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鴻麟

生活處處是數字,這是一個受到各類有意識無意識、積分與排名、原始與量表分數、機率與預測、股價與振幅、預算與成效、證件與牌照糾纏的現代化生活,一切自然到不覺得有數字的存在。大家習慣有量化的前提下去思考去決策去評斷去品頭論足人的價值,換句話說擁有適合的數字使人成功,可是真能使孩子有成就嗎?如果停留在成功的狀態,那只是當下,接著可能就是失敗,因為人不可能永遠在頂峰的,成就卻是一種人類智力的高度表現,可能是一種思維、一件創作、一個發現、一套發明、一樣對現今與後世的造福。有天賦的孩子容易成功,但是態度、熱情與價值觀的設定卻會決定他是否有成就。
所以我確定我期望要[學生有成就]大過於[學生能成功],這也是課程設計中最重要的核心,也最難在短期r間觀察與評判到的。

沒有統計的年代,人類的思維會比較自由,決策不受數字的影響,課程與生活又會變得如何?

所有教育理論不是科學實驗,不同時空背景下有根本上複製重現的問題,愈複雜精細的分類與區分,真能讓人的素質提升?也許直接討論人的本性、本能、悟性與態度,更能接近我想要的。

一個社會對思維、哲學、思辨、願景、純正動機持續忽略,取而代之的速食文化、講求實用、效果立即的功利思維,立刻要看到功勳、績效、成果,所以設計課程時就會落入一直要看到教材最後要的東西,去處理目標、思維反而顯得浪費時間。可是思維不對的時候,我們在課程設計的歷程中所做各種決策也會因此偏差。因此執行課程設計的歷程應該花較多的時間(60%-80%)與心力在思考課程的所要達成的能力目標是否符合、個別區分的需求是否達成、思考本課程在資優班課程架構中的定位、探討與學生個人天賦成長之間的關聯、課程運作的檢核原則的建立(彈性、應變、學生中心、結構化程度的變遷)、課程是否有掌握長期階段性的需求,避免落入自編課程零碎化的困境。

發佈留言