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班]高階班報名名單及注意事項

Filed Under (eci高階班) by 卓麗容 on 25-10-2016

1.目前高階班報名名單如下:
王元凱 江秉駿 何秉軒 吳佳峰 吳喬薇
宋宥霆 李承典 周幸樺 林勁甫 秦翊竣
高翊峰 高詠甯 高綺佑 張傑富 陳怡捷
陳智謙 黄奕翔 游睿洋 華靖宜 楊若妘
詹以勒 詹詠富 廖致惟 廖晉東 蔡鈞丞
魏子翔 魏靖蓉 張祖銘 戴詩翰 范皓鈞
謝睿峰 蕭詣宸 謝允恆 郭語曜 郭維謀
潘柏凱

2.11月19日為高階班第一次課程,進階班作業未完成的同學(名單以紅色字標示)請於前一週(11月13日)前完成並上傳。否則即使報名繳費了,也不予錄取。還沒報名的同學也請於11月12日前網路上填寫報名表。

3.高階班報名及上課時程請連結這個網址

[高階班]高階班招生與報名(請一定要填寫下列表單報名)

老師,影片密碼要如何解

請私下問密碼

老師我11/19因校慶無法到校上課。

(萬興國小/105/高詠甯) 臺灣森林王國

上林老師的課,感覺好像在走一趟台灣的高山之旅。登山口的低海拔(0m-1500m)是熱帶、副熱帶森林,向上走到中海拔(1500m-2500m)是溫帶森林,然後登頂是高海拔森林(2500m-3600m)。

升上五年級之後,社會科上到地球的經緯度和台灣的地形河川,這時談論台灣森林的多樣性,讓我對這個寶島的珍貴自然資源,更有體會。
森林的重要性除了水土保持,還蘊藏豐富資源,包括各種礦物、植物生態,還是動物及昆蟲的重要棲息地。

林老師說低海拔森林的氣候就是溫暖、潮濕,生物的種類很多,大部分森林都是闊葉型的,但是常常受到人類居住地或經濟因素,人為干擾很嚴重。
破壞重生之後的先驅植物,例如:白匏子、血桐、山黃麻、構樹等。經濟功能的森林,例如:相思樹、油桐樹、江某等等

人類與其他生物競爭生存空間之餘,應該要努力尊重和維持當地生態。
這時我就想到良好生態工程真的很重要。記得今年三月初春,媽媽曾經帶我去陽明山坪頂古圳步道踏青,在解說牌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三條水圳不同的建築工法,造成了景觀與生態的差異。古圳有單側是天然山壁,生態最豐富,圳寬度也不均勻。新圳底部遍布石塊,水位高低不均,水流湍急。登峰圳是三面光的水泥,寬度水位均勻,水流緩,但是生態最貧乏。

向上爬升到中海拔森林,常常會看見針葉闊葉混合林。
針葉樹,例如:紅檜、台灣扁柏。林老師特別說明這兩種的不同。檜木形狀較不固定,會適應環境而改變,常常有分岔或樹幹中空的情形,扁柏則是形狀固定,直立的,是以前做電線杆的材料。在闊葉林常見的有:殼斗科、樟科、楓樹、槭樹等等。

繼續向上登頂到高海拔森林,這裡溫度低、溫差大、風大,所以樹的種類不多,例如:玉山杜鵑、鐵杉、雲杉、冷杉等等。
去年暑假去合歡山的時候,我最喜歡看的不是樹,而是草本的高山花草,爭奇鬥艷,美不勝收。希望將來生態營課程能與老師同學們去高山走一趟

萬興國小/105/高詠甯 甲蟲的生態觀察

這次上課李老師分享了許多野外觀察的趣聞與心得,也介紹了許多種甲蟲。

甲蟲是完全變態昆蟲,鞘翅目,前翅堅硬,可以保護飛行的後翅,飛行時,前翅可以控制方向,就像方向盤一樣。鞘翅目占整體昆蟲綱的百分之四十。

象鼻蟲的口器形狀很像大象鼻子,捲葉象鼻蟲喜歡把自己包裹在葉子裡面,很害羞。印象中蘭嶼有七種球背象鼻蟲,背上有不同的鮮豔斑點,真是可愛!瓢蟲金龜子常常也有著鮮豔的後背,但是瓢蟲天敵少,草食性的瓢蟲常常造成農業損失。這兩種卻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昆蟲。

叩頭蟲受到驚嚇時會先裝死,然後出其不意地彈跳逃走。天牛有很長的觸角,身體是長形,有些種類會吃木材。

螳螂是凶狠的昆蟲獵人,頭部是三角形,可以自由轉動,口器強而有力,複眼突出,前肢像鐮刀形狀,能牢牢抓住獵物。我曾經無意間在草地捉養了一隻大螳螂,晚上我放了一隻小的活蟑螂、毛毛蟲進飼養瓶,卻不見螳螂有任何捕食反應,讓我覺得很納悶,看見它兩天都不進食,只好放生回歸野外了。

老師說的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著名的賞螢地做了河川溝渠水泥化,嚴重影響了螢火蟲的生態,一夜瞬間的破壞,需要漫長十年的辛苦復育。由此可見,我們需要對自然生態有正確的認識,避免無意間成為生態殺手。

這次上課有個收穫,是老師教我們捉甲蟲的秘訣。第一秘訣是夜放誘餌,晨起巡捉。第二是撐開雨傘倒放在樹下,搖一搖會有許多蟲子落下來。
暑假我用這方法在政大校園試一試,果然奏效,因此在家養了一些扁鍬、獨角仙做觀察。後來在南澳自然田農場挖花生時,無意間挖出許多雞母蟲,我和爸爸也做了人工蛹室養起來觀察。

在養飼箱中的鍬形蟲雄性有一對大顎像鹿角,常常會打架,通常打架是為了對抗天敵、搶食物/地盤/雌性,我很期待能親自觀察到交配產卵、幼蟲、蛹到成蟲的完整生活史,。

萬興國小/105/高詠甯 螢火蟲的生態

螢火蟲是許多小朋友童年夢幻般的回憶。
第一次看見草葉間繁星點點的螢火蟲,是媽媽揹著我到三峽山上夜間觀察,一群人摸黑安靜的走在山路上,雖然是兩歲時的事,卻記憶深刻。
後來每逢四、五月,媽媽都會帶我和妹妹去看螢火蟲。我們去過安坑牛伯伯農場三次、鳶山、阿里磅農場、平溪國小等地方。每次賞螢,我們會事先看吳念真配音的【戀戀火金姑 】影片, 賞螢時聽隨行的老師解說。

台灣常見的螢火蟲中是黑翅螢和黃緣螢。【戀戀火金姑 】影片介紹的是黃緣螢,它的翅膀邊緣是黃色的,有橙黃色的前胸背板以及黑色的翅鞘,常常在清淨沒汙染的水田附近發現,是很好的生態環境指標。

陳老師的課程讓我對螢火蟲有更多了解。公的螢火蟲有兩節發光器,母的只有一節。大部分飛行的是公的螢火蟲,屁股的光是冷光。螢火蟲的幼蟲與蛹都會發螢光,幼蟲是肉食型,會吃蝸牛或螺類,甚至吃掉自己的同類。按照幼蟲的生長棲地分類,可以分成陸生、水生和半水生的螢火蟲。水生的螢火蟲幼蟲用氣管鰓呼吸,陸生的用氣孔呼吸。

全球有2000多種的螢火蟲,台灣有54種被發現。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春天有黑翅螢、紅胸黑翅螢、大端黑螢 脈翅螢、黃緣螢及大陸窗螢,夏天有端黑螢,秋天是橙螢及山窗螢。
聽某位登山長輩說曾經在初冬季節的加里山看過許多山窗螢,讓我很好奇,真想一睹為快。可惜今年元旦去加里山露營兩晚,卻無緣見到了。

當初夏賞螢變成了全民運動時,我希望大家都能對螢火蟲有尊重的態度,不要喧鬧,不要用手電筒的光,影響了螢火蟲微弱的求偶機會。

萬興國小/103/高詠甯 蜻蜓的生態

對於蜻蜓得印象,是春夏季節常常在水池邊會看見少數。看見成群飛舞數十隻以上是在去年七月初在南投梅峰農場生態池邊的大草地,以及新店和美山。雖然常見但所知不多。

蜻蜓和豆娘長得真像,常常有人分不清楚。
蜻蜓是不均翅目,豆娘是均翅雅目。
蜻蜓和豆娘的稚蟲都稱為水蠆,豆娘的稚蟲有三個尾鰓和直腸鰓,蜻蜓的僅有直腸鰓。水蠆上岸剛剛羽化成蟲時,蜻蜓會將體液注入翅脈,讓翅膀慢慢變硬,這需要好幾個小時,也是它脆弱的時候。蜻蜓靜止時翅膀會張開,豆娘則不一定。蜻蜓的複眼比較靠近,豆娘的複眼之間的距離比較遠。

蜻蜓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會經歷卵、稚蟲、成蟲等三個階段。眼睛上半部是遠視,下半部是近視,所以捉蜻蜓觀察時,要從下方慢慢靠近。

老師很詳細解說了蜻蜓複雜的交配過程。交配前,雄蜻蜓會先彎曲身體,將第九節的輸精管移至第二節的交配器。交配時雄蜻蜓會用第十節的上肛附器夾住雌蜻蜓頭部,雌蜻蜓則會用輸卵管接近雄蜻蜓第二節的生殖器。

大家常常看見的「蜻蜓點水」,是雌蜻蜓在產卵。蜻蜓產卵時必須判斷水質、水域的適合姓。產卵有打針式、摸魚式、挖土式。
打針式是指卵產在水中的泥土裡面,可以躲避被天敵吃掉。摸魚式是將卵放在水草或水生植物上。挖土式是將卵產在水邊潮濕的土壤中,等到孵化後稚蟲就直接跳進水中。

在老師幽默的講說下,讓我對蜻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蜻蜓優雅的飛行姿態,似乎讓文學家很喜愛,在日本古典文學作品或是源氏物語中,常常象徵聯想起優美柔弱,生命短暫的美女。在現代飾品設計中,也常常有蜻蜓造型出現,而我倒是很期待能選擇蜻蜓,嘗試畫一張科學繪圖和中國結。

老師
對不起! 我打字真的很慢
中午我會再去電腦教室補傳傳案

天溪園戶外觀察 103/萬興國小/高詠甯

終於等到了期待已久的戶外教學。
我們預計去的天溪園,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南側,園區內植物茂密種類多,溪流眾多,溪流切割作用形成許多特殊生態系和地形,是觀察生物多樣性的好地方。

我們在聖人橋的入口處看見河床有「豆腐岩」地形,一塊塊縱橫交錯像豆腐。我曾經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的攝影集【 水與石的對話 】書中看過立霧溪峽谷中的豆腐岩,今天能夠親眼目睹很有趣!這讓我想起四年下學期學校去貓空戶外教學,看見景美溪支流指南溪上游大坑北溪的壺穴地形,台語壺穴發音,形成貓空地名的由來,不知道台灣是否也有因為豆腐岩地形,進而形成地名由來的地方。

入口附近是「天溪瀑布」,泉石激韻,流水淙淙,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這組是陳王時老師帶隊。大家在解說亭的天花板看見了兩隻人面蜘蛛,體型大的是母蜘蛛,另一隻體型小的是公的。
沿路也看到了毒蛾、玉帶斑蛾、小毛氈苔,還有常見的藍綠色琉球青斑蝶,可惜這季節看不到美麗的蝶蛹。也發現了鼎脈蜻蜓,它的腹部3到7節是灰白色的。

最興奮的是我拍錄到了無霸勾蜓在點水產卵,獨特的插秧式產卵法,點了接近50下,書中說這動作可以多達200次以上。無霸勾蜓體型偏大,展翅可以達10公分以上,成蟲發生期在每年的5至11月。接著我們也見到蝗蟲交配和蚱蜢。

晚餐後,我們在園區外的產業道路進行夜間觀察。
老師捉住了一隻黑眶蟾蜍,按捏讓它噴毒液給我們看,噴得很高,我嚇得趕緊後退,深怕被濺觸到毒液,聽說最高可達到1.5公尺。蟾蜍的毒液可以做成中藥『蟾酥膏』,外用塗抹,可以止痛或治療腫瘤疼痛。我想是以毒攻毒吧!

接著邱鴻麟老師那組發現一隻赤尾青竹絲,我也興奮地圍觀。蛇類陰森森的眼睛,令人不寒而慄。老師說分辨毒蛇不能只看三角頭型,最重要的是有毒的赤尾青竹絲的尾巴是紅色的。常見無毒的小青蛇尾巴是白綠色的。

接著,我們又看到了螃蟹和盤古蟾蜍。盤古蟾蜍的毒液噴得更高,最高可以三公尺呢!我們陸續又見到了斯文豪氏赤蛙和拉都希氏赤蛙。斯文豪氏赤蛙生活在水邊,是臺灣唯一有吸盤的赤蛙科。

在聖人橋時,我們聽到了角鴞、面天樹蛙的叫聲。我曾經在阿里磅農場和富陽生態公園見過嬌小的面天樹蛙,只有2~3公分,叫聲是ㄅ—、ㄅ—,可惜這次只聞其聲,不見蹤影。

天溪園區內有東北季風林,是重要特色,園區鄰近崁腳斷層帶,附近地層上下錯動,包括五指山層、大寮層、石底層等地質岩層,風貌各異,但這些不在這次戶外教學觀察重點中。希望春季、冬季還能再次造訪,相信會有不同的面貌與收穫。

蟬的生態 103/萬興國小/高詠甯

樹梢蟬聲,是屬於夏季回憶的樂曲。
在亞熱帶的台灣,無論是一年四季、白天與黑夜都會聽到蟬的叫聲,也都有不同種類的蟬的蹤跡。大多數的蟬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全世界有2000多種,台灣有60種左右,特有種佔60%。

陳老師說在台南台江國家公園,有一棵苦楝樹上密密麻麻聚集了上百上千隻蟬,「萬蟬樹」蔚為奇觀。因為蟬特別喜歡苦楝樹,而那附近的樹都被砍光了,所以蟬只好都到這棵樹上來了。人類真是破壞大自然的罪魁禍首啊!

蟬的叫聲是分類的重要依據,聲音按照功能可以區分有召喚聲、驚嚇與警戒、攻擊聲、求偶聲等。對於蟬來說,聲音就是一種生殖隔離。

陳老師特別解說了『生殖隔離』,這概念在上一堂邱鴻麟的生物多樣性課程曾經提到過。生殖隔離讓地緣關係相近的兩個不同種或兩個族群之間,無法在自然的狀態下交配,或交配後無法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後代。

雄蟬腹部第二節有發聲器, 腹部空心的構造如同樂器的共鳴箱, V形肌會快速收縮震動,控制聲音的頻率,一秒可達200次。陳老師特別播放了照片和解說圖片,有橫斷面和中斷面圖片很清楚看出發音構造與原理。

按照蟬鳴叫的時間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白天鳴叫,例如蟪蛄、熊蟬、寒蟬、草蟬、姬春蟬等。
二是只在黎明及黃昏鳴叫,例如北埔蟬。
三兩個時間都會鳴叫,如暮蟬。

蟬是昆蟲綱裡面的半翅目,成蟲和若蟲都有吸管狀口器。蟬的天敵主要是鳥類,其次是肉食性昆蟲、兩生類。
蟬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卵期大約是三十天,孵化出來後鑽到土裡,在土裡經過四次脫皮後成為五齡幼蟲,在深夜爬到樹上羽化,藉此躲過天敵的追擊,羽化時間通常一兩個小時。通常三天後開始鳴叫、求偶、繁殖而後死亡。羽化之後生命期很短,難怪蟬常常被作家用來比喻生命短暫。

的羽化過程,羽化過程從中胸裂開,裂開脫殼的過程很吃力緩慢,常常會有短暫的喘息停頓,這是它的生命中最脆弱關鍵的時刻,稍一不慎會墜地或殘枝斷腳,還未開展的生命就從此消殞。脫殼後慢慢展開翅膀,剛羽化的翅膀是略透明的白色,再逐漸轉變成黑色。我在旁邊安靜地屏息觀察照相,真是畢生難忘啊!

蟬羽化退殼叫蟬蛻,可以做中藥。蟬蛻含有大量甲殼質和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等,中醫書上說可以於疏散肺經、肝經的風熱,治療風熱感冒和赤目腫痛很有效,搭配其它藥材可以製成常用的「消風散」。小一時候的五月初夏,我在熊空往雲森瀑布的路上,撿到了好多好多的蟬蛻,帶回家珍藏著,原來金蟬脫殼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陳老師放了五種蟬聲,讓我們分辨種類。聒噪的熊蟬是最容易辨識的,其它種類雖然我聽得出聲音頻率不同,卻很難正確判斷。

陳老師說國外有幼蟲時期蟄伏在地底下17和13年的蟬,所以每隔二百二十一年會有兩種不同週期蟬的大發生期,真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然奇觀!
為甚麼需要如此長時間蟄伏在土裡?為什麼能夠如此準確在同一時間羽化?這些都是自然界的謎,等待我們去探索解答。

生物多樣性 103/萬興國小/高詠甯

全世界的生物約有一百八十多萬種,昆蟲種類最多,其次是維管束植物,哺乳類動物的物種只占所有生物物種的3%左右。生物密集度最高的地方是熱帶/亞熱帶的雨林,其次則是溫熱帶的草原。科學家依據環境的生物種類多樣性和獨特性,用顏色顯示了全球「生態熱點」的分布,標示了約三百個點,很高興看到小小的台灣,也顯示了橘紅的高熱度。

台灣因為地理位置和高山地形因素,氣候型態包含了熱帶、副熱帶到溫帶的特性,也形成許多不同的生態系統,養育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台灣的維管束植物約有四千多種,蕨類大約有六百多種,蝴蝶大約有四百多種,生物種類占了世界的1.9%,接近五十分之一。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以邱老師最崇拜的學者E.O.Wilson觀點來解釋,生物多樣性包含所有層次,從基因、物種到生態系內的各型生命。各層次可以獨自或合併的方式,來呈現生命的整體現象。各層次的空間範圍亦可以從地方性、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尺度來看待。

這字面看起來很深奧,幸而邱老師用了大量的圖片和案例,深入淺出解說,讓我們有更具體的概念。

判斷一個地方是否有生物多樣性,得從它的生物的豐富性、特殊性等來判斷。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層次:基因、物種、生態系和文化。
基因多樣性是同物種因為生活環境不同,長時間的突變所產生的結果,如果基因多樣性越高,對於環境適應能力就愈強,有利於族群的生存及演化。
例如:中古時期歐洲黑死病大流行,約有五分之三的人口因此死亡,但某個家族成員卻全部倖免於難,研究後發現該家族遺傳基因可以對抗黑死病。

邱老師特別提到基石物種(keystone),是指在生態系中數量不多,卻扮演重要決定性的角色,對生態系的生物結構有重要的影響。例如:體型大的大象、犀牛會推倒長得比較高的植物,使得新的小型植物可以生長,進而引來覓食的昆蟲,以及昆蟲的天敵和小型動物。食物鏈組成了生態系。邱老師說食物鏈環環相扣的重要性,只要破壞了其中一方,可能導致全部物種都消失。

生物多樣性危機:河馬 HIPPO
Habitat degradation(棲地的潰敗)
Invasive species(入侵物種)
Population growth(人口成長)
Pollution and climate change(汙染與氣候變遷)
Overexploitation(過度的開發)

入侵物種常常因為沒有天敵的抑制,繁衍速度又快,影響原生物種的生存或帶來病源。例如:福壽螺、斑腿樹蛙等。此外,物種的適應能力可能會跟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最後可能會造成許多物種的滅絕。未滅絕的物種也往往因族群數量減少,導致許多基因流失。同時,人類科技化的農業技術通常只培養產量高或有經濟價值的品種,使農作物的多樣性減少。這些原因都造成了生物多樣性危機。

聽到入侵物種,讓我想起今年暑假七月,我曾經在富陽生態公園參加台北市環保局辦的夜間活動『斑腿樹蛙的辨識和移除』。斑腿樹蛙是繁殖快的入侵物種,一年產卵五次,嚴重影響原生種的生存,例如:台北赤蛙、白頷樹蛙(布氏樹蛙)等。白頷樹蛙的外形和棲地,與斑腿樹蛙很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或誤殺。移除的工作漫長而辛苦,二十多人花了兩小時才找到兩隻斑腿樹蛙,所以事後防治不如事前預防,生態保育的觀念必須加強推廣宣導,形成全民共識,才能維持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珍貴的生態資源。

生物多樣性與演化有關。
達爾文提出生物的演化論,演化三要素–基因、時間和隔離,加上天擇。
地球大約每三千萬年會發生一次生物大滅絕,第五次大滅絕是在白堊紀末期,隕石撞地球的巨大撞擊造成火山噴發,濃厚的火山灰長期遮住陽光,讓植物先滅絕了,因為食物鏈的銜接性影響,連接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也消失了。恐龍時代結束,開啟哺乳類時代的來臨。

今年暑假七月,我曾經在信義學堂看2016野望影展【脊椎動物的崛起—從海洋到天空】,影片內容是用新發現的化石證據,解讀脊椎動物的起源。影片用科技擬真動畫呈現脊椎動物祖先從古代的海洋中登陸,再演化成為鳥類的歷程。這部影片讓我對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感到好奇,因此列了『地球生態史』作為必讀書單。主持人是九十歲的大衛•艾登堡爵士,他的好學不倦精神,更令人讚嘆敬佩!

今年四月底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了生態博覽會Eco Fair,我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攤位看見『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TaiBIF』,熱心的解說員教我們如何在網站中找到台灣分佈的物種名錄、分布區域和數量,也能查詢到台灣特有種資料。會場中的一個林務局攤位則介紹了『台灣生命大百科TaiEOL』,將臺灣已知的生物所有重要的資訊蒐集整合在網頁上,一個物種一網頁,還有物種分類樹/物種圖庫/影片專區/專題導覽等等,TaiEOL是可以公眾參與的網站,協助提供物種圖文和鑑定工作,上次蜻蜓老師上課也曾經提起過。

上完生物多樣性的課程,讓我知道應該用愛護的態度保護環境,用尊重的態度看待不同物種生命。在漫長的地球史中,人類渺小短暫,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幸而制定了京都議定書、斯德哥爾摩公約來努力改善環境問題,同時第一個全面針對全球暖化的條約《巴黎協定》在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有72國加入,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57%,這都是令人慶幸的事情。

今天看的課程影片中,1992年有一位十二歲的加拿大女孩鈴木瑟玟,她自己籌錢到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的地球環境高峰會上,發表演講,讓各國首領大為感動。我希望自己也能學習她的精神,將知識化為行動,用行動來支持實踐理念,並且影響更多人一起珍惜尊重生命,愛護環境。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