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行動班、高階班]20110521台灣蝙蝠的觀察與保育與潮間帶之行

Filed Under (eci高階班) by eco on 30-05-2011

文/邱鴻麟

說到蝙蝠,就想到小時候寓言故事裡的騎牆派,一下說自己是鳥類,一下說自己是獸類,最後兩面不是人,兩邊的集團都不要牠,只好遁入黑夜中。因此對蝙蝠的認識總是停在黑色神祕的幻想,小學時在中和圓通寺的大雨中,撿到一隻蝙蝠,想想大小比例與長相,還真的有點像東亞家蝠!當時心裡想蝙蝠身上會不會有很多的細菌,不過還是將它抓起放回大自然。國中時在陽明山童子軍露營場看到一隻隻比鴿子更大的蝙蝠飛過,還大聲囔囔說好大的蝙蝠。其實當時好想看看那麼大隻的蝙蝠到底長甚麼樣子,只知道蝙蝠用聲納定位,卻完全不知道如何捕捉牠。有一天在資優班也是收到一個小朋友撿到的蝙蝠,可惜不到半天,蝙蝠就死了,讓想養他的小朋友很傷心。所以我們對蝙蝠總是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與誤解,透過吳忠信教授的團隊得到了許多新的概念與實地觀摩學習捕捉蝙蝠的器材,下午除了去蝙蝠洞賞蝠外,請你也順便將海科館(施彤煒博士為你們解說)與潮間帶(海洋大學何平合教授與林乃正老師)的學習心得介紹給大家!

探索潮間帶和蝙蝠洞

夜來客:

蝙蝠在生物的分類中屬於哺乳綱、翼手目,下分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約在五千萬年前,為了方便捕食為數眾多的昆蟲,某些哺乳類演化出較具飛行優勢的指骨和翼膜,逐漸成為現今族群龐大、種類約占哺乳類四分之一的蝙蝠一族。

大翼手亞目的蝙蝠,即我們所稱之果蝠、狐蝠,身軀較為龐大,多以果實為主食。他們靠銳利靈敏的視覺及嗅覺覓食,並不使用超音波。科學家普遍認為他們由靈長目演化而來。但小翼手目就不同了。牠們身軀通常較為輕巧,飛行速度快,並使用回聲定位進行飛行及覓食,耳朵也因此較為發達。牠們主要以昆蟲、蠍子等節肢動物為主食,外國則有些許親戚從事捕魚和嗜血。這一食肉族群則是由一種體型較小的鼩鼱演化而來。兩種不同的生物演化至現今,都被歸於翼手目的哺乳類。

蝙蝠最大的特點大概要歸為晝伏夜出和倒掛歇息兩點,同時也是一般人最大的疑問。其實蝙蝠晚上出沒純粹為了避開日間高溫以及猛禽類天敵,同樣的也少了競爭的對手,且恰好夜晚又是昆蟲出沒的高峰時段,故選擇夜間行動,也演化出了回聲定位能力和絕佳的嗅覺及視力。倒掛的原因則是配合著躲避掠食者和雙腳退化至不利行走等原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遇天敵或欲覓食時能直接利用從樹頂掉落的加速度力量起飛,讓這種實心骨頭的哺乳類得以行動自如。另外,倒掛對蝙蝠而言是一種自然的動作,因此不會腳痠。腳爪有特殊的肌腱利於抓握,所以安全無虞。腦部血管中有感壓偵測器,可隨時控制血管收縮,所以不會腦充血。種種的演化成果,造就蝙蝠奇特的習性和構造。

蝙蝠還有一項奇特的能力—秋天交配的母蝙蝠,若讓小蝙蝠在冬天出生,母子二人皆會因為食物不足和氣溫過低而死亡。因此蝙蝠演化出一種特別的能力:母蝙蝠能讓精子存活在體內,但先不受精,或者受精後讓受精卵待在子宮內,但先不著床。等到冬眠醒來之後才讓受精卵開始在母體內發育,小蝙蝠出生後便能在食物豐富、氣溫和煦的春天成長茁壯。出生後的蝙蝠會抓住母蝙蝠腹部的兩塊肉瘤—即所謂的假乳房—跟著媽媽行動,並靠著超音波互相辨識,讓母子縱使離散仍有機會找到彼此。

在氣候變遷和人們過度迫害自然的影響之下,蝙蝠的生態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氣溫上升、冬眠時間縮短、棲息地的破壞、母蝙蝠不孕、生理時鐘的錯亂等現象,造成了蝙蝠族群數量的大量減少。當我們捕捉蝙蝠這減少害蟲的動物,而使用合成殺蟲劑時,是否考慮到此舉勢必害了自己?為何放棄最和平的生態工法,而自作聰明的使用人工合成物來對抗自然?看似「優良且周詳」的方法,其實無非飲鴆止渴,總有一天人們破壞掉的生態平衡會害到我們自己。遵循自然、回歸自然,是我們應該努力的路!

潮間帶生態:

潮間帶意即潮水漲至最高處和退至最低處之間的區塊。此處的海洋生物們必須耐得住乾旱和風吹雨淋的嚴苛環境,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

踏進潮間帶這塊貧瘠之地,首先的觀感就是「遍地石蓴」。石蓴大概是這裡最強勢的藻類了。從冬天開始茂盛到今日,有別於畏畏縮縮地縮在潮池內的馬尾藻和珊瑚藻,石蓴不畏艷陽,在乾燥的岩石上收集最大量的能量,如今仍能生機盎然地覆蓋著岩石,使人欣賞之外又多了一分敬佩。

開始遊走後不久,便有人找到一隻海蛞蝓,即老師口中的海兔。初次見到海兔這生物,實在無法相信牠是一隻活生生的動物。牠的顏色是最鮮艷純正的黃色,在淺淺的海水中就像是人們遺落地一塊黏土,絲毫不加掩飾自己的行蹤。這海兔就是海中的無殼蝸牛,從如蛤蜊一般的兩片甲殼,退化成笠螺一般的一片甲殼,最終退得一片不剩,赤裸裸地在海中橫行,唯一的自保行動就是縮成團狀。理所當然的,有人問「不會很容易被吃掉嗎?」結果則是「還好,本身不好吃,會吃的牠動物也不多。」事後有許多人發現海面上浮著一團團泡麵狀的條狀物,一問之下居然是海兔的卵!驚異之下更能體會大自然之神奇。

隨著觀察的時間越久,便有越多人陸續呈上不同的生物讓老師解說。其中不乏各式各樣的螃蟹。這一些螃蟹中最多的是紅眼睛的酋婦蟹。就如同自然中常見的警戒色,這一些酋婦蟹的紅眼警告獵者牠們具有毒性。但並不是牠會噴射有劇毒的毒液,而是存在組織之中,吃多了會中毒的毒液。另一種同樣有毒的常見蟹類,則是被老師戲稱「黑手黨」的皺蟹。明顯的特徵就是大螯和後肢末端都呈黑色,同樣屬於有毒的螃蟹。但這些螃蟹最可怕的其實不是牠們的毒(因為我們根本不會吃牠們),而是牠們那強而有力、足以鉗碎螺殼的右螯。一旦手被夾到,便怎麼使勁也扳不開牠的螯,最後只能斷了牠的臂。好在螃蟹本身常會遇到需要自割的情況,因此斷肢後只要有足夠的營養便能夠再生。有趣的是,螃蟹右螯較左螯大的原因和他們食用的螺類有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螺類都屬於右旋螺,因此螃蟹演化出的雙螯恰好能用左螯抓住螺類,再用右螯夾碎螺的殼。這正是所謂的共同演化,也見證了自然中生物互相依存的關係。

不久,又有人在暗處發現幾隻海參。這些海參都屬於小型,觸感也不比想像中來的柔軟。牠們看似手無縛雞之力,但卻有十分有趣的自保招數。一旦發現身受危機,牠們就會讓身體變得又軟又黏,好像是已經爛掉很久的屍體,通常能夠嚇到獵者,便不會被吃掉。

看似死寂的潮間帶濕岩,其實卻處處是生機。雖然環境惡劣,但只要有水潭、甚至是陰影,就一定有生物不肯放過任何一點生存下來的機會,留下存活的痕跡。生物的韌性和耐力,正是大自然演化出來強者的縮影!

台灣蝙蝠的生態與研究和潮間帶觀察
一說到蝙蝠,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想到蝙蝠倒掛的情形,但是牠們為什麼要倒掛?牠們做這個倒掛動作時,不會腦充血嗎?這兩個問題我想了很久,都想不出答案,不過吳忠信老師在講解蝙蝠的課程中,我終於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現在就讓我們在吳忠信老師的帶領下,進入蝙蝠的世界。

有人說蝙蝠是會飛的老鼠,也有人說蝙蝠是鳥類的親戚,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是正確的,蝙蝠是翼手目的動物,也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而蝙蝠的種類占哺乳類的四分之一,蝙蝠要倒掛的原因是牠要利用倒掛下降時的重力加速度飛行,牠在倒掛時也可以減少被天敵攻擊的機會, 蝙蝠由於強而有力的心臟和具有瓣膜的血管所構成的循環系統,可以把血液充分的運送循環,使血液不會囤積至一處,因此蝙蝠倒掛時並不會腦充血。

西方的國家認為蝙蝠是吸血鬼,因為在-蝙蝠世界中有幾種蝙蝠是會吸血的,而這些蝙蝠分佈在中南美洲,只不過這些蝙蝠不會吸人的血,牠只會吸其他動物(例如:牛、羊…等)的血,吸血蝙蝠會先尋找目標,等到找到目標後,牠便飛過去目標的附近,接著慢慢的爬到目標身上,然後利用牙齒讓目標流血,等到牠流出血後,便用舌頭去舔血,但如果吸血蝙蝠沒找到目標的話,牠就只能夠靠同伴了,由於吸血蝙蝠只要沒吸到血就會死掉,所以吸血蝙蝠在沒吸到血時,會和同伴要一些血吸,同伴會把今天吸到的血中的一小部分吐出來給牠吸。

蝙蝠能夠利用超音波的發射和彈回來方式搜尋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這種方式叫做回聲定位,以前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蝙蝠和貓頭鷹一同放進一個有微弱光線的密室中,且密室中有障礙物,結果發現貓頭鷹和蝙蝠都飛的很好,於是他又把貓頭鷹和蝙蝠放進一個完全沒有光線的密室中,這次情形可就不一樣了,貓頭鷹接連的撞上障礙物,但蝙蝠卻依然飛的好好的,於是他便把蝙蝠塞住耳朵,在放入同一個密室之中,蝙蝠也是撞的東倒西歪,因此這個科學家就發出論文說:蝙蝠是靠耳朵的聽覺來辨識障礙物,其實蝙蝠並不是利用耳朵來辨識障礙物以及獵物,牠其實是依照超音波回音的距離來追蹤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而要聽到超音波回音一定是要用耳朵的聽覺才能聽到,所以如果你堵住牠的耳朵的話,牠自然無法聽到超音波的回音,也無法躲避障礙物,更無法進行回聲定位了。

台灣的蝙蝠通常一年只生一胎,而一胎大部分都只有一隻,就算牠生了兩隻,最後也只會有一隻活下來,雌性幼蝠通常在出生當年的秋季便有生殖的能力,可以像成年雌蝠般與成年雄蝠交配,大多數的蝙蝠在交配完之後隨即冬眠,為了讓幼蝠適時的在夏季出生,蝙蝠會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延遲懷孕的過程,例如:將雄蝠的精子留在體內,但不與卵子結合,直至隔年春天才產生卵子與雄蝠的精子受精、讓受精卵暫時休眠,延遲至隔年在繼續發育、讓發育中的胚胎延遲著床…等。

蝙蝠的課程結束後,我們便前往海科館,海科館中有一種於非常特別,讓我非要介紹不可,那就是龍膽石斑,為什麼我非要介紹龍膽石斑不可呢?因為龍膽石斑牠會變性,牠在一歲到五歲時是女的,而在五歲到八歲時是男的,也就是說龍膽石斑中,在交配一定都是老夫少妻,而且每隻龍膽石斑都會各當一次老夫以及少妻,我們所看到的龍膽石斑都是長至少1.5公尺,體重好幾十公斤的龐然大物,可是海科館的老師說:這些龍膽石斑剛來這裡時只是一隻長兩公分的小魚苗而已。你相信嗎?

接著我們前往潮間帶做觀察,潮間帶是指地球上海水和陸地交界的地帶,是高低潮之間的海域,受到潮汐影響這個地方每天會有部分時間被海水淹沒,也有部分時間暴露在空氣中,隨著地方的不同,潮間帶的環境以及生物也不一樣,而我在做潮間帶觀察時發現一個東西,那就是海蛞蝓(海兔)的卵,如果你原先不知道的話,你看到牠一定會說:誰在這裡吃泡麵?麵都掉出來了。因為海蛞蝓的卵真的就像泡麵,不僅形狀相似,連顏色都差不多,看著看著我都不禁食指大動了。

這天的最後一個行程終於到來,我們來到期待許久的蝙蝠洞,才到那裡不久,隨即聽到老師手上感應超音波的機器嘎嘎作響,遠遠望去後山的天空頓時佈滿一點一點的黑色東西,過了不久前山也出現這個景象,才拿起相機蝙蝠便已經飛走,一隻一隻的從我旁邊快速飛向海面,而我們的行程也在一隻一隻蝙蝠的陪伴下劃下句點,無論你認為蝙蝠是吸血鬼還是神民,牠都是這個地球上的生物,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個人因素獵殺這些大自然的生物,如果我們這麼做的話總有一天地球上的生物都會絕種的,因此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這些生物,不能在讓地球上的生物像台灣狐蝠一樣瀕臨絕種了。

蝙蝠洞與潮間帶觀察

【蝙蝠的常識】

  台灣蝙蝠學會的吳忠信老師,今天要為我們帶來許多有關蝙蝠的趣事,老師的名字乍聽之下,像是藝人吳忠憲,其實,它可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蝙蝠俠」喔!雖然身材胖胖的像是一尊笑彌勒,跟電影中的蝙蝠俠一點也不像,卻是台灣蝙蝠協會的理事長呢!

  蝙蝠,在中國的傳統中,是一個神力的象徵,常常可以在廟宇的屋頂上可以看到蝙蝠的雕刻,把它供奉為至高無上的神,但是在西洋的世界裡,蝙蝠可是一種可惡的動物,由於長相怪異,常常被惡意醜化,什麼怪力亂神、吸血妖怪都講得出來,原因只是因為在他們的童話裡有一則鳥獸大戰的故事,敘述著鳥類與獸類之間的戰爭,蝙蝠耍了些小聰明,利用有翅膀的優勢,周旋於兩派之間,哪一邊得勝,他就投向哪一邊的陣營;哪一邊占上風他就投靠哪一邊,過了不久,鳥獸兩邊關係漸漸變好,蝙蝠的惡行卻被揭發出來,所以就被兩方逐出,只能躲在山洞哩,過這不見天日的日子,只能等到晚上的時候,偷偷出來找東西吃!

  蝙蝠,大家應該都要知道的,屬於哺乳類動物,不是鳥類,在台灣有三十五種的記錄,由於不是鳥類,所以骨頭並不是中空的,飛行時必須靠著氣流或是助跑才能起飛,像飛機或是老鷹一樣,他們的尾巴和兩手之間有一層薄膜,那就是所謂的翅膀,蝙蝠的五指已經演化到變成撐起翅膀的骨幹。

  你知道為什麼蝙蝠在停棲的時候總是要倒吊著嗎?你知道為什麼蝙蝠倒吊著的時候肌肉不會拉傷嗎?其實,倒吊的動作會蝙蝠來說,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樣自然、簡單,他們的爪子連著一條韌帶,靠著這條韌帶的收縮,可以確保肌肉的舒適度就像直立的時候一樣好,而且蝙蝠在倒吊的時候也不會腦充血喔!因為當蝙蝠停棲的時候腦袋的血管會自動縮小、變細,流到腦裡的血液自然會減少喔!

  蝙蝠還有一種特色,那就是,他會發射人類聽不到的超音波,像聲納一樣,藉由音波的反彈來確定前方的障礙物,以利於飛行。曾經有人做過類似得實驗,把可以在夜間飛行的貓頭鷹和蝙蝠同樣放在暗房之中,只打入連人類都看不到的微弱光線,並設計一道障礙跑道,發現蝙蝠和貓頭鷹都可以順利飛行,蝙蝠用的是超音波定位,而貓頭鷹則是因為他的眼睛有聚光功能的原因;但是,如果將兩隻動物都放入完全沒有光線的暗房之中的話,貓頭鷹頻頻狀道障礙物,而蝙蝠卻有如魚得水一樣,飛得很好。這個研究說明了蝙蝠並不是以眼睛看東西,而是以其他的感官來定位前方的路況。

  蝙蝠屬於哺乳類動物翼手目的一員,其實翼手目就是囊括了所有蝙蝠了!翼手目要分為兩個科,大翼手亞科和小翼手亞科,大翼手亞科顧名思義就是比小翼手亞科大一些,有些吃素,像是果子之類的,有些甚至沒有超音波;小翼手亞目可就不太一樣了,大部分的小翼手亞目蝙蝠是肉食性的,吃小昆蟲或是吸食牲畜的血液。會吸血的蝙蝠通常會出現在中南美洲,蝙蝠會用他的嘴巴將牛的皮膚劃開,鮮血就會慢慢的流下來,到時候才可以喝血,為了不驚動正在睡夢中的牛,蝙蝠會選擇在離獵物幾公尺的地方降落,再慢慢的爬過去,牛會以會是一隻蚊子,所以不會有什麼反應,通常,一隻牛可以供應蝙蝠吃很久,那是因為蝙蝠為了省麻煩,會一再的回到昨天晚上的那隻牛身邊,撥開他的血痂繼續喝,直到那隻牛離開他睡覺的那個地方為止。不過,吸血蝙蝠是十分脆弱的,只要一天沒有喝到血,第二天晚上就沒有力氣飛行了!如果吸血蝙蝠沒有找到血喝的話,那他不就死定了嗎?其實,吸血蝙蝠們是非常有將心比心的精神的,他們會將一天喝下的血,像山羊一樣,反芻出來給隔壁沒吃東西的同伴,讓他們足以保持足夠的體力到隔天的飛行。

【海生館與潮間帶觀察】

  搭了將近兩個鐘頭的車,已經可以看到基隆八斗子的港口了!下車後,一陣陣魚腥味飄了過來,還有一股「臭香臭香(台語)」的魚丸味道,令我有些作嘔,連忙吞了兩顆口香糖。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來這裡了,上次來這兒得時候,是跟著我們學校的資優班一起來的,那時候,這裡濃濃的魚腥味薰得我吐了兩次,所以這一次是有備而來,用口香糖的味道來驅散腥味。海科館的建築物建造得十分有特色,有一條橫跨兩棟建築的空中走廊,還有一個管控嚴格的地下室,裡頭養了許多河流魚類、養殖魚類以及珊瑚礁魚類,大都是由小魚苗開始養的。

  來到了地下室,解說老師首先介紹給我們看的是養殖王國-台灣,大型的養殖魚類,龍膽石斑,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隻體長超過一點五公尺、體重是好幾十公斤徳龐然大物,但是,他剛剛來這個地方的時候,還只是兩公分的小魚苗而已呢!龍膽石斑,這種動物非常特別,當他們剛剛性成熟的時候,在繁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母魚,不過,當他們漸漸的邁入五到八歲的老年期的時候,他們又會變成公魚,所以,龍膽石斑既可以是公魚也可以是母魚,這全都是靠年齡而定的喔!這也就是為什麼龍膽石斑都是老夫少妻了!在珊瑚礁魚類的巨大水槽中,可以看到白色的海葵飄來飄去,從乾淨的玻璃看到後面有點泛青綠的水中,也有這大量的珊瑚礁和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像是我們俗稱的小丑魚,還有一些美麗而不知名的小魚,讓我不禁著迷。

  看完了地下水槽的活魚奇景,接下來我們要去海邊看看潮間帶的生物,看看他們有什麼特別的伎倆,可以讓他們忍受有時有水、有時沒水、且鹽分過高的日子。我們大家蹦蹦跳跳的在濕滑且充滿藻類的石頭上前進,老師囑咐我們要小心破碎的玻璃,因為,在海邊,只要有一點點的小傷口,都有機會受到海水中細菌的侵入,尤其是一種叫做海洋弧菌的細菌,如果被他感染了啊,弄不好還要截肢呢!在這塊小小的平台上,有這數量多到令人質疑的寄居蟹,有些有著艷麗的外殼,有些則是不起眼的石頭疙瘩;成群的螃蟹四處遊走,一不小心就被踩斷了手腳;也有隻海兔在石頭底下橫行,一對長長的觸角確實像極了一隻兔子;羊遂足在石頭縫裡穿梭,伸出長長的觸手來探探路,看看是否有危險;海星被我們抓起來,在手中把玩;地上有個食用螃蟹的殼,老師說:那可能是被漁船捕撈上來後被壓扁後,被丟進大海,飄到這裡來的;有個人撿到了海膽,送到老師那裡,確認是一種食用海膽,叫做蝦夷馬糞海膽,我們吃海膽是吃他們的精巢和卵巢,蝦夷馬糞海膽的精卵巢是橘紅色的,十分美味。

【蝙蝠洞探勘】

  夜幕漸漸的降臨,我們連晚餐都沒有吃就急急忙忙得搭上車子,前往蝙蝠洞,在濱海的公路旁,有一個深邃的黑洞,不愧是蝙蝠洞,還真有些陰森呢!雖然說是蝙蝠洞,可是看天空,到現在連一個黑影兒也沒有,還真是有點詭異過頭了!不過,話說回來,天空可還是一個黑影兒也沒有啊!

  過了許久,老師手中的超音波探測器開始叫了起來,蝙蝠出洞了!我們平常在都市,看到的最多也只是兩三隻蝙蝠,但我從沒有看過這麼壯觀的景象,滿天黑壓壓的,幾百隻蝙蝠像子彈般從洞口飛出,超音波探測器發出了吵雜的叫聲,因為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等我們反應過來想要拍照的時候已經遲了,蝙蝠早就飛到不知到哪裡去了。

  這次的蝙蝠課程以及潮間帶課程,真是太精采了!很多人在這堂課之前,連蝙蝠長得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且潮間帶豐富的生態又再次讓我嚇了一跳,真是不虛此行,也抓到許多我以前在海邊從來沒有看過的東西,像是海參、海膽、海星都是,讓我大開眼界,不過,我也看到了一些玻璃瓶、塑膠袋、口香糖之類的垃圾,像這樣隨意得在海中倒垃圾,會對生態造成極大的傷害,希望這些沒有公德心的人,可以尊重大海裡的生命,不要製造造成海的負擔。

蝙蝠洞與潮間帶觀察

經常聽到小朋友說著蝙蝠俠、蝙蝠俠,雖然蝙蝠俠是不存在的,但是「蝙蝠」卻和我們共同生長再同一個世界上,而很幸運的,在我們所生長的這個美麗的寶島上,就有三時多種蝙蝠。

蝙蝠?究竟是什麼動物?是鳥類嗎?是老鼠嗎?會吸血嗎?西方國家認為他是種不好的動物,因為它會吸血,而又有些人認為他是種鳥類,東方國家則是認為他是種吉祥物因為蝙蝠的「蝠」和「福」同音,這些到底是迷思還是正確的觀念呢?

其實蝙蝠不會吸人血,他只會吸動物的血,而且會吸血的蝙蝠種數非常的少,因此關於吸血這件是大家不用擔心啦!而其時蝙蝠並不是鳥類,因為他的翅膀並不是羽毛,而是一層膜,所以他是種哺乳類,而且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有人認為他是從老鼠演化而來的,因此,有人做了個實驗,那就是將蝙蝠的DNA抽取出來,注射到老鼠身上,結果老鼠的手指真的變長了,只可惜他並沒有長出膜來。

蝙蝠是夜習性動物,他們會在晚上的時候從蝙蝠洞或是棲息地一大批一大批的出來行動,可避免被天敵發現,也可捕獲較多的食物。他們在蝙蝠動中是掉掛著的,這樣掉掛著是為了讓他方便隨時飛行,因為蝙蝠需要靠重力加速度才能飛起來,並不能像鳥類一樣直接展翅馬上就可以飛翔了,為什麼它需要隨時飛行呢?因為這樣天敵來的時候,他才可以快速飛走。

既然他們會掉掛著,那他們睡覺的時候會不會掉下來呀?當然不會,因為它的爪子是類似勾子一樣,可以直接固定在他所掉掛的岩壁上。而我們更不用為他們擔心會不會腦沖血,因為他們有可以使他們血液循環的系統,可以不斷的把血輸送到全身,因此並不會腦沖血喔!

剛剛說過它是在夜晚中出來覓食、行動,那黑漆漆的他看不到又要如何覓食,尤其他的食物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小蟲子,更讓他看不見啦!因此他演化出了「回聲定位」的能力,也就是他發出超音波,然後當超音波碰到東西時,就可以快速回傳到蝙蝠耳中,這時他就可以知道蟲子距離他大概多遠,在哪個位置,並可以快速的飛過去捉他。那你們一定很好奇,那麼多隻蝙蝠都在發出超音波不會互相干擾嗎?其實並不會,因為他們會有辨別的能力,而且也可以自然的避開。可是為什麼他們發出的這種聲音我們都聽不到呢?因為所謂的超音波,就是指超出我們人類所能聽到的頻率,因此必須要用超音波偵測器才能聽到他們的聲音。

最常使用捕捉蝙蝠的網子就是「豎琴網」他是一種類似豎琴的網子,會有兩層整片都是塑膠線的網子,並且把它立起來,高度大約兩公尺多,當蝙蝠飛過它時回先注意到第一層網子,並且順利通過,然而,到第二層網子時,他正準備展開翅膀,但是它並沒有注意到有第二層網子,所以就了上去,然後掉到下面的蝙蝠收集袋中。

最後就是實際的觀察啦!我們來到了蝙蝠洞,大家一到達那兒,就開始笑了出來,因為在那兒的路旁,豎著一塊大牌子,寫著:「蝙蝠出沒,請減速慢行」,然而我們在那裡等了將近一個小時,卻看不到半隻蝙蝠的身影,就在大加快要放棄的時候,超音波偵測器開始發出了吵鬧的聲音,沒錯,的確是蝙蝠,大家馬上拿起望遠鏡,快速的對焦,找蝙蝠洞,就為了看到精采的畫面,因為我們離蝙蝠洞有點遠,看的並不是很清楚,但是能看到千萬個小黑點陸陸續續的從蝙蝠洞飛出來,天空中也有一隻隻酷似鳥類的黑色動物在頭頂上呼囂而過,沒錯,那就是蝙蝠,我高興的快要跳起來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蝙蝠,真是難得。

今天的課程真的很精采,從早上的室內課到下午的校外教學,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潮間帶生態觀察,也令我有探索世界的感覺,就像不斷穿梭在珊瑚礁中的小丑魚一樣,尋找著世界的永無止境的奧秘,和生態玩捉迷藏,令人陶醉在其中,每當發現一樣生物,就感覺又獲得了一件戰利品,或許,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心情中,體會大自然的奧妙。

老師,不好意思有錯字,這是修改過的:

蝙蝠洞與潮間帶觀察

經常聽到小朋友說著蝙蝠俠、蝙蝠俠,雖然蝙蝠俠是不存在的,但是「蝙蝠」卻和我們共同生長再同一個世界上,而很幸運的,在我們所生長的這個美麗的寶島上,就有三十多種蝙蝠。

蝙蝠?究竟是什麼動物?是鳥類嗎?是老鼠嗎?會吸血嗎?西方國家認為他是種不好的動物,因為它會吸血,而又有些人認為他是種鳥類,東方國家則是認為他是種吉祥物因為蝙蝠的「蝠」和「福」同音,這些到底是迷思還是正確的觀念呢?

其實蝙蝠不會吸人血,他只會吸動物的血,而且會吸血的蝙蝠種數非常的少,因此關於吸血這件是大家不用擔心啦!而其實蝙蝠並不是鳥類,因為他的翅膀並不是羽毛,而是一層膜,所以他是種哺乳類,而且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有人認為他是從老鼠演化而來的,因此,有人做了個實驗,那就是將蝙蝠的DNA抽取出來,注射到老鼠身上,結果老鼠的手指真的變長了,只可惜他並沒有長出膜來。

蝙蝠是夜習性動物,他們會在晚上的時候從蝙蝠洞或是棲息地一大批一大批的出來行動,可避免被天敵發現,也可捕獲較多的食物。他們在蝙蝠動中是掉掛著的,這樣掉掛著是為了讓他方便隨時飛行,因為蝙蝠需要靠重力加速度才能飛起來,並不能像鳥類一樣直接展翅馬上就可以飛翔了,為什麼它需要隨時飛行呢?因為這樣天敵來的時候,他才可以快速飛走。

既然他們會掉掛著,那他們睡覺的時候會不會掉下來呀?當然不會,因為它的爪子是類似勾子一樣,可以直接固定在他所掉掛的岩壁上。而我們更不用為他們擔心會不會腦沖血,因為他們有可以使他們血液循環的系統,可以不斷的把血輸送到全身,因此並不會腦沖血喔!

剛剛說過它是在夜晚中出來覓食、行動,那黑漆漆的他看不到又要如何覓食,尤其他的食物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小蟲子,更讓他看不見啦!因此他演化出了「回聲定位」的能力,也就是他發出超音波,然後當超音波碰到東西時,就可以快速回傳到蝙蝠耳中,這時他就可以知道蟲子距離他大概多遠,在哪個位置,並可以快速的飛過去捉他。那你們一定很好奇,那麼多隻蝙蝠都在發出超音波不會互相干擾嗎?其實並不會,因為他們會有辨別的能力,而且也可以自然的避開。可是為什麼他們發出的這種聲音我們都聽不到呢?因為所謂的超音波,就是指超出我們人類所能聽到的頻率,因此必須要用超音波偵測器才能聽到他們的聲音。

最常使用捕捉蝙蝠的網子就是「豎琴網」他是一種類似豎琴的網子,會有兩層整片都是塑膠線的網子,並且把它立起來,高度大約兩公尺多,當蝙蝠飛過它時回先注意到第一層網子,並且順利通過,然而,到第二層網子時,他正準備展開翅膀,但是它並沒有注意到有第二層網子,所以就了上去,然後掉到下面的蝙蝠收集袋中。

最後就是實際的觀察啦!我們來到了蝙蝠洞,大家一到達那兒,就開始笑了出來,因為在那兒的路旁,豎著一塊大牌子,寫著:「蝙蝠出沒,請減速慢行」,然而我們在那裡等了將近一個小時,卻看不到半隻蝙蝠的身影,就在大加快要放棄的時候,超音波偵測器開始發出了吵鬧的聲音,沒錯,的確是蝙蝠,大家馬上拿起望遠鏡,快速的對焦,找蝙蝠洞,就為了看到精采的畫面,因為我們離蝙蝠洞有點遠,看的並不是很清楚,但是能看到千萬個小黑點陸陸續續的從蝙蝠洞飛出來,天空中也有一隻隻酷似鳥類的黑色動物在頭頂上呼囂而過,沒錯,那就是蝙蝠,我高興的快要跳起來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蝙蝠,真是難得。

今天的課程真的很精采,從早上的室內課到下午的校外教學,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潮間帶生態觀察,也令我有探索世界的感覺,就像不斷穿梭在珊瑚礁中的小丑魚一樣,尋找著世界的永無止境的奧秘,和生態玩捉迷藏,令人陶醉在其中,每當發現一樣生物,就感覺又獲得了一件戰利品,或許,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心情中,體會大自然的奧妙。

台灣蝙蝠的生態與研究和潮間帶觀察
【蝙蝠生態課程】
蝙蝠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和鳥類沒有親緣關係;也無法和與他們體型相仿的鳥類一般拍拍翅膀即可遨遊天際。蝙蝠沒有羽毛-嚴格說起來也沒有翅膀-而是利用尾巴到兩臂之間的皮膜來飛行。
蝙蝠為什麼要倒掛呢?這和蝙蝠的飛行能力有關:蝙蝠和鳥類不一樣,骨頭是實心的,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重了,無法迅速起飛;然而蝙蝠在地面上爬行的速度更是慢中之慢,如果遇到天敵就很危險。因此他們演化出一個特殊的習性:倒吊。這麼一來當蝙蝠遇到天敵時只要鬆開腳爪,在往下掉的時候翻轉、張開翅膜,就可以飛離。
那在演化倒吊這種習性時,有兩個很大的阻礙:一來是腦充血、二來是肌肉拉傷。先談談肌肉拉傷:蝙蝠的腦部中有一個感壓偵測器,當這個感應器感受到腦部的血量增加時,便會將腦部的血管收縮;而蝙蝠的心臟也十分的強壯,使血液不會淤積於身體的某處。接著是肌肉拉傷:蝙蝠的腳爪有特殊的肌腱:當他們吊掛時,肌腱會自動收緊。因此對他們來說,吊掛就像是人類躺下來休息一樣自然。
蝙蝠在秋天時交配,但如果讓小蝙蝠在冬天就出生,這麼一來母子倆都會因食物不夠而命喪黃泉;所以蝙蝠們就想出各種稀奇古怪的法子,像是:讓教配後的精子留在體內,等到來年春天再讓卵子受精、讓受精卵延遲著床等。
蝙蝠到底吃些什麼呢?大翼手亞目大多都吃水果、花蜜,簡單而言就是吃素;小翼手亞目則是以小昆蟲、蜥蜴等為食,也就是吃葷。在國外也有以魚肉維生的蝙蝠;而大家最為好奇及害怕的吸血蝙蝠則是生長在中南美洲,不過其實吸血蝙蝠不會”吸”血,只會”舐”血;也只會舐動物的血。吸血蝙蝠在覓食的時候會先尋找較為大型的家畜如:牛、羊、豬,為了不要驚擾牠的”獵物”,吸血蝙蝠會先飛到他的附近,然後再悄悄的爬行到獵物身上,由於吸血蝙蝠的體型十分嬌小,當他在獵物身上咬破一個小小的傷口時,對方只會覺得像蚊子再叮咬一般;最後吸血蝙蝠只要用舌頭舔流出來的血就可以了;接下來的幾天內,他都會以這隻動物的血為食。
先前說到蝙蝠以小昆蟲為食,但蝙蝠是夜行性動物,怎麼找的到昆蟲呢?為此,蝙蝠發展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本領-發出人類無法聽見的超音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蝙蝠利用這個本領,就算在完全沒有光線的地方也照樣通行無阻。

台灣蝙蝠的觀察與保育與潮間帶之行

在我們的印象中,蝙蝠是倒掛在洞穴中的一種哺乳類動物,但我們卻不知道許多蝙蝠的祕密,今天台灣蝙蝠學會的理事長吳忠信老師來到學校帶給我們蝙蝠的知識。

蝙蝠在中國有「福氣」的意思,在各地的廟宇常可看到蝙蝠的雕刻,但蝙蝠在西方卻是惡魔的象徵,還有蝙蝠是吸血鬼的說法。在童話中有一個故事,是描述有一次鳥獸發生大戰,蝙蝠在獸類勝利時說牠是哺乳類;而因為有翅膀,鳥類勝利時就說牠是鳥類,但事實上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最後雙方都發現蝙蝠所使用的技巧,將蝙蝠逐出。

蝙蝠的來源是在五千萬年前由一群哺乳類特化成會飛的會肉動物—翼手目,蝙蝠在全世界有一千種之多,佔了哺乳動物的四分之一,在台灣的數量僅次於囓齒目,台灣最大的蝙蝠是台灣狐蝠,但現今數量所剩不到三百隻,已瀕臨絕種。蝙蝠跟一般的哺乳動物一樣擁有指骨,五根指骨之間有一層皮膜,在飛行前需要從上方俯衝一斷距離,先重力加速度才能順利起飛,這也是蝙蝠為什麼要倒掛在洞穴中的原因之一。

蝙蝠總是在黑夜裡出洞穴尋找食物,而不會撞到東西的原因是因為蝙蝠可以發射出超音波,當超音波反彈出去後就能判斷食物的位置及方向,便能很快的飛去。在幾百年前,有一位科學家將一隻蝙蝠及一隻貓頭鷹放在同一間房間裡,裡面有一些障礙物,在有光線時,蝙蝠及貓頭鷹都能順利躲避障礙順利飛行,但當房間裡完全沒有燈光時,貓頭鷹的飛行就變得很不理想,而蝙蝠仍然能躲避障礙物,這證明了蝙蝠在飛行時不是靠視覺,而是靠聽覺,也就是牠所飛出的聲納,這個理論在當時都不受到其他科學家的認同,直到西元一千九百千後其他科學家終於承認他的理論是正確的。食蟲蝙蝠在發出聲納時,分為搜索期、接近、終止期及回復期,雖然聲納可以找到蟲,但夜蛾已演化出反偵測蝙蝠的超聲波的聽覺神經系統,可以干擾蝙蝠的聲納。

翼手目下分大翼手亞目及小翼手亞目,大翼手亞目是來自靈長類,小翼手亞目則是來自鼩鼱,為同功演化。接著老師介紹了很多蝙蝠種類,東亞游離尾蝠在台灣的數量少,但在美國的數量卻很多。台灣的保育類蝙蝠有台灣狐蝠(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及無尾葉鼻蝠(珍貴稀有野生動物)。東亞摺翅蝠的翅膀摺三摺,而一般種類的蝙蝠只有兩摺,台灣長耳蝠在飛行時會將耳朵摺疊,等到要接收聲納時才張開。

台灣的蝙蝠常棲息在洞穴、住家及涼亭中。蝙蝠通常會在秋天成熟,蝙蝠會在秋天時受精,蝙蝠有一特別的機制,受精後能夠不馬上懷孕,可以到隔年春天再懷孕,台灣的蝙蝠通常一年只有一胎,蝙蝠出生後會爬到母蝙蝠的身上並咬住母蝙蝠的肉瘤,最後越咬越大就會看起來像乳頭,因此又稱為假乳頭。

在南美洲有三種吸血蝙蝠,每天都必須吸血才能存活,為了吸取哺乳動物的血,蝙蝠會飛到目標的旁邊再漸漸靠近,如果幸運的話每天都可以吸同一隻動物的血,如果一天吸不到足夠的血就會沒有力氣,而其同伴如果吸了比較多血,就會吐出一些血給沒有吸到血的蝙蝠吸。

上完室內課後,我們到了旁邊的川堂,兩位博士生架起了一個捕捉蝙蝠的網子,稱為豎琴網,豎琴網有兩排線,蝙蝠的聲納系統可以偵測到第一條線,卻躲不過第二條線,因此就會撞到線而掉落在下方,豎琴網也是用來捕捉及調查蝙蝠的工具之一。

下午我們搭乘遊覽車前往位於基隆的海科館,海科館內飼養了很多魚類,其中最特別的是龍膽石斑,龍膽石斑在一至五歲時是母的,五歲後子宮就會縮小,變成排放精子的公魚,在龍膽石斑的生活史中,可以產卵也可以產下精子,這是一般動物所辦不到的。

參觀完海科館後,我們前往附近的潮間帶觀察潮間帶的生物,走在潮間帶上,步步都是舉步維艱,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倒。到了潮間帶後,我們馬上放下背包,在腳邊的水中尋找生物,最常被發現的就是寄居蟹,有時找到空殼,有時則能找到寄居蟹,陽燧足也是潮間帶很常見的生物,陽燧足有五條放射狀的手臂,常會躲在細縫裡。有人發現了一隻海兔交給老師,不久後又有人在石頭下發現一團似泡麵的東西,老師說這是海兔的卵。螃蟹是最常被同學發現的,老師也講解了很多關於螃蟹的知識,當我們看到螃蟹的眼睛是紅色的,就是活的,當我們觀察螃蟹時,會發現其兩邊的螫並不一樣大,台灣的螃蟹大多右邊的螫比較大,這是因為位處北半球的台灣螺類幾乎都是右旋螺,螃蟹剛好可以右灣較右力的螫夾斷螺以食用。

觀察完潮間帶的生態並稍作休息後,我們啟程前往最後一個目的地—瑞芳蝙蝠洞,不遠處就有一個牌子「蝙蝠出沒,請減速慢行」。我們要觀察的洞穴居住的是摺翅蝠,摺翅蝠在台灣的分布非常廣泛,常會聚集在洞穴裡,因此據說北濱的蝙蝠洞中有三十萬隻摺翅蝠,我們從天亮等到天黑,大約在晚間六點半時,第一隻蝙蝠從洞穴飛出,接著就是連續不斷的蝙蝠,邱老拿著可以偵測蝙蝠聲納的機器對準蝙蝠,果然能聽到蝙蝠飛出的聲納,但因為蝙蝠飛行的速度實在太快,以致於我們的相機無法清楚的拍攝到蝙蝠飛行的畫面。

今天的課程是我第一次接觸蝙蝠,我們也看到了蝙蝠飛出洞穴,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堂課,來到潮間帶也看到了許多特別的生物,增廣我們的見聞,在潮間帶我們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生物,但也很容易被污染及隨意丟棄垃圾,因此我們更應讓要保護生態,讓美麗的生態環境能夠延續下去。

蝙蝠洞與潮間帶之旅
生態高階班的最後一堂課,要去觀察潮間帶生態,也會去蝙蝠洞看蝙蝠,非常令人期待呢!
要看蝙蝠,知識當然不能少,所以早上就由吳忠信教授為我們做蝙蝠的介紹。蝙蝠是甚麼呢?是鳥,是鼠,傻傻分不清楚,牠其實是翼手目,手指特別長,中間還有薄膜的哺乳類喔!台灣有30多種蝙蝠,都各有各的特色及脾氣喔!
讓我們先來介紹蝙蝠中的獨行俠-大蹄鼻蝠,因為牠的鼻子也跟馬蹄一樣,所以稱為蹄鼻,習慣單獨出沒。而牠的弟弟小蹄鼻蝠則因為太膽小,都是數千隻在一群。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種脾氣很差的蝙蝠吧!那就是台灣葉鼻蝠,他們如果靠得太近,覺得不舒服就會吵架,非常有趣呢!在蝙蝠界的有「慢郎中」之稱的是無尾葉鼻蝠,是台灣飛得最慢的蝙蝠。還有一種高頭蝠則最愛抱抱,常常在一棵棕櫚樹上就可看到數千隻抱在一起休息,形成奇觀。另外台灣長耳蝠是蝙蝠界的大耳朵,因為耳朵大,所以可以聽到更多的聲音,也因為耳朵大,所以飛行時看起來非常笨拙,所以牠們飛行時會把耳朵先收起來。
聽完精彩的講解,我們便要出發實地觀察了。老師安排的行程是先去潮間帶,那麼當然也要先到海科館認識一下潮間帶的生物喔!我們在那裏看到巨無霸龍膽石斑,老師也告訴我們龍膽石斑在1-5歲是小姐是女生,到了6-8歲卻變成先生是男的喔,非常有趣,所以牠們都是老夫少妻呢!
看完了館內的生物,終於到了潮間帶。潮間帶的定義是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出露的的海岸。大家都迫不及待的下去觀察潮間帶豐富的生物。剛開始我都不敢把腳放到水中,但後來就覺得很有趣,而且如果不把腳放進去,根本甚麼都發現不了。我在一開始就發現了海兔,還被他的吸盤吸住,花了一番功夫才拔下來呢!後來一位學長發現了好幾個海膽,有紫海膽,還有魔鬼海膽,都很少見呢!我們還看到了一個叫做寶貝螺的生物,非常漂亮。還有看到石環,會吸在石頭上,長的越大吸力越強。還有看到海兔的卵,是一長條,一長條的,裡面的幾千顆的卵呢!最後我們還看到一支特別的魚,他不是彈塗魚,但牠也是用爬的,不是用游的呢!
到了晚上,總算到了看蝙蝠的時間了,大家都很期待。老師說會先有1-2隻蝙蝠先飛出來,接下來會越來越多,我們都沒看到前面那1-2隻,因為老師說他們是從後面的洞飛走了。今天我們看到很多蝙蝠,但幾乎都往後面飛,只有少數朝我們而來,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蝙蝠,雖然沒有朝我非來,但已經心滿意足了!
在大自然中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令人開心,但也有糟糕的事,因為我在潮間帶看到了很多的玻璃,有人因此被割傷,除了掃興也不安全。難得到這個美麗的地方看生物,卻看到這種景象,真讓我們痛心。另外我也看到一個水池中有口香糖,還有小魚把口香糖當作石頭,還在旁邊游,令我哭笑不得。就在前幾天的新聞中,有遊客參加沙雕展卻破壞沙雕,去海邊觀賞自然美景卻亂丟垃圾,許多人的公德心真的要加強。我認為許多人在小時候都很乖,但有些大人卻常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甚麼都是對的,如果能在小時候就有好習慣,台灣的潮間帶及許多自然美景勢必可以獲得良好的保存。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從自己做起,從求自己的心開始做起。

蝙蝠,是哺乳類中的翼手目,手指特別長,是哺乳類唯一能夠飛行的動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吧!

翼手目,又分為大翼手亞科與小翼手亞科。大翼手亞科其實就是比小翼手亞科大了一些,大翼手亞科的蝙蝠,他們有些吃素,就像果子,靠著敏銳靈敏的視覺及嗅覺覓食,不會使用超音波,而小翼手目就不同了。牠們飛行速度快,並利用回聲定位進行覓食。牠們發出的超音波接觸到物質時,會快速反彈回蝙蝠耳內,因此,蝙蝠就是利用超音波,在黑夜裡能不撞到東西。

蝙蝠常會棲息於陰暗的地方,就像洞穴。牠們有一種有趣的習性:蝙蝠通常在冬天時進行交配,但由於牠們是胎生動物,所以,在冬天時蝙蝠寶寶可能會凍死;因此,蝙蝠媽媽會將精子留在體內,等到隔年春天時,才開始懷孕。

其實,大部分的蝙蝠都吃果子、昆蟲,只有三種的蝙蝠會吸血,而牠們也都分布在南美洲,而且牠們也是吸動物的血。這些蝙蝠對動物的血液感到極度的渴望,牠們每天都必須出門尋找獵物吸血。運氣好的話牠們可能連幾天都找到同一隻獵物,並吸取他的血;但若運氣不好,就只能空腹回到巢穴,這時,還得看看也沒有其他的蝙蝠願意將多吸的血吐出來,分享給其他蝙蝠,如果又沒有蝙蝠願意分享,空腹的蝙蝠可能就會餓死了。

接著,老師介紹了超音波偵測器與捕捉蝙蝠的方法。由於蝙蝠發出的音頻很高,遠遠在於人類之上,引此又被稱為超音波。這些超音波必須要用偵測器才能聽到蝙蝠的聲音,否則,我們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而最常捕捉蝙蝠的就很雷同豎琴。首先,捕捉的人會架起網子,並且前後都繫上了繩子;當蝙蝠經過時,牠們能輕鬆的穿過第一條繩子,但他們並不會注意到緊接在後的細繩,因此,牠們就會撞到細繩,並墜落至下方的布袋裡;當然,這些布袋必須非常的光華,才不會使蝙蝠飛離。用這種捕捉蝙蝠方式的人們,必須1-2個鐘頭就來檢查陷阱,否則,可能將有蝙蝠慘死於布袋中。

了解完蝙蝠後,我們起身前往下一個行程—-潮間帶生物觀察。首先,我們到潮間帶旁的海科館做參觀。導覽的伯伯介紹了龍膽石斑,他告訴我們龍膽石斑雌雄同體,在不同的年齡會是不同的性別,像1-5歲時是女生,6-8歲時卻變成男生;而且,我還了解:透明的水不一定是乾淨的,只是被濾過而已,到了野外,綠色的水才是最乾淨的水質!

參觀完海科館,我們來到潮間帶做觀察。一開始,我們只發現在石頭上的生物,但後來我們發現:會有更多的生物藏在石頭下,所以,我們迅速的將一顆顆石頭搬了起來,結果戰利品多到數不清呢!四隻小螃蟹、一隻巨無霸螃蟹、4-5隻海兔,以及數目繁多的海葵與海膽。最刺激的,我們竟然找到惡魔海膽。老師說牠是一隻劇毒的海膽,且身上的刺有6-7公分長,怪不得稱為惡魔呀!

接近傍晚時分,我們到了瑞芳觀察蝙蝠。老師說將會有1-2隻蝙蝠帶頭飛出來,接著才會越來越多隻蝙蝠飛出洞穴覓食。其實,我們看到的蝙蝠不多,原因在於其他的蝙蝠都往山的另一邊覓食,只有少部分的蝙蝠朝我們這塊空的飛來。不過,能看到蝙蝠已經讓我心滿意足了。

記得在泰國遊玩時,我們一家人曾到一座寺廟旁觀賞蝙蝠,竟發現菩提樹上有成千上萬隻金黃蝙蝠到掛著休息,場面十分壯觀,讓我十分的震撼。而經過了今天的課程,我不但更了解蝙蝠,也在潮間帶玩得很過癮。我覺得蝙蝠是一種值得我們保育的生物,否則,台灣狐蝠就就要面臨絕種的命運了!

蝙蝠潮間帶實地勘查

今天就是睽違已久的蝙蝠潮間帶實地探勘了,實地觀察之前,吳忠信教授先為我們上了一堂課。

[蝙蝠的演化及其分類]
蝙蝠,根據科學家的推論,是大約五千萬年前的哺乳類突變,成為食蟲的翼手目。蝙蝠大約有1000多種,占哺乳類的四分之ㄧ,僅次於囓齒,其中分成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大翼手亞目源自靈長類
,體型較大,且並不使用超音波回聲定位系統,像是果蝠和狐蝠;小翼手亞目源自小食蟲獸,體型較小,種類也較多。

[蝙蝠問題探討]
Q.為什麼蝙蝠會倒吊?
A.因為蝙蝠在地面的行動並不靈活,牠不能像鳥類一樣瞬間起飛,必須靠滑翔的力量,而在高處就可以在危急時馬上飛走。
Q.為什麼蝙蝠倒吊時不會腦充血?
A.當蝙蝠倒吊時,牠的大腦感覺到血壓升高,就會命令延腦收縮血管,使腦內血液減少。
Q.為什麼蝙蝠要在夜間行動?
A.因為白天較熱,而且白天有很多天敵、競爭對手,晚上的行動相對方便的多。
Q.蝙蝠吃什麼呢?
A.蝙蝠吃果實、花、昆蟲、肉類(蛙、蜥蜴、鳥、魚)、血液(全世界僅三種,並不吸食人血)
Q.如何捕捉蝙蝠以進行觀察研究?
A.以前捕捉蝙蝠多用霧網,但是霧網容易傷害到蝙蝠;所以現在多使用不會傷害到蝙蝠的豎琴網,另外還有研發出超音波偵測器,可以偵測蝙蝠。

[蝙蝠的特異功能]
蝙蝠有一種特異功能。雌幼蝠出生當年即可與公蝠交配,並且將受精卵晚著床或延遲受精卵的發育,使受精卵隔年夏天再出生。剛出生的幼蝠眼睛沒睜開也還未長毛,平時吸附在母親的假乳頭,不會掉下去。在洞裡則會用超音波尋找母親。

[超音波回聲定位的發現]
科學家斯帕蘭札尼用蝙蝠和貓頭鷹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牠們放進一間有微光的小房間,兩種都飛的很好;但是放進一間完全黑暗的房間後,雖然蝙蝠仍然飛的很好,但是貓頭鷹卻飛的跌跌撞撞。斯帕蘭
札尼把這歸咎於蝙蝠的”第六感”。但這個議題還未結束,查爾斯朱尼把蝙蝠的耳朵塞住,蝙蝠就開始東撞西撞,查爾斯朱尼認為蝙蝠是”用耳朵看世界”。後來葛瑞芬發現了”回聲定位echolocation”,葛
瑞芬也因此被稱為”回聲定位之父”。海豚和鯨魚也有此系統,而視蝙蝠為天敵的蛾類甚至有少部份演化出了”反偵測系統”可以擾亂蝙蝠發出的超音波。

[蝙蝠獵食四部曲]
1.搜索:發出超音波探測,”嗶”一聲,直到找到獵物。
2.接近:慢慢接近物體,不斷發出超音波,”嗶”五聲。
3.終止:到離獵物約一公尺之處,鎖定列物,此時一秒中大約發出三百下”嗶”,捕食獵物。
4.回復:漸漸恢復到第一階段。

[蝙蝠大腦的運作]
蝙蝠的腦袋非常複雜。在發出超音波到捕食獵物的過程中,必須經過以下路徑:
發聲系統-口鼻發出超音波-進入耳朵-聽覺系統-大腦-判斷方位-運動系統-行動。小腦負責掌管平衡,而中腦是聽覺的部份,都是非常重要的。

[蝙蝠對人類的益處]
1.可以授粉2.減少農業害蟲3.蝙蝠糞可製成中藥或當肥料4.超音波可製成聲納眼鏡供盲人使用,或用超音波發現魚群5.蝙蝠唾液中的抗凝血物質可研究與心血管有關的疾病。

[國際蝙蝠年]
2011年是國際蝙蝠年,因為環境的被破壞,使得蝙蝠數量越來越少,我們應該盡己之力,保護蝙蝠,也保護地球。

[海科館]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海科館,海科館裡最有特色的就是龍膽石斑,因為牠會”變性”喔!牠小的時候(大約1~5歲)是女生,長大後(大約5歲以上)才會變成男生喔,所以老師就說牠們是”老夫少妻
“。

[潮間帶]
海科館結束後,我們來到潮間帶,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地的石蓴,酷似海星的陽燧足則伸著牠那長長的觸手,向外探查是否安全。我們接著發現海兔及海兔的卵,怎麼看都像是一團泡麵,令我們大吃一驚,後來我們又陸續找到螃蟹、錢幣水母的屍體、海膽等等,母的螃蟹會”爆卵”,而錢幣水母長的圓圓的,真的很像一個巨無霸錢幣呢!我們找到的海膽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帶有劇毒的魔鬼海膽,他又
黑又長的刺讓人一看便心生畏懼。

[蝙蝠洞探勘]
夜來了,我們隨著兩位老師來到蝙蝠洞前,等著蝙蝠出洞了,一開始只是一隻兩隻,但接著就都陸續出現了,隨著蝙蝠數量由多至少,整個活動也慢慢步向尾聲。

這次的活動使我印象深刻,但在潮間帶看到許多民眾任意丟棄的垃圾,希望我們可以發揮公德心,不亂丟垃圾,為地球貢獻一己之力!最後要謝謝幾位老師帶我們進行這一次的活動!


春末夏初北安路的傍晚,下班車潮忙碌吵雜,人們弱肉強食想在都市叢林中生存下去。就在頭頂,鵝黃色的路燈下,同樣的也上演一齣蠶食鯨吞的瘋狂戲碼。數以萬計的飛蛾、白蟻像中邪似的巨大燈泡下狂亂飛舞,跳一段生命在最後解放時刻的情不自禁的狂熱。這群被本能驅使的綿羊,被一道道精準、疾如閃電的黑影快速攫獲,他們出擊、沒入黑暗,再以眼花撩亂的速度再次出擊,連一旁的家燕都略遜一籌。生死如浮雲的蠅蟲以數大取得勝利,也讓掠食者滿足的飽餐一頓。這些殺氣騰騰的夜行者是都市天空的主宰。
沒錯,這次生態營主題就是日常生活不難發現的蝙蝠,講師是最幸「蝠」的科學家─吳忠信老師。
蝙蝠,這種西方惡魔、東方聖獸的奇特生物,讓人驚奇的是其特立獨行的演化。肇始是由五千五百萬年前的始新紀,一種小型哺乳類,BN2基因發生異常,導致手指腳趾變長,中間生出薄膜,成為真正能飛行的哺乳動物。
蝙蝠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兩種,前者大部分體型巨大、不具回聲定位以果實為生,像台灣狐蝠,展翅達一百公分,也有人推測這一類是由靈長目演化而來。後者又可分為蹄鼻、葉鼻、蝙蝠、鼠耳蝠四種。前兩種顧名思義,藉由奇形怪狀的鼻子做接收器,來回聲定位,鼠耳蝠則是用他大大的耳朵來完成。老師現場帶來活體讓我們觀察,只見在白天強光照射下他起床氣可不小,卻只能啞啞吐哀音(其實是人耳不重用~),藉由紀錄蝙蝠聲音的儀器我們才一聞其短促又尖銳的掙扎。
回聲定位的機制為何?蝙蝠會不會被同伴干擾?一連串問題湧出,老師一一解答。蝙蝠在歷經搜索、接近、捕捉發出超音坡的頻率會增加以求精準定位,最後一網打盡。難怪北安路上的血腥屠殺會這麼乾淨俐落……第二個問題則十分有趣,蝙蝠有自己獨特頻率和振幅,在接收時有有預期心理能辨識自己發出的音波。不過一些昆蟲也有反聲納,演化出能干擾蝙蝠的超音波,生命處處充滿奇招!
我發現蝙蝠除了回聲定位也有許多成功的演化─光夜行性就有避高溫、避競爭、避天敵、食物取得多元的優點,牠們倒吊的招牌姿勢也是躲避洞穴內天敵的好方法,特化的肌腱能緊握岩壁,腦內的腦壓偵測組織更能避免腦充血。和某些爬蟲類相同,雌蝙蝠都有保存精子以延遲著床的生殖策略,以增加繁殖成功率。幼蝠藉由母蝠腹部的假乳頭支撐身體,這種特化的構造讓幼蝠避免許多危險。缺點是繁殖速度太慢,所以群體增加速度不像其他小型哺乳動物能倍數成長。
深入認識蝙蝠後,我要為他的汙名澄清一下,大部分蝙蝠是肉食性,能去除害蟲,甚至有農場用蝙蝠叫聲來驅除飛蛾且成效斐然!而令人憎惡的吸血蝙蝠不僅不會吸食人血,所分泌的抗凝血劑已在醫學上有不少貢獻,蝙蝠的生物聲納啟發科學家為盲人研發「第二種視覺」,而夜明砂─實為蝙蝠糞,早在古代中國就是用來治療夜盲症的中藥材,最重要的是,蝙蝠維繫著生態系的平衡。
現今捕捉蝙蝠是利用豎琴網,我們親自組裝了一遍,藉由兩面交錯排列的單絲纖維細線(釣魚線),讓蝙蝠在通過第一層網後被第二層卡住,掉入下方布袋,而蝙蝠起飛需要空間加速度,狹小的布袋讓牠毫髮無傷卻只能望天興嘆。

今天另一樣重頭戲,是潮間帶生物觀察。潮間帶是一天之中滿潮和乾潮間的區域,依照海岸線的不同地理環境構築出的生態系。這裡生物要禁得起海浪沖刷,海流擾動、烈日曝曬,要同時躲避陸海空天敵,要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溫度、濕度、鹽分,但這樣嚴苛的環境卻造就出另類生物天堂。而我們所要觀察的是北海岸八斗子岬灣潮間帶。
驅車前往基隆海科館,氣象局的短暫雨隨著消散的水氣話化做絲絲薄弱捲雲。一下車,酷熱迅速漫上背脊,很快汗涔涔濕上一片;腥鹹灼熱的海風加上那朵萬丈光芒,我拭去汗水,開始體會卓老偏愛森林的原因。首先我們參觀潮境工作站,養殖魚產龍膽石斑睜著棒球大的眼睛,碩大動作顫巍巍,卻又穩如泰山。這種經濟價值頗高的魚類,五歲前是雌性,五歲後則會轉為雄性,雖然沒辦法像小丑魚一樣「轉換」自如,卻在生殖策略上有更多彈性。這裡成立十年左右,各式炫麗繽紛的珊瑚,不論扇形、腎形還是隨水流擺盪的軟珊瑚,都還十分稚氣的舞著十公分短小的肢體,而我也第一次看到公仔小丑魚的真面目,真是有趣。
回奔豔陽懷抱,潮境公園是個小岬灣。時序五月,岩盤上翠綠和慘白的石蕁交錯,這是烈日造就的演替。積水的小水潭中有無數小魚群起徘徊、狀似蛞蝓卻有鮮豔波浪條紋的海兔,他們的卵散佈沿岸,黃色條狀聚在一團像極了哪個遊客不小心跌落的泡麵,以及足不出戶,岩縫間只小露一腿的陽燧足……看似嚴苛的環境,這裡其實生機蓬勃。這裡的每一顆貝殼幾乎都躲著寄居蟹,隨著浪拍打的節奏匍匐前進,很欣慰沒看到寄居垃圾的流浪者。焦點轉到貝殼,老師解釋貝殼大多右旋是受北半球自轉作用力,而以此為食的螃蟹也演化出右邊特化大螯以方便取食。相同的機制,像反聲納昆蟲之於蝙蝠,像螃蟹之於螺,像找藉口之於我……
但是為什麼南半球也是右旋螺居多,是基因優勢,還是偶然演化結果,還是左旋根本是基因突變,當天我翻遍上百個螺殼,還真的找不到左旋!我翻閱一些資料發現現今都是假說,尚未有定論。同樣身為慣用方向少數人的我,對這彷彿天擇的結果十分不服氣!
沒什麼人像我同樣死心眼,大家敏銳的觀察力不斷發掘新奇的生物,最後甚至有人發現的惡名昭彰的魔鬼海膽,讓大家大開眼界。
太陽漸漸收斂毒辣銳氣,像顆溫泉蛋似的向海面流淌濃稠溫熱蛋汁,我們趕往基隆著名的蝙蝠洞,在落日隱沒後。一隻隻蝙蝠快速從洞口飛出,像偵探小說中廢棄的古堡。只見無數黑影在偌大的天空亂舞,無視眼前公路上呼嘯而過的車輛和燈光,從紀錄蝙蝠聲音的儀器發現數以萬計的黑影噩夢正興奮的互道早安,運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方式,展開追逐食物的刺激夜生活!
對於黑夜,對於未知,人總有恐懼,但只要深入了解、探索、觀察,就會發現生命如同蝙蝠,如同潮間帶嚴酷環境下的生物,如同你我勇敢的為自己而活。

台灣蝙蝠生態研究
台灣目前有35種蝙蝠,台灣特有種的蝙蝠有13種,特有亞種的蝙蝠有6種,在全世界的數量中可是名列前茅呢!台灣最大的蝙蝠為台灣狐蝠,其次為台灣葉鼻蝠。蝙蝠是唯一可以飛行的哺乳類動物,而它們並非鳥類及老鼠。蝙蝠的翅膀為皮膜,鳥類的翅膀則是羽毛。蝙蝠是哺乳類動物中的翼手目,其中又分為大翼手亞目-果實蝙蝠,靠者視覺及聽覺尋找食物,不會使用回聲定位法尋找食物,例如:台灣狐蝠;小翼手亞目-食蟲蝙蝠,大多都是吃蟲子,少數的也有吃青蛙、全世界中有三種小翼手目會吸動物的血液,主要是以回聲定位法來尋找食物及躲避障礙物,例如:台灣葉鼻蝠。小翼手目又分為蹄鼻蝠科:台灣大蹄鼻和台灣小蹄鼻、葉鼻蝠科:台灣葉鼻蝠和無尾葉鼻蝠、皺鼻蝠。
「台灣狐蝠」→全台灣中體型最大的蝙蝠,因為曾經被抓來食用,導致數量很少,所以被公告為瀕臨絕種的蝙蝠。「台灣葉鼻蝠」和「無尾葉鼻蝠」→是台灣僅有的兩種葉鼻蝠科,因為數量很少,所以也將公告為瀕臨絕種的蝙蝠,容易受到驚嚇後死亡,台灣葉鼻蝠是台灣特有種,僅次於台灣狐蝠的大型蝙蝠,以大型的昆蟲為食,喜歡與同伴在一起,但是不喜歡與同伴太接近;無尾葉鼻蝠是特有亞種,棲息於低海拔的洞穴及隧道中。「台灣大蹄鼻蝠」→以回聲定位法獵食昆蟲,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和其他同伴太靠近「台灣小蹄鼻蝠」→體型較小,數量較多,可達數千隻,與台灣大蹄鼻蝠的習性相反,喜歡與其他同伴相互緊靠。「東亞家福」→很常看見它的影子,喜歡吃小蟲。「高頭蝠」→又稱小黃蝠,夜行性蝙蝠,以小型昆蟲為食,喜歡抱在一起休息。「東亞摺翅蝠」→又稱長翼蝠,因為翅膀很長,要摺三摺才摺的完,喜歡生活在低海拔的岩洞中,分布盛廣且數量很多。「金黃鼠耳蝠」→喜歡居住在住家的屋簷橫樑上。「台灣管鼻蝠」→居住在中高海拔,以昆蟲為食。「台灣長耳蝠」→又稱台灣兔耳蝠,由於耳朵很大,導致飛行速度減慢,在飛行前會先將耳朵摺起來再飛行,要聽聲音時,再停下來然後將耳朵打開接收訊號。「霜毛蝠」→在2010年時,全台灣只有三筆發現記錄,數量極為稀少。
蝙蝠的棲息地有涼亭下、樹葉下、住家屋簷下、洞穴中、廢棄的隧道裡……蝙蝠的食性有吃花蜜、吃果實、吃蟲子、吃肉食、吸血……蝙蝠為什麼要吊掛?因為蝙蝠的腳較短,吊掛能使它比較輕鬆,若有狀況,能藉由重力加速度的方式快速飛走;但若在地上行走,會變的很不靈活,有狀況時,無法借力飛行,它們需要像飛機一樣助跑,才可以漸漸往上飛行。知道了蝙蝠的習性,我們就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蝙蝠吊掛時不會腦充血呢?因為當蝙蝠的血壓變高時,它的腦部附近的血管收縮,讓血管變細,可減少血液流動到腦部的量,導致蝙蝠吊掛時,才不會因此而腦充血唷!為什麼蝙蝠要在夜間覓食呢?1.可以避免高溫2.夜間有較充足的食物3.可避免與食性動物競爭4.避免被空中的動物獵食、捕捉。
心得:
以前對蝙蝠的印象是外表可怕、嚇人,那種不易親近的感覺,有著神秘之客的稱呼,如今了解了它的外觀特徵,它的生活習性,它與大自然的相處過程,讓我從此修改了對它們的印象與想法!從今才發現:原來蝙蝠真正那面可愛、有趣的地方,是需要細細的觀看、調查、討論……才能夠對它們有一些些的發現!

長翅膀的老鼠?獐頭鼠目的鳥?
我家住在陽明山的山腳下,水源豐沛、植物多,節肢動物、昆蟲等……蝙蝠的食物更是源源不絕,所以傍晚時,一些東亞家蝠(數量還不少),盤據著橘紅的天空,黑暗漸漸降臨,磺溪旁河堤上的人來來往往,散步,讓白天繁忙的地面輕鬆不少;天空中的蝙蝠來來往往,讓原本冷清的天空頓時陷入一場追逐的戰爭。

蝙蝠的基因
說也奇怪?所有的蝙蝠並不是從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的,它們主要分和小翼手目,大翼手亞目在台灣包括體型最大的果蝠屬和狐蝠屬,他們的體型較大,他們的眼睛非常的大,徹底打破西方吸血蝙蝠小眼睛、小鼻子的刻板印想,大翼手亞目以果實或花為食,大部分是素食主義的他們,鮮少捕食昆蟲,而且除了果蝠屬中的犬面蝠(狗臉蝙蝠)會利用回音(聲納)定位外,其餘大翼手亞目的蝙蝠主要都是依靠視力來避開障礙物,大翼手亞目的祖先大多都是像眼鏡猴等……靈長目演變而來的,說起來也算是我們的遠房親戚之ㄧ。小翼手亞目的祖先是一種最早開始學會爬上樹來躲恐龍的小型哺乳類動物,他的名字叫做樹鼩,相較於大翼手亞目之下,小翼手亞目的成員通常視力退化,眼睛較小,主要是依靠回聲定位和超音波來辨別物體,世界上幾種的吸血蝙蝠,也都隸屬於小翼手亞目,在台灣的科別大致上分3種,葉鼻蝠科、蹄鼻蝠科和皺鼻蝠科,如果你去網路查一下的話不難發現,這幾科的蝙蝠,都是吃一些飛蟲,可見小翼手亞目的成員可是標準的肉食主義者呢!
兩個不同的亞目,來自不同的祖先,怎麼會在接近的時間演化成相近的物種呢?在恐龍稱霸的時代哺乳類絲毫沒有優勢可言,白天的食草昆蟲被大型的爬蟲類佔據,哺乳類根本分不到一杯羹,夜晚藉著月光,飛蟲紛紛出來覓食,正是哺乳類動物大飽口服的時候了,不過飛蟲飛在空中,嬌小的哺乳類動物(當時很嬌小)如何捕捉他們呢?這時聰明的他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和同伴倒掛在一起,對現代的人類而言光想像就足以令人頭昏眼花了,這實在不怎麼是個好方法,事實上,這方法可真是太蠢了!但為什麼我們偉大而聰明的遠房祖先要用如此另類(倒行逆施)方式演化呢?其實有幾項重要的原因:
1.和同伴倒掛在一起可以取暖,不容易因風霜、寒冷而死。
2.倒掛要起飛時向下施力,十分容易!
3.天敵不容易倒掛在山洞的頂端,減少被捕食的機率。

蝙蝠的家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樣的「不入蝠洞,焉得『蝠祉』」想要能夠就近探究觀察蝙蝠,首先知道蝙蝠的住址是重要的資料,不過要我告訴你想要一窺蝙蝠的真正住址,還真的有一點困難!為什麼呢?所有種類的蝙蝠並不是都住在同一個地方,並且用相同的方式生存著;常常聽到別人說「蝙蝠洞」、「蝙蝠洞」,童話中的蝙蝠大多一群一群都生活在黑暗的洞中,但是所有的蝙蝠真的都生活在洞中嗎?答案是—大錯特錯,舉例來說:「像台灣高頭蝠並不是生活洞穴中,而是在棕梠科的樹葉背面」。又譬如:「台灣狐蝠(保育類)是個黑夜的獨行俠喜歡獨處於深深的夜幕當中。」所以,蝙蝠不一定都生活在洞穴中。

在台灣的蝙蝠
蝙蝠是一種人見人怕的動物,尤其是在西洋文化中,西洋文化中蝙蝠有吸血魔鬼和恐怖份子的象徵(全是吸血蝙蝠搞的鬼!),其實吸血蝙蝠不止全台灣不見踨影,就連全世界都寥寥無幾,數量之少屈指可數,就算他們吸血也是吸牛和羊的血,絕對不會閒閒沒事冒險來吸3高危險族的血,雖然【吸血】這個詞聽起來很可怕,但是其實吸血蝙蝠相當的脆弱,他們只要一個晚上吸不到血,就會因為體溫過低、養分過低而死亡。
台灣的蝙蝠?台灣有哪些特殊的蝙蝠呢?排在頭號的大概就要屬【台灣狐蝠】了!台灣狐蝠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屬於大翼手目,雙翼展開可達1公尺長;傍晚時飛行起來非常的壯觀,過去是以綠島為其主要棲息地,在花蓮、台東和高雄等地也曾有發現紀錄,台灣狐蝠並不會發出超音波,也不居住在洞穴中,而是棲息於樹上,以果實、花朵和嫩葉為食,所以又被稱為食果蝙蝠,是熱帶海岸地區重要的植物授粉與種子傳播者。
根據以往有限的調查與訪問資料,由於過去部分民眾有捕捉食用的習慣(其實他們也沒什麼肉,一隻頂多600多公克),再加上民國60年代興起的寵物飼養風潮,引發強大的商業捕捉壓力,讓台灣狐蝠的數量急遽下降;近30年來,幾乎已沒有人在野外發現過牠們的身影,甚至早被認為已經在野外絕種,台灣人對蝙蝠的認識真是少之又少!尤其對台灣狐蝠—這個生活在原始闊葉林的黑暗使者。

蝙蝠的特異功能
蝙蝠佔台灣哺乳類的四份之ㄧ,也就是說四隻哺乳類中就會有一隻是翼手目,這樣的數量可說是相當驚人,為什麼蝙蝠可以變出這麼多的種類呢?除了體型小、演化快之外,一定還有其他的秘密武器,不然,蝙蝠如何建立如此龐大的族群呢?沒錯,蝙蝠是有四項不為人知的秘技法寶!
法寶1:【體溫變速器】—蝙蝠一般時間的體溫大概落在36~38度左右;飛行時體溫可以高達到40度;冬季的休眠期,體溫則可以降到4~10度,蝙蝠的體溫調適能力非常好,外在溫度根本不會影響牠的生存。
法寶2:【回聲音響】蝙蝠有回聲定位?大家好像都知道有這一回事!不過大家應該不知道蝙蝠吃飯還有分四部曲,第一部曲式搜尋部曲,這時的聲波是每秒一下;第二部曲是當蝙蝠找到回音時,他會先判斷食物的定位;第三部曲是當蝙蝠鎖定獵物時,會開始發出每秒300~400下的超高頻率;最後就是向下俯衝,將食物送進嘴裡。你可能會問那這麼多蝙蝠衝來衝去,會不會不知道哪個是自己的超音波回聲,老師說:「其實蝙蝠與人類一樣!有所謂的預期心理,當我今天發出了一個長波,我絕不會去接收一個短波。」但是如果今天,甲蝙蝠和乙蝙蝠飛行時靠的很近,又幾乎同時發出了一個長波,那該怎麼辦?如果今天兩隻蝙蝠同時鎖定上一隻飛蛾,那又該怎麼辦?看來,蝙蝠家族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們去解開。
法寶3:【倒掛金鉤】很多人都很好奇一個問題,『蝙蝠既然跟我們一樣是溫體的哺乳類動物,為什麼蝙蝠不會腦充血?』其實蝙蝠腦部附近的血管都有自動縮窄的功能,當血流量過多時,血流量會自動調節,並送回心臟。
法寶4:【生殖不發育】蝙蝠媽媽有一項特異功能,當公蝠和母蝠在食物充沛的夏季末交配完了後,蝙蝠媽媽會有三種作法:將精子儲存在體內不受精;受精後不讓精子著床;著床後延遲發育,為什麼蝙蝠媽媽不讓蝙蝠小孩出生呢?因為夏末之後,要面對的是嚴寒的冬季,食物越來越少,根本不夠母蝠和幼蝠吃飽,所以母蝠才要等待到春暖花開的季節、食物充足才要來懷幼蝠又是一項奇特的生命智慧。當然我們生態營隊的老師們也相當有智慧,既然大老遠跑到北海岸去看蝙蝠了,當然別錯過了生態豐富的北海岸潮間帶地形囉!!

什麼是潮間帶?
我們常常在海邊看到漲起漲落的海水運動,漲潮與退潮間格中間的距離,就被稱之為潮間帶,潮間帶的環境相當惡劣,不時要接受日曬風吹的挑戰,有時有水、有時沒水,陽光和鹽份又相當的高,不過卻造就了一條特殊的生態鍊。
剛到的時候從遊覽車向下望,一塊塊狀似豆腐的岩石上,長滿紅色和綠色的海藻,奔向潮間帶後,第一個向我們打招呼的是寄居蟹,平常在一般的海岸邊,寄居蟹世珍稀的訪客,這裡的寄居蟹種類豐富多得的確令人難以想像,大的、小的、圓的、扁的到處都是,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每一隻寄居蟹眼睛的顏色都不太一樣。我還看到一隻5、6公分長的蝦虎;一節一節的羊隧足;行動自如的螃蟹,『咻!』就閃的老遠;正在下卵串的海兔;用前鰭彈跳前進的壁魚……。拜訪過北海岸潮間帶生態之旅就在陽光下落下前,畫上句點因為此行的重頭戲還在後頭呢。

哇!蝙蝠俠
常常聽人家說【蝙蝠洞】、【蝙蝠洞】,蝙蝠洞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又長什麼樣子呢?老師會不會帶我們進去蝙蝠洞?和電視上那些國外紀錄片中的樣子一樣嗎?蝙蝠的數量夠多嗎?蝙蝠出洞是不是真的像書中形容的那樣太陽都被擋住了!那般壯觀呢?我帶著一肚子的疑問,前往蝙蝠洞。
結果其實讓我大所失望,我們不但沒能進入蝙蝠洞(為了不接侵擾棲地環境),而且所探查的蝙蝠洞並不像我想像的(或外國紀錄片中所說的),有著一個大大的主洞口,而是幾個零星的小出口,蝙蝠的數量當然也沒有多到日月無光、無天無日的程度。不過,當我看到他們飛行時的模樣,倒也挺有趣的!他們從山壁邊的出口一蹦一蹦的跳出來,張開翅膀往下一跳,便隨著氣流往山後飛去,折翅蝠飛行的速度非常的快,老師手上的超音波接收器更是『吱吱滋!』『嘰嘰嘰!』的響個不停……。

在廟前的滋味……
天色愈來愈暗,回程的時間也越來越近,終於要回西湖國小了,也是該結束(結算)這個學期的時刻了,雖然我在車上已經猜到(其實是卓老暗示的)我是第一名,但是【選禮物】多棒的詞啊!(我不確定它是名詞或是動詞),我選了一本【黑熊手記】,這裡面記錄著研究黑熊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和研究的點點滴滴!(目前正在努力K書當中)作者就是研究黑熊的黃美秀老師,書中細膩的記錄著野地研究是相當辛苦的!

歸賦
星光閃耀,真是一個安寧的夜晚!今天我們學習關於洞穴的生命,過去人類對它們不甚了解,將牠編入神話中、故事裡,或神或鬼,或好或壞,我們可以暫時拋開這些主觀意識的成見,好好的了解牠、珍惜牠、真愛牠,才是最重要的。

蝙蝠
「我是蝙蝠卻不能飛,困在日復一日的街,無止盡的狩獵彷彿一種天譴…」印象中,蝙蝠是福氣的意思象徵,眾多廟宇的屋頂上都可以看見他的蹤影。而在西方,蝙蝠卻彷彿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也許是因為他奇特的長相,晝伏夜出的習性帶給人們許多想像的空間,而在伊索寓言中,蝙蝠的角色卻有點狡猾。無論如何,經過了台灣蝙蝠學會的理事長吳忠信老師解說後,我對蝙蝠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

蝙蝠在分類中屬於哺乳綱、翼手目,其中還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所以,他們並非會飛的老鼠,更不是鳥類的親戚,他們是哺乳類中唯一會飛的動物。大約在五千萬年前,蝙蝠為了方便捕食昆蟲,演化成較具優勢且可以撐起翅膀的指骨和翼膜,直到現在,蝙蝠已經成為占哺乳類四分之一的大家族了。

倒吊的功夫對於蝙蝠來說,如同家常便飯的容易且自然。這也有利於他們的生存。因為骨頭相較於鳥類來的重,所以無法直接輕拍翅膀起飛。而當他們要躲避天敵時,可以直接將雙「爪」一放,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地球引力起飛。他們用爪子直接固定在岩壁上,爪子同時連接著一條韌帶,這條韌帶的收縮,可以確保肌肉的舒張與收縮像直立時的情況一樣。因為腦部血管中有感壓偵測器的緣故,倒吊的動作也不至於讓牠們腦充血。

蝙蝠的交配期大多在秋天,但礙於環境與冬眠的影響,母蝠必須在春天受孕才可以避免自己唯一的幼蝠在冬天餓死,所以蝙蝠便發展出了一套特別的機制,讓公蝠的精子可以先暫時留在母蝠體內,等到春天再受孕,或是延遲精卵著床的時間。台灣的蝙蝠大多只會一次生一胎,就算生了雙胞胎其中一隻的存活率也不大。幼蝙蝠出生後會抓住母蝠身上的兩塊肉瘤(假乳頭),和母蝠一起行動,並透過超音波辨認彼此,使母子就算分開後也可以順利的找到彼此。

蝙蝠屬於哺乳類動物中的翼手目,其中翼手目又細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大翼手亞目的演化是來自靈長類,小翼手亞目則是由鼩鼱演化而來。大翼手亞目的蝙蝠體型較小翼手蝙蝠大,主要的食物是水果、花蜜、果子等,有些品種還不具有回聲定位用的超音波,而是利用敏銳的視覺和嗅覺覓食。而小翼手亞目的蝙蝠相較於大翼手亞目而言,體型較小,主要的食物為小昆蟲、蜥蜴或少數會吸吮牲畜的血,並且因為視覺較不發達,所以發展出回聲定位用的超音波。

蝙蝠有一項拿手絕活,那就是發射出頻率超過人耳接收範圍以外的超聲波,利用聲波反彈進行回聲定位,可以用來躲避障礙物、天敵或是搜索獵物,不過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補足在夜間行動時視力的不足。科學家曾經試著用實驗證明蝙蝠飛行時感官的依靠,他將一隻蝙蝠和一隻貓頭鷹放入有微弱光線的箱子裡,主要使用視覺辨別的貓頭鷹和蝙蝠都飛的很好,完全躲避障礙物。這位科學家又將這兩隻動物放入一個完全無光線的箱子裡,經過重複的實驗發現,貓頭鷹飛的跌跌撞撞,而蝙蝠卻仍然安穩的飛行,代表蝙蝠是利用視覺以外的感官進行外在環境的感知。直到20世紀哈佛大學的學生發明出探測超聲波的儀器,才有完整的證據顯示蝙蝠是利用超聲波的反射進行回聲定位。蝙蝠發出的聲波分為搜索期、接近期、終止期及回復期,當人類還埋首於超聲波「探測器」時,某些特別種類的夜蛾卻已經演化出可以干擾蝙蝠聲納的「反偵測系統」,混亂蝙蝠的聽覺神經系統來保命。

西方國家覺得蝙蝠是吸血鬼最忠實的僕人與化身,但是實際上,會吸血的蝙蝠只有少數且大多分布在中南美洲(沒有分布在臺灣)。而且他們只會吸牲畜的血,先飛到已選定的目標物附近,再以爬行的方式移動到目標身上,用牙齒輕輕劃開使其流血,再用舌頭舔血,接下來幾天大多都會以這隻目標為食。同時分泌一種抗凝血因子,後來發現這類的蛋白在人類的醫學上有很大的幫助。並不是每一隻吸血蝙蝠的狩獵都可以成功,如果今天沒有吃到食物的蝙蝠,可以先跟同伴要一些血,同伴會把今天的食物分一點出來,以確保體力和生命的延續。

「豎琴網」為蝙蝠研究者的必備法寶之一,跟著架設的過程中,發現上方是兩層寬大約一公尺,高兩公尺的透明塑膠線網,下方則是一個光滑的大袋子。蝙蝠飛行時,會注意到第一張網子,並且試著閃躲,但是也會因為閃避不及而撞上第二張網子,進而落到光滑的袋子中爬不出來。採集者會定期檢查袋中的蝙蝠,再進行測量、紀錄、標放的研究。

今年是國際蝙蝠年,主要的目的是推廣、宣導蝙蝠也需要得到保育和照顧。在全球氣候快速變遷和環境飽受破壞的現今,蝙蝠的數量漸漸的有減少的趨勢。加上人為的破壞與干擾,造成很多蝙蝠洞有「蝠去洞空」的淒涼現象。如何蝙蝠好好的共享這片美麗的淨土一直是人類有待探討的問題。我也誠心的冀望,這一群天空的主人,可以一直無憂無慮的在黃昏的天空中,彩繪著屬於自己的那份柔美瀟灑。

海科館
經過車程後來到了海科館,一踏入那充滿科技感的研究室後,一股冰冷的空氣夾雜著一股「魚」味竄入鼻腔。透過巨大的玻璃缸就可以看見長1.5公尺,重達十來公斤的大型龍膽石斑,可以說是台灣養殖界的驕傲。但是這種魚類有一種特別的習性,在一到五歲時是雌魚,而在五到八歲時會變性成雄魚,所以交配一定是老夫少妻的狀況。據我的了解,芽蟲會因為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變性,而龍膽石斑則是以年齡做為變性的標準。
把充滿水缸的走廊瀏覽過一遍,透徹的水中充滿的是五顏六色,隨著水流擺動的珊瑚與海葵,有的長得像菌類,有些像地衣,有些活像生在水底的南國薊。他們熱情的擺動著觸手,小丑魚自在的悠遊其中。大海賜予,不只有顏色上的和諧,那一份互相幫助,共同生存的心情,就算是在人工的玻璃箱卻還是如此的堅定不移。
潮間帶
潮間帶的定義是「漲潮時被淹沒而退潮時露出之陸地」。根據定義可以了解,潮間帶的生活環境似乎非常嚴苛,所有的生物有點像是必須適應鹹水的兩棲類。而第一個被介紹的生物是看似平凡卻貢獻良多的藻類。分別是石蓴、馬尾藻和珊瑚藻。翠綠的石蓴就伏貼的鋪在礁石上,遠看好似一張綿長的地毯,近看又宛若一朵又一朵的牡丹長在石頭上。石蓴可以忍受強光的照射和每日的漲退潮的乾濕變化,所以才能在潮間泰然的生長。而馬尾藻是一種臺灣海域常見的褐藻,雖然可以吃但因為口感不佳,大多被當成飼養牲畜的飼料。粉紅色又帶點粉紫的珊瑚藻是一種直立生長的多年生藻類。因為會吸收海水中的碳酸鈣蓄積體內,所以死後就會出現碳酸鈣堆積,經過交結與壓密等地質因素影響,抬升後就會行程一種特別的地質景觀—藻礁。透過藻礁內藻類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當年的氣候變遷狀況。

開始解說後不久,有人發現了一種全身艷麗黃色,軟綿綿的一種動物。他是海蛞蝓,也就是老師所說的海兔。海蛞蝓是一種屬於螺類的軟體動物,雖然沒有仔細的觀察,但是在背部仍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這是從類似蛤蜊等動物演化的痕跡,遇到威脅時會把自己縮成一團。而在一旁巷是泡麵麵條的黃色帶狀物是他的卵,隨著海浪的擺動,「麵條」也跟著一上一下,好像就放在滾水裡頭…不禁讓我的腦中頓時充滿了類似的奇怪想像。

在眾多的螃蟹中,老師說最不好惹的就是「殺紅了眼」的酋婦蟹,和加入「黑手黨」的皺蟹。有著一雙火紅眼睛的酋婦蟹(經過比對,這次大部分看到的是光手酋婦蟹),就像是警戒色一樣,告訴獵食者他那存在於組織之中的毒液足以致命。而另外一隻狠角色—皺蟹,大螯和後肢末端都呈黑色。擁有一對強而有力的螯足,右螯特別發達是為了要適應拑碎右旋螺螺類的需求。

蝙蝠洞(漂亮版)
夕陽漸漸的從遠方的山頭間隱去,留了一片的橘紅,海面拿了不少那令人稱羨的金黃。轉過身來,靜靜的等待著第一隻蝙蝠從洞口飛出。秉著氣息向觀景窗內望去,低矮的山坡在幾近無光的狀態下出落得像一幅潑墨山水畫。稍稍分神,就聽到有人大喊:「啊~出來了!」只見一道黑影以漂亮的弧線快速的閃入灰暗的天空。接下來,從洞口飛出的蝙蝠多了起來,恍若一枝又一枝的黑色短簇射向天空,聽到的是超聲波探測器傳來的聲音。此時我早已放下了相機、望遠鏡等裝備,用心,感受這一份專屬自己,夏日夜晚前奏曲的感動。

蝙蝠洞與潮間帶觀察

  台灣蝙蝠學會的吳忠信老師,今天要為我們帶來許多有關蝙蝠的趣事,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蝙蝠俠」。

蝙蝠,在中國的傳統中,是一個神力的象徵,常常可以在廟宇的屋頂上可以看到蝙蝠的雕刻,把它供奉為至高無上的神,但是在西洋的世界裡,蝙蝠可是一種可惡的動物,童話裡有一則鳥獸大戰的故事,敘述著鳥類與獸類之間的戰爭,蝙蝠耍了些小聰明,利用有翅膀的優勢,周旋於兩派之間,哪一邊得勝,他就投向哪一邊的陣營;哪一邊占上風他就投靠哪一邊,過了不久,鳥獸兩邊關係漸漸變好,蝙蝠的惡行卻被揭發出來,所以就被兩方逐出,只能躲在山洞哩,過這不見天日的日子,只能等到晚上的時候,偷偷出來找東西吃!
  蝙蝠,大家應該都要知道的,屬於哺乳類動物,不是鳥類,在台灣有三十五種的記錄,由於不是鳥類,所以骨頭並不是中空的,飛行時必須靠著氣流或是助跑才能起飛,像飛機或是老鷹一樣,他們的尾巴和兩手之間有一層薄膜,那就是所謂的翅膀,蝙蝠的五指已經演化到變成撐起翅膀的骨幹。
  你知道為什麼蝙蝠在停棲的時候總是要倒吊著嗎?你知道為什麼蝙蝠倒吊著的時候肌肉不會拉傷嗎?其實,倒吊的動作會蝙蝠來說,就像吃喝拉撒睡一樣自然、簡單,他們的爪子連著一條韌帶,靠著這條韌帶的收縮,可以確保肌肉的舒適度就像直立的時候一樣好,而且蝙蝠在倒吊的時候也不會腦充血喔!因為當蝙蝠停棲的時候腦袋的血管會自動縮小、變細,流到腦裡的血液自然會減少喔!
 他會發射人類聽不到的超音波,像聲納一樣,藉由音波的反彈來確定前方的障礙物,以利於飛行。曾經有人做過類似得實驗,把可以在夜間飛行的貓頭鷹和蝙蝠同樣放在暗房之中,只打入連人類都看不到的微弱光線,並設計一道障礙跑道,發現蝙蝠和貓頭鷹都可以順利飛行,蝙蝠用的是超音波定位,而貓頭鷹則是因為他的眼睛有聚光功能的原因;但是,如果將兩隻動物都放入完全沒有光線的暗房之中的話,貓頭鷹頻頻撞到障礙物,而蝙蝠卻有如魚得水一樣,飛得很好。這個研究說明了蝙蝠並不是以眼睛看東西,而是以其他的感官來定位前方的路況。
    搭了將近兩個鐘頭的車,已經可以看到基隆八斗子的港口了!來到了地下室,解說老師首先介紹給我們看的是養殖王國-台灣,大型的養殖魚類,龍膽石斑,雖然我們看到的是一隻體長超過一點五公尺、體重是好幾十公斤徳龐然大物,但是,他剛剛來這個地方的時候,還只是兩公分的小魚苗而已呢!龍膽石斑,這種動物非常特別,當他們剛剛性成熟的時候,在繁殖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母魚,不過,當他們漸漸的邁入五到八歲的老年期的時候,他們又會變成公魚,所以,龍膽石斑既可以是公魚也可以是母魚!
﹝好不容易把大螃蟹挖出來﹞
  
  雖然說是蝙蝠洞,可是看天空,到現在連一個黑影兒也沒有,還真是有點詭異過頭了!不過,話說回來,天空可還是一個黑影兒也沒有啊!
  過了許久,老師手中的超音波探測器開始叫了起來,蝙蝠出洞了!我們平常在都市,看到的最多也只是兩三隻蝙蝠,但我從沒有看過這麼壯觀的景象,滿天黑壓壓的,幾百隻蝙蝠像子彈般從洞口飛出,超音波探測器發出了吵雜的叫聲,因為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等我們反應過來想要拍照的時候已經遲了,蝙蝠早就飛到不知到哪裡去了。

今天的課程是我首次接觸到蝙蝠,我們也看到了蝙蝠飛出洞穴,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堂課,來到潮間帶也看到了許多特別的生物,增廣我們的見聞,台灣的潮間帶及許多自然美景勢必可以獲得良好的保存。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從自己做起,從求自己的心開始做起。

今天老師帶我們到海科館參觀,海科館裡有一種很特別的魚叫做龍膽石斑,龍膽石斑牠在一歲到五歲時是女性,而在五歲到八歲時是男性。
參觀完以後老師就帶著我們去潮間帶觀察,原本看起來死寂的潮間帶,走近一看其實有很多生物,現在就讓我來介紹。

【寄居蟹】
寄居蟹屬於節肢動物甲殼類中的異尾類
常見的寄居蟹可分為三大類:
1.活額寄居蟹科
2.寄居蟹科
3.陸寄居蟹科
陸寄居蟹科的成體是生活在陸地上,而其他兩科都是生活在海中的,這兩科又可以利用左右兩隻螯
足的大小來區分,活額寄居蟹科是左右螯同大或左螯大於右螯;而寄居蟹科則是右螯大於左螯。

【酋婦蟹】
型態特徵:頭胸甲近桃圓,全身除甲中後部較光滑外,餘都密佈鱗狀或顆粒突起,甲前緣呈鋸齒狀。
整體呈深咖啡色,螯粗壯左右不等大而其下緣色較淡,步足長有剛毛,眼睛為鮮紅色。

【皺蟹】
皺蟹會利用岩石縫隙,常常躲在潮池內岩石扁平的凹洞中作為掩蔽,最大的特徵是大螯和後肢末端都是黑色的,
由於這一種螃蟹的食物是貝類,於是發展出強而有力、足以鉗碎螺殼的右螯,螃蟹右螯較左螯大的原因和他們食
用的螺類有很密切的關係,台灣附近海域的螺類大部分屬於右旋螺,因此螃蟹演化出的雙螯恰好能用左螯抓住螺
類,再用右螯夾碎螺的殼。

【海膽】
紫海膽:又名細刺黑膽,屬於長海膽科,為中型海膽,主要分布在潮間帶至3公尺左右水深之
岩礁岸。成體體殼直徑約6~8公分左右。整體呈均勻的紫黑色,以大型藻
類為主食,會挖洞躲藏,繁殖季節是5~7月份。
魔鬼海膽:牠的棘刺很長且帶有毒性,被刺中會感到激烈的疼痛。

【海葵】
這種無脊椎動物沒有骨骼,錨靠在海底固定的物體上,如岩石和珊瑚,它們可以很緩慢的移動。
海葵非常長壽。寄居蟹有時會把海葵背在背上作為偽裝,因外外形似葵花而得名。

【海兔】
海兔外形像一隻小兔,可愛非常,海兔體長可達數十公分,最大的可以長到到40-50公分所有
海兔均以海藻及海草為食,牠的貝殼很不發達,是一個薄而透明、僅具一層角質層而且沒有
螺旋的貝殼,從外表根本看不到,海兔喜歡生活在海水清澈、潮流較通暢的海灣,在低潮線附
近的海藻間最多,它們以各種海藻爲食,海兔對它周圍環境的顔色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當它
食用某種海藻之後不久,就能很快的改變爲這種海藻的顔色。

【海星】
海星的身體有五隻手臂像星一樣伸出。用管足作為運動器官。在它的手臂中有水管自中央盤分出來,
然後再分出許多細枝,伸出體外而成管狀的盲端,叫做管足。管中的水量可以控制管足的伸縮,
海星生活在海中,以貝類為食,嚴重損害具有經濟價值的牡蠣、蛤及蚌類。當它攻擊貝類時,
五隻手臂會跨在蚌殼韌帶的兩邊緣,把身體隆起,用管足吸住貝殼,企圖拉開貝殼。貝類然用兩個閉殼肌,
將殼緊緊閉合,可是海星管足很多,可以輪流用力拉,久而久之,蚌力不支,便在兩片貝殼間出現裂縫。
裂縫只要一毫米寬,海星便可把胃翻出,通過裂縫,伸入貝殼中,將貝類消化吸收。

蝙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蝙蝠在我們的印象中,牠是倒掛在洞穴中的一種哺乳類動物,
有一些西方人認為蝙蝠是吸血鬼,蝙蝠在中國人眼中是神明。在我們所生長的這個美麗的寶島上,有三十多種蝙蝠。

【蝙蝠生態】
蝙蝠在全世界有一千種之多,佔了哺乳動物的四分之一,在台灣的數量僅次於囓齒目,
台灣最大的蝙蝠是台灣狐蝠,但現今數量所剩不到三百隻,已瀕臨絕種。

在南美洲有三種吸血蝙蝠,每天都必須吸血才能存活,為了吸取哺乳動物的血,蝙蝠會
飛到目標的旁邊再漸漸靠近,如果幸運的話每天都可 以吸同一隻動物的血,如果一天吸
不到足夠的血就會沒有力氣,而其同伴如果吸了比較多血,就會吐出一些血給沒有吸到
血的蝙蝠吸,由此看來牠們也會互相合作。
  
蝙蝠還有一種特色,那就是,牠會發射人類聽不到的超音波,像聲納一樣,藉由音波的反彈來確定
前方的障礙物,以利於飛行。曾經有人做過類似的實驗,把可以在夜間飛行的貓頭鷹和蝙蝠同樣放
在暗房之中,只打入連人類都看不到的微弱光線,並設計一道障礙跑道,結果發現蝙蝠和貓頭鷹都可以
順利飛行,蝙蝠用的是超音波定位,而貓頭鷹則是因為他的眼睛有聚光功能;但是,如果將兩
隻動物都放入完全沒有光線的暗房之中的話,貓頭鷹頻頻狀道障礙物,而蝙蝠卻一樣飛得很好。這
個研究說明了蝙蝠並不是以眼睛看東西,而是以其他的感官來定位前方的路況。

最後我們來到了蝙蝠洞,不過蝙蝠一直沒有出來,過了許久蝙蝠出洞了!滿天黑壓壓的,幾百隻
蝙蝠從洞口飛出,但是牠們飛行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等我反應過來想要拍照的時候已經太
遲了,蝙蝠早就飛走了。

【心得】

當我們在做潮間帶的觀察時,我看到有一些地方有人類丟棄的垃圾,我們在觀察生物的時候,不應該
留下垃圾,因為垃圾會破壞牠們的生活環境,如果牠們的生活環境消失了,那一些物種也會滅絕,所
以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大自然。

潮間帶探索和蝙蝠洞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可以飛的補乳動物和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牠們屬於翼手目分為兩個亞目,即大、小翼手亞目。
大手亞目的狐蝠、果蝠,多以果實為主食。他們靠銳利靈敏的視覺及嗅覺覓食,並不使用超音波。小翼手目就不同了。牠們身軀通常較為輕巧,飛行速度快,並使用回聲定位進行飛行及覓食,耳朵也因此較為發達。牠們主要以昆蟲、蠍子等節肢動物為主食。
潮間帶之旅:
潮間帶意即潮水漲至最高處和退至最低處之間的區塊。此處的海洋生物們必須耐得住乾旱和風吹雨淋的嚴苛環境,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我們來到潮間帶做觀察。我們發現在石頭上的生物例如寄居蟹,平常在一般的海岸邊,寄居蟹世珍稀的訪客,這裡的寄居蟹種類豐富多得的確令人難以想像,大的、小的、圓的、扁的到處都是,其中我覺得最特別的是,每一隻寄居蟹眼睛的顏色都不太一樣。我還看到一隻5、6公分長的蝦虎;一節一節的羊隧足;行動自如的螃蟹,『咻!』就閃的老遠;正在下卵串的海兔;用前鰭彈跳前進的壁魚……。拜訪過北海岸潮間帶生態之旅就在陽光下落下前。
星光閃耀,真是一個安寧的夜晚!今天我們學習關於洞穴的生命,過去人類對它們不甚了解,將牠編入神話中、故事裡,或神或鬼,或好或壞,我們可以暫時拋開這些主觀意識的成見,好好的了解牠、珍惜牠、真愛牠,才是最重要的。

蝙蝠洞與潮間帶探查
【甚麼是蝙蝠】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屬於翼手目,又分專門食用果實的大翼手亞目和捕食昆蟲的小翼手亞目,而小翼手亞目有利用超音波捕食昆蟲的習性,牠們會利用位於嘴巴和鼻孔之間的特殊構造發射超音波,當超音波接觸到物體會反彈回來,此時蝙蝠就能知道獵物的行蹤,並慢慢靠近一把擒住,而蝙蝠這特殊的能力是由一位學者所發現,他在黑暗的室內放入貓頭鷹和蝙蝠各一隻,再放入許多障礙物,並且透出微弱的光線,實驗過程中兩隻動物都在障礙物間穿梭自如,但當他把室內完全保持黑暗時,貓頭鷹飛起來跌跌撞撞,但蝙蝠仍是穿梭自如,證明蝙蝠會使用超音波偵測障礙物。
【蝙蝠的傳說與象徵】
在中國蝙蝠是吉祥的象徵,民間許多的廟宇屋簷都有蝙蝠的雕刻,甚至還有利用諧音彰顯蝙蝠吉祥的成語,如:五「蝠」臨門,而在西方,蝙蝠的形象被邪惡化,成為人人懼怕的吸血鬼,更是巫婆的象徵,但真正的吸血蝙蝠並不吸人血,牠們生活在南美洲,專門舔食家畜或是大型哺乳類傷口的血,如:牛、羊,但蝙蝠其實對人類有許多好處,專吃果實或舔食花蜜的蝙蝠,能幫助花朵授粉傳宗接代,而當蝙蝠飛行時,吃完果實而無法消化的種子,會隨著排泄物排出,成功達到傳播種子的使命。
【海生館和潮間帶探查】
風和日麗的午後,我們來到位於八斗子漁港附近的海生館,本館主要是在進行海洋生物的復育及研究;在館內,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巨大的水族箱,裡面展示龍膽石斑等魚類,個個都長得又肥又壯,真不愧是台灣養殖業的驕傲;也有一些較小的水族箱,裡面展示許許多多的魚類,還有五彩繽紛的珊瑚,像是選美大賽上的選手,互相爭艷,而解說員也替我們解釋甚麼是健康的海水,清澈代表海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不足或是沒有生物,而碧綠則代表海裡面的藻類、珊瑚很多,物種多樣,是健康的海水。
當我們下達潮間帶,已是午後三時,但天氣仍然炎熱,兩位老師帶我們探索潮間帶的生物,放眼望去,海藻不客氣的遍布在岩石上,有如草原般綠油油,但這裡的驚喜卻遠比草原來的多,走三步看到一群寄居蟹,走五步看到一隻海兔,我甚至不顧一切的直接踏入水中,沒想到盡是瑰麗的海草,遠方,不斷的傳來同學們捉到螃蟹和海膽的驚呼,讓人不禁以為來到了失樂園,從沒看過這般乾淨海洋的我,著實被這裡多樣的生物我嚇了一跳,黃昏,老師呼喊所有的同學上岸,但兩小時的時間卻如一秒鐘般短暫,雖然教人依依不捨,但我已留下最美的回憶。
【蝙蝠洞探勘】
大約傍晚六時,我們抵達了位於瑞芳濱海公路旁的蝙蝠洞,突然,老師手中的超音波探測器發出了聲響,蝙蝠開始成群結隊的從洞內飛出覓食,十分壯闊,牠們一隻隻的飛往海上,準備享受美味的晚餐。曲終人散,當最後一隻蝙蝠消失時,我們也準備要回家了,整天下來的活動,豐富了我的知識,也增廣了我的見聞,使我看見了大自然的真貌與美,希望以後還能參加如此有意義的活動。

老師抱歉,編號錯了
蝙蝠洞與潮間帶探查
【甚麼是蝙蝠】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行的哺乳類動物,屬於翼手目,又分專門食用果實的大翼手亞目和捕食昆蟲的小翼手亞目,而小翼手亞目有利用超音波捕食昆蟲的習性,牠們會利用位於嘴巴和鼻孔之間的特殊構造發射超音波,當超音波接觸到物體會反彈回來,此時蝙蝠就能知道獵物的行蹤,並慢慢靠近一把擒住,而蝙蝠這特殊的能力是由一位學者所發現,他在黑暗的室內放入貓頭鷹和蝙蝠各一隻,再放入許多障礙物,並且透出微弱的光線,實驗過程中兩隻動物都在障礙物間穿梭自如,但當他把室內完全保持黑暗時,貓頭鷹飛起來跌跌撞撞,但蝙蝠仍是穿梭自如,證明蝙蝠會使用超音波偵測障礙物。
【蝙蝠的傳說與象徵】
在中國蝙蝠是吉祥的象徵,民間許多的廟宇屋簷都有蝙蝠的雕刻,甚至還有利用諧音彰顯蝙蝠吉祥的成語,如:五「蝠」臨門,而在西方,蝙蝠的形象被邪惡化,成為人人懼怕的吸血鬼,更是巫婆的象徵,但真正的吸血蝙蝠並不吸人血,牠們生活在南美洲,專門舔食家畜或是大型哺乳類傷口的血,如:牛、羊,但蝙蝠其實對人類有許多好處,專吃果實或舔食花蜜的蝙蝠,能幫助花朵授粉傳宗接代,而當蝙蝠飛行時,吃完果實而無法消化的種子,會隨著排泄物排出,成功達到傳播種子的使命。
【海生館和潮間帶探查】
風和日麗的午後,我們來到位於八斗子漁港附近的海生館,本館主要是在進行海洋生物的復育及研究;在館內,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巨大的水族箱,裡面展示龍膽石斑等魚類,個個都長得又肥又壯,真不愧是台灣養殖業的驕傲;也有一些較小的水族箱,裡面展示許許多多的魚類,還有五彩繽紛的珊瑚,像是選美大賽上的選手,互相爭艷,而解說員也替我們解釋甚麼是健康的海水,清澈代表海裡面的物種多樣性不足或是沒有生物,而碧綠則代表海裡面的藻類、珊瑚很多,物種多樣,是健康的海水。
當我們下達潮間帶,已是午後三時,但天氣仍然炎熱,兩位老師帶我們探索潮間帶的生物,放眼望去,海藻不客氣的遍布在岩石上,有如草原般綠油油,但這裡的驚喜卻遠比草原來的多,走三步看到一群寄居蟹,走五步看到一隻海兔,我甚至不顧一切的直接踏入水中,沒想到盡是瑰麗的海草,遠方,不斷的傳來同學們捉到螃蟹和海膽的驚呼,讓人不禁以為來到了失樂園,從沒看過這般乾淨海洋的我,著實被這裡多樣的生物我嚇了一跳,黃昏,老師呼喊所有的同學上岸,但兩小時的時間卻如一秒鐘般短暫,雖然教人依依不捨,但我已留下最美的回憶。
【蝙蝠洞探勘】
大約傍晚六時,我們抵達了位於瑞芳濱海公路旁的蝙蝠洞,突然,老師手中的超音波探測器發出了聲響,蝙蝠開始成群結隊的從洞內飛出覓食,十分壯闊,牠們一隻隻的飛往海上,準備享受美味的晚餐。曲終人散,當最後一隻蝙蝠消失時,我們也準備要回家了,整天下來的活動,豐富了我的知識,也增廣了我的見聞,使我看見了大自然的真貌與美,希望以後還能參加如此有意義的活動。

從古到今,蝙蝠一直都是一種神祕的生物,是鳥?還是老鼠?這一直是一個問題,今天這堂課,就是來幫大家解開迷惑的!!!
蝙蝠,是翼手目,哺乳類,有五根手指頭,中間連著皮膜。牠是地球上,唯一可以「飛行」的哺乳類,或許你會說:松鼠也會飛!但是其實松鼠是用滑行的,而蝙蝠是真的會飛喔!在台灣民間還是將牠當做鳥或老鼠。
蝙蝠會在廢棄的礦坑、涼亭、洞穴等地方生存,有的吃果實,有的吃花,有的吃昆蟲、青蛙或蜥蜴、鳥、魚,也有吸大型動物的血液,不過台灣沒有吸血蝙蝠,全世界也只有三種呢!!!
要調查蝙蝠的話,可以用「霧網」、「豎琴」調查,但是霧網很容易使蝙蝠受傷甚至死亡,因為霧網會使蝙蝠纏在線上。「豎琴」,有雙層的線,當蝙蝠躲過第一排線後,張開翅膀要繼續飛,卻被第二層線擋住,就會滑下去,因為蝙蝠要從高處起飛,所以自然就沒辦法飛起來了。研究人員也會用「超音波偵測器」來聽蝙蝠的叫聲,因為人類所能聽到的範圍是從20Hz到20kHz,蝙蝠的叫聲頻率比我們所能聽到的範圍還要高,所以要用偵測器來聽牠的叫聲,才能分辨種類。
在西方,蝙蝠是恐怖、魔鬼的代表,是可惡的吸血鬼,但是最近,出現了「蝙蝠俠」等電影,才逐漸改變了蝙蝠在西方人心中的印象。在中國,蝙蝠的「蝠」,同「福」。所以常會看到五「蝠」臨門等吉祥話中出現蝙蝠。
大家都曉得蝙蝠都是在高處倒掛,但是因為牠們頭腦特殊的構造,所以不會腦充血,而且在有危險的時候,就不用「助跑」,可以立刻「展翅高飛」。牠們的後肢因為特化,所以可以扣住表面的細縫,不會掉下來。另外,在晚上活動,可以 -{避免高溫},也因為{天敵較少}、比較{沒競爭對手},可以{獲得大量的食物}。
蝙蝠最多活30年(平常只活10年),而且一胎生一隻,如果湊巧生出雙胞胎,其中一隻也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死亡。蝙蝠在秋天交配,交配完後就會進入冬眠,在冬眠完後才讓精子結合,順利的產下蝙蝠寶寶。也有雄蝠會將精子儲存在體內,冬眠完後再與未交配的母蝠交配。可愛的蝙蝠如果在冬眠時被吵醒,就沒辦法再回到冬眠狀態,因為「回去」的話,要消耗更多的體力,但是又沒食物,如果蝙蝠家族的棲地被闖入的話,當牠們醒來時,一定會發現有許多的「蝙蝠冰棒」!!!冬眠完了,蝙蝠寶寶出生了,剛出生的幼蝠眼睛還張不開,也還沒長毛。有時,小幼蝠會攀著媽媽腹上的肉瘤,一起跟出去「郊遊」,也有一些會待在窩裡,發出超音波,讓回家的媽媽可以找到自己。
有人做了實驗,發現堵住蝙蝠一邊的耳朵,牠就會飛的跌跌撞撞的,這才發現,蝙蝠在飛行時,會發出超音波,並用聽覺系統接收回聲來判定獵物或障礙物所在的位置,甚至有些蛾還演化出干擾超音波的系統呢!
蝙蝠對人類來講,是一種非常有幫助的生物,牠會幫植物受粉,一個晚上可以吃掉3000隻左右的蟲,蝙蝠的排泄物可以當肥料、在農田中播放蝙蝠的叫聲可以驅趕飛蛾,也因牠,讓我們發明了「聲納眼鏡」來幫助盲人,早期中國人也拿蝙蝠的排泄物來做成夜明砂,可以治夜盲症。雖然蝙蝠對我們有利,但是我們還是常會破壞牠們的棲地,也使牠們的食物便少,所以現在有些地方有放置人工蝙蝠箱,來保護牠們的安全。
接下來,是實際觀察了!!!
在來到生態豐富的潮間帶之前,先去海科館看看,了解潮間帶的生態吧!在海科館看過了各式各樣的魚兒、珊瑚,就要實際的去走走了!
在潮間帶,最多的就是寄居蟹了!剛開始我帶著防止割傷的手套,一直不敢碰水,但看到大家都在水裡找著一些稀奇古怪的石頭、螃蟹、寄居蟹時,我便直接把手套伸進水里,之後,乾脆把手套脫掉了!每一隻寄居蟹都住在不同的貝殼裡,有些毫不起眼,有些花紋讓人忍不住想要帶回家。正在水裡翻翻找找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喊了一聲:「泡麵!」我立刻抬起頭來,小心翼翼的走了過去,原來,這是海蛞蝓的卵,看起來還真的很像加了醬油的泡麵呢!之後還看見了海兔、小小螃蟹、海膽、海葵,整個行程真是精采極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也該是蝙蝠出場的時候了!這次我們所看到的是「折翅蝠」,在我們做在地上玩著超音波偵測器時,第一隻蝙蝠已經偷偷地飛出來了,直到其他的蝙蝠也飛出來時,我們才知道,「蝙蝠出動了」!!!我原本以為蝙蝠會像電影裡的一樣,成一條「蝙蝠河」一樣「流」出來,但是還是一樣壯觀,當有蝙蝠飛過我們上頭時,超音波偵測器就會發出一陣尖銳的聲音,原來,這就是蝙蝠的叫聲呀!!!
雖然已經坐在遊覽車上了,但是我的心還留在蝙蝠洞旁,留在潮間帶邊,雖然累,雖然辛苦,但都是值得的,這是我第一次看見蝙蝠,是我第一次在潮間帶中探索,即使我不會在回到那裏,但是在我腦海裡,它永遠存在。

從吸血鬼到蝙蝠俠-談蝙蝠的演化、結構和家族
話說從前從前,在五千萬年以前,一群哺乳類生物為了生存,必須做出改變。陸地上的食物不足夠牠們填飽肚子,因此得向天天空發展,突變成了今天的…
蝙蝠!牠們的身體長著絨毛,一雙又有幾人有幸近距離欣賞的機靈的黑眼珠,強而有力的腳部和手部,以及一雙靈敏的大耳朵。水果、花粉、花蜜、甲蟲、青蛙、蜥蜴、鳥類,甚至是魚,都可能是牠們的美味佳餚。和人類一般,蝙蝠也有著五隻手指,帶著主人的身軀飛向遼闊的天空。有一項十分引人注目的實驗:就是把蝙蝠身上的基因取來,植入實驗鼠的身體。結果如何呢?這些老鼠長出了異常的長的手指頭,而翅膀呢…卻沒長出來耶!而把這些基因從幼蝠的身上移除,牠們則都不長翅膀了。十分有趣的現象,也有待繼續思考。
你認為蝙蝠像鳥類嗎?若你的答案為「是」請容我提醒您,蝙蝠的體重與鳥類相較之下,蝙蝠一族中大多沒有什麼優勢喔!蝙蝠的體型固然差異極大,體重可從2公克到1公斤那麼懸殊的差異,展翅後的總長度也有3公分到2公尺的差距呢!不過相較於鳥類輕盈若水上仙子般的娉婷和輕巧,蝙蝠還是略遜一籌的啦~總不能放棄的說!因此,蝙蝠利用加速度來彌補這一項「劣勢」。如此一來,圓滾滾的身體也能騰空了!
蝙蝠家族的成員占了哺乳類生物的四分之一,可說非常浩大。在翼手目底下分為大翼手亞目以及小翼手亞目兩個亞目。大翼手亞目較接近靈長目,多以果實等為食。小翼手亞目的,則比較接近一些屬於樹棲地獸類,以昆蟲、青蛙等生物為食。目前在台灣生長的蝙蝠就高達35種哩!平均密度在世界上可是數一數二的說!教授說,「35」這個數字可能隨時都在改變,只可當參考值喲!

其實,蝙蝠也是有特異功能…-談蝙蝠之特色
說到蝙蝠,你會聯想到什麼?倒掛?吸血?超音波?
先來談談倒掛吧!若你有倒立的經驗,便會知道其難受吧!許多人有這項疑問:難道蝙蝠倒掛這麼久,都不會感到「腦充血」或「腳酸」嗎?又為何要倒掛?蝙蝠的一大劣勢就是「腳短」啦!如此一來,爬行自然也不怎麼靈活,想逃避敵人…嘿嘿,可就困難啦!除自之外,蝙蝠倒掛還可享「居高臨下」的優勢,敵人一來就快速逃走!蝙蝠的腦中有一類似感應器的物體。當流向頭腦的血液過多時,蝙蝠頭腦的血管會自動收縮,以減少流向腦袋的血量。就是這項原因,所以蝙蝠不會有所謂「腦充血」,可以安心舒適地入眠。那怎麼沒有見過蝙蝠因腳酸而睡到掉下來呢?原來,牠們倒掛時,腳部肌肉會自動收縮,腳爪就可以緊緊攀住物體,呈現一種自然倒掛的「pose」!就像人類站立一般自然,當然不易掉下來囉!
第二,蝙蝠引以為傲的回聲定位怎能不提呢?這可是牠們獵食昆蟲時的最佳利器呢!細分之下,蝙蝠覓食又可分為四個時期:。首先,搜索期間,蝙蝠以每秒1次的速度放出一聲超聲波。當超聲波反彈之時,飢餓的蝙蝠就可判斷獵物是否已近在咫尺哩!此時,蝙蝠正式進入接近期,並且每秒發出300個的超音波。這表示牠鎖定了目標且被盯上的「可憐蟲」在距離自己一公尺以內了!若果真捉的晚餐,那麼蝙蝠就近入了終止期。別吵囉!現在的牠正在大啖美食!吃完後,就是進入回復期了。讓牠保持體力,好好吃一頓,因為同樣的事今晚還要做三百回呢!換句話說,一隻蝙蝠一個晚上大約要吃上三百隻昆蟲喔!誰知道都捨不得去打擾這麼勤勞如此勤快的工作者吧!不過…那些昆蟲也不希望被吃呀!某幾種的蛾類可也有兩把刷子!第一招,一動也不動,「裝死式」自救法。所謂:「好酒沉甕底。」更厲害的還在後頭哩!既然躲不過你的超音波,那咱們就使用正面作戰法-第二招,混淆「視」「聽」法!一些特殊的蛾類會發出一些干擾的超聲波,讓覓食中的蝙蝠無法正確判斷獵物的位置,豈不高明哉?

人類與蝙蝠之間二三事
年幼之時,我們被灌輸和蝙蝠相關的觀念有哪些呢?是群會吸血的邪惡物種嗎?若在中南亞這麼說,還可以說的通,但在台灣可就大錯特錯了!全世界目前止發現三種吸血蝙蝠,而且並沒有任何一種被發現分佈於本島。這樣一來,您心中的恐懼的巨石可放下了吧…其實一開始也沒有必要恐懼啊!吸血蝙蝠只吸牛羊等大型獸類的血液!因此人類無須擔心變成「吸血鬼」了。對了!再澄清一項事實:吸血蝙蝠從不「吸血」而是「舔血」。牠們先飛行到距離目標的5公分處,後開始「爬行」到那隻牛羊的背上,輕輕的咬出一個小傷口。牠們的利牙上有一種抗凝血劑,可以舔個飽。透露一項吸血蝙蝠的內幕喔!牠們大約連續兩三天都會找同一隻牲畜來喝血,如此一來,只需輕輕撥開傷口上的痂,又可繼續喝了。此外,吸血蝙蝠還有一件不很多人所知道的感動故事喔!這些在西方文化中被塑造成的「邪惡加上冷血」生物也十分關心同伴呢!因為牠們兩三天都固定找同一隻牛羊,所以有時難免沒辦法成功找到,以致會餓肚子。此時牠的同伴就會從腹中吐出一些喝到的血液,使其不至於餓死。
卸下對蝙蝠的恐懼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楚看見蝙蝠對於我們其實有不少貢獻。例如,一些以花粉、花蜜為食的蝙蝠可幫忙授粉(蝙蝠也可翩翩於花朵間的說~)、其排遺也可作為有機肥料供農夫施肥用、牠們所發出的超聲波可作為天然的殺蟲劑。人類照超音波和聲納兩種發明也是從蝙蝠學來的。從藥品方面來看,牠們也提供治療夜盲症的夜明砂—也就是蝙蝠糞便…

新生伊始
話說母蝙蝠有一向十分高明的技能:夏天是蝙蝠們正活躍的季節,接下來的秋天就是準備冬眠的時節囉。為了讓繁衍出更優越的後代,當然要趁自己最有體力之時交配。只不過如此一來,幼蝠就會在最寒冷的冬天誕生耶…因此蝙蝠就演化出一種能力。秋天交配的母蝠可控制公蝠的精子停留在體內而不受精。到了春天,母蝠才使精卵結合。生出的小蝙蝠也不易因天氣寒冷而死亡。真是令人佩服至極啊!

在深邃的洞穴中,有一種令人分不清楚的動物,長的像鳥,卻沒有鳥類的羽毛,長的像老鼠,更沒有囓齒動物長長的門牙,其實啊!他是哺乳類翼手目的蝙蝠啦!
蝙蝠!蝙蝠!西方人嚇得屁滾尿流,東方人樂得合不攏嘴!咦?我們對蝙蝠的觀念怎麼差這麼多?原來西方覺得蝙蝠就像是吸血鬼一樣,會殘害人,而中國人覺得「蝠和福」同音,所以會帶來好運。
很多電影出現吸血鬼的時候,吸血鬼身邊一定會有幾隻蝙蝠,西方人認為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因此很多人都認為蝙蝠的主食是人血,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世界上有好幾種蝙蝠,他們都是以水果、花蜜和小蟲子(例如:蚊子)為主食,唯獨三種蝙蝠會吸血,而且他們只吸食動物的血,他們會在動物腳上刺一個洞,再去舔舐流出來的血液。
蝙蝠為甚麼要倒吊呢?其實這是因為他的翅膀對於他的身體來說太小,所以需要由俯衝的力量幫助他飛行;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蛇喜歡吃蝙蝠,如果蝙蝠倒吊的話,蛇就吃不到他們了;最後一個原因是他們的膝蓋沒什麼的力氣支撐身體的重量,但是蝙蝠的爪子卻十分有力,可以抓住天花板。
蝙蝠會發射人耳無法聽見的超音波,利用反彈回來的超音波來辨識獵物的位置,聲納系統和蝙蝠捕食獵物的原理是一樣的。不過要是蝙蝠要威嚇其他動物時,他會選擇以更低頻率的聲波來進行威嚇,我想這是以免威嚇對像聽不見的預防措施,如果威嚇的聲音對像聽不見,那就沒有用處了。
有人做過一個暗室障礙迷宮的實驗,發現只有蝙蝠和貓頭鷹能順利避開障礙物,於是這次換了一個全暗室障礙迷宮,只有蝙蝠能夠順利通過,不過這個人並沒有繼續研究蝙蝠為何可以通過完全暗室障礙迷宮,後來有了超音波探測器,才知道蝙蝠是靠著超音波判斷障礙物的。
那麼,面對有「超音波」法寶的蝙蝠,學者要研究他時,該怎麼辦呢?這時,學者們也拿出法寶「豎琴網」來,當蝙蝠的超音波偵測到的一層網子時,他覺得自己可以穿過去,卻沒有偵測到第二個網子,想側身飛過去就被第二個網子撞到,掉到下面的帆布袋,因為沒有俯衝的力量,所以他就飛不起來了。
接著我們海科館的養殖區參觀,巨大的龍膽石斑映入眼簾,龍膽石斑很特別,他一歲到五歲時都是雌性,五歲之後就會變性,變成雄性,所以丈夫的年齡一定比妻子大。海科館還養了許多種類的珊瑚,令人目不暇給。
時間飛逝,很快的就來到觀察潮間帶的時間了,仔細看一顆顆小石頭,有很多都是寄居蟹,他們很敏感,只要附近的水或環境稍為有變動,馬上就會回到殼裡,直到他覺得安全了,才會再次出來。我無意間翻起一塊褐色的石頭,發現了一隻石鱉呢!石鱉是一種多版目的海生軟體動物,背部是由八塊鈣質板重疊而成的。我們看見一種軟軟的動物,他是海蛞蝓,也就是老師說的海兔,他是一種軟體動物,隱約可以看見他薄薄的殼,我們也有看見很像涼麵般的海兔卵呢!我們在岩縫中找到一隻紅眼睛的螃蟹,老師說他很凶,是這個環境霸主,他能用一隻螯夾住螺的殼,另一隻蟹螯夾碎,才能吃到肉,還有個同學撿到一個瓶子,裡面居然有一隻海星!海星的管足是他的運動器官,他喜歡食用貝類,他會站在蚌殼的縫隙上,用管足把蚌殼打開,只要有一毫米的空隙,海星就可以透過縫隙把貝殼裡的蚌肉吃掉了。
大自然是多麼的微妙啊!我們應該要愛護這些微妙的生命,就算他有多麼微不足道,但是他跟我們一樣是一個生命,才能綻放出這樣的光輝啊!

今天老師為我們講解的第一堂課是–蝙蝠的生態與研究:
老師今天一講到蝙蝠的時候我就想到:「對啊!蝙蝠不是倒掛休息、睡覺嗎!為什麼蝙蝠不會腦充血呢?」老師跟我們解釋:「因為蝙蝠在倒掛時,延腦會發出訊息告訴腦血管要收縮,所以蝙蝠不會腦充血!」我心想:「哦!原來如此!」還有另一個不解的問題:「為什麼蝙蝠一定要倒掛?」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後面的文章中哦,仔細找找吧!

【蝙蝠之生態與保育】
老師在上課時告訴我們一個關於蝙蝠的寓言故事:很久以前,飛禽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有一次,雙方交戰,飛禽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飛禽的堡壘。各位,恭喜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飛禽的伙伴!請大家多多指教!這時,飛禽非常需要新伙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可是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避不露面,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飛禽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喜!把飛禽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走獸們也很樂意的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飛禽們打贏,卻又成為飛禽們的伙伴。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飛禽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飛禽的世界時,飛禽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飛禽!被飛禽趕出來的蝙蝠只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並趕走了蝙蝠。從此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著。所以給人類一個啟示,做人不要像牆頭草,風往哪邊吹,就往哪邊倒。

有人說蝙蝠是鳥類的親戚,也有人說蝙蝠是會飛行的老鼠,實際上蝙蝠是哺乳動物中的翼手亞目。
翼手亞目分類如下:
1.大翼手亞目體型較大。多以果實為主食。使用靈敏的視覺和嗅覺覓食、並不使用超音波。由哺乳類演化而成,種類較少。
2.小翼手亞目身軀較小。以節肢動物為主食。使用超音波,利用回聲定位原理分辨方向、覓食。由食蟲目演化而成,品種較多。
蝙蝠還有一項奇特的能力就是—秋天交配的母蝙蝠,若讓小蝙蝠在冬天出生,母子都會因食物不足和、氣溫過低…等造成死亡,因此蝙蝠演化出一種特別的功能,母蝙蝠能讓精子存活在自身體內,但先不受精,或者受精後讓受精卵待在子宮內,但先不著床。等到冬眠醒來之後才讓受精卵開始在母體內發育,小蝙蝠出生後便能在食物豐富、氣溫暖和的春天生長。出生後的蝙蝠幼體會抓住母蝙蝠腹部下方、生殖器上方的兩塊肉瘤,就是所謂的假乳房。小蝙蝠與母蝙蝠靠著超音波互相辨識。
蝙蝠最大的特色就是夜行性和倒掛休息兩點,蝙蝠為夜行性純粹是因為白天有太多競爭對手、天敵,而晚上大部分的動物都回家休息,且跟蝙蝠食性有關的昆蟲都是夜行性,所以蝙蝠都是〝晚出早歸〞。至於蝙蝠倒掛,則是因為蝙蝠腳不方便沒辦法助跑,所以看到天敵時,從高處往下掉,利用重力加速度原理來起飛。
蝙蝠利用超音波的發射和彈回來的方式,搜尋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這種方式叫做—回聲定位,以前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蝙蝠和貓頭鷹一同放進一個有微弱光線的密室中,且密室中有障礙物,結果發現貓頭鷹和蝙蝠都飛得很好,於是他又把貓頭鷹和蝙蝠放進一個完全沒有光線的密室中,這次情形可就不一樣了,貓頭鷹接連的撞上障礙物,但蝙蝠卻依然飛得好好的,於是他便把蝙蝠的耳朵塞住,再放入同一個密室之中,蝙蝠也是撞的東倒西歪,因此這個科學家就發出論文說:蝙蝠是靠耳朵的聽覺來辨識障礙物。老師告訴我們:「其實蝙蝠並不是利用耳朵來辨識障礙物以及獵物的,牠其實是依照超音波回聲的距離來追蹤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而要接收到超音波回音,一定要用耳朵的聽覺才能聽到,所以如果你堵住牠的耳朵的話,牠自然無法聽到超音波的回聲,也無法躲避障礙物,更無法進行回聲定位了。」
在氣候變遷和人們過度破壞自然的影響之下,蝙蝠的生態也因此受到了影響。氣溫上升、冬眠時間縮短、棲息地的破壞、母蝙蝠不孕、生理時鐘的錯亂等現象,造成了蝙蝠族群數量的大量減少。當我們捕捉蝙蝠這減少害蟲的動物,而使用合成殺蟲劑時,是否考慮到此舉勢必害了自己?為何放棄最和平的生態工法,而自作聰明的使用合成物來對抗自然?看似〝優良且周詳〞的方法,總有一天人們破壞掉的生態會害到我們自己。遵循自然、回歸自然,是我們應該走的路!

【潮間帶生態】
我們稱之為潮間帶的地方,其實就是漲潮至最高處到退潮至最低處的區域,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地帶。此處之生物必須耐得住乾旱、風吹雨淋等嚴苛環境才得以生存。
石蓴:
踏進潮間帶這塊貧瘠之地,讓我覺得這裡的〝石蓴〞佔滿了潮間帶藻類的絕大部分。石蓴大概是這裡最強勢的藻類了。從嚴寒存活到酷熱,有別於畏畏縮縮地躲在潮池內的馬尾藻與珊瑚藻,在乾燥的岩石上收集最大量的能量,如今溫室效應,仍能生機盎然地覆蓋著岩石,使人欣賞之際又多了一分敬佩。
海兔:
開始尋找潮間帶生物不久,便有人找到一坨有著鮮豔黃色又帶點黑斑的爛泥,原來他就是老師口中的〝海兔〞,又稱為海蛞蝓。這海兔就是海中的蛞蝓,從如蛤蜊般的兩片甲殼,退化成笠螺般的一片甲殼,最終退得如蛞蝓般一片甲殼也不剩,赤裸裸地在海中悠游,唯一的自保方法就是縮成團狀。理所當然,有人問:「不會很容易被天敵吃掉嗎?」結果老師告訴我們:「其實還好,海兔本身不好吃,會吃牠動物少之又少。」
酋婦蟹:
紅眼睛的酋婦蟹,就如同自然中常見的警戒色,這一些酋婦蟹的紅眼警告獵者牠們具有毒性。但並不是牠會噴射有劇毒的毒液,而是存在體內組織之中,吃了會中毒的毒液。
皺蟹:
另一種同樣有毒的常見蟹類,則是被老師戲稱為〝黑手黨〞的皺蟹。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大螯和後肢末端呈黑色。但這些螃蟹最可怕的其實不是牠們的毒,而是牠們那強而有力、足以鉗碎螺殼的右螯。一旦手被夾到,便怎麼使勁也扳不開牠的螯,最後只能斷了牠的臂。好在螃蟹本身常會遇到需要自割的情況,因此斷肢後只要有足夠的營養便能夠再生。
蟹類:
蟹類最有趣的是—螃蟹右螯較左螯大的原因和他們食用的之螺類有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螺類都屬於右旋螺(貝殼、螺殼、蝸牛殼等之尖端面向自己時,殼之刻紋往右旋就是右旋螺。左旋螺以此類推。),因此螃蟹演化出的雙螯恰好能用左螯抓住螺類,再用右螯夾碎螺的殼,並食其肉。這正是所謂的共同演化。
陽燧足:
典型的陽遂足有五隻腕及一個中央盤。牠們是海星的近親,主要的分別在於:牠們只有一組獨立器官在中央盤內,且牠們的口部位於中央盤底部,但沒有肛門。陽遂足海星的水維管系統只用來覓食,不用來走動。一般來說,陽遂足以細小生物或有機碎屑為食。排列於牠們腕上的腕針可分泌粘液,用來捕捉微生物及粘著碎屑食物。陽遂足海星在日間大多隱藏在岩石裂隙,有些甚至藏於珊瑚及海綿上,待晚間才出來活動

【心得】
我覺得這次的蝙蝠生態與保育課程讓我大開眼界,潮間帶生態之豐富,讓我另眼相看,這塊看似貧瘠的土地,卻可以孕育出這麼豐富、有趣的生態。另外在海生館裡,老師向我們介紹的龍膽石斑1~5歲時為雌性,5歲以上為雄性,這些我從來不知道,這趟旅程真是讓我獲益良多!

台灣蝙蝠的觀察與保育
【夜行俠】
當路燈一明亮,太陽剛下山時,將會有一種看似恐怖,內心卻善良的生物在你頭上出現,你猜出來是什麼了嗎?牠就是蝙蝠啦!講到蝙蝠大家一定會想到伊索寓言裡所提到的故事吧,其實他們一點都不是甚麼夜間的壞東西,在臺灣還有人拜他們為神呢!想了解更多就繼續看下去吧。
【蝙蝠習性】
台灣陸域哺乳動物有多少種?不只我們不清楚,連大部分的學者也說不出一個確切的數字。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是蝙蝠類的資料零星老舊,多有謬誤,使得我們對於牠們認知有限,而且直至今日仍有新記錄與新種被陸續發現。但老師說他能確認的是蝙蝠屬於翼手目,是唯一真正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台灣特有種約有9種,而特有亞種則為4種。屬於大翼手亞目者僅一科一種,就是台灣狐蝠。台灣狐蝠是台灣蝙蝠中體型最大、唯一吃果實的蝙蝠,生活在原始闊葉林,眼睛大且嘴巴長,有似狗的鼻子,肩膀有一環金黃色的短毛,是台灣特有亞種。而常在平地出現的蝙蝠像東亞家蝠,牠們也是夜行性動物,以小型昆蟲為食,取食昆蟲的種類會隨著季節而有所不同。在黃昏的太陽尚未完全下山時,即可見其在天空中繞飛覓食,夜間陸續有個體進出棲息處,一直到隔天黎明始全部歸巢。
【野外調查】
經過老師室內的講解後,我們決定實際去拜訪蝙蝠的居所和潮間帶的生物。搭了約1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於踏上那又濕又滑的潮間帶了,聞到這種味道不禁令人有作嘔之感。潮間帶是一塊漲潮時會被淹沒,但退潮卻能露出的一塊地方,老師說漏出的時間會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影響。老師教我們小心身邊的玻璃,因為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傷口,而被不知名的細菌感染無法治療。看著水裡面,螃蟹們似乎紛紛在逃跑,原本以為有敵人在追著牠們,但石頭下怎麼會有在動的海藻呢?原來這叫陽燧足,牠們屬於軟體動物,有強而有力的腹足可以吸附在岩石上,以海藻為食,因為身體扁平容易躲在石頭縫中。
踏尋完潮間帶後,我們來到了蝙蝠洞,我們各個拿起望遠鏡,等待第一隻蝙蝠的出現。終於一隻蝙蝠飛了出來,老師拿起了超音波偵測器,聆聽蝙蝠的叫聲,接著越來越多蝙蝠飛了出來,有的往海上飛,有的則往山後飛,往海邊飛的是要去海邊覓食,而往山後飛的可能是要捕食平地上的小昆蟲,我們也在蝙蝠的叫聲與飛行比賽中探究了神祕的夜行俠─蝙蝠。
【如何愛護】
 蝙蝠在夜晚出現,作息與人類顛倒,飛行時寂靜無聲,常停在隱密的陰暗角落。雖然一提到蝙蝠,中國人可能會想到家喻戶曉的「五福臨門」圖騰,以五隻蝙蝠代表有福氣,但一般人因不了解蝙蝠的習性,再加上長相怪異,透過西方吸血鬼恐怖的故事,加深大眾對牠們的錯誤印象。由於好奇、恐懼或誤解,常會讓人們無意地傷害蝙蝠,破壞牠們的棲地,使得世界上許多種類的蝙蝠數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面臨絕種的危機。事實上,全世界近千種的蝙蝠,絕大部份是以昆蟲或果實為主食,在捕捉害蟲、控制害蟲數量,為植物傳花授粉、散播種子等都有極大的益處,所以下次當你遇到蝙蝠也別被嚇到,多看、多聽及多觀察,也許你會喜歡上這可愛的小傢伙呢!

今天上午是由吳忠信教授來講解有關蝙蝠的相關課程,他還特地帶了二隻活生生的蝙蝠來教室陪我們一起上課,真是一個特別的體驗呀!
中午就出發前往基隆的海洋生物中心觀察海洋生物,以及潮間帶的生物,晚上就直接前往濱海公路旁的一處蝙蝠洞看蝙蝠出來覓食。
以下我將介紹我印象最深刻的部份給大家分享。

【是倒掛的鳥??還是長翅膀的老鼠??】
上課時老師說蝙蝠既不是老鼠,也不是鳥類,但牠確跟鳥類和老鼠一樣屬於哺乳類動物,但是屬於唯一會飛的哺乳類的翼手目。

【蝙蝠為何要倒掛】
雖然,蝙蝠有翅膀,但卻與鳥類的翅膀結構完全不同,鳥類的翅膀骨頭是中空的,鳥兒往下鼓動翅膀時,就會產生前推力,由於翅膀的側面結構能讓空氣由下往上流動,因此這股前推力也會產生浮力。
然而,蝙蝠的翅膀其實是牠的手趾頭長出薄膜,所以飛行能力並沒有像小鳥一樣隨時都能展翅而飛,蝙蝠必須從高處往下滑行,才能借由滑翔的力道(重力加速度)幫助飛降。

【蝙蝠倒掛時會腦沖血嗎??】
人類如果倒立太久的話,血液就會因為地心引力而留向大腦,而造成腦沖血,但蝙蝠卻不會因為倒立太久而造腦沖血,因為牠的腦部有一種功能,當血液留向大腦時,周邊的肌肉會將血管壓緊,讓血液不會全部留向腦部。

【老舊煙囪~蝙蝠溫暖的家】
上課時,老師有提到”霜毛蝙蝠”在台灣只有找到2隻,最近卻在新竹一處準備要拆除的舊煙囪裡找到了500多隻的稀有”霜毛蝙蝠”,在保育人士的幫助下,保留了舊煙囪,也保留了珍貴的蝙蝠生態。真是令人開心呀!!
【可惡的人為破壞~蝙蝠洞放鞭炮】
通常蝙蝠都會在冬天時進行冬眠,減低熱量的消耗,以渡過寒冷的冬天,而老師說,最近卻有一些可惡至極的人故意跑到蝙蝠洞裡放鞭炮去吵醒正在冬眠的蝙蝠,當蝙蝠從冬眠中被吵醒後,就無法再次進入冬眠狀態了,所以很多蝙蝠就因為熱量耗盡,而在寒冷的冬季中相繼死亡。
我希望大家將心比心,一樣是有生命的動物,就好好愛惜牠們吧!
【海科館~變男變女的龍膽石斑】
海科館的導覽員帶領我們進入館內參觀海中生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龍膽石斑”因為牠剛到海科館時只有2公分大小,在這裡住了8年以後,已經長到了150公分了,還有最特別的就是小時後是母的,負責生產,而長大後,卻可以自動變成公的。所以牠們都是老男娶年輕少女的喔!!
【抵達蝙蝠洞】
當我們到達蝙蝠洞時,剛好遇到美麗的夕陽,它橘色的外貌就好像一顆好吃的蛋黃,真是美不勝收,在這美好的氣氛下,來觀賞蝙蝠還真有一番風味呀。
等到天色已暗時,才看到那些蝙蝠陸陸續續的飛出洞外,但也由於天色較暗,看不太到蝙蝠的容貌,不過幸好老師們有準備了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超音波探測器,那我們這些小朋友們聽見蝙蝠在跟我們問好的叫聲,讓我們都雀躍不已,好不興奮喔!!
謝謝各位老師們不但安排室內的課程,先講解有關蝙蝠的一些行為,還特地帶我們實地到蝙蝠動去勘查蝙蝠的行為,讓我第一次對蝙蝠有更深的了解。

蝙蝠,很少見吧?但你知道嗎?蝙蝠出洞都是幾百隻、幾千隻的,非常壯觀,我們就來好好瞭解一下吧。
台灣常見蝙蝠特有種:台灣葉鼻蝠、台灣大蹄鼻蝠、台灣小蹄鼻蝠、黃頸蝠、台灣管鼻蝠、寬吻鼠耳蝠、台灣鼠耳蝠、台灣長耳蝠。
蝙蝠是翼手目,有飛行能力和超音波聲納系統,跟人類一樣有5跟手指頭,全世界有1000多種,占哺乳類約四分之一,台灣約有35種,全世界密度名列前茅,特有種有13種,特有亞種有6種 。蝙蝠分為小翼手目亞種,都吃蟲、獸,大翼手目亞種則是吃果實,牠們倆亞種原本是不同的生物,只是演化成類似的物種;有些種類的蝙蝠雌性蝙蝠再腹部有兩個肉瘤,在媽媽倒掉時給寶寶咬著,稱為假乳頭,不過如果寶寶不小心掉下去,就會被螞蟻吃掉,有些蝙蝠媽媽會把精子儲藏在身體裡,等隔年春天再生產;還有蝙蝠在倒掛時不會腦衝血,因為他在倒掛時會自動減少血液流入腦部的量,而且倒掛對他們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根本不會腳酸。蝙蝠跟鳥類的起飛方式有點不同,鳥類可以直接起飛,蝙蝠則要助跑才能起飛,就像飛機一樣,而在洞穴裡的「倒掛」睡姿也可以幫助蝙蝠直接起飛。蝙蝠在冬眠時如果被吵醒就沒辦法在睡了,因為沒有食物,會容易死掉,所以最好不要去干擾蝙蝠。
蝙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可怕的,以為會吸血,因為他們一身黑,又都是在夜晚行動,不過他們這樣是有原因的:他們的天敵大部份都是日行性,而他們的食物—-飛蛾……都是晚上出來,又可避免溫度太高,他們當然會在晚上覓食囉,還有世界上會吸血的蝙蝠也不過3種而已;但他們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很吉祥的喔,因為國字「福」和蝙蝠的「蝠」同音,所以在廟宇裡的浮雕、圖畫中常見的到蝙蝠的身影,而台灣則因為蝙蝠種類多樣而被稱為幸「蝠」寶島呢。
台灣葉鼻蝠,名副其實就是鼻子長得像葉子,從鼻子發出超音波,是夜行性,主食為昆蟲,一年生殖一次,而且每一次只生一隻,會一大群的在洞穴裡休息,但不會互相依靠在一起。台灣大蹄鼻蝠,喜歡單獨,會自己在一個洞穴裡,有時也會在廢棄的住家,鼻子長得像馬蹄,數量很少。
台灣小蹄鼻蝠,有些身上的毛呈亮黃色,大部份是暗黃色的,鼻子跟台灣大蹄鼻蝠一樣像馬蹄,通常分布在海拔3000公尺以下的地區,常會跟其他種類的蝙蝠同居一洞。霜毛蝠,從以前到現在只有2筆紀錄,但是在2010年時卻有人在新竹市廢棄的兵工廠煙囪裡發現700餘隻的霜毛蝠,而那裡的溼度、溫度都適合霜毛蝠居住,因此有那麼多隻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蝙蝠是用甚麼獵食呢?他是用我們聽不到的超音波,每當要獵食時,會一邊飛,一邊發出超音波,超音波會碰到獵物身體而反彈回來,蝙蝠就會知道獵物正確的位置了,如果要聽聽蝙蝠的叫聲,也可以用「超音波偵測器」。有時候專家要做研究抓蝙蝠,會用有兩層像豎琴弦的「豎琴網」,因為蝙蝠很聰明,會輕鬆的穿過第一層網,但他完全不會想到有第二層網子在等著他,撞到後就會掉進底下的帆布袋,豎琴網算是很人性的設計,不會傷到蝙蝠;而「霧網」也是捉蝙蝠的器具,不過很容易使蝙蝠受傷。
下午的行程是我最期待的海科館和潮間帶實地調查,海科館的老師說其實綠色的水比清澈的水乾淨多了,因為綠色的水就是因為很乾淨才有生物生存,清澈的水因為有看不見的有害物質才沒有生物。 潮間帶滿地遍佈綠油油的青苔,那裡真的是綠「油油」,非常溼滑,我也四度差點滑倒。在那裡我有看到兩隻一大一小的海兔,看起來軟軟滑滑的,被抓起來時還有分泌出一點點白白的黏液,而我看到黏液的第一的反應就是:有毒!!!不管有沒有毒,就是不去碰。在整個潮間帶裡,最多的就是寄居蟹,閉著眼睛都抓的到,大的、小的、花的、素的全都有,我還有看到陽遂足,長得很像海星,但是他比較細,潮間帶的生物十分多樣,有些我們很熟悉,有些我卻連聽都沒聽過,真是個觀察的好地方啊。
接下來就是去看折翅蝠的洞穴啦!一開始完全沒有看到蝙蝠的身影,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一隻蝙蝠出現了,兩隻、三隻……,好多蝙蝠喔,雖然沒有像想像的那麼多、那麼壯觀,卻讓我印象深刻,耳邊傳來「嘰嘰」的叫聲,原來是超音波偵測器偵測到蝙蝠的叫聲,聽起來很刺耳。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蝙蝠,第一次把手放在潮間帶的水裡,在蝙蝠洞雖然不是密密麻麻的一堆蝙蝠,但卻讓我印象深刻,到現在還歷歷在目,也許,以後再來到這裡,我會想起小時候來過,抓過寄居蟹,戳過陽遂足,看過折翅蝠。

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蝙蝠亞目和小蝙蝠亞目,又被稱為食果蝠和食蟲蝠。正如它們的名字,前者體形較大,多以水果為食,如著名的狐蝙,翼展可達90厘米;後者體形遠較前者為小,除了食蟲外,還有食肉和血,不過也有與大蝙蝠亞目食性相同的成員。
在蝙蝠大家族裡,約有70%的蝙蝠捕食昆蟲,它們通常發出超聲波探索獵物,多在空中捕食。蝙蝠捕食獵物十分敏捷,通蝙蝠的食蟲量很大,每個晚上能吃掉約三分之一自重的昆蟲。
食肉的蝙蝠很少,可能有兩種假吸血蝠經常捕食齧齒類、小型鳥類、蛙和蜥蜴,目前對它們的行為了解很少,也不能確定它們是否是主動捕食。
食魚的蝙蝠僅有墨西哥兔唇蝠、索諾拉鼠耳蝠和大足鼠耳蝠。食魚蝙蝠的特點是腿長腳大,趾上有鋒利的鉤形爪。捕食時多貼近水面,用超聲波探測小魚激起的浪花,伺機用腳抓住獵物。
吸蜜的蝙蝠在生活習性上與蜂鳥有相似之處。它們進化出適宜吸蜜的特徵,比如口鼻長且細,下顎驟然減小,有細長且延展性好的舌頭。在吸蜜的同時,蝙蝠也為植物傳粉,尤其是一些在夜間開放的植物(如葫蘆樹、仙人掌等)。
潮間帶是在潮汐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出的海岸。海水漲潮到最高位(高潮線)和退潮時退至最低位(低潮線)之間,會曝露在空氣中的海岸部分。漲潮時,潮間帶被水淹沒;退潮時,潮間帶露出水面。潮間帶就是介於高潮線和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潮間帶的幅度、隨潮差的大小、地區及坡度而異,潮間帶可以緩衝海浪直接衝擊陸地的力量,如果潮間帶太窄太小,大浪將對陸地造成大破壞。潮間帶也是我們親近海洋時,最先接觸的地方。海邊豐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是,它也是最容易受到人類破壞的地方,海邊廢土及垃圾的傾倒,污水、廢水污染,都讓潮間帶生物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潮間帶環境也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生活在其間生物也都不一樣。一般可分為軟底質的潮間帶,如:沙灘、泥灘底質等,就像淡水河口的紅樹林;另一種為硬底質的潮間帶,如:岩礁底質、礫石底質等。

【台灣蝙蝠的生物多樣性與研究】

在黃昏傍晚時刻,一群黑色物體陸陸續續飛向天空,使用回聲定位系統捕捉獵物。其實這群神秘客就是大家異想不到的暗黑殺手─蝙蝠。

蝙蝠是地球上唯一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牠們的種類幾乎佔了哺乳類總數的四分之一。蝙蝠屬於翼手目,而翼手目翼又區分兩個亞目: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目前台灣蝙蝠有30多種,其中屬特有種約10種,特有亞目有3種。大部分的台灣蝙蝠都生存於森林內的大樹裡或岩洞中;而家蝠則與人類和平共存在同一個房內。

蝙蝠為了適應飛行生活,因此進化出一些與其他哺乳動物所不具備的特徵,例如:在夜晚捕食飛翔於空中的昆蟲,發展出特殊的回聲定位系統。人類耳朵聽不見的超頻,蝙蝠們利用反射的回聲來定位獵物或障礙物,藉此定位出昆蟲的距離、方向和形狀,以及障礙物和自己本身的位置所在。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包含了發聲、聽覺與導向系統。

蝙蝠的食性十分多樣,大翼手亞目的果蝠以吃果實為主,但還是會吃花粉、花蜜;而小翼手亞目約有70%種類,以吃昆蟲為主,其他則有吃花粉、花蜜,吃魚或是青蛙,甚至是其牠的蝙蝠或吸血。食蟲蝙蝠所食用的昆蟲相當廣泛,包括鞘翅目(甲蟲)、鱗翅目(蛾類)、雙翅目(蚊類)等昆蟲,牠們在一個晚上能吃掉數百隻甚至是上千隻的昆蟲,對控制害蟲的數量極為重要。
蝙蝠除了可以維護農作物外,也是維持森林生態的重要角色,果實蝠就是個顯著的例子。許多熱帶雨林的植物需要果實蝠幫忙傳花授粉和散播種子。每當果實蝠吃完果肉後,會將果實的種子散播各處:或者把小種子連同果肉一起吃下肚,消化後排泄出來,消化過程中,有些種子的發芽率因此而提高。

台灣蝙蝠生殖行為也很特別,為了使幼蝠可以在環境溫度較高而且食物量豐富的夏季出生,當雄、雌蝠在秋季交配完畢後,雌蝠可將雄蝠的精子保存在體內,但不與卵子結合,直到隔年春天才產生受精。

瑞芳蝙蝠洞之行,讓我觀察到,當夜幕低垂,一群蝙蝠先後飛出蝙蝠洞覓食,會在晚上十點至清晨五點陸續返回洞穴內,而牠們為了躲避陸地上的天敵─蛇類,演化出倒掛的特性。
過去由於全球暖化和缺乏本地蝙蝠生態習性的資料,民眾不停的騷擾、驅趕、傷害、捕捉、撲殺蝙蝠,許多蝙蝠在不知不覺中滅絕。今天,我們應該要以身作則的「愛蝠」、「惜蝠」,讓蝙蝠在安全天然的生態環境下生存、繁殖。

【探索八斗子潮間帶】
「潮間帶真是個生態資源豐富的樂園!」基隆八斗子海邊擁有許多奇特的生物,包括:海葵、海膽、牡蠣、海蟑螂、寄居蟹、、、、、、等等。甚麼是潮間帶呢?原來,「潮間帶是海邊有個地方每天會有部分時間被海水淹沒,也有部分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潮間帶一般可分為兩種:軟底質潮間帶(沙灘、泥灘底質) 和硬底質潮間帶(岩礁底質、礫石底質)。另外,潮間帶也有著分層帶狀分佈的特色:
飛沫帶:是帶狀分佈最高且最乾燥的地方。
上潮帶:潮位較高時,會被海水淹沒;大多數地區,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中潮帶: 部分時間被海水淹沒;部分時間暴露在空氣中。
下潮帶:潮間帶中水分最充足的地方,通常是潮濕的。

潮間帶生物約可分成六大類:藻類、刺胞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魚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節肢動物的寄居蟹,牠的第一對鉗腳發達,幫助捕食,柔軟的腹部必須找到大小適合的殼加以保護,不同寄居蟹各有其喜好的螺殼種類與形狀。
屬軟體動物的石鱉,身體扁平,腹足可吸附在岩石上,八片背板可以活動,又稱「鐵甲」,主食海藻,易躲藏於石縫中。
屬棘皮動物的海膽會用身上的刺和管足運動,管足前端有強而有力的吸盤,可吸附在石頭上,主要吃海藻和有機碎屑。陽燧族又稱「海蜈蚣」,平原型的中央體盤和五條長腕,喜歡躲在礁縫中。

雖然潮間帶好玩又有趣,不過有些注意事項也是要事先準備,要先確定地點及日期並且查詢當日海水的狀況,當天最低潮前一個小時到達海邊,備齊安全工具與觀察工具,例如:水、帽子、長袖上衣、護溪防滑鞋、防曬用具、手套等。如此才能玩得盡興又安全。

偷得「蝠」生半日閑—蝙蝠洞與潮間帶觀察活動

關於蝙蝠,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中各有不同的意義,因為諧音的關係,在中國的中國文化蝙蝠有福氣的象徵。而蝙蝠的造型也常常出現在雕花與屋簷上的傳統圖案,五福臨門就是匾額上面鑲有五隻蝙蝠。反觀現代西方社會,因為吸血鬼小說的盛行,而產生了認為蝙蝠總會吸血的誤解和刻板印象。

至於蝙蝠的分類,國中生物正好有教。在生物的五界分類下,蝙蝠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而翼手目又可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而大、小翼手目約有一千多種,蝙蝠就是對大小翼手亞目的總稱。正如牠們的名字所言,前者的體型較大,而後者多以水果為主;大翼手亞目以嗅覺來捕食,而小翼手亞目體型較小、食性較多樣,有食蟲、食肉、食魚,還有最著名的吸血。小蝙蝠亞目正是擁有蝙蝠最著名的特色,也就是靠回聲定位來搜尋食物與捕捉獵物的能力。
翼手目也就是蝙蝠,是哺乳類中僅次於囓齒目的第二大族群,大概佔了哺乳類中的四分之一,數量驚人,除了極地還有一些大洋中的島嶼以外,蝙蝠的生存足跡幾乎遍佈全球。大翼手亞目與小翼手亞目主要並不是因為體型大小和食性或來區分的,而是牠們始祖來自不同目的祖先,這就是所謂的同功演化,不同種類的生物,有著不同的演化路線,卻演化出具有相同功能甚至外型相仿的器官,就如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生命永遠是如此奧秘與神奇的。

大翼手亞目源自於哺乳類動物,尤其與靈長目的關係極為相近,而小翼手亞目源自於食蟲目,之所以會演化出翼手目也就是蝙蝠這類生物,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是由於基因突變所造成的。由於手指骨骼特別長,在手指、四肢以及尾部之間覆蓋著皮膜,使得這類蝙蝠可以像鳥類一樣飛行,所以有人誤解是鳥類的親戚,或者是會飛的老鼠。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不甚正確。蝙蝠真真實實、正正確確是種道道地地的哺乳類動物,只是具有皮膜。蝙蝠嚴格說起來是滑行,因此不能算是鳥類,而會飛的老鼠這個說法也不正確,雖然會飛,也是哺乳類,但是翼手類動物和囓齒類動物骨骼、分類等特徵差別極大。

也因為蝙蝠特化出一些專屬於牠,和其他哺乳類不同的特徵,包括蝙蝠最著名的倒吊。首先會倒掛的原因是因為一是便於利用上開腳爪下墜的衝力可以起飛,二是這樣比較節省空間也可以躲避天敵,再加上第三點是蝙蝠的腳趾因為長期生活在空中,已經退化成無法在陸上行走的模式了。

至於為什麼蝙蝠需要利用下墜的衝力才能起飛,就如之前所說的,蝙蝠是屬於哺乳類動物,因此蝙蝠的骨頭是實心的,純粹鼓動翅膀是無法使牠如此沈重的身體得以飄浮在空中,需要利用下墜的衝力。
蝙蝠之所以可以倒掛而不會腦充血恐怕也是大家長久的疑問,因為蝙蝠腦部血管可以控制腦部血管收縮,當倒掛的時候可以壓縮血管使血液不要集中於此,而且可以加壓使血液輸往其他部位,因此不會腦充血。蝙蝠倒掛很多人認為是很累的行為,事實上這也是蝙蝠特化出來的一個功能。蝙蝠腳的肌肉經過特別的演化,牠下墜時腳掌會自然而然的合閉,因此可以固定在樹枝或者是岩壁上。

在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寓言故事,蝙蝠就像是牆頭草,一下說自己是鳥類,一下說自己是獸類,到最後被其他動物所唾棄,因此只能晝伏夜出。現在我們知道這個寓言故事有一部份是錯誤的,蝙蝠雖然晝伏夜出但原因不是如此。蝙蝠之所以晝伏夜出主要原因,一是可以躲避高溫,第二個是可以補食其它的猛禽、獸類較少,還有因為在夜晚會有較多動物回巢休息,而且也較少動物與蝙蝠爭食,競爭減少,食物量也會隨之增加。

台灣總共有三十五種蝙蝠,有十三種是特有種,有六種是特有亞種,大翼手亞目只佔了其中的三種,而小翼手亞目下分的及鼻科有二種,葉鼻科有二種,蝙蝠科是最多的足足有二十七種,台灣是名符其實的「蝠」地寶島。台灣的蝙蝠通常都生活在洞穴與樹叢,如果是大翼手亞目的通常都食用水果,像台灣狐蝠以及果蝠,而台灣的小翼手亞目,大多都是捕食昆蟲。

西方會對蝙蝠產生誤解,這是另外生活在中南美洲幾種蝙蝠的關係,牠會吸取牲畜的血,如牛、羊。牠會先出外搜尋牲畜,然後選定目標後,在目標身上咬一個瘡口,然後會如水蛭一般會分泌特別的化學物質,使血不會凝固,接著就開始吸血,等到吸飽以後又飛回巢穴。而這種蝙蝠更厲害的是隔天牠會再找到前一天所吸食的目標,繼續吸食,但是如果當蝙蝠找不到目標,又找不到其它食物,這種蝙蝠就會飛回巢穴向其它同伴討些血來吃,因為那種蝙蝠如果不吸血的話就會餓死。但這只是眾多蝙蝠其中的一種,所有蝙蝠會吸血是人類長期對牠的誤解。

蝙蝠通常平均壽命是十幾歲到三十歲,蝙蝠一隻通常都生一隻,要是生下兩隻,因為食物貧瘠,蝙蝠媽媽只會餵飽其中一隻較強壯的蝙蝠,因此另外一隻在隔年春天以前就會死亡。蝙蝠還有一項特異功能,牠是一種很多人都不知道的能力。牠為了使受精卵保存下來,確保子帶的存活,牠會在秋天與公蝙蝠交配後,將受精卵留在子宮內膜,包覆住先不讓它發育,等冬眠過後,春天來臨,食物充足時再讓受精卵發育。如此一來可以提供更多的養份,讓幼蝠提高存活率。聽到這裡,我不禁佩服蝙蝠各種生存智慧的結晶。

老師還舉了一個例子,在2010年以前只發現了二隻霜毛蝠,令人振奮的是,在前幾個月在新竹的一間廢棄兵工廠裡發現了數百隻的霜毛蝠。這個消息顯示,只要人類不打擾牠們的棲地,就不會讓牠們受到影響甚至是侵害,對其他各種生物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蝙蝠在台灣較不常成為研究目標,調查法也十分特殊,主要分兩種方法,一種是掛網法、一種是超音波調查法。超音波調查法是用超音波偵測機感應蝙蝠發出來的超音波,而掛網法又下分兩種,一是霧網法,一是豎琴法。由於霧網法太容易使蝙蝠受傷,所以現在大多數的科學家大多數都採用豎琴法和超音波偵測機互相配合。

豎琴網是用一根根牛筋線所組成,因為像豎琴,故名豎琴法。它有兩層,這項設計是利用了蝙蝠的兩項特性:一是使用超聲波,蝙蝠飛越過第一層網,但是由於牠超聲波感應不到第二層網,因此在飛越第一層網後很容易撞到第二層網,而無超音波的大翼手亞目就更不用說了,撞到第二層網後蝙蝠飛行的衝力就會降低,因此就會掉落到網子底下的袋子,加上第二蝙蝠沒辦法直接振翅飛走,因此只能留在裡面等待研究人員。

看到蝙蝠日漸減少的棲息地,我們也不禁感嘆為何人類要如此侵犯其它動物的生存領域,為何不能以和平的手法使得人類與其它生物並存,而人類日翼破壞的環境總有一天會反撲,最後的報應還是會回到人類身上。現在就趕快回頭走向正確的道路,而不是截長補短、挖洞補窗挖肉補瘡,也許這樣才是對人類未來真正有用的方法吧!

地球因為月球引力關係以及自轉有潮汐,而潮間帶正是潮汐的產物,海上漲至最高位與退潮時最低位的海岸部份,即是所謂的潮間帶。潮間帶對人類及其它陸身生物具有一定的作用,潮間帶具有緩衝海岸的衝力。而人類製造消波塊,使之堆放在海邊的功用也差不多等於潮間帶,然而差別就在後者的生命力大上許多。潮間帶是我們親近海洋前最先接觸的地方,這裡的生物種類繁多,海邊如此多樣性的生物更是我們觀察研究的好對象,但是人類往往會在此傾倒廢土、排放污水,甚至擴建港口,因此潮間帶生物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

人類對潮間帶的破壞十分劇烈,就如之前所說的,人類對於潮間帶的破壞,最後還是會回歸到人類自身。當我們一踏進潮間帶,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些零星的垃圾和些許淡淡的惡臭,接著才注意到礁岩上遍地都是綠色的藻類,我對潮間帶生物的認知不多,但我仍認出是國中生物才剛教過的石蓴。石蓴從冬天開始生長到現在,即使快要接近生命結束的夏天,石唇仍肆無忌憚、努力地綻放出最生機盎然的一面,在岩石上不畏艷陽,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如此堅強的生命力讓我有一絲的敬佩與憧憬。潮間帶各式各樣的生物也都讓我十分驚艷,不但有我熟知的馬尾藻與珊瑚藻,更有老師口中的海兔,也就是俗稱的海蛞蝓。

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這種生物,真是讓我嚇了一跳,牠像是一塊糊糊爛爛的泥土微微的沾黏在一塊礁石上,實在無法讓我相信那是一種生物。而又在海兔(也就是海闊魚)附近我們發現了一塊塊疑似是泡麵屑屑的東西,我心中正抱怨又有人隨地傾倒垃圾時,老師走過來將那個泡麵捧起向大家說我們以為的泡麵其實是海兔的卵鞘,這又讓我大吃一驚,敬佩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以及這些生物為了生存下來的意志力以及智慧。

在更接近海的地方,我看到礁岩上大大小小的洞有些不同大小的身影忙進忙出,仔細一看,原來是我們熟悉的招潮蟹,各式各樣的招潮蟹最大的共同特徵就是具備一隻大螯以及一隻小螯,由此可見我看到的都是雄蟹。我四處走,一下看看岩縫的藻類,一下又看漂浮水面的海參,我愈來愈覺得潮間帶是個美麗又神奇的地方。我們也有參觀潮境工作站,首先解說老師讓我們看到的是一點五公尺長,體重七、八十公斤的怪物,這些都是成魚。老師跟我們說這是石斑,石斑有一種特異功能,牠會變性,這是便於族群的繁榮,牠在七、八歲時,對於石斑而言七、八歲是青少年,而每一隻成魚都可以達到八十公斤。不要看石斑似乎很溫馴,牠一張口可是能吞掉成人的一隻手臂,
我們接著看到了兩、三桶顏色怪異的液體,經過老師介紹原來是裡面有藻類的水,在我們的認知當中水透明呈清應該是最乾淨的,但事實上在大自然中有紅綠色藻類的才是真正對生物有益乾淨的。後來我們又看到了一盆一盆猶如科幻電影般的水缸,裡面有各式各樣、炫麗奪目的珊瑚,老師跟我們說,分辨珊瑚和海葵的方法,前者具有具有碳酸鈣成分的骨骼而海葵則無,讓我解開了長期以來的疑惑。

在離開了潮間帶之後,我們前往瑞芳的蝙蝠洞,穿過一些矮草之後我們來到了蝙蝠洞前,是個不顯眼、入口還被有如簾幕般的絲絲藤蔓給遮掩住的地方。令我吃驚的是蝙蝠洞竟然就位於公路旁邊,往來的車子對陰深黑暗的蝙蝠洞儼然成為了對比,在陰深深的黑暗中,距離入口四五公尺遠的我們當然什麼都沒有看到。老師拿出一台早上介紹過的超音波偵測機,這是調查蝙蝠用的其中一種工具,這種工具它的功能很明顯也很簡單,就是探測超音波,並將其轉變成可聞波。

超音波控制器在大家手中把玩,在大家玩得不亦樂乎時,超音波探測器突然叫了起來,一些眼尖的同學們在夕陽中發現了一些黑點般的小身影,這樣的景象讓我大為振奮。接著更多的蝙蝠出動,十隻、二十隻、三十隻,雖然量少但是讓我們知道蝙蝠的生命力依然旺盛。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想像中蝙蝠成群集體出動覓食的壯麗場面,但是我還是很開心。因為我目睹到了真正的生命力,蝙蝠無疑是生命力最好的代表之一,看著蝙蝠在空中飛行,我們開心的笑了。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蝙蝠洞飛出的蝙蝠,即使尚未吃晚餐,我的心情依舊非常亢奮,在早上聽著老師講解蝙蝠一直到下午在潮間帶看到沒有看過或聽到老師講解不曾聽聞過的生物,還有到晚上看到蝙蝠成群出動覓食,生命力躍然的景象,讓我確實知道;對於地球生命而言,人類還有一段路需要學習跟愛護、尊重地球其它生物,與其共存。

我更了解人類極需尊重各式各樣的生命,不能對環境造成負擔,像今日所見的潮間帶;海中漂浮著人類傾倒的垃圾,空氣中彌漫著些許惡臭,這都是人類不要的,但是這也是大自然所厭惡的東西。人類如果再如此為所欲為,無法將心比心,那我們等於是在自掘墳墓,讓我們自己逐步走向衰亡,受到大自然的各式的反撲。在今天的蝙蝠課程以及潮間帶的課程中我學到了很多,也謝謝老師給我這次的機會,希望人類有一天可以一改心態,不會再造成其它生物的負擔,否則真的是窮途末路了。

感謝上帝
老師,我寫好了!!!

蝙蝠與潮間帶
要去蝙蝠洞和潮間帶,許多人都非常開心,但是在那之前,要有充足的準備,才能滿載而歸,所以我們事先上了一堂蝙蝠的課程。
【台灣蝙蝠生物多樣性與研究】……………..吳忠信老師
全世界約有1000種上下的蝙蝠,數目僅次於囓齒目的動物,台灣就有35種其中有10種台灣特有種,3種台灣特有亞種,生態極為豐富。蝙蝠是唯一一種會飛的哺乳類動物,他是多年的演變而來的,在一些文化中,有些人認為蝙蝠是好的象徵,有些卻是用吸血鬼來比喻蝙蝠。
蝙蝠的體型差異很大,其中最大的蝙蝠事是台灣狐蝠,曾被人類食用,數量大幅度的減少,還有葉鼻蝠的數量也極為稀少,這些都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
蝙蝠非常的特別,它可以倒著睡覺,也不會腦充血,因為當他的寫到腦部時,肌肉會收縮,當他會復正常的動作時,肌肉會恢復原本的樣貌,所以他才不會腦充血!
蝙蝠有分為大翼手目和小翼手目,大翼手目主要以果實維生,小翼手目則多以昆蟲為主,所以當沒有小翼手目的蝙蝠時,昆蟲的數量則會大暴增。
根據科學家的證實,蝙蝠還有一個特點,他會發出超音波來確認方位,他會發出超音波,並以耳朵接聽反射回來的超聲波,所以當他的耳朵失效時,他則會嚴重失去方向感!他在獵食時,一開始會發出較長的超聲波,來尋找獵物,接著,當牠找到獵物時,他會發出越來越短的超聲波,接著再把他的獵物,吃下去,最後在回覆原本的狀態,在美洲的吸血蝙蝠,不應該說是舔血蝙蝠,因為它只是把動物弄一個傷口,再慢慢的舔他的血。
台灣的蝙蝠通常一年只升一胎,而且每一它只有一隻,在溫度和食物都是最好季節夏天出生,有些蝙蝠因為季節的不符合,還可以讓卵子不要再第一時間授精,而是可以子及選擇出生的時間,這是較特別的一面!蝙蝠也些還會有假的乳頭,那只是為了讓小蝙蝠不要掉下去,讓牠咬著而已,其實那看起來像如頭的東西,只是一塊腫瘤,會越咬越大而已。
蝙蝠隊森林多樣性也有很大的貢獻,吃果實的蝙蝠會幫忙授粉和散播種子,在消化的過程中,果實反而更容易掌出來,當然隨著排洩,種子也會跟著被散播出去,一旦蝙蝠消失,植物就會很難有下一代。全球暖化造成蝙蝠不少的困擾,會嚴重擾亂他的冬眠過程,還有許許多多蝙蝠的生理時鐘,這樣人類是否應該節能減碳,讓蝙蝠有好的居住環境呢?我想應該要吧!
實際操作… …豎琴網
接者我們去看豎琴網的組裝,豎琴網的原理是蝙蝠可以多過第一條線,但因為繩子是交錯的,牠躲不過第二條線,牠就被擋下來了,接著掉進一個光滑處,蝙蝠需要助跑才能起飛,所以他無法逃離,自然就可以捕到蝙蝠了!
八斗子潮間帶
在八斗子潮間帶時,我們先去了工作站,看了許許多多的大魚和小魚,接著我們才到了八斗子潮間帶,以前那裡曾經是一座垃圾山,如今確有如此豐富的生態,令人驚歎不已,一下去沒有多久,就有同學陸陸續續的找到許多的生物,沒過多久,老師的觀察箱則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生物,其中有海兔、寄居蟹、陽燧足、海膽… …老師ㄧㄧ的為我們解釋,當有同學發現新的生物時,老師就會仔細的講解,有些同學在找生物,有些則在老師身邊專心聽講,就這樣,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很快的時間就差不多了,那裡的潮間帶,生態豐富,使人流連忘返,但是有更有趣的行程還在等著我們!
八斗子潮間帶網站
蝙蝠洞
最後我們到了蝙蝠洞,大家開始起自己的望遠鏡和相機,等待第一隻蝙蝠的出現,老師也拿出他的超聲波探測器,準備好要迎接第一隻蝙蝠的出現,沒想到他們卻從另一邊的洞出沒,過了一段時間,才飛到我們這邊來,一看到蝙蝠大家便開始觀察它,老師也利用了超聲波探測器來測出他的聲音,相信大家也都滿載而歸!
心得感想:
在這次的行程中,一開始我學到了蝙蝠的知識,之後還去了潮間帶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潮間帶生物,最後也去實際探訪了蝙蝠的家,這次的行程使我滿載而歸、獲益匪淺,希望以後我可以學到更多關於蝙蝠的知識,並且更去了解蝙蝠這個生物,並好好的維護環境,讓蝙蝠有一個美好的家!

八斗子潮間帶網站
http://www.nmmst.gov.tw/nmmst/index_sea/sea_1.htm

蝙蝠生態研究-2011/5/21吳忠信老師
今天是高階班的最後一堂課,要去看蝙蝠和去朝間帶,真是令人感到很期待、很開心。
吳老師是一個探索蝙蝠回聲定位的學者,還是蝙蝠學會的理事長。老師說,它在台師大念生物所研究的是貓;去美國密蘇里大學攻博士時,改研究蝙蝠。有美國教授在考口試時問他怎麼敢研究蝙蝠?他回答說:「我要由『C』(CAT,貓)提升到『B』(BAT,蝙蝠)。」
台灣約有三十五種蝙蝠,可說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國家。而且我們認為蝙蝠是福氣,不像西方國家一樣認為蝙蝠是邪惡的吸血鬼。老師說,它還有看過廟宇中的蝙蝠洞上有一個碑文,其中就有寫道「神鳥金身」,可見民眾對於蝙蝠是鳥是長長翅膀的老鼠都分不清楚。其實,蝙蝠是翼手目(chiropters)的哺乳類,這一目分成大翼手(mega chiropters)和小翼手(micro chiropters),兩種是不同種生物經同工演化而來。不過我覺的西方人真奇怪,明明就只有一兩種蝙蝠會吸血,而且也只是吸動物的血,為什麼把所有的蝙蝠都冠上吸血鬼的名稱呢?
老師說西方科學家在十七世紀就觀察到蝙蝠在黑暗中可辨識方位並躲避障礙的功能。一開始,牠們把蝙蝠和貓頭鷹一起比較,發現蝙蝠在全黑的地方還看的到,但是貓偷鷹就會不小心撞牆了!他們本來以為是「第六感」,後來瑞士科學家推論蝙蝠是「用耳朵來看東西」,直到二十世紀才透過儀器獲得證實。
老師先介紹大蹄鼻蝠,因為牠的鼻子也跟馬蹄一樣,所以稱為蹄鼻,習慣單獨出沒。而小蹄鼻蝠則都是群居。接下來介紹台灣葉鼻蝠,他們如果互相靠得太近就會吵架!還有一種高頭蝠常常在一棵棕櫚樹上就可看到數千隻抱在一起休息,黑壓壓的一群,而且樹一倒,有些就會被壓死。另外,台灣長耳蝠有著大耳朵,因為耳朵大,所以可以聽到比較多的聲音,用來捕獵很有用,但是,也因為耳朵大,所以牠們飛行時會把耳朵收起來,停下來後再打開聽聲音。不過,牠們的共通點就是會倒掛著,其原因是為了要以重力加速度來起飛。
接著我們先去潮間帶,因為蝙蝠晚上大約六點半才會出洞。我們先去海科館,在那裏看到了龍膽石斑,老師說龍膽石斑在1-5歲是雌的,到了之後就變成熊的,所以牠們都是老夫少妻呢!後來老師讓我們看了一排很漂亮的珊瑚,接著我們就去朝間帶了!
潮間帶是指漲潮和退潮中間露出的的海岸。才剛到,大家就迫不及待的下去觀察潮間帶豐富的生物。我因為穿了朔溪鞋,所以就大膽的把腳放到水中。我們有看到海兔(又稱海牛)的卵,是一長條,一長條的,就像泡麵一樣。而且,我在把海兔放回水裡時,它還在我手上吐出紫色的毒液!後來我們又看到了很多螃蟹,肚子大大的是母的,肚子細細長長的是公的,,有的螃蟹有扁扁的游足,有的母螃蟹還有抱卵呢。我們還看到了一些寶貝螺非常漂亮,但是老師說以前牠小時候的那些都比較大。
終於到了看蝙蝠的時間了,大家都很期待。老師說會先有幾隻蝙蝠先出來,接下來才會越來越多。今天我們看到很多蝙蝠,但是他們都飛太快了,很少人拍到牠們的身影,只看到黑黑的東西飛過去,才意識過來是什麼,蝙蝠已經飛遠了。我們到的這個蝙蝠洞是瑞芳蝙蝠洞,就在一個蝙蝠公園(我們的所在處)的對面,隔著道路,很多車子看到我們一群人在欄杆邊眺望和拍照都好奇得停下來呢!
雖然我們沒有得進到編蝠洞,也沒看清楚蝙蝠,只看過一眼蝙蝠的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台灣蝙蝠的生態多樣性與研究
蝙蝠究竟是獸類還是鳥類,相信大家曾經都搞不清楚,或許你現在已經知道他是獸類,也就是哺乳類,但你知道牠不是會飛的老鼠嗎?什麼?看來你不相信。因為蝙蝠是翼手目的哺乳動物,跟老鼠所屬的齧齒目可是不一樣的。他也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飛鼠只會滑翔)。而且數量眾多,約佔了哺乳類總共種數的四分之一,很可怕吧!
蝙蝠所屬的翼手目可以分為兩個亞目─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前者體形較大,多以水果、花蜜等植食性食物為食;後者體形較前者小,但整體數量要比大翼手亞目來的多,主要以食蟲、食肉等肉食性食物維生。你或許會問,那吸血蝙蝠呢?去哪了?所以我要在這裡為蝙蝠說句公道話:雖蝙蝠的確大多是在夜間活動,也有些種類會吸血,一般人都會有些怕怕的,不過他們這樣也可是有很重要的因素考量的!蝙蝠們的天敵像鷹啦、雕啦等等大部份都是日行性,而他們的食物—蛾等等小昆蟲都是在晚上出來,蝙蝠在晚上覓食的話獵物也比較多,他們當然會在晚上覓食囉(而且也只有小翼手亞目的蝙蝠而已),所以蝙蝠絕對不是見光死喔!還有世界上會吸血的蝙蝠也不過3種而已,所以別認為他們很可怕喔!蝙蝠或許在西方人眼裡是吸血鬼、是惡魔的化身,可是他們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很吉祥的喔,因為國字「福」和蝙蝠的「蝠」同音,所以在廟宇裡的浮雕、圖畫中常見的到蝙蝠的身影。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你有沒有想過,蝙蝠為什麼要倒掉呢?因為他們需要利用倒掛,然後放開倒掛物往下掉時的重力加速度才能順利起飛,牠在休息倒掛也可以減少被天敵攻擊的機會(總沒有蛇可以到著爬吧?)。接下來,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蝙蝠連睡就都倒掛,難道不會腦充血嗎?這個問題一開始我也不知道,但學過以後我已可以告訴你。蝙蝠擁有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和具有超厚實瓣膜的血管所構成的循環系統,可以把血液充分的循環,使血液不會囤積至一處,也就不會囤積在腦部造成腦充血了。
蝙蝠能夠利用超音波的發射和彈回來方式搜尋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這種方式叫做回聲定位,以前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把蝙蝠和貓頭鷹一同放進一個有微弱光線的密室中,且密室中有障礙物,結果發現貓頭鷹和蝙蝠都飛的很好,於是他又把貓頭鷹和蝙蝠放進一個完全沒有光線的密室中,這次情形可就不一樣了,貓頭鷹接連的撞上障礙物,但蝙蝠卻依然飛的好好的,於是他便把蝙蝠塞住耳朵,在放入同一個密室之中,蝙蝠也是撞的東倒西歪,因此這個科學家就發出論文說:蝙蝠是靠耳朵的聽覺來辨識障礙物,其實蝙蝠並不是利用耳朵來辨識障礙物以及獵物,牠其實是依照超音波回音的距離來追蹤獵物以及躲避障礙物,而要聽到超音波回音一定是要用耳朵的聽覺才能聽到,所以如果你堵住牠的耳朵的話,牠自然無法聽到超音波的回音,也無法躲避障礙物,更無法進行回聲定位了。

台灣的蝙蝠通常一年只生一胎,而一胎大部分都只有一隻,就算牠生了兩隻,最後也只會有一隻活下來,雌性幼蝠通常在出生當年的秋季便有生殖的能力,可以像成年雌蝠般與成年雄蝠交配,大多數的蝙蝠在交配完之後隨即冬眠,為了讓幼蝠適時的在夏季出生,蝙蝠會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延遲懷孕的過程,例如:將雄蝠的精子留在體內,但不與卵子結合,直至隔年春天才產生卵子與雄蝠的精子受精、讓受精卵暫時休眠,延遲至隔年在繼續發育、讓發育中的胚胎延遲著床等等生存手法。
潮間帶和海科館
海科館內飼養了很多魚類,其中最特別的是龍膽石斑,龍膽石斑在一至五歲時是母的,五歲後子宮就會縮小,變成排放精子的公魚,在龍膽石斑的生活史中,可以產卵也可以產下精子,這是一般動物所辦不到的。

我要說實話,就算我是一個國中生,我還是在潮間帶找生物找的不亦樂乎,之前曾經在海灘上想要找到生物,但根本就找不到幾隻小魚小蝦,但一來到潮間帶,沒走幾步路就可以找到十幾隻寄居蟹,真是跟海灘大不相同啊!老師也讓我學到許多知識(雖然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趴趴走),但潮間帶的岩石真的很滑,我跌倒了兩次,快要痛死我了!雖然乳此,但還是希望哪翼天海可以再去!

《台灣蝙蝠生態與奇特的潮間帶生物》

此次生態營的蝙蝠課程,是由研究蝙蝠回聲的專家吳忠信老師為我們上課,下午要去位於八斗子的海科館及旁邊的潮間帶進行觀察。

【台灣的蝙蝠】
在眾多文化裡,蝙蝠都是相當特別的動物,尤其是在以前科技和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似鳥非獸的奇異樣貌,令以前的人大惑不解;在寓言故事裡,不管是鳥獸都因為他兩邊倒的態度,而將牠趕入了不屬於任何一方的黑夜,但現代所有的人一致的認為蝙蝠是百分之百的獸類也就是哺乳動物。

蝙蝠對民族裡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中國人因為「蝠」字與「福」同音所以認為蝙蝠是吉祥的象徵,在一些國家甚至將蝙蝠視為神靈。但在歐洲的國家,蝙蝠的名聲卻不是那麼的好,因為有部分的蝙蝠必須靠血維生,就是所謂的吸血蝙蝠,其攻擊家畜吸血的食性,令人反感,也造成了吸血鬼的傳說在歐洲廣為流傳。

【蝙蝠的分類】
蝙蝠在生物學分類上屬翼手目,翼手目又分為兩種,一種是較大的大翼手亞目,其中的蝙蝠具有完整的視力,但不具回聲定位的能力,主食是果實及花粉、花蜜等。小翼手亞目的視力極差,但能夠用超音波的回聲來「看見」周遭的環境及獵物,食性是以小昆蟲為主的肉食性。翼手目的種類數也是僅次於囓齒目,占全部哺乳動物四分之一的龐大族群。

台灣的大翼手目蝙蝠,主要是瀕危的台灣狐蝠,同時也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蝙蝠,在花蓮、綠島等地可發現其蹤跡。小翼手目的種類非常多,有四個分類分別是蹄鼻蝠科、葉鼻蝠科、蝙蝠科、游離尾蝠科。蹄鼻蝠科的成員有,喜歡當獨行俠的台灣大蹄鼻蝠和喜群居的台灣小蹄鼻蝠。台灣的葉鼻蝠科主要為台灣葉鼻蝠,是台灣最大的食蟲蝙蝠,也因此常被誤認為台灣狐蝠。蝙蝠科是種類最多的科,像最常見的東亞家蝠,還有群居在棕梠樹叢下的高頭蝠,以及喜棲息於欖仁樹及屋簷的金黃鼠耳蝠,翅膀長到需要摺三摺摺翅蝠,這種摺翅蝠是傍晚我們要去蝙蝠洞觀察的種類。游離尾蝠科應該是最特別的一種了,台灣只有一種,該種的蝙蝠尾巴還是相當明顯的留存著,但其飛行速度不因多了一條尾巴而減慢,速度依然是數一數二的快。

這次吳忠信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幾種蝙蝠的研究器具,像是能記錄蝙蝠超聲波的探測器,還有用於捕捉蝙蝠的霧網及豎琴網,但霧網容易使蝙蝠纏住並受傷,而豎琴網相對的較為安全,只要蝙蝠撞到一個網線,就會墜入下方的網袋,而蝙蝠也不易逃出,是較為方便安全的捕捉工具。不論是哪一種網,都較常放置在蝙蝠飛行的途徑上,以利捕捉。

【八斗子海科館¬¬─潮間帶】
結束了早上的課程,搭前往八斗子的海洋科技博物館,不知是不是還在籌建的關係,所以開放給民眾的空間很少,所以看到的東西也比較少。離開海科館,我們前往在旁邊的潮間帶,因為目前還是退潮的時間,一整個岩礁覆蓋了一大片的綠,海水留下的水分,在陽光的照耀下,讓一個岩礁綠的相當刺眼,而這些耀眼的綠就是“石蓴”,退潮一段時間後就會被曬乾而變白。要在潮間帶生活,這裡的生物一定要有極強的適應力,因為退潮和漲潮的環境會有相當大的落差,例如退潮時的乾旱和強烈的陽光曝曬,不過雖然環境惡劣,卻還是有那麼多的物種生存,表示這裡一定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潮間帶如此特別的環境,當然也有特別的物種。長的很像海星的陽燧足,遇到危險時會割腕求生,平常在白天會看到的都是小隻的,聽老師說,晚上才會有大型個體出來活動。黃色的海蛞蝓,有輕微對人體無影響的毒性,是潮間帶相當常見的物種,偶爾也可以發現牠長得像泡麵的卵。走著走著還可以在岩石下發現群聚在一起的海鞘,或是在水裡發現相當膽小的寄居蟹。另外還有體型蠻大的史氏酋婦蟹,牠的紅眼睛是有毒的象徵,有力的蟹螯,能夠輕易破壞螺類的外殼。另外一種較小的皺蟹長有黑色的螯,這個螯爪同樣也代表著牠擁有毒性。不久又有人發現了好幾個海膽,有常見且可食用的紫海膽,和有細長黑色毒刺的魔鬼海膽。就當大夥對這些平常沒機會接觸到的海中生物感到驚奇時,潮水也慢慢漲了上來了,也代表著我們期待的傍晚快來臨了。

【夜訪蝙蝠】
離開海科館經過一段的車程,從一間媽祖廟旁的階梯往上走,可以看到一條從隧道延伸出來的大馬路,路旁可看見「蝙蝠出沒,請減速慢行」的立牌,路的一旁是蝙蝠洞,另一旁則是兩個小亭子,和遠方海上將天空染的一片緋紅的落日。沒過多久就聽到有人發現了蝙蝠!果然在那邊的山頭上,不斷的有小黑點從那裡飛出,那就是我們要看的摺翅蝠了,這些蝙蝠越聚越多,忙著享用蚊蟲大餐。天色越變越暗,整個天空就要變成了蝙蝠的天下,而牠們的身影也隱沒其中,只能從超音波偵測器裡聽到牠們特別的聲音像和我們道別一樣。天色已暗,一行人回到媽祖廟前,廟口的屋簷住著幾窩燕子,我們就在那看高階班的學弟妹們舉行頒獎典禮,今天的活動就以此告一段落了吧!

【尾聲】
這次課程讓我們對蝙蝠這種黑暗神祕的生物,有了完全不同的認識。這種生物在黃昏的空中飛行是多麼優雅,牠們高頻的叫聲是多麼的特別!潮間帶的行程實在是非常難得,營隊的活動鮮少到海邊去的。那裡的生物與山上的生物,真的是有相當大的差別,但卻也有更豐富的物種。因此生態的保育不能只侷限在山林,而也應該一起保護這遼闊的海洋。希望下次還能來到八斗子這個海洋生態的重鎮,或許能夠有更多的發現!

  久未參加生態營的活動,這次重新歸隊,總有種「回歸祖國」的感覺。畢竟,暫脫繁重的課業,到戶外走走,也算是某種形式的「光復」吧。
  上午是一場幸「蝠」洋溢的講座,吳忠信教授打開了一扇知識之門,使我們對蝙蝠的認識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吳教授說,台灣的翼手目動物共有35種,密度極高,其中最大的種類是台灣狐蝠,過去曾遍及全島,但由於人為捕獵──中國人什麼都吃──這種大型蝙蝠的已所剩不多,族群低於300隻。
  翼手目是哺乳類中的第二大幫派,數量僅次於嚙齒動物。牠們出現於5000萬年前的史新世,又可細分為兩支,一是大翼手亞目──狐蝠家族,在白晝活動,視覺發達,以水果、花蜜為食,祖先可能是靈掌目;二是小翼手亞目,牠們佔「蝠家幫」幫眾的大多數,演化自食蟲目(鼩鼱),主要以節肢動物為食,還有會捕魚的種類,晝伏夜出,故以超因波取代視覺。雖然祖先不同,由於外型相似──所謂「同型演化」便是如此──生物學界將雙方併為同一目。
  在歐洲傳說裡,蝙蝠被視為吸血鬼的化身,事實上,全世界只有三種吸血蝙蝠,對象是牛、馬等大型家畜,由於體型嬌小,並不會對宿主造成太大的傷害,比起阿爾貝斯山區的啄羊鸚鵡(這種肥胖的鳥類對羊腎有所偏好,會騎到活棉羊身上,直接用喙插入羊腹取腎),牠們的攻擊根本微不足道。吸血蝙蝠只喝血,消化道退化得可憐,只要一兩天不吃就可能喪命,因應這樣的先天缺陷,牠們演化出獨特的社群機制──一隻蝙蝠如果覓食失敗,保餐的同伴會將血吐出來,幫助牠度過難關。
  相較於西方傳說,中國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相傳,老鼠偷吃鹽後,全身會發癢,長出翅膀,成了「燕別虎」,也就是蝙蝠。囓齒目和翼手目的外型是有幾分相似,這種聯想倒也合情合理。不過為何一定要吃鹽才會變身?這點我是左思右想,仍不得其解。
  教授這回帶了兩隻活體蝙蝠,還有一具超因波偵測器。一下課,講桌前便擠得水洩不通,同學們都想一睹這帶翅的嬌客。面對我們的打擾,那隻蝙蝠似乎不大高興,教授把偵測儀放在飼養箱旁,我們便聽見牠高頻率的連聲咒罵。這時,心底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如果能和蝙蝠對話,該有多好?
  下午,全隊人馬一路殺向東北角的潮境公園,微鹹的海風,以及滿地採收完畢,正在陽光下曬乾的石花菜,為這塊臨海的坡地下了最佳的註解。參觀完潮境工作站,三步併作兩步,趕往生機盎然的潮間帶。
  遍地的翠綠石蓴、紅棕色馬尾藻以,是我對這片灘地的第一印象,雖然已到生長季末期,再過不久它們就要全數枯萎,藻類仍生命力旺盛,佔領了大部分的岩塊與潮池,用鮮艷的顏色對抗炙熱的陽光。走沒兩三步,腳底已是一片花花綠綠。
  我們在潮間帶待了一整個下午,探索這裡的住民。寄居蟹隨處可見,陽燧足俯拾即是,而各個大型潮溝裡成群結隊的雀鯛科魚苗也多得不可勝數;另外,也發現不少海兔,牠那膠凍狀的身體實在特殊,不過更特別的還是海兔的卵,成白色長條狀,乍看之下,還真以為是一團麵條。我也找到不少球狀叢生的橘色海鞘,附生在岩石上,它們只要脫離海水,就會全身收縮,等到再度漲潮,又會把身體重新膨脹。一想到這種生物和我們同屬於脊索動物門,便感到不可思議。
  潮間帶的甲殼動物種類繁多,除了滿地爬的寄居蟹,幾個學弟找到了兩種毒蟹。首先是紅眼的酋婦蟹,一雙凸出的亮紅色眼睛,似乎在警告掠食者勿越雷池一步;另一種是「黑手黨」的皺蟹,螯足的末端呈黑色,一看就知道不好惹。生物學有所謂的「共同演化」,這種現象在蟹類身上也可發現:螃蟹的主食為單殼貝類,也就是螺,而螺類中以右旋螺居多,經過千萬年演化,蟹類的右螯變得比左螯發達,方便夾碎螺殼,享用大餐。
  走累了,蹲在一塊大礁石上,遠眺來自東海的一波波浪潮。這塊礁岩離海洋更近,比起剛才那片較靠內陸、長滿石蓴的礁岩地,濕潤許多;或許是因為如此,我發現,此處的物種有些不同:原本的滿地石蓴、馬尾藻不見了,取而代之,是一整池的綠球藻、珊瑚藻,以及著生於岩石表面的銀白色石灰藻──這種藻類會累積石灰質,形成「藻礁」,與造礁珊瑚的能力分庭抗禮。才相隔十幾公尺,卻生長著完全不同的藻類,我對潮間帶的物種多樣性感到十分佩服。
  在潮間帶的四個小時,收穫良多。唯一的缺憾,是我一腳踏進水裡,球鞋濕透了;不過,「鞋溼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小小的意外,絲毫不影響興致。
  暮靄沉沉,正是蝙蝠出洞的時間。我們已離開潮間帶,在台灣最大的蝙蝠洞前守候著,等待洞中幾十萬隻摺翅蝠傾巢而出。不同於大多數翅膀對摺的蝙蝠,東亞摺翅蝠前肢的第三趾特長,所以雙翅收起時,會摺疊三次,牠們也因而得名。蝙蝠洞距我們所站的觀景台有數十公尺,觀察地點不甚理想,我數度想直接走進山洞等待蝙蝠,但一看到正前方,是車輛往來頻繁的濱海快速道路,再加上洞前是一片私人菜園(在蝙蝠洞外種菜?),只好打消這瘋狂的念頭。
  天色越來越暗,摺翅蝠群已蠢蠢欲動。一開始,只有兩三隻在洞外盤旋,隨著光線一點一滴被黑暗吞噬,蝠群更加得活躍,只見一團團黑影,不斷從幽深的山洞中竄出,引來圍觀群眾的驚嘆。絕大多數的蝙蝠一出洞,便向上竄升,繞過山頭,飛進密林之中,但仍有不少蝙蝠鼓動薄翼,掠過我們的頭頂,乘著晚風航行在峽灣上空,有隻跌跌撞撞的小傢伙,更是差點與我撲個滿懷。每每見到蝙蝠朝我們的方向飛來,邱老便興奮得高舉那台超因波偵測器,捕捉牠們在空中迴盪的高頻聲響。
  比起德州的超級蝙蝠洞,這座山洞是小巫見大巫,但今晚能看到如此的景象,我已十分滿足,只盼好景能長在,台灣的生態系永保平衡。
  享受了整天的「蝠」音,深入了解了這群暗夜使者;沉浸於浪潮與海風的節奏中,體驗潮間帶的風情萬種。一整天的饗宴,感覺,自己已脫胎換骨。

終於到了期盼已久的賞「蝠」之旅,這次我們還會「摸蜆仔兼洗褲」,參觀海科館的籌備處,為我們的高階班做了個happy ending。
《蝙蝠》
蝙蝠是哺乳綱翼手目,又分為大翼手亞目和小翼手亞目。這兩個「亞目」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成,因為約在五千萬年前,昆蟲為數眾多,某些哺乳類為了找到更多食物,演化出指骨和翼膜,逐漸成為分布廣泛的蝙蝠。

大翼手亞目:稱做果蝠、狐蝠,較為龐大,多食果實,並不使用超音波,但用敏銳的視、嗅覺覓食,可能由靈長目演化。

小翼手亞目:較為輕巧,飛行速度快,使用回聲定位飛行、覓食,耳朵也較為發達。主要覓食昆蟲、蠍子等節肢動物。國外有些則捕魚或吸血,可能由較小隻的鼩鼱演化。

蝙蝠常見問題:
1.為什麼蝙蝠要晚上才活動?
這純粹是為了避開白天的高溫以及猛禽類天敵,也能減少競爭對手,恰好夜晚又是昆蟲出沒的高峰時段。選擇夜間行動,演化出了回聲定位能力和絕佳的嗅覺及視力。
2.蝙蝠為何會倒掛?
因為要躲避掠食者,且雙腳退化,不利於行走。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天敵或要覓食時能直接利用加速度起飛,否則實心骨頭也沒羽毛的牠就無法飛行。倒掛對蝙蝠而言是一種自然的動作,有特殊的肌腱利於抓握,所以安全無虞。腦部血管的感壓偵測器,可控制血管收縮,所以不會腦充血。
3.蝙蝠會如何吸血?
臺灣的蝙蝠不會吸血,可以放心。但國外有些較小的蝙蝠會吃動物的血,牠們鎖定馬吃類的牲畜,不會找人。在牲畜熟睡時,牠們會飛到靠近的地方,再鬼鬼祟祟的爬到牲畜上,像蚊子般輕輕咬破皮膚,舔食從小傷口流出的血。血因為唾液酵素的作用,不會凝固,在喝完後,牠們就滑翔回洞穴,牲畜傷口沒有了酵素,就會凝固。
但第二天晚上,牠又會鎖定同一隻,把痂摳掉,再繼續吸血,這種感覺跟人被蚊子咬一樣。但吸血蝙蝠一天沒吃,就太虛弱,有生命危險,這時就得找同伴,同伴基於本能,會吐一些血給牠吃。因此牠們是很合群的群居動物。
《八斗子之旅》
首先,我們到了海科館的籌備處,依方面看到接蓋好一半的海科館,一方面也看到已經長大變成青少年的龍膽石斑,牠們已變為雌性了,真是可喜可賀。
在八斗子,潮間帶是一定要探訪的。這裡的海洋生物們必須耐得住高溫和高鹽度和風吹雨打的環境,因為他們在陸地與海洋之間的潮差地帶。
踏進潮間帶,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藻類,爬上石頭的石蓴和石頭下的馬尾藻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後來,我找到的一隻海兔,一些海兔的卵,還有一個黑色的海膽,還看到了水中就像小太陽的楊隧足,果然,以前跟著敦小資優班來過兩次,這次尋找生物的功力加倍許多。
後來,我們去蝙蝠洞對面的平台尋找蝙蝠,當晚一到,我就看到許多折耳蝠從洞穴飛出。超音波接收器也接到許多訊號,讓我們高興極了,後來我們便高高興興的回家,收穫還真多呀!
備註:這篇打好以後,便一直塵封在「我的文件」裡,不知道心得筆記區已經老早就po出來了。直到最近整理檔案時才發現,在此向老師說聲抱歉。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