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的尺度極大和極小都是物理學的極限,請你在極大與極小的尺度之間,找出人類文明演進過程對於距離、長度或大小的尺度的看法與發明,並說明相關的知識背景、故事或理論。

在〈【教學網誌041號】銀河系大定位:尺度★gs18-三六組專屬任務★〉中有 5 則留言

  1. 先查了造父變星:
    科學家通常以「造父變星」作為測量星系距離的標準燭光。
    造父變星是一種遵循著嚴格周期而改變亮度的變星,首先發現的第一顆乃是仙王座的δ星,其中文名為「造父」,所以以後此類變星均稱之造父變星。此類變星的變光周期和它們的亮度有一定的關係,周期越長,星的光度越明亮,而周期相同的造父變星其光度也相同,也就是說:一顆周期三天的造父變星和另一顆周期也是三天的造父變星就應當有相同的光度,如果看起來較亮是因為距離我們較近,而看起來較暗則是距離我們比較遠,如果這個造父變星是位在某個星系的話,那麼我們也就可推算出那個星系的距離,因此造父變星可說是測量星系距離的標準燭光。

    http://www.bud.org.tw/answer/0212/021225.htm

  2. 公尺(meter)是由巴黎科學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於1791 年所制定的,當時
    的定義是「通過巴黎的子午線,從北極到赤道的
    長度的千萬分之一是一公尺」。為實現這個定
    義,一群大地測量家花了6 年的時間,測量從敦
    克爾克(Dunkirk)到巴塞隆納(Barcelona)之間
    的距離,並把這個定義做成了長度是1 公尺的白
    金棒。但由於測量誤差,這個公尺原器有0.2 公
    釐的誤差。
    http://nr.stpi.org.tw/ejournal/NSCM/9405/9405-12.pdf

  3. 造父變星是一種周期性脈動的變星,它的光變周期與絕對星等的變化具有確定的關係,即周光關係。仙王座δ是這類變星中第一顆被證認出的,由於它的中文名是造父一,因此這類變星得名「造父變星」。造父變星利用周光關係可以測量恆星和星系的距離。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0%A0%E7%88%B6%E8%AE%8A%E6%98%9F&variant=zh-tw

    尺度可以指:

    尺度,處事或看待事物的標準
    尺度 (天氣),天氣系統的大小及持續時間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BA%E5%BA%A6&variant=zh-tw

  4. 度:單位
    天文學: 秒差距 | 光年 | 天文單位
    公制: 垓米 | 京米 | 兆米 | 公里 | 公尺 | 公寸 | 公分 | 公釐 | 微米 | 奈米 | 皮米 | 飛米 | 阿米
    台制: 尺 | 寸 | 分 | 厘
    市制: 里 | 引 | 丈 | 尺 | 寸 | 分 | 厘
    英制: 英里 (哩) | 化朗 | 鏈 | 噚 | 碼 | 英尺 (呎) | 英寸 (吋)
    中國古制: 引 | 丈 | 尺 | 寸(換算另見度量衡)
    專屬單位: 海里 (浬) | 埃 | 點
    秒差距(英文Parsec, 縮寫pc)是天文學上的一種長度單位。

    秒差距是一種最古老的,同時也是最標準的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它是建立在三角視差的基礎上的。從地球公轉軌道的平均半徑(一個天文單位,AU)為底邊所對應的三角形內角稱為視差。當這個角的大小為1秒時,這個三角形(由於1秒的角的所對應的兩條邊的長度差異完全可以忽略,因此,這個三角形可以想象成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想象成等腰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地球到這個恆星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

    周年視差π = 1”的恆星與地球的距離r為206265AU,這個距離定義為1秒差距(1pc)。

    光年,長度單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即約九萬四千六百億公里(或五萬八千八百億英里)。由於西曆每年的長短不一,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更正式的定義為:在一儒略曆的一年的時間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於86400秒),在自由空間以及距離任何引力場或磁場無限遠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離。因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準確值),所以一光年就等於 9,460,730,472,580,800米(準確),或大約相等於9.46 × 1015米 = 9.46 拍米。

    光年一般是用來量度很大的距離,如太陽系跟另一恆星的距離。光年不是時間的單位。在天文學,秒差距是一個很常用的單位,一秒差距相等於3.26光年。

    一光年也等於63,240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英文:Astronomical Unit,簡寫AU)是一個長度的單位,約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但實際上地球繞日的軌道不是一個圓形,而是一個橢圓形:最初天文單位的定義就是上述橢圓的半長軸的長度。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會把一天文單位定義為一顆質量可忽略、公轉軌道不受干擾而且公轉週期為365.2568983日(即一高斯年)的粒子與一個質量相等約一個太陽的物體的距離。當前被接受的天文單位是149,597,870,691±30米(約一億五千萬公里或9300萬英里))。

    當最初開始使用天文單位的時候,它的實際大小並不是很清楚,但行星的距離卻可以藉著日心幾何及行星運動法則以天文單位作單位來計算出來。後來天文單位的實際大小終透過視差法,以及近代用雷達來準確地找到。雖然如此,因為引力常數的不確定(只有五、六個有效位),太陽的質量並不能夠很準確。如果計算行星位置時使用國際單位,其精確度在單位換算的過程中難免會降低。所以這些計算通常以太陽質量和天文單位作單位,而不用公斤和公里。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0%BA&variant=zh-tw

  5. 所謂「尺度」(scale),指的是經歷時間的長短或在空間上涵蓋範圍的大小。空間的尺度以長度計算,包括水平方向的覆蓋範圍,及垂直方向伸展的高度,分別稱為水平尺度及垂直尺度。例如半徑為300公里的颱風,可以由地面伸展到對流層頂(十餘公里),故其水平尺度為千公里,垂直尺度為十公里。同一大氣運動系統維持的時間(生命期)或重複的週期(如果是週期性的運動)稱為其時間尺度,以時間單位計算。例如颱風,大致可維持一個星期左右,故其時間尺度為一星期。

      一般而言,主要的大氣運動系統的空間尺度大致和時間尺度成正比。換句話說,範圍越大的系統,維持的時間會越久。所以,有時只要提示該系統的空間尺度,就知道其時間尺度了,而不必再特加說明。
    http://mail.atm.ncu.edu.tw/~hong/earthsys/atmsys/restless.ht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