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你閱讀並整理銀河系大定位書中對光譜線的發現並加上自己額外的發現,說明一下光譜線發線的歷史。

在〈【教學網誌064號】銀河系大定位:光譜線的發現★gs18-一二四組專屬任務★〉中有 5 則留言

  1. 光通被色散,形成一種連續光譜。1841年物理學家夫琅和費發現太陽光譜上有數百條的黑線。1859年Gustav Kirchhoff發現同樣的黑線效果可在實驗室得到,他發現白光通過鈉氣而得到的光譜也有幾條黑線,他認為光譜中的部份能量被鈉氣所吸收,得出的是一種不完整的光譜,叫做吸收光譜。假如加熱該鈉氣令它放射出吸收的能量,那就得到幾條彩線的黑底光譜,該些彩線恰巧位於吸收光譜中黑線的位置,此光譜叫做放射光譜。
    又熱又不透光的固體,液體或高壓氣體會製造連續光譜。
    當一連續光譜通過又熱又透光的氣體時,會製造發射光譜。其彩線之多寡及顏色取決於氣體中的元素。
    當一連續光譜通過又冷又透光的氣體時,會製造吸收光譜,其黑線之多寡及顏色取決於氣體中的元素。
    資料來源:http://hometown.aol.com/lklstars2/4b.htm

  2. 天文學家從未登陸過月球之外的任何星球,為何天文學家能告訴我們太陽的組成成分以及各種成分的比例?如何知道星體的移動速度呢?
    所有的答案都在星光中,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大望遠鏡。當然,純粹盯著星光是看不出星星的成分的,如果能將星光解剖開來,也就是讓星光透過三稜鏡分光而形成光譜,就可以窺得其中奧秘。這樣的裝置,就稱為(光譜儀)。

  3.   光譜研究的鼻祖是鼎鼎大名的科學家牛頓,1663 年,當他還是一個劍橋大學 21 歲的大學生時就開始研究色與光的問題。三年後,他做了有名的三稜鏡光散射實驗,將一束太陽光經一塊三角形玻璃稜鏡折射後,在牆上分布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色的彩色光帶。當再倒放一個三稜鏡於第一個三稜鏡後面時,各顏色又重新組合成為一束白光。

      1672 年,在倫敦皇家學會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光和色的新理論」中,牛頓將這種彩虹色帶命名為光譜 (Spectrum),並正確的解釋了它的成因:日光原是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由於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通過三稜鏡時被色散開來。他的說法澄清了亞理斯多德以來對於色與光的種種臆測與妄斷。其實牛頓並不是第一位觀察到這種色散現象的人,早在西元一世紀時,羅馬最偉大的政治家兼哲學家西尼卡 (L.A.Senica 4 BC-65 AD),就曾在他歸類整理的七卷「自然界問題」中提到,當陽光照過一塊角形的玻璃時,會呈現彩虹的全部顏色,只是西尼卡認為那是玻璃將白光「著色」的結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