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讓許多科學家、哲學家與藝術家爭先恐後的獻上自己的作品,以便獲得賞識與出名的機會,那腓特烈大帝究竟有何事蹟或功績,他的一生有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跟其他同學分享的,請各位去瞭解一下!

注意:他的生存年代為1712-1786

在〈【教學網誌026號】銀河系大定位:Frederick the Great★gs18-三六組專屬任務★〉中有 5 則留言

  1. 腓特烈二世無疑是個幸運兒,祖先留給他的資本是豐厚的。霍亨索倫家族從一個瑞士山區的城邦主發展到北德意志廣闊土地的統治者,爵位又從伯爵到選侯再到國王。更重要的是,留給了他一支強大且效率很高的軍隊。但腓特烈少年時代卻是一個酷愛自由,喜歡文學藝術,反感專制和服從,充滿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個古板固執的“軍人國王”父親,於是父子間展開了一場人間常見的管制與反管制的較量,只是當這種較量發生在王家時,就變得更加殘酷了。少年腓特烈經常遭到父親的棍棒毆打和言語刺激。18歲時為抗拒父親為他安排的婚姻,計劃同幾個同伴出逃,結果被關進監獄,還被安排了觀看同伴被砍頭的血腥場面。

    在獄中的日子使他度過了青春期的躁動,他開始變得深沉理智,霍亨索倫家族的傳統在他身上開始顯現。在此後的日子裡,他找到了對政治和軍事的濃厚興趣,並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的實踐,初步建立了一套軍事理論。1740年他繼承了王位同時也繼承了一支8萬多人訓練有素的軍隊,並繼續擴充這支軍隊,使之達到20多萬人,成為實踐他的理論“政府的基本法則都是擴張領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而且是一個睿智的軍事理論家。他創立了著名的“斜進戰鬥隊列”的理論,其要點是將本方作戰隊的一翼縮回,加強準備進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優勢而攻擊敵方的側翼,適用於以少打多的情況,在敵方大部隊未投入戰爭之前就取得一個決定點上的勝利。他還確立了許多著名的作戰原則,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以殲滅敵方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標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實踐的大好機會。1740年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特蕾西亞繼承父位,因為女性繼位在德意志史無前例,腓特烈便以此為藉口同法國、巴伐利亞、薩克森結盟,發動對奧地利的戰爭,奧地利一方則有英國支持,史稱“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腓特烈對奧地利的皇位不感興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發達工業基地西里西亞。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普軍很快就佔領了整個西里西亞,並先後在莫爾維茨會戰和霍圖西斯會戰中擊敗奧軍。腓特烈聰明地利用奧地利同法國、巴伐利亞的矛盾,節節勝利,最後通過《德累斯頓和約》割佔了整個西里西亞,成為這場戰爭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強的瑪麗亞‧特蕾西亞不肯善罷甘休,決心奪回西里西亞,通過外交手段將法國、俄國、瑞典都拉攏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則同英國結盟。1756年狼煙再起,這場戰爭更加慘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戰,而歐洲大陸則是普魯士獨自跟奧、法、俄等國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導致自己以寡敵眾,但在軍事上卻取得一系列經典之作。1757年的羅斯巴赫一役是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傑作,洛伊滕戰役是“斜進戰鬥隊列”的完美實踐、“動機和決心的傑作”。但儘管如此,面對力量遠大於己的各大敵國軍隊的步步進逼,普魯士的國力消耗幾盡,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攜帶烈性毒藥隨時準備自殺,幸虧俄國政權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機,最後體面地結束了“七年戰爭”,保住了西里西亞。“七年戰爭”不但影響了歐洲,也影響了美洲和亞洲。由於腓特烈最大限度地牽制了法國的軍力,使法國無法顧及其在北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的控制權由此落於英國人之手。

    在領土擴張方面,腓特烈還在1772年以武力為後盾,夥同俄、奧兩國第一次瓜分波蘭,取得了波羅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將東普魯士同國家本部連在一起。

    腓特烈為後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於他軍事上獲得的聲譽,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個高手。他為自己的統治冠上當時歐洲最流行的標籤“開明專制”,實際上專制有餘,而開明不足。他改組了“財政、軍事與王室領地最高管理處”,使權力更加集中在國王本人手裡。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潔,但不允許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國王是唯一的頭腦,官僚機構只是他的手腳”,他讓每個臣下都專注於自身負責的領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況。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國王本人十分勤政,從早到晚批閱公文來信從不倦怠,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

    當然,作為一個受過18世紀啟蒙思想影響的帝王,腓特烈的“開明”也並非只是粉飾之詞。他領導了在當時歐洲屬於領先水準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魯士公布了統一的憲法草案,表達了法治精神和國王完全放棄干預司法的司法獨立精神,秉承羅馬法“眾人之事,應由眾人決定”的精神,下令讓臣民對法律條文廣泛討論,廣泛徵集意見。18世紀的政治家哲學家對“開明”的註解,如宗教寬容、鼓勵科學文化、放寬書報檢查等方面,在憲法中都有所體現。腓特烈還將其父開創的義務教育制度發展完善,1763年,頒佈了《鄉村學校規程》,規定5至13歲兒童必須接受義務教育。普魯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了比較規範的強制性義務教育制度的國家。腓特烈稱自己“論稟性是個哲學家”,與執啟蒙運動之牛耳的伏爾泰有過密切交往,但最終還是由於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揚鑣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專制”的成分還是越來越重。

    腓特烈致力於改善農民狀況,興修水利,並推行重商主義。他在位40多年時間,儘管飽受戰火摧殘,但普魯士的經濟仍取得迅猛發展,人口從220萬增加到543萬,年稅收收入翻了近兩翻,國庫儲備從800萬塔勒增加到5000萬塔勒。他給他的後繼者留下的,是一個強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魯士。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為“腓特烈大帝”。

    http://tw.search.yahoo.com/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tech.163.com/06/0816/20/2OM3STT30009205I.html&lp=zh_zt&.intl=tw&fr=yfp

  2. 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史稱腓特烈大帝。普魯士國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統治時期普魯士軍事大規模發展,領土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使普魯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權。腓特烈二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名將之一,而且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甚至音樂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
    青年時代:
    腓特烈在父王”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嚴格,強硬和軍事式的教育下長大。1730年他嘗試和朋友漢斯·赫爾曼·馮·卡特通往到英格蘭。但以失敗告終,卡特被處決。此外,腓特烈同時和Peter Karl Christoph von Keith和Hans Karl von Winterfeldt有著親密的友誼。他的父王受到親奧勢力(Friedrich Wilhelm von Grumbkow, Jacob Paul von Gundling等人)的壓力,腓特烈被迫和伊麗莎白·克裏斯丁娜·馮·布賴恩施懷克—貝芬(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成婚。伊麗莎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並未誕下一子,亦只會在節慶場合一同出現。在萊茵斯堡(Rheinsberg)的四年(1736–1740)可能是兩位在一起最幸福的日子了,但這究竟是真的還是只是做給他那多疑的父親的一齣戲,目前尚沒有定論。
    究竟腓特烈二世按當代的標準是否有同性戀傾向,目前尚有爭論。但他確實對女性比較疏遠。他希望在女性身上也看到他在男性那看到的勃勃生機。在他身後作的屍檢並未發現他患有性病或畸形。他的醫生Johann Georg Zimmermann透露,腓特烈大婚之前曾感染性病。而少數受腓特烈青睞的女性,都是些所謂的「女大地主」卡羅琳和葉卡捷琳娜大帝,他還向她們寫過詩,保持書信來往。
    外交與戰爭:
    腓特烈二世在1740年登基,年方28歲。受法國啟蒙哲學思想薰陶的腓特烈二世繼位被當時人們認為這將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開明國王,甚至可能偏於文弱。的確,他一上臺就解散了父親的巨人擲彈兵團(留一個中隊作儀仗護衛),而且下令禁止軍中體罰士兵(這個命令後來在戰爭中撤銷)。但是腓特烈擁有祖、父遺留下來的精良軍隊和充足國庫,本人對戰爭也不是生手,當年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期間,就曾赴當時歐洲第一名將歐根親王身邊見習軍事。很難說腓特烈在那短時間內能從歐根親王那裏學到些什麼本領,但歐根確曾盛讚腓特烈在戰場上的冷靜態度,而年輕的腓特烈倒是對老親王印象不深。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現了普魯士擴張的良機——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1740年,奧地利1739年方纔結束的對土耳其戰爭所産生的破綻,剛好爲普魯士所利用;通過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戰爭,他爲四分五裂且資源匱乏的普魯士贏得了極具經濟價值的西里西亞,同時爲普魯士賺得了一條易守難攻的邊界線。在第一次戰爭中,腓特烈二世和陸軍元帥什未林的庫特·克里斯多夫伯爵爲普魯士贏得了西里西亞。在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中他成功保衛了這一地區。第一次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實際都是奧地利皇室領地繼承戰中的一部分。同時在這場戰爭中,腓特烈初次親身領軍,盡顯軍事才華。
    儘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到1748年才正式結束,腓特烈的普魯士王國卻是從1745年就退出戰爭,作壁上觀。從此到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腓特烈贏得十年的和平建設時期。西里西亞是紡織工業中心,德意志最為富庶的省份之一,每年的稅收要占整個普魯士歲入的1/4。在這十年裏,腓特烈不但整軍經武,發展經濟,為後來的七年戰爭作好準備。
    1750年代普魯士的外交形勢越來越嚴峻。首先腓特烈結好英國,締結《白廳條約》,保證英王在德意志的漢諾威領土不受侵犯,並以武力「對付侵犯德意志領土完整的任何國家」,這就大大觸怒了與英國爭奪海外殖民地的法國。而奧地利大公瑪麗亞·特蕾西雅則臥薪嚐膽,他的首相古尼茲(Kaunitz)親王成功地聯合俄國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和法王路易十五,漸漸給普魯士的脖子套上外交絞索,積極準備收復西里西亞。腓特烈看到形勢日益嚴重,決定先發制人對奧地利發動攻擊。七年戰爭由此展開。在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同時和奧俄法三大強鄰作戰,當時普魯士和敵方的軍隊人數比爲1:3,人口數之比更達1:20。經過7年大戰,幾次面臨亡國邊緣,腓特烈終於保住了西里西亞,他個人也獲得軍事史上永世的不朽英名,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普魯士亦一躍成爲歐洲五巨頭(其餘四強為奧地利,法國,英國和俄國)之一。在伏爾泰和米拉保等人的見證下,他在那群雄爭霸的年代創建了當時最現代化的國家。
    在他的倡導下(1772年),波蘭被第一次瓜分。當時奧地利和1764年新近與普魯士結盟的俄羅斯處於武裝衝突邊緣。爲了自身利益,腓特烈二世用波蘭的土地去滿足兩國對土地的慾望。普魯士武力兼併了西普魯士。腓特烈在晚年曾發動過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使得了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企圖沒有得到成功,就是以比利時去換取巴伐利亞的大部分。奧地利的這個計劃導致了普魯士組成君主聯盟(1785年)。
    內政改革:
    在內政方面,他推行了農業改革(馬鈴薯)、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在Drömling和Oderbruch實施排水工程,廢除了刑訊還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 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向國王求助。腓特烈二世在他的準則「國王是國家的第一公僕」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對此他對自己手下的官員非常不信任,他深深感到等級觀念會作祟。
    「我很不高興,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窮人,處境是如此艱難。還有他們動輒就會被拘捕,比如來自東普魯士的雅各·特雷赫,他因爲一單訴訟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將他逮捕了。後來我讓警察釋放了他。我想清楚的告訴你們,在我的眼中,一個窮困的農民和一個最顯赫的公爵或一個最有錢的貴族沒有絲毫高低之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至司法部部長的信)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是他當政時期的特色。同時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諾教徒,天主教徒)寬容開放,也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在柏林的弗裏德裏克花園(Forum Fridericianum)那裏,一座新教的教堂和一座天主教教堂並排而立,可算得上18世紀獨一無二的景緻。腓特烈後來還說:「Jeder soll nach seiner Façon selig werden」(意爲:縱然行事方式各異,但人人都是可到天堂的)。但是對猶太人的歧視,腓特烈二世卻是一字不漏的繼承了前任的政策——1750年修訂後的總特權政策(Revidiertes General-Privileg 1750), 1763年猶太瓷器規定(Judenporzellanverordnung 1763)。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在這位國王的統治下,同性戀者並不會受到迫害。
    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在普魯士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但在國王的屬地上卻能逐步實行,腓特烈二世在新開闢的地區裏建立小鎮和農村,讓有自由身份的農民入住。當出於國務原因而需要延長農奴合同的時候,這些幫工,雇農和女僕會被問及他們雇主的情況及待遇,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農將有可能被調派到有妥善管理記錄的雇主處。
    在腓特烈二世統治時期,普魯士興建了數以百計的學校。鄉村學校的師資素質良莠不齊,而且偏低。這些學校只能培養出一些有讀寫能力缺陷的軍官。
    腓特烈二世和伏爾泰有書信來往並且曾在波茨坦會面過。他自己寫有大量法文著作,是18世紀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他1740年寫下的《反馬基雅維利》(Anti-Macchiavell)在歐洲非常有名。在書中,他用批評,進步的角度去分析了馬基雅維利的國家政治觀點。廣爲流傳的無憂宮磨坊主傳說被視爲腓特烈二世對法律的一次較量。但經證實,這個逸談是假的。
    軍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爲政治家的作爲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的地位或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偉人。
    在奧地利皇室領地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露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體現了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軍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或希特拉相比。羅斯伯克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家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利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 拿破崙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1785年西里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費特烈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裏斯將軍(Cornwallis),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啟蒙老師。
    瑣事:他對所有藝術都感興趣,他自己起草設計了波茨坦的無憂宮,並聘請建築師克諾伯斯多夫興建。他收有很多名畫,吹得一口好橫笛(橫笛教師 Johann Joachim Quantz)還作曲。他於1747年在無憂宮與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會面。除了母語德語,腓特烈二世還能說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他能聽得明白拉丁語,古希臘語和希臘語,還有希伯來語。他晚年的時候,還去學習了斯拉夫語、巴斯克語和中文。
    逝世: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二世於無憂宮中在他的沙發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歲。他身後無子,由侄子繼承,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這時距離法國大革命僅有3年。他的意願是在無憂宮露臺他的愛犬旁下葬,但他的侄子卻將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的底下墓室裏。1944年他棺材被移往馬格德堡的伊莉莎白教堂。直到1952年才在路易·費迪南的發起下被遷到霍亨索倫城堡 。但直到德國統一後1991年8月17日,這位國王才到了他想到的地方,在他生前已建好的墓穴下安身。他的話「Quand je suis l, je suis sans souci」 (吾到彼處,方能無憂)。這位思想自由的共濟會員在教堂裏尋不得安靈。他願意自己的愛犬離他更近一些。
    人們在英靈殿(Walhalla)爲他塑半身像以作紀念。在他過身後人們樹立很多紀念碑,最有名的是在柏林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腓特烈大帝騎馬像。二戰時塑像倖存,並在民德時期重建。
    http://www.copycat2u.com/bbs/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136877

  3. 腓特烈大帝於一七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柏林,他是普魯士第二代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之第四子,由於長兄及次兄的夭折,使他繼承王位。腓特烈威廉一世對王子求好心切,因此他以父王的權威,強制他那個自幼即愛好文學音樂的繼嗣腓特烈,也能變成與他自己同樣的典型。腓特烈大帝晚年回憶其父對他的教育時曾說:「他想把我視同捏粉一樣,把我捏成像他完全一樣的人」(註三)。由此可見他父王是如何嚴格地教育他,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典型的「武人國王」。

    可是大帝的意向與愛好根本與他父王完全不同,以致父子間感情極為惡劣,他終於不堪父王日益加重的壓抑,就在18歲的那年(一七三○年),決心逃亡母后的故鄉英國。不幸事洩被捕,經審判後被囚禁於丘斯特林要塞,另將參與計畫協助其出奔的同謀者卡泰中尉判處死刑,且要王子於執行卡泰斬首的現場陪刑,稱為精神的死刑,這對王子來說,真是情何以堪!王子目擊為自己盡力的親信,卻為自己而慘遭死刑,心裏萬分不忍,竟在執刑還沒有完畢前,當場暈倒。但經過這一次可怕的體驗後,觸發了王子天賦的強韌素質,他的性格漸漸堅強起來,一反過去文弱的意態,當時王子才18歲。此後,他即以其堅忍強固的意志,向他遠大的人生之途邁進。

    自這次事件後,父王對他的管教更為嚴格,一切都不容許其有自由活動的餘地。一七三二年被任為步兵團長,一七三四年隨父王短期出征,參加實戰,有機會體察戰場實際狀況,且結交很多兵學名流,在兵學修養上,頗多進益。其後在風景優美的萊茵斯堡山莊住了一段很長時間,直到一八四○年即位為止。

    居住萊茵斯堡山莊這一段生活,對他最有意義,他一方面仍舊擔任團長職務,另一方面利用工作餘暇,努力研究戰史,探索歷史上名將用兵的奧秘,而且他為徹底研究起見,特別指定12位優秀軍官組成「戰史研究委員會」。此外,他的修學範圍,更擴及文學和哲學,私交當時名滿全歐的法國文豪伏爾泰,深受其自由思想的感化。同時,他還喜愛音樂。期間,對他父王為國慘澹經營的苦心,也逐漸瞭解,且深受感動,益以在父王不斷嚴格的訓練,以及自己努力的鑽研下,對軍事上的一切,也漸多領悟。嗣於一七四○年五月十一日繼承王位,年僅28歲。大帝即位時宣稱:「我所最關心的,乃是如何增進國家的安寧,使全國人民都能愉快幸福。深信國家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於是他一反以往的君主們,專以自己利慾為中心,而忽視人民利益的態度,明示願為普魯士而犧牲一切的決心。大帝於即位後,其勵精圖治,整軍經武的精神,較之其父王更為積極。為擴張普魯士領土,增加普魯士的聲威,不惜發動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擊敗奧地利與撒克遜軍,迫使奧地利承認普魯士領有西里西亞地區。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從一七四五年迄一七五五年之間,保持了十年的和平時期,在這十年中,大帝苦心經營,銳意改革政治及軍事,以充實戰後的國力。

    一七五六年爆發了「七年戰爭」,在強敵環伺的狀況下,大帝以寡兵對眾敵,以一小國力敵數大國,發揮了他在政治及軍事上的天才與才能,各個擊敗了奧、法、俄等強大敵國,不僅使當時的普魯士躋於強國之林,且奠下了日後普魯士統一全德的穩固基礎,這是他對普魯士最大的貢獻。七年戰爭結束後,大帝又在位23餘年,對普魯士的治理,採取兩大方針:對內以促進農業生產,兼顧工業發展為主;對外則以維持和平為主旨。

    大帝是一個極開明的君主,他以國家的「第一公僕」自居,曾說:「人民並不是為統治者而存在,統治者乃為人民而存在。」因之,他在即位後所採取的政治是「開明專制政治」,意即是專制政治的開明化與合理化。這是18世紀歐洲政治上一個難能可貴的特色。

    大帝的才幹是多方面的,他不僅對軍事有深入的探討而有所成就;即對政治、外交亦有深入研究,並有著作問世,此書包含了他的戰爭哲理,是在西里西亞戰役結束後,腓特烈寫成以「腓特烈大帝賦於將官的訓令」為題的原稿,於一七四八年更名為「戰爭一般原則」。一七五三年,將此書印成約50部,分發優秀之軍官研讀;其次他也研讀哲學、歷史,喜愛文學與音樂,這對他「開明君主」性格的陶冶,有莫大的助益。

    大帝的一生,好像是為振興普魯士而生,在精神上及行為上,把自己的生命,作最大限的發揮。當他在73歲的高齡時,還馳騁在馬上,親自統裁大演習。翌年(一七八六)八月十七日,在莫愁宮裡,安樂椅上,欣賞軍樂而永眠,享年74歲。

  4. 軍事天才

    即使忽略他作爲政治家的作爲和他對立法所做的貢獻,單憑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就足以使他在歷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的地位,可能僅次於亞歷山大、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偉人。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索爾戰役更是腓特烈第一次試圖把經過自己思考和設計的斜線式戰術付諸實施。戰後腓特烈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軍事理論著作《戰爭原理》(有譯為軍事教令,德語:Die General Principia vom Kriege)。這本書集中體現腓特烈對自己早期戰爭經驗的總結和思考,不僅僅是行而上的戰爭理論,而且貼近實際,是當時最好的戰爭實踐指南。腓特烈其實是用法文寫成此書的,後來才譯成德文,僅僅下發給普魯士的將級軍官,不得外傳。但是他沒有把法文原版的第12章翻成德文,因為這一章寫的是腓特烈本人駕馭部下的經驗,當然不願意讓部下看見。後來在七年戰爭中的1760年2月,奧地利從一位被俘虜的普魯士少將那裏得到這本書,這才流傳於世,1762年這本書傳到倫敦,在那裏公開刻印出版。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羅斯巴赫會戰更是腓特烈斜線陣勢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國西點軍校選作那個時代的經典戰役,以大模型重現在它的軍事博物館陳列中。軍事史家亦把此戰與洛伊滕會戰許為腓特烈大帝軍事藝術的巔峰之作,就象拿破崙的奧斯特里茨會戰一樣。僅憑這兩場會戰,腓特烈就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古今最偉大名將之一的地位,普魯士的一個永遠的軍事神話,從此誕生。 後世拿破崙評價腓特烈大帝的時候說:「越是在最危急的時候,就越顯得他的偉大,這是我們對於他能說的最高的讚譽之詞」。

    1785年西里西亞一年一度的秋季大演習中,英國王弟弗雷德里克王子 (約克公爵),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名的康沃里斯將軍(Cornwallis),拉法葉特侯爵都來參觀,並向腓特烈致敬。當時腓特烈指揮的普魯士軍隊的操演方法,成為全歐洲軍界競相模仿的樣板,老國王在訓練場上禁不住掩口偷笑「天下英雄入我轂中矣」。

    在戰術層次,腓特烈可以說是近代歐洲第一戰術家,比拿破崙毫不遜色。尤其是在戰役層次上:當時歐洲在戰略和戰術之間,沒有戰役學這個分科,而腓特烈就是大戰術的創始人,德國人口中的「大戰術」,就是現代軍事科學中的戰役學。歐洲軍事學從古斯塔夫開始走入近代化,經過杜倫尼、馬爾巴勒、歐根、薩克斯等歷代名將的探索與嘗試,到腓特烈手中,不僅從實踐上,而且從理論上給以總結。他所確立的作戰原則,例如「保護你的側翼和後方、迂迴敵人的側翼和後方」,「我們注意力的目標,應該是敵人的軍隊」等等,直接指導了拿破崙。可以說在戰役指揮上,腓特烈是拿破崙的啟蒙老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