我還能再來一次
這是詹方澤老師和黃秀文老師所講的蕈類的生態觀察和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都對我們影響很深。而晚上的蛙類的課,老師為我們簡單介紹了台灣的兩棲類,5月3號專門研究蝙蝠的鄭錫奇組長來跟我們講「台灣地區哺乳動物研究經驗談」,還有入侵未來種植物影片欣賞,以及「未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並參觀特生中心生態教育中心,我覺得這次真的是沒有白來,希望下次如果有機會我還能再來一次。

205 永樂國小/王振庭

入侵外來種心得報告
[105 國語實小 朱惟歆]
我還記得在五上的社會課本中,曾提過關於外來種侵入台灣的危害,卻只用了簡單幾句的說明便草草結束,對於一位像我這樣喜好打破沙鍋就得問到底的學生來講,簡直就是完完全全的「敷衍」!一整池美麗綻放的布袋蓮花,任誰都會被他的美色給深深吸引;令人垂涎三尺的紅燒吳郭魚,生前卻是如何在水中撒野的;到處都可見的一團「紅珍珠」〈福壽螺卵〉……這些為了娛樂觀賞、進行養殖、科學研究等動植物來到台灣後,究竟是因為具有什麼樣的能力才能破壞本土的生態,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呢?

外來種的侵略,主要分成生態性影響、經濟損失、及公共衛生。以大家耳熟能詳的福壽螺為例。商人原以為這些螺類在烹調後,將會有著充滿「咀嚼性」的條件,便大量引進台灣。誰知道一上市後,便被大眾嫌棄,原因是:「肉質鬆軟,風味欠佳,不合於咀嚼感」。這麼多的福壽螺既然賣不出去,留著有何作用?商人便採用最簡單也最直接方式──隨意丟進田野中,來解決。當時,誰曾想過這些福壽螺一野放,將會造成的慘重後果呢?這些繁殖數量高、適應力強、甚至在野外早已族群化量多、分布廣泛、幾乎已無法完全消滅的可能者,讓遇上他們的農夫們以及對於台灣本土生態等,簡直就一個頭兩個大。光是因為這「夭壽螺」,對台灣每年所造成之農業損失高達59億元。可見人們的一次疏忽,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影響!

除此之外,因為許多入侵台灣的外來種,造成生物多樣性的台灣,有著極大損失!歌聲甜美,小巧可愛的大陸畫眉,是許多溜鳥人的最愛。誰知道在一次過失中,讓這些鳥兒「親近」大自然,卻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這些用以娛樂大眾的寵物,竟與台灣特有種和保育類的台灣畫眉雜交,生出了一隻「一半一半」!別以為這是一件荒唐的事情,其實這是一件值得大家去反思的問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也許未來的的台灣也因而有兩種鳥類絕種,一個是大陸畫眉,另一個則是台灣畫眉,而僅剩餘有血緣關係的,大概就是新種「一半一半」的台灣大陸畫眉鳥。由此可見,大自然已閃起了紅燈,要我們人類不要再去改變原本和平共處的動植物及循環。

台灣有如一塊珍貴稀有的玉一樣,而生活在那兒的生物,更是全球重要的生態系統。近年來因全球暖化的原因,世界各地開始推行「綠化」的保育工作,但在做這些之前,我認為台灣應該先做好本土的保育工作。而至於政府官員們,也發揮一下「慈悲」,除了在新聞報紙上,嘰哩呱啦的說些長篇大論,寫些冗長的文章,不如保存這些口水和筆墨,與大家攜手來做保育工作!但還是得記得,在做這些防止外來種更加擴張族群的工作時,應該先做點功課,了解要如何去清除不良有害外來種,避免摘錯、拔錯、或甚至殺錯東西喔!

蕈類的生態觀察
在野外踏青時,蹲下來往地面一看,就可以發現許多五顏六色的菇菌。要如何分辨它們?如何觀察它們呢?

野菇不是植物
大家對於野菇的定義,可能是像雨傘一樣的東西,或是一種植物。但野菇不是植物,它的結構類似動物—細胞壁中含有幾丁質。另外,他們由菌絲構成,沒有葉綠素,所以會從環境中吸收養分,利用孢子繁殖,乍看之下還真像是植物呢!。

如何觀察?
在野外發現野菇時,可能覺得無論是大小、形狀、質地、顏色都好像很相近,而有些近似種,吃下去的反應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該如何分辨他們呢?只要記住一些訣竅後,就不會太複雜。可先觀察菌柄的位置。是屬於長在正中央的中生,還是稍微偏斜的偏生,或是在菌蓋邊的側生,甚至是沒有菌柄的無生。再觀察菌蓋,是否有紋路,鱗片或是有裂縫…這些都屬於重要的觀察菌類資訊。

生活方式千奇百怪
野菇的生活方式很多,主要分為四大類。腐生類菇菌的大自然的分解者,生長於落葉堆之間或腐木上例如:靈芝。共生型菇菌會和職務、動物共生,是兩者都可以繁衍下一代,生生不息。例如:牛肝菌與一般高等植物共生,地衣就是菌類與藻類共生的結果。寄生型菇菌會以動植物的活體當作營養來源,例如:冬蟲夏草。而捕食性菇菌則是用特化的誘捕構造,吸收獵物的養分,例如指環菌捕食線蟲。

野菇與人類生活
野菇在人類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例如食用性的菇菌的數量就有洋菇、白木耳、金針菇、草菇等,而分辨毒菇也是不可缺少的常識,但是許多傳統方法還是不可信的,若是未經過人工培養的野生菇菌還是不要輕易嘗試。藥用菌也是現在熱門的話題之一,據說有抗癌的效果。

個人心得分享
有時到郊外,很容易因為不了解他們忽略菇菌,可是他們卻扮演著大自然中重要的角色,小兵立大功,以後我一定會多去注意這些「立大功」的「小兵」。

野生動物救傷經驗談

想像著低海拔闊葉林,未開發以前是多麼美好的一片景象。各種動、植物棲息於此。但是,當人類來了以後,一切都改變了。原本寧靜的森林遭到開墾,樹被砍光後取而代之的則是馬路。野生動物誤闖「人類生活空間」的次數越來越頻繁,當然,野生動物的受傷機會也與日俱增,對於受傷的動物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呢?

對於野生動物造成傷害的狀況有兩種,一種屬於刻意,一種屬於非刻意。

刻意獵捕
有些獵人會放置數量過多的獸夾,讓過多的野生動物慘死。除了獸夾,還有設置鳥網、飛鼠網等盜獵行為,令人厭惡。以台灣數千張的鳥網來看,而每年捕獲的鳥類數量驚人,高達十二萬隻,而其中當然包括振貴稀有的本土種或候鳥。

非刻意之影響
在開墾山坡之前,有些工程並沒有經過精密的環境評估便開始進行,導致野生動物失去棲地(如:石虎)。或是種植基改作物,使用大量的藥劑讓自己的作物長得茂盛,卻危害了許多昆蟲的食草或是他們的家。有時使用農藥也會污染土地,間接性的影響自己的健康。

在特生中心,我們也看到許多無法野放的野生動物,看著他們不是斷了一隻腳,就是眼睛看不見。就算急救中心如何努力,每年能救活的動物也只有40%可以野放,有30%是能就活但是無法野放,便成了可愛的動物大使,使我們有機會可以近距離觀察野生動物。而其他的則是進行人道處理,讓他們別再受苦。

尊重生命
  避免動物受到傷害的最佳方法就是限制人類的獵捕活動。例如:綠蠵龜、玳瑁、革龜等海洋生物常因為人類過度獵捕或是棲地縮小等因素而受到極大的威脅,政府必須限制能夠獵捕的物種,並且重視保育類動物。雖然許多列人必須利用獵捕、非法販售等方法來維生,但要是那些人也懂得野生動物的保育,就不會從事這樣的行為了。可以試著轉型為生態觀光,例如許多景點已經漸漸規劃形成—花蓮、屏東等。除了可以促進觀光收入,更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獵殺。

現在我們還能做的不只有愛護小動物而已,更要重視生態危機,尊重生命,多接觸、了解大自然,並且從自己做起,多做環保,減少污染,就能夠讓人類與野生動物在地球上和平共處。

奇怪了,怎麼連我也出現了Your comment is awaiting moderation. 呢?〈跟以前同學發問的問題一樣〉

今天我們來到南投縣集集鎮的特教生物中心來作實地的調查,我非常的期待這次的活動課程,這堂課是要介紹的是台灣的兩棲類昆蟲。現在的兩棲類是油畫而來的,原本在水中的魚,為了適應環境,所以跳上水面上來,骨骼開始產生變化,所以就形成現在的「兩棲類了」。兩棲類不但保有生存在水裡的結構,也有適應路上生活的特化器官,讓兩棲類也可以水陸兩用,在演化得過程中,不斷的推成出新,適應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命名的兩棲類大約6000多種,他們分別主於三個目,1.無足目2.有尾目3.無尾目
由於台灣接近北半球,氣吼溫和潮濕,所以有許多的蛙類,全台的蛙類種紛呈5科32種:
(一).蟾蜍科:
1.盤古蟾蜍
2.黑框蟾蜍
(二).樹蟾科:
1.中國樹蟾
(三).狹口蛙科:
1.花狹口蛙
2.巴氏小雨蛙
3.黑蒙西氏小雨蛙
4.小雨蛙
5.史丹吉氏小雨蛙
(四).赤蛙科:
1.腹斑蛙
2. 海蛙
3. 牛蛙
4. 貢徳氏赤蛙
5. 古氏赤蛙
6.拉都希氏赤蛙
7.澤蛙
8.長腳赤蛙
9.金線挖
10.豎琴蛙
11.虎皮蛙
12.梭徳氏赤蛙
13.斯文豪氏赤蛙
14.台北赤蛙
(五).樹蛙科:
1.日本樹蛙
2.褐樹蛙
3.艾氏樹蛙
4.面天樹蛙
5.白頷樹蛙
6.諸羅樹蛙
7.澄腹樹蛙
8.莫氏樹蛙
9.翡翠樹蛙
10.台北樹蛙
我覺的這個蛙類的課程非常棒,因為不但可以讓我學習到許多的蛙類和它們的特徵、習性、棲息地、交配期等等……的知識,我會把它拿出來的好好的運用一下,才不會交久了後就忘記了呢!我一定會好好努力的,加油!加油!GO!GO!GO!

台灣的兩棲類動物
你知道什麼是兩棲類動物嗎?
很多人都知道認為兩棲類動物是可以在水中和陸地上生活的動物
但很多人不知道兩棲類動物也是脊椎動物!
兩棲類動物:
目前台灣的兩棲類動物共分為37種分別屬於有尾與無尾兩目
有尾目有:
台灣山椒魚
阿里山山椒魚
楚南氏山椒魚
觀霧山椒魚
以及南湖山椒魚
而山澆魚的特徵是有四隻腳且有尾巴.
無尾目有:
莫氏樹蛙
翡翠樹蛙
台北樹蛙
諸羅樹蛙
橙腹樹蛙
日本樹蛙
褐樹蛙
艾氏樹蛙
等……
還有蟾蜍~
呱呱呱!哦~是什麼東西在叫啊?是青蛙在叫啦!
每隻雄蛙各個努力的鳴叫希望娶得美嬌娘!
心得:
很多人都不知道兩棲爬蟲類也是脊椎動物
包誇我也是,但上完著堂課後,
我也知道了更多有關兩棲爬蟲類的知識了!

神奇的菇菌

菇菌是一群非常特別的小生物,他們為多細胞生物,一般大家都認為菇菌應該跟植物較為相似,其實正好相反,菌類跟動物的血緣係反而較為密切。

菌類的特色

菌類是由菌絲所組成,它並不像植物一樣用花、果實、種子來繁衍後代,它靠著孢子來傳宗接代,並且本身不具有葉綠素,在細胞壁上含有幾丁質,並從環境或其他生物吸收養分。

生活的方式

菇菌的生態習性共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腐生型、共生型、寄生型、捕食型,腐生型菇菌主要扮演清道夫的角色,分解大自然中的落葉、木材等作為養分;共生型菇菌會與同為多細胞生物的植物及動物共生;寄生型菇菌則會寄生於動植物身上,吸取別人的養分來過活,如冬蟲夏草就是一例;捕食型菇菌菌絲已經特化可捕捉獵物,捕到獵物後再由菌絲分泌酵素分解吸收。

與人的關係

菇菌不但可食用也可做藥用,自古代便與人類密不可分,現在世界上已知可食用的菇菌已達2000種,因營養價值頗高,脂肪含量又低,是一種適合大眾食用的健康食品;中國在東漢末年即發現菌類是可治病的,但直到1929年英國人發現青黴素後,才受到世人的重視,目前已知約有180種菇菌具有提高免疫力及抗癌的效用。

課後的心得

從小,我就非常愛吃香菇,每次媽媽一煮香菇雞湯,我總是喝最多的,但對菌類的了解卻一無所知,這次經過黃老師的講解,終於對這群香菇的親戚有了初步的認識,相信經過未來的探索,我也會像「菇媽」一樣對菌類有許多透徹的了解。

老師您好:
我的電腦出了一點〈trouble〉,明天會post上,請可愛又可親的吳老見諒!
唉!這星期可忙壞了我,有三篇心得報告要交。
更重要的是17日要參加第二十屆資優數學選拔賽,這也關係到進級,這些天都跟數字、程式打交道,同時希望自己努力有所收穫。
401/賴郁駿 敬上 980513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台灣的外來種與入侵危機,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往人類都在討論的一部分,因為這才是永許經營地球資源的好封法喔!不是每一種外來種都是害蟲,別的國家有90%以的外來種都是益蟲,只有10%以下的害蟲才會傷害我的環境和身體健康,但是台灣大部份的外來種大多數都是害蟲。
其實重來種要入侵時可以透過許多的高段的手法入侵台灣,例如:
1.水產:
吳郭魚
福壽螺
牛蛙 等……
2.觀光娛樂”
巴西龜
紅毛猩猩
琵琶鼠 等……
3.生物防治:
大肚魚
瓢蟲 等……
4.科學研究:
果蠅
非洲蜜蜂 等……
5.任意放生:
西部白頭翁 等……
6.偷渡:
家鼠
蜥蜴
蟒蛇
亞洲錦蛙 等……
每年就會有許多地方受到外來種強量的攻擊,向美國一年所虧損的錢就又132000000000元(1320億美元)了,白以入侵墓穴屋100000000元(10億美元),紅火以攻擊200000000元(20億美金),斑馬紋貽貝310000000元(31億美金),台灣則因位福壽螺大量生產,一年就損失了590000000(59億台幣),這個數目真下人,所以一定要控制好外來入侵的。
我覺的這克讓我學習到許多外來種的好壞,哪一種事外來種,哪一種不是外來種,以免亂拔拔到本土種的喔!之前去特教中心的時候,我再高草上有看到一大坨福壽螺的卵,台灣隨處可見,一定要小心福壽螺喔!

2009.05.02 野生動物的救傷與保育

在特生中心為我們講解如何急救受傷的野生動物的講師,是在急救站服務多年的詹芳澤獸醫師。
……………………………………………………………………………………………………………

台灣自從開始轉向工業化發展後,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就不斷的展開!有些農民為了保護自己的農田不被野生動物侵犯,於是設置了各式“置野生動物於死地”的陷阱、農藥施放,使得非常多的野生動物因此受到傷害,甚至是死亡!於是負責照顧這些被陷阱傷害的動物的公家機關──「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野生動物急救站」,因此而設立。

急救站收容了各種傷病的野生動物,其大部分都是被捕獸夾夾傷四肢,或是吃到吃了老鼠藥的老鼠,中毒的老鷹。有些動物被帶到急救站後,不是死亡,就是因為傷重而無法回到大自然;更有一些是因為有了「銘印現象」,即對人類產生依賴感,而無法野放。所以能夠成功野放回大自然的少之又少。

在幫助野生動物時,是需要非常細心的。野生動物因為傷病而特別的膽小,如果對待傷病動物,一個不小心,可能會因為受到太大的刺激及驚嚇,而導致心跳過快而休克!原本要幫助牠,結果卻反而害了牠。

如果想要在運送途中確保安全的話,最好準備一個適合動物大小的籠子,並放一些乾淨柔軟且吸水的紙巾或舊衣;並要為傷病動物準備一個安靜的地方,免得受到太多驚嚇而休克。而且在送牠至急救站前,不要餵任何食物飲水。另外千萬不要把野生動物留在家中飼養,因為可能會犯法,或是感染人畜共同的疾病,沒有飼養野生動物經驗的人,也可能會把不小心把野生動物害死。

人們與野生動物的衝突不斷,人類為了私利不斷的做出傷害野生動物的事情,詹芳澤獸醫師給我們看的投影片裡,最讓人震撼的,就是一隻被捕獸夾夾斷鼻子的狗!那個畫面看了就讓人害怕,看起來那隻狗就是齜牙咧嘴的,模樣好不嚇人!!但老師說牠其實是隻很溫馴的狗,人走近時還會友善的搖尾巴,完全不像外表一般兇惡,看得已不讓人害怕,反倒有點心疼,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竟然被我們傷害成這樣,更何況一般的野生動物,真是不應該。

“在臺灣本島,一百公尺以上的山地,約佔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峰,竟有四十八座之多。這對於長三八○公里,寬僅一四○公里的小島而言,是相當特殊的。由於地形的陡峻,台灣的氣候上自高山下自海岸包含了寒帶、溫帶以及亞熱帶和熱帶的變化。與此相應的,也就產生了苔原、針葉林、闊葉林和熱帶雨林等分布於不同高度的植被。”(文建會http://web.cca.gov.tw/Culture/museum/anti/sec1.htm)

就因為台灣的林相豐富,野生動物有著多姿多采的樣貌。近年卻因過度開發造成野生動物的棲地與人類居住環境重疊,有遭捕獸夾夾斷腿的台灣黑熊,有被汽車輾斃的眼鏡蛇、百步蛇,這次上課,老師還講了一對石虎幼獸被開墾的挖土機挖出來的故事;在在都顯示,無論因經濟或觀光的理由,過度的開發已讓野生動物的生存遭受到嚴重威脅,甚至有瀕臨絕種的可能!想想有一天,如果我們只能在標本館、在圖鑑上看到我們的台灣雲豹、台灣黑熊、石虎、水鹿、山羌…,居住於其上的我們,到底還能留著什麼值得回憶的呢?!

筆記請上我的部落格

還有,老師,對於兩天一夜的事情我深感抱歉…

話說,想試試「精簡」(平時不就寫得夠少了嗎?……)

展翼,卻不見直入雲霄;
展翼,卻略顯頹喪。
斷了翼、斷了心。

唉,我已不再高飛,
那片回不去的天,
只能任由它遙遠。

唉,回不去的天,
我仍懷抱憧憬,
待我重見光明、待我尋回散落的羽。

是沉澱後的毒素,
逼的呼吸僅剩稀薄。

是由那看不見的惡魔之網,
網走了我懷抱天的手。

是空中的龐然巨物
一口咬下了同歸於盡的悲劇。

咻的一聲,
便又輾過了最後一口氣。

沒有了,樹棲的家。

沒有了,昨年的淺灘。

殘缺不全、流離失所,
回不去了,清澈寧靜的天。

(請老師見諒,我下次絕對不回再犯了(因為整個筆記只提到鳥類有幾種「慘」法)。不過,沒有試過就不會知道可不可行,沒有試過就不會知道自己行「不行(重點)」!廢言到此……)

2009.05.03 外來種對本土生態的影響
授課講師:鄭錫奇 組長
……………………………………………………………………………………………………………

“「外來種」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於一個地區之生物物種,此物種是由外地引入,原先並不屬於該地區的生態系。這些外來物種,從原產地被蓄意或非蓄意的引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與歸化,常進而擴散入侵該地的自然生態體系。”(節錄自農委會網站)

你是否曾看過,山上的樹冠,纏繞著白髮魔女一般的日本菟絲子?(學名Cuscuta japonica Choisy var. japonica)台灣於1990年首次在南投縣信義鄉中海拔的東埔溫泉附近發現。才短短幾年,現在全省已隨處可見!日本菟絲子舖天蓋地而來,只要被纏上的大樹都無法倖免,不但因陽光遮蔽無法行光合作用,樹木的養分也會被日本菟絲子吸收而逐漸凋萎乃至死亡。

台灣的外來入侵種,對我們的本土生態環境或經濟上造成極大傷害。像是牛蛙、小花蔓澤蘭、福壽螺、布袋蓮等,這些生物都造成生態系極大的不平衡,更有種「乞丐趕廟公」的意味,反而使得本土生物的生存環境被擠壓。

但其實入侵種的危害不只侷限在本土,像是西部的白頭翁和東部的烏頭翁,因任意放生而雜交出來的後代,結果導致烏頭翁的特有性消失,更破壞了自然的平衡,可能導致烏頭翁無法正常的繁衍後代。在前幾年入侵台灣的入侵紅火蟻,是個攻擊性強,且難以撲滅的強悍物種,就算用水淹,牠們也會結成一團球漂浮在水上;用水淹不行,那麼擒賊擒王,直接殺死蟻后總行了吧!答案是錯的,因為入侵紅火蟻有兩隻以上的蟻后,所以不能以對付一般螞蟻的方法對付牠們,所以現在的防治方法是用毒餌讓工蟻搬回去餵食其他的紅火蟻,到最後整巢的紅火蟻都會死光。

外來種的生物,大部分的來源都是因走私進口而來,另外有一些則是跟隨合法進口貨物偷渡進來的。雖然有些外來種生物為成為外來入侵種,但還有很多的外來種是因為有益且無害而進口的,像是一些國外引進種植的水果,或是防治植物蟲害的寄生性小蜂,都算是有益的外來種。

對外來種的防治,政府盡量控制出國旅遊的遊客帶回來的蔬果,而且不可攜帶動物,並且加強緝捕走私販,控制非法進入的外來種,還要加強國與國的合作,可了解外來種在其原生地的弱點,得以更為容易撲滅入侵生物,只要能做到這些,還有加強大眾教育,不任意棄養放生,外來種的入侵應該可以日趨減少。

兩棲類的定義!?

幼時在水裡生活,長大則到陸地生活,並且為脊椎動物,我們就稱它為兩棲類,在台灣分佈的兩棲類共分為有尾目及無尾目兩種,有尾目有山椒魚一科,無尾目則可分為蟾蜍、樹蟾、狹口蛙、赤蛙、樹蛙等五科。

生活史的過程

每到青蛙的繁殖季節,大大小小的蛙鳴聲此起彼落,每隻雄蛙都希望能繁衍自己的後代,但是老天爺似乎有意捉弄青蛙,偏偏雌蛙的數量比雄蛙要少,使的常常上演雄蛙找不到雌蛙或是雄蛙抱錯別種的雌蛙的戲碼,也為平凡無奇的交配儀式增添了不少樂趣。

兩棲類的哀嚎

兩棲類因對環境較其他動物敏感,而被視為環境指標生物,但隨著人類不斷的開發,生態被人一點一滴的佔據了,但大家卻不知道,這對兩棲類的影響有多大,兩棲類的生物因為沒有可棲之所,而慢慢的消失了。生態保育人人有責,從自己做起,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希望數百年後人類和兩棲類仍能在這個地球村上相依相存~

台灣兩棲類心得報告
〈國語實小 105 朱惟歆〉
大眼瞪小眼,我仔細觀察著那隻像尊雕像般禁止不動的拉都希式赤蛙,我不禁對這些令我感到有些畏懼、噁心、卻又好奇的兩棲類動物感到興趣。在校園、植物園中、甚至地下水道裡,大唱情歌的傢伙們,究竟是怎樣的動物呢?

兩棲類是屬於什麼樣的動物呢?常會有人自信滿滿的回答:「我知道!兩棲類就是幼年在水中度過;長大後,變在陸地上生活的動物。」這樣的說法真的完全正確嗎?假如依據這種推理解釋方法,那麼難不成蜻蜓和豆娘也是兩棲類?!其實這個回答只對了一半;兩棲類除了幼年在水中,成年在陸地的特徵外,還要補充一項常被遺忘掉的特點──牠們是脊椎動物。除此之外,兩棲類動物還有一段輝煌的歷史背景呢!大家都知道,地球萬物都是在水中開始生命的;但因為這水中世界逐漸變得過於擁擠,所以許多動物憑著生命的奧妙,漸漸演化、推陳出新,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來孕育下一代……經由數百年下來,就成了如今的模樣。

青蛙、蟾蜍和山椒魚,是台灣目前有的兩棲類,以青蛙和蟾蜍,大家最為熟悉。台灣只有兩種蟾蜍;一個是黑框蟾蜍,另一個則是盤古蟾蜍。黑框蟾蜍是較為「時髦」的;不僅帶了一副近年來流行的「黑框眼鏡」、還擦上了「黑指甲油」、甚至連「口紅」也是帥氣的黑色!我還記得幾個禮拜前的某節下課,班上男生抓了一隻肥胖的黑眶蟾蜍給學校生態小尖兵的指導老師看,把她嚇著了;但是後來當這位老師重新拾回驚容時,她便拿竹籤刺破這隻黑眶蟾蜍致命的耳後線,讓那濃稠的乳白色毒液,緩慢的流下來。除此之外,兩種蟾蜍的卵,都是成雙排鍊狀,有如珍珠奶茶的珍珠一樣。還有,蟾蜍的產卵量十分驚人,其碼一次4000顆卵絕對跑不掉!〈難怪和同學去生態池抓蟾蜍幼蛙時,感覺好像都抓不完〉

可愛活潑的青蛙上場囉!這些活潑好動的小動物們,最喜歡在夏日的晚上,引吭高歌,拼誰比較會唱,誰比較大聲,吵得大家整晚難以入眠。牠們的體表和蟾蜍比起,「保濕」的工作做得完美極了,滑不溜兜的。還有,在這許多種類中,以樹蛙科的艾氏樹蛙為「母愛」的象徵。喜愛產卵於積水竹子中的艾氏樹蛙,母蛙會在捕食完後,天天守在那兒顧孩子。等小蝌蚪肚子餓了,便會去咬母蛙的屁股,「請」她生一顆未受精的卵來吃。你說,這隻日夜不眠的母蛙,和在大家身旁陪伴你的媽媽是不是一樣偉大呢?

青蛙和蟾蜍是校園中的「蛙劍客」,然而還是有許多人仍然不了解牠們,或是完完全全的不敢親近牠們!我想,也許大家是認為青蛙的濕滑很噁心,但別忘了,他們並不是想像中的讓人厭惡,牠們也是生命盎然又奇妙的大自然的一個分子!

老師對不起,我知道期限是到昨天,但因電腦有些問題,加上已超過11:00了。〈咦?好像有人那時也在發耶?老師,到底可不可以11:00以後發呀!〉

第一次閱讀完畢0.0

竟然還有寫詩的

吳冠毅<== 你的連結 有誤 語法在雙引號裡面 " <a herf="http://網址">想要顯示的文字</a>" 例子: 雅虎

蕈類的生態觀察─心得報告

隨著大地染上了新衣,在漸漸明亮起來的森林裡,做一趟春季山林之旅,是人生至極的享受,溫柔落下的陽光,穿過樹梢的風聲,在足下作響的落葉,瞥見在落葉的陰影下,努力抬著頭的蕈類,那一瞬間心中的熱情澎湃湧了起來啊!

我們稱它們叫做「蕈類」的東西
許多人都以為蕈類是植物,其實非也!雖然蕈類和植物一樣不會走動,卻沒友植物營光合作用的葉綠素,因此不是植物一族。事實上他們和發霉麵包上的黴菌及有益健康的酵母菌親緣更近些,分類學家統歸為「真菌」界,蕈類因體型明顯易見,所以又被稱為「大型真菌」。

神出鬼沒、有硬有軟─真菌界五大天王
要認識它們,首先從蕈類有別於動物或植物,而獨立於真菌界的五大重要特徵開始吧!
天王一.不斷生長的菌絲
顯微鏡下的蕈類就像身上穿的衣服有許多纖維絲交錯盤繞,這可是所有真菌生物共同的基本構造─〈菌絲〉只要養份和環境良好他們就可開疆闢土建立蕈類王國。

天王二.傳宗接代的孢子
大雨過後原本光禿的綠地或腐木上,冒出一個個模樣可愛的野菇不速之客來自何方?有一此說:在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流傳著蕈類是因有機物分解或雷擊後的產物之說法,一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人們才解開蕈類成長的謎團,知道原來蕈類是〈藉由孢子繁衍而來〉,因此和苔蘚、蕨類這些低等植物同屬所謂的孢子生物〉。

天王三.孕育生命的子實體
我們看到的蕈類其實是所謂的〈子實體〉,它像會開花植物的花器,屬於特化生殖的構造,主要功能是用來孕育孢子、繁衍後代。

天王四.大自然最盡責的清道夫
蕈類不像植物具有葉綠體可行光合作用自我某生因而註定寄人籬下的宿命,在整個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生長基質相當多樣,從腐木土壤糞便枯枝落葉或動物的屍體都有,他們靠著分泌體外的消化酶,將生長基質在體外進行分解消化在吸收所需要養份至體內,在過程中將一些所謂的「大地垃圾」分解清理乾淨,所以人們封他為『大自然最盡責的清道夫』也不為過呢。

天王五.長生不老的生命有如不老林
當我們看到蕈體乾枯消失,以為這個生物死亡了,其實不盡然雖如花朵凋謝般消失,只要環境許可下埋藏生長基質中的菌絲仍可以不斷生長與複製,即時條件不佳菌絲也處於休眠期的狀態,一但新養份加入他又會甦醒,這可說是蕈類的生命是永無止盡的。

獨特的真菌界
真菌生物因為不像動物可以自行移動,加上細胞表面明顯可見細胞壁,因而在古老的林奈生物兩界〈動物界,植物界〉系統中〈1735〉, 被歸植物界原葉體植物的真菌門,而且林奈時代直到1950年代兩百多年以來一直被沿用,沒有多大變化。不過到了1969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的Robert H.Whittaker則依據真菌生物並不像植物具有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營生的方式與植物十分不同且,真菌生物的細胞壁主要成分為幾丁質,植物細胞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因此將蕈類自立門戶為真菌界,與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同列於生物五界中。

孢子傳播大不同
孢子成熟之後,大多數的擔子菌或子囊菌會藉由壓力將胞子主動彈射出去,此外有些蕈類的孢子則是被動的方式,藉由氣流、風、水、昆蟲及其他動物傳播到很遠的地方,或本身散發特殊氣味吸引動物咬食傳播出去。

生存絕招
對地球來說他們就像清道夫,扮演著分解者的角色,讓那些累積期間的有用分子,回歸到大自然中再度被利用且不再佔用地球的有限空間。不過這些小小清道夫到底施了什麼魔法可以讓大於他們數倍,甚至數百倍的有機物消失不見呢?
原來它們獲取養分來源的生長基質,共建立了三類互動營生模式: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腐生、忘恩負義的寄生、感恩圖報的共生〉。

價值不斐的牛樟芝
台灣國寶級的─牛樟芝
如果說人蔘、貂皮、烏拉草是東北三寶,那牛樟芝便是台灣祥裕世界國寶級的菇類,因菇體呈鮮艷血紅或橙紅更得『台灣紅寶石之稱』。僅在台灣天然特有樹種牛樟的腐朽心才發現,因而得名。民間傳說可以強肝解毒甚至抗癌,據說效果良好。因野外數量不多,再者民間需求有增無減導致價位居高不下,有時市價比東蟲夏草還昂貴,也因此有『盜林賊』盜採目標之ㄧ。

天然牛樟芝留下生路
如國想減少牛樟芝的價格及盜採的壓力,為有成功栽培菇體,目前市面上已有人工培養的菌絲體當做替代品,未來希望可以成功栽培出菇體,這麼一來除了能供應市場需求外,還能未天然牛樟芝留下生路 ,讓人類努力吧 !

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在大自然中蕈類藉著分解枯木的木質部,在物質循環中擔任一務,以維持和樹木及其他生物的緊密關係而生活著。蕈類在森林中扮演的角色,就像是現代人類社會裡,漸漸變得不可或缺的飲食工業和回收工業一樣。

吳老師您好:
啊!成績怎麼出爐了呢!
真是對不起呀!原本可以兩篇post上,因糊塗的把辛苦打好的台灣兩棲類動物的心得報告忘了儲存,所以先傳一篇蕈類生態觀察,待會兒可要趕工囉,晚點post上,謝謝!
401/賴郁駿敬上

我的筆記請按
我樓上的”部落格”
就會連到部落格了。

好奇怪喔!
老師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怎麼試都沒辦法
(包括用–<a herf=”http://網址”>想要顯示的文字</a>)
把我的部落格連結上去
為什麼呢?

台灣兩棲類動物─心得報告

稱霸陸上的兩棲類
在三億年前的石炭紀,地球上的環境又起了重大的變化,海洋擴大,路地降低,同時陸地上誕生了沼澤和蕨類的森林。由於森林提供豐富的食物,使得原始昆蟲在陸地上迅速的生長、繁殖起來。兩棲類便於昆蟲為食物。這時候的兩棲類動物,已經長久適應陸地的生活,身體構造也和四億年前出上岸的魚類有很大不同,成對的鮨演化成前肢,肺取代了鰓來呼吸空氣,成為當時陸地上的霸主。

兩棲類家族動物的生活史中
包含了水域和陸地,屬於『無尾目』的青蛙,兩棲類家族還包括了長的很像壁虎,屬於『有尾目』的山椒魚和蠑螈,以及長得很像蚯蚓,沒有腳,屬於『無足目』的蚓螈,牠們共同特徵是皮膚上不長毛髮,而且很溼潤,摸起來很滑溜。

小時候在水裡生活,長大時在陸地生活的動物
一群皮膚濕潤、有四隻腳、沒有尾巴,蝌蚪期在水裡生活,成蛙在陸地生活的動物,在動物學上的分類屬於兩生綱的無尾目。目前台灣發現的蛙類依共有三十二種,其中八種是台灣才有,別的地方沒有的『特有種』,以面積不大的台灣來說,比例相當高。

蛙類五大家族
分別屬於赤蛙科、樹蛙科、狹口蛙科、蟾蜍科、和樹蟾科五大家族牠們各有不同的外型特徵和生活習慣。
赤蛙家族是種類最多的成員,也是和人類關係最為密切,無論是鄉村、田間、山林、或都市公園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而在赤蛙家族中比較特殊的是牛蛙,原產於北美洲大型赤蛙,約再民國五十八年引進台灣繁殖,供人們食用,但牛蛙體型大食量也大,逸出野外會影響其他蛙類的生存,已成為台灣最嚴重的外來入侵種生物之ㄧ。
有手有腳的青蛙王子
五種綠衣、五種褐色衣,平常躲在潮濕樹林中的喬木、灌叢間,到了繁殖季則會來到有水的窪地、溪流、水溝或池塘邊,進行一年一度熱鬧結婚典禮。
聲如雷公的狹口蛙
頭小身體大,牠們個子雖小聲音可不小,一隻帶頭鳴叫隨即便響成一片非常熱鬧,隱身術一流,想看牠們可要有點耐心才行。
親戚關係─蟾蜍與樹蟾
蟾蜍是適應力最強的蛙類之ㄧ,雖外表其貌不揚,又會分泌毒汁但和人類關係最密切的蛙類之ㄧ。與親戚關係比較近的樹蟾,外表像樹蛙,生活習性和樹蛙很像可別將牠們弄混囉!

冰河時期的山椒魚
山椒魚和台灣鳟一樣,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的動物,冰河時期台灣與大陸相連,氣候十分寒冷,當時相當繁盛的山椒魚,隨冰河南下也來到台灣。

現今的山椒魚
冰河消退後,台灣和大陸被海水阻隔開,天氣也漸漸變暖,平地不再適合山椒魚的生存,因此台灣的山椒魚便往2000公尺的高冷山區發展,由於地形阻隔他們便演化為台灣〈特有的品種〉,並且成為全世界山椒魚分佈的最南界。

好好愛護地球裡的大自然
課堂上老師說:山椒魚喜歡居住在山谷裡,我們台灣阿里山國寶級的山椒魚,因全球暖化無法居住,愈爬愈高最後會導致他們無法生存而摔死。我們人類呀!可要珍惜大自然每一原始風貌,綠化這片美麗的寶島,讓所有人稱讚是人間淨土。

吳老師您好:
兩篇心得報告已上傳,好累喔!
打了手好酸,圓滿結束。ok.
晚安了!has a good dream.

台灣國寶級的牛樟芝的那一行,〈祥裕〉字打錯,更正為〈享譽〉。謝謝您!

野菇生態觀察
一聽到菇蕈類,就讓我想到美味可口的香菇雞湯,還有火鍋中不可缺少的金針菇。但是,偶而也會聽到電視新聞報導誤食野生菇類中毒事件,因此對野生菇類一直懷著戒慎恐懼之心—敬而遠之。
在上了黃秀雯老師主講的野菇生態觀察,讓我對野菇有了近一步的了解—野生菇菌既不屬於植物界也不是動物界,而是真菌界較高等的生物。有趣的是它具有真正的細胞核但沒有葉綠素,幾丁質或纖維質是構成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因為是真菌類所以以吸收外界物質來取得養分;一般都能進行有性和無性繁殖,藉由產生包子來繁衍後代。野生菇菌在外型型態雖有極大差異,但不外由9個部份組成:菌絲索、菌托、菌柄、菌環、菌褶、條紋、鱗片、菌肉以及菌蓋。可根據以上部份的不同特徵來分辨蕈類的種類。而依其生態分布特性又可為:腐生型菇菌、共生型菇菌、寄生型菇菌、補食型菇菌等四種類型。野生菌菇有的可食用,如黑白木耳、香菇、金珍菇、洋菇、草菇、猴頭菇、竹笙等等;有些具毒性不可食用,如毒蠅傘、獨綠褶菇、橘黃裸傘等等;還有一些藥用菌,如靈芝、冬蟲夏草、牛樟芝等可用來提高人體免疫力或抗腫瘤之效用。
課後的心得是野外看到的菇蕈類大都是有毒的,千萬不要隨便採集食用,研究、欣賞就好,必要時照個相留念。但也因為某些菌類具藥用,常看到一些數百年的牛樟樹被盜採砍伐的照片,就為了裡面價值不匪的牛樟芝。看到那些照片讓我心裡很難過,難過的是人類真是大自然最大的破壞者。

報告老師,我的文章早已上傳
但並沒有成績

這兒是網址
http://blogs.mcps.tp.edu.tw/blog/595

台灣的兩棲類動物—林春富先生主講
在郊外踏青時,我經常聽到「哇,哇,哇……」的叫聲,這到底是什麼聲音呢?原來是大自然的歌手─青蛙。
兩棲類最早的祖先出現在泥盆紀後期,但兩棲類真正興盛的時期是石炭紀。兩棲類從原本在水中生活的方式演化出了擁有可以在陸地上活動的生理結構,但也同時的保存了在水中生活的生理結構,這是一種演化上的優勢。在演化的過程中,他們不斷的推陳出新,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繁衍至今,已約有6000種了。
兩棲類的無尾目方面,分成的5科,分別為:樹蛙科、蟾蜍科、樹蟾科、赤蛙科、以及狹口蛙科。以下為其特徵:
一、樹蛙科:經常在樹上活動且善於攀爬。手、腳趾端、或掌面具有吸盤構造。
皮膚表面通常具有扁平型顆粒,部分體背為綠色。(莫氏樹蛙、翡翠樹蛙、台北樹蛙,等……)
二、蟾蜍科:喜歡生活在較乾燥的環境。眼睛後面具有隆起的腮腺,體表十分乾燥,且散佈著許多火山狀的突起。(台灣只有兩種,分別為:盤古蟾蜍及黑框蟾蜍。)
三、樹蟾科:長的很像樹蛙,但其骨骼結構與蟾蜍很類似,不具腮腺且善於爬樹。(台灣只有一屬一種,為:中國樹蟾。)
四、赤蛙科:經常在溪流或草澤裡活動,皮膚表面較濕滑。(澤蛙、豎琴挖、台北赤蛙,等……)
五、狹口蛙科:體態嬌小,經常彈跳於落葉層間。(台灣有五種:小雨蛙、黑蒙希氏雨蛙、史丹吉氏小雨蛙、巴氏小雨蛙、亞洲錦蛙。)
以前我從未仔細欣賞過青蛙的藝術表演,只知道欣賞他們美麗的紋路,連樹蛙、赤蛙這些基本知識都不懂,只知道會叫的是公的,不會叫的是母的。我經常直接從蛙類身邊路過,全然不加注意。然而,我以後在野外踏青時,一定小心傾聽這些美妙歌手的樂聲及仔細觀察以增長見聞。

蕈類(野菇)生態觀察

一把把尖尖的香菇小傘,在落葉堆中、枯木表面、大樹下撐起,這群「大地的清道夫」正悄悄開始長出,點綴著柔軟的大地。

●「蕈類」是什麼?
那麼,這些小傘究竟是什麼樣的生物啊?根據五大界的生物分類,它是屬於「真菌界」,是真核類的多細胞生物。它是由一條條的菌絲構成,並從菌褶產生孢子來繁衍後代。孢子繁殖的特徵就是需要有水,所以可以知道為什麼蕈類多生長在潮濕的環境。真菌類的它們,並沒有綠色植物的葉綠素,當然也不能行光合作用,只能從環境或其他生物吸收養分。

大多數人聽到「香菇」,直覺一定判斷它們比較類似植物。我也是這麼認為,但老師竟然說:因為它的細胞壁有像昆蟲外骨骼一樣的幾丁質,所以算是葷食!那吃香菇到底算不算吃素啊?或許只能看個人如何定義囉!

●找尋野菇去!
一把把的小傘,遠看似乎沒什麼差異,但只要彎下腰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不同菇類的獨特樣貌呢!用肉眼即可觀察的有菌蓋、菌柄(無柄、側生、偏生、中生)和菌褶的特徵,可以善用這些特徵來分辨。

野菇也是會選擇住處的喔!首要條件,當然就是附近的資源。腐生菌選擇在落葉、枯木、毬果、木製垃圾等處生活,分解以獲得養分;它們生長在腐敗的東西上,有助於分解作用,這也是它們被稱為「大地清道夫」的原因。有些共生菌選擇與藻菌(地衣)為友,被人類當成環境汙染指標。最特別的,是戴著大斗笠,腳踩著蟻窩大桶子,和白蟻共生的雞肉絲菇,特殊的打扮十分引人注目。

記得上自然課時,老師告訴我們,看到有菌杯的蕈類,必定是有毒的。但是沒有的,也不代表安全無毒。氣候潮熱的環境因素,容易導致分裂成散形,所以菌環不一定呈環狀、不一定形成菌杯。看來在外面還是不要亂吃蕈類好了!

●接力棒─ 傳宗接代
蕈類會靠外力,如雨水、風、附著在動物上、發光吸引昆蟲傳播的方式,傳播孢子,繁衍後代。更厲害的是,有些是靠自己的力量,猛力的彈或噴,將孢子射的遠遠的。實在很難想像小小的蕈類爲了讓後代得到更多生長機會,竟有這麼大的本領!

●小耳朵?
咦?那一塊塊掛在樹幹上的東西,像是樹木的耳朵,但又似乎不屬於它的一部分,到底是什麼啊?原來就是我們在火鍋裡常常可以吃到的木耳!老師特別強調「木耳目」和「銀耳目」的差別,還有木耳的孢子位在表皮光滑的那一面,有機會做實驗的話,千萬別切錯位置,取不到要觀察的孢子喔!

●小心,別亂吃!
在戰爭地區走路時,很可能不小心被軍隊暗布的地雷炸到,同樣地,亂採菇類來吃也不是明智之舉:不小心吃到毒菇,下場可是很慘的!有毒菇類對人類造成的影響,大致可分為:神經致幻型、腸胃炎型、肝損害型、溶血型,最嚴重的「肝損害型」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呢!

不過,也不是所有毒菇都是有害的,少數的毒素也可以拿來作為藥用。從扁輻蛾幼蟲頭部長出來的冬蟲夏草,就是種常見的藥材。刮到會變紅,彷彿是在流血的靈芝,也很有功效。

●到底什麼蕈類可以吃啊?
蕈類富含了維生素D,幫助身體吸收鈣質,是極好的食品,在菜單上,也是必有的佳餚。最常見的就是煮義大利麵的洋菇、草菇、金針菇、蕾絲裙舞者竹蓀等等。只是注意喔,草菇一定要煮到熟才不會有毒,還有,野外金針菇和人工栽培的金針菇,不論是菌柄或是小傘,都相差極大。總之,吃蕈類有益身體健康喔!

●貴得嚇人─牛樟芝
如果要舉辦一個「最珍貴的蕈類」選舉,票數最高者大概非牛樟芝莫屬了!它又稱臺灣森林紅寶石,是臺灣的特有種。新的研究發現牛樟芝具有抗癌的功效,使得它的身價更加高漲,昂貴不已。可惜的是,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適合它生長的大型牛樟樹了,而一旦發現,又很可能遭到砍伐,拿了培育牛樟芝,獲取利益。這樣一來,不但牛樟芝不多,連牛樟樹也幾乎看不到了。

●漫步山林間
香菇小傘下,蘊藏著許許多多的特別的大自然事實,仔細觀察、調查,相信能夠發現更多只能用心體會的奧秘。下次漫步在森林小徑上,別忘了低頭看看這些小野菇,看看它們最可愛的一面!

老師抱歉,這兩天剛段考完,我馬上就來寫心得報告了。好像欠了很多篇齁,這幾天我會盡快補完的!

第二次閱畢~

集集特生中心之菌類的研究
菌類,他們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他們是「真菌」。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菌類是植物,其實他們在研究人員做DNA分析之後,發現她的基因較接近動物呢!但因為它的外型不像動物,於是科學家將他分到了真菌界。
他們生長的速度非常快,僅僅一個早上就可以由冒出頭、長大、散播孢子到死亡,擁有驚人的生長能力。他們是由菌絲組成的,以孢子繁殖。他們沒有葉綠素,所以不是植物家族的一員。菌類含有幾丁質,所以比較接近動物。
菌柄有分無柄、側生、中生及偏生。菌傘的形狀有鐘形、漏斗及喇叭這三種形狀。有一些菌類有毒他物質,會族止其他菌類的生長。

Sorry是「阻」止

特生中心之蛙類研究
甚麼是兩棲類?兩棲類是指幼時在水裡生活,長大則到陸地生活,並且為脊椎動物的動物。蛙類是兩棲類的一種,他的幼時─蝌蚪生活在水中,成蛙則是水路皆通,不過因為蝌蚪用腮呼吸,可以持續在水中,而青蛙用肺呼吸,所以不能長期待在水中。台灣的兩棲類分為無尾目及有尾目兩種,青蛙屬於無尾目;山椒魚則屬於有尾目的兩棲類。
無尾目的蛙類分為五科:赤蛙科、樹蛙科、蟾蜍科、樹蟾科、狹口蛙科五科。蟾蜍分為兩種:盤古蟾蜍、黑眶蟾蜍兩種,他們十分相似,不過黑眶蟾蜍帶了一副黑框眼鏡,這是他們較大的差異。而他們致命毒液儲藏的地方─耳後腺,裡面充滿了乳白色的毒素,所以抓他們的時候,一定要非常小心。
許多人害怕青蛙,是因為他們覺得青蛙的身上溼溼黏黏的,不敢摸,覺得很噁心,所以不喜歡牠們。其實青蛙式十分可愛的生物,只要你了解牠,就會覺得牠非常的可愛,像樹蛙科的樹蛙,個個眼睛睜得大大的,模樣也很可愛呢!

外來種警報!

兩顆石頭,位在兩個距離非常遙遠的地方,正常狀況下並不會有機會碰在一起。同樣的道理,兩種生長在相隔遙遠的不同地區的植物、不會遷移的動物,在自然狀況下相遇的機會極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就是大自然的「自然隔離作用」。隨著人類的經貿頻率提高,已經漸漸超越了大自然的地區限制,將許多物種移入不屬於牠的環境,成為外來種。

◎隱憂

表面上,外來種的引入,讓物種「看起來」越來越多,成為生物共和國應該是件好事,但實際上充斥著許多隱憂。以植物來說,許多外來種含毒、生命力旺盛、花期長,種子多,繁殖力強、傳播力強,版圖擴張快速,嚴重影響本土植物生長,使牠們面臨生存危機。最嚴重的是外來種植物與動物共同有的危險:造成生態不平衡,多麼恐怖啊!所以,不但沒有讓物種數量增加,反而危害到了本土的物種,真是可惡的大殺手!

甚至有研究顯示,外來種引入的危害,已經與全球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物種濫捕,名列全球物種滅絕重要因素呢!尤其臺灣擁有島國的獨特生態性,很容易被破壞,更突顯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什麼樣的生物算是外來種?

既然是「外來種」,那就當然不是本地的物種囉!所謂外來種,是指在自然情況下,超出了生活環境或應該活動的範圍。而入侵種除了要有上面的情況外,還要會影響到本土物種。「外來種」不等於「入侵種」,兩者的差異就像一個是到別的國度冒險的探險家,後來定居在那裡,另一個卻還對那裡的居民進行大屠殺。

◎外來種怎麼來的?

外來種入侵的方式,分為「蓄意引入」和「非蓄意引入」。前者通常與人類及環境利益有關,例如水產養殖來食用(牛蛙…)、娛樂及觀賞用(琵琶鼠…)、生物防治(大肚魚…)、科學研究(果蠅…)、任意放生。人類這樣的行為簡直是飲鴆止渴,把地球環境越弄越糟。而非蓄意引入的外來種就像偷渡客一樣,很難控管,例如:家鼠。這些現象背後的因素,往往是因為政府檢驗制度薄弱。看到這些,不禁讓我聯想到:如果有一天外來種交流的範圍擴大許多,變成「宇宙」間的交流,到時候真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搞不好會完全改變生物鏈呢!

◎突破重重關卡

雖然外來種在適應新環境前,得先面臨許多困難,好比是征戰的過程:紮營地點─「地理環境」、位置─「立足點」、快速製造兵器─「繁殖」、四處埋伏─「擴散」、到最後才能進攻─「干擾棲地」,但是有不少物種仍難突破關卡,成為新的統治者。

◎成為新統治者後的改革

外來種在當地成為新統治者後,馬上實施各方面的改革。生態性方面,他開始放任他的族群去掠食其他生物,並發起競爭排擠及雜交,在生態系造成不少無法彌補的傷害;在經濟性方面,他造成了不少金額的損失,數量多到得用「億」計算;在公共衛生及人畜健康方面,大量傳播疾病,危害健康。雖然外來種不一定全會搞出悲慘的結局,也不一定馬上有負面的影響,還是需要人們多加防範。

◎總不能坐以待斃

幸好,政府在有限的經費下,決定將外來種分為:1. 尚不具威脅性、2. 潛在威脅性、3.具威脅性、4.高度威脅性,依危害等級來決定應對方式。最好的應對方式當然是「竭止」,如果已經太遲,也可以想辦法「防治」,再不然只好「控制」不讓牠蔓延擴散囉!

能有具體的行動,是最能讓人了解的。政府的管理方式採「預防」、「減輕影響」、「積極立法」,並著重於建立全國外來物種資料庫、和與外來種相關的教育。當然,這種遍及城市鄉村的問題是無法光由政府出主意,更重要的是結合民間力量,對外來種生物有效的防範與管理。

◎警覺
一串串圓圓的福壽螺卵,密密麻麻的黏在水邊植物上;一條條小花蔓澤蘭,緊緊的勒死原本生意盎然的樹木;一隻隻琵琶鼠,在幾乎找不到其他動物的池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不願在臺灣看到這些生命力旺盛的生物,他們,是危害本土生態的外來種。

野菇生態觀察
小時候十分厭惡香菇的味道,認為那是一種既噁心又難以下嚥的食物,每當飯桌上出現了它的身影,我的筷子總會視而不見,自動略過。直到第一次克服心理障礙,嚐了嚐香菇的味道後,想法開始改觀,不只是一般常吃的香菇,如金針菇、杏鮑菇等菇類,各有風味,也十分美味。
菇類,也就是真菌,常有人誤解蕈類是植物的一種,但蕈類不屬於植物或動物,野菇是真菌界的一員,有趣的是,野菇的外形像植物,不過,它的DNA和動物反而較為相似,實在有些難以想像。
野菇是種特別的生物,沒有葉綠素,細胞壁有著幾丁質、纖維素,並且是利用孢仔來繁衍。聯接菌蓋的部份,稱為菌柄,菌柄分成無柄、側生、偏生、中生四種,無柄顧名思義,便是沒有菌柄的種類,側生和偏生有些相似,只是側生的菌柄長在側邊,偏生則是不長在中心點的菇類,而中生就是菌柄長在中心點的種類了。
野菇生長的環境可以分為腐生、寄生、共生三類型,腐生的菇菌是生長在腐敗的東西週遭,木耳和生長於竹林的珊瑚菇便是一例;菇類在動植物體內生長,稱為寄生,最有名也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冬蟲夏草了。共生的菇菌會與植物根部形成菌根,藉此吸收養分,植物擁有蕈類所沒有的葉綠素,因而能提供蕈類無法攝取的養分,蕈類也能讓植物得到礦物質,形成互利共生的型態。
共生的例子有許多,像是與樹木共生的乳菇、鵝膏,與蘭科植物共生的天麻,藻菌共生的地衣和石蕊地衣,或是與白蟻共生的雞肉絲菇等。雞肉絲菇的共生算是最有意思的,它會用菌絲索固定蟻窩,而且,雞肉絲菇生長的地點下方,必定會有白蟻窩!真是不可思議。
老師有介紹到「地星」這種野菇,它散播孢子的方式非常特殊,技巧也非常高竿,下雨時,雨水低落到地星上頭,就像是觸動了開關一般,孢子就能在此時順勢彈出。而會自體溶解的墨汁鬼傘,在一天之內就會融解消失,溶解後會剩下黑色的汁液,汁液中有著墨汁鬼傘的孢子,這也能算是另一種的特別傳播方式。會在夜晚吸引昆蟲的黃綠螢光小姑,藉此散佈孢子,也算是另一種奇招,在夜晚散佈孢子,的確是異於常「菇」。
生長在牛樟上,價值不菲的牛樟芝,是菇菌類中珍貴的種類,它的功效不僅和靈芝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更甚於靈芝,但由於牛樟芝生長的牛樟,早年被大量砍伐,已是保育的樹種,現在盜砍牛樟是被禁止的,因此牛樟汁不只身價高,還能說是可遇而不可求。
在野外看到貌似金針菇,白色、細小的野菇時,可不要貿然摘取,更不要食用,因為在野外,這樣的金針菇幾乎不會出現,這種野菇很可能就是營養不良的毒菇,為了身體健康,當然得要避免食用。
菇類世界仍有待我們去探索,不僅是食用,在簡易辨識物種的方法上,也有待研究。就一般社會大眾來說,除了享用菇類,能認識菇類,必會對於野菇有更深層的認識。
西湖國小|405|林妍緹

不速之客──入侵種
外來種,早已不再是陌生的詞了,外來種的引進,有蓄意及非蓄意的分別,蓄意是合法申請,或是走私引入的,有的是為了當成作物,有的是為了生物防治,大部分都是和經濟有關。而非蓄意引入更是防不勝防,因為這些物種可能藏於土壤、船隻等鮮少注意的地方,由於現代科技日益發達,交通工具往來頻繁,更是難以預防,也難以控制。
外來種不見得都是有害,例如歸化種的新品系,就不是會破壞生態的物種。其中,真正有害的僅限於入侵種,它們在台灣危害不淺,縱橫肆虐。成為入侵種的障礙,有地理環境、立足點、繁殖機會、擴散能力、干擾棲地、與原生物種競爭等重重關卡,若有物種能突破這些障礙,那麼,這種入侵種喧賓奪主,已能立於不敗之地,繁衍不息。
入侵種不只會造成本土植物減少、滅絕,生態多樣性的破壞,排擠、雜交、掠食、競爭等,更會帶來龐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是以「億」當單位,而疾病滿天飛的困境,也可能害到生物、人類,寄生蟲讓植物死亡,不能忽視。
入侵種的種類繁多,如惡名昭彰的小花蔓澤蘭、銀合歡、布袋蓮等等,小花蔓澤蘭擁有著美麗的名字,但可莫小看它的破壞力,它能覆蓋、攀爬到植物上,阻擋光合作用,使植物枯死。它傳播種子的速度更是超群,小花蔓澤蘭的危害,有部份也是因為它的生長奇快,危害了本土植物的生長,「生態殺手」的稱號也因此而來。
銀合歡曾經是林業極力推廣的造林樹種,這是由於它可用在木材加工、紙漿、薪材方面,然而銀合歡生長快速,並且會分泌一種物質抑制週遭植物的生長,它更在墾丁國家公園繁衍生存,還有覆蓋近半個國家公園的紀錄。
布袋蓮的花朵外型清麗,本是用來觀賞,布袋蓮的繁殖力特強,即使在受到汙染的池塘也能生存,其他的水生植物勢單力薄,生存機會自然少了,布袋蓮還會堵住河道,減少水中溶氧,水中生物諸如魚蝦等,更是難以生活。
福壽螺危害水稻生長,常能在水稻田看到粉紅色的卵塊;疑似帶有漢他病毒的緬甸小鼠,將病毒散播,曾奪走不少生命;入侵紅火蟻盤據土地,危害生態系,多蟻后的生態,讓牠們的散播和繁衍更加迅速;松材線蟲的危害,使松樹枯死,損失鉅大……這些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入侵種的可怕和影響力,絕不容小覷。
防制這些入侵種,不能光靠紙上談兵,除了政府的管理,著手於防治工作、建立相關法律、安全管理的加強、宣傳教育等方法,結合民間團體的力量也不能少,讓大家了解入侵種的可怕,一同盡份心力。物種入侵固然是大事,但並不是世界末日,只要有共識、合作,即使無法斬草除根,也會有一定的成效,讓危害降到最低,人人都有責任,畢竟大自然的生態,是我們共同擁有,也要共同維護的。
西湖國小|405|林妍緹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